(1)海流是海洋中海水沿著一定方向的大規模流動,我國近海的海流有外海流系和沿岸流系兩大類,外海流系由臺灣暖流、對馬暖流、黃海暖流等組成,它們給海區帶來高溫、高鹽的海水;沿岸流系主要有渤海沿岸流、黃海沿岸流、東海沿岸流等,它們給海區帶來低溫、低鹽的海水。海流是形成漁場最主要的海洋條件之一。
不同海流的海水,溫度、鹽度、水色、透明度、化學成分、餌料生物都不相同,因此,隨海流活動的魚類也不相同。暖流可將暖水性魚類帶到高緯度海域,而寒流可將冷水性魚類帶至低緯度海域,寒流和暖流的交匯處,則是各種魚類匯集的場所。世界上有名的漁場都在寒流和暖流的交匯處,這樣的地方也是好的釣場。
(2)潮汐是由於太陽和月亮的引力而產生的海水周期性漲落的現象。潮汐除垂直方向的漲落外,還具水平流動(潮流)。它將影響到魚類等水生動物的棲息、洄遊、集群和分布,這與餌料生物的分布和流水刺激等因素有關。魚類活動多隨潮汐的規律變化而變化,漲潮時趨附於近岸邊,退潮時隨水而去。在潮水停止漲落的那段時間內,海水相對平靜,魚類的攝食行為大多停止,也就難以垂釣,而在剛開始漲潮及剛開始退潮的幾十分鐘時間內,魚類的食慾特別旺盛,最易於垂釣。
(3)水溫的變化對魚類的生理活動影響甚大。就垂釣而言,水溫對上鉤率的影響是第一位的。一般來說,魚類的攝食能力隨水溫升高增強。各種魚類適應水溫的能力不同,習慣上將魚類分為三種適溫類型:冷水性魚類,適溫範圍為0~20℃,如綿逰、鱈魚等;溫水性魚類,適溫範圍為4~30℃,如真鯛、黑鯛、鯰魚、帶魚、大黃魚、小黃魚等;熱帶魚類,水溫降至6℃以下時便難以存活,如黃笛鯛、三線磯鱸等。由於水溫對魚類的覓食行為影響甚大,故在選擇垂釣時機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
(4)水色受浮遊生物、藻類的影響較大,水過清或過渾都難釣到魚。若水色發灰、發紅、發黑,水中泡沫多,表明水中缺氧,水質惡劣,魚類難以生存。
海釣方法
(1)釣餌
海魚食性較雜,故釣餌可葷可素,葷餌以海蟲,類似蚯蚓、蜈蚣、海蝦、牡蠣肉、幼魚為佳;素餌可用玉米面蒸成窩頭後捏制裝鉤,也可用蝦油拌麵粉配製,注意:裝鉤時餌料要把魚鉤全包住,不要裸露。
(2)掌握好提竿時機
選好釣點便可以拋鉤了。如果在海岸垂釣,可利用鉛墜的重量用力拋出魚鉤(可拋40米左右);如果是在碼頭或船上釣魚,拋出的距離可近一些。鉛墜入水後,利用繞線輪將風線拉緊。海魚咬鉤的力量較大,提竿的時機可看竿尖的擺動大小,也可聽警鈴的響聲而定。提竿動作和淡水釣魚一樣,要用腕力提竿,然後遛魚、出水、抄魚。如果釣鱸魚、石斑魚,一般放線入水深1米左右,使活餌能在水中遊動。鱸魚咬鉤的力量很兇,所以釣鱸魚時,竿必須握在手中,防止釣竿被魚拉跑。但對其他海魚則不宜提竿過早,以免魚咬鉤不牢而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