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有釣友問海釣用什麼餌最好?所以我整理了下常見的海釣用餌思路,今天就聊聊海釣不同水情下的用餌思路。
海釣中能當餌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蛤蜊、海蟑螂、魚肉、蝦、螃蟹、生蠔、各種海蟲等等海邊唾手可得的東西都能作為釣餌使用,哪一種才是最好的?我認為不同水情用不同的餌才是最重要的,今天我就說說幾個比較廣普的餌分別都在什麼情況下使用效果更好。
海水受潮汐引力影響,有漲有退,當漲退幅度大的時候,漲退之間產生的浪潮和急流衝刷,底層泥沙被衝開會導致海水渾濁,連天大雨山泥被雨水衝到淡水河流之中,水位過高時淡水河流會往大海洩洪,這也是導致海水渾濁的一大因素。在長期的作釣中發現,不同的水情用同樣的餌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文章內容比較長,您可以收藏起來閒暇的時候看)
水質清澈用蟲餌
水質清澈,水中可視範圍遠的時候,用蟲餌效果更佳,據我分析:水中可視度高時,魚兒的視線會更佳,而海蟲(沙蠶)是活餌,下水後會不停扭動,加上海魚日常食譜中多有這些無脊椎動物,所以魚兒對它不設防。加上活蟲顏色鮮豔在海水清澈的時候更容易引起魚兒的注意,達到動態誘魚的效果!
夜釣水渾用重味
夜釣和渾水做釣,由於黑暗或渾濁水質使魚兒的視線受阻,此時使用味道比較重的餌才是正確的思路,最廣譜的就是南極蝦,南極蝦有極重的腥羶味,是海釣中最廣譜最常用的釣餌和打窩誘魚的餌之一。
比較具有地方特色的重味的餌還有:魚肝(煙仔魚的肝臟)、姑魚肉(溫魚肉)、丁香魚肉(新鮮魚肉速凍之後再解凍,再速凍,反覆幾次,最終成品魚肉的味道極其腥,狀態軟糯,個人主頁有製作的教學視頻,有興趣的可以去瞄瞄)這些味道比較重的餌在渾水視線不佳時使用效果極好。
但是重味道的餌在使用中都有招小魚的缺點,個體越小的魚越是對這些重味道更敏感,所以在小魚鬧鉤嚴重的位置這樣的餌要慎用。
小魚鬧鉤用硬餌
說到小魚鬧鉤 ,這可是所有釣友的共同痛點,尤其岸磯釣,在一些淺場磯釣位置幾乎全年都在發生著小魚鬧鉤這樣的事,水面密密麻麻的小魚,餌一下水就遭到哄搶,根本沉不下去,到不了底,更別說要釣獲棲息底層的大物了。
所以說小魚鬧鉤用硬餌,常用的分別是:海邊石頭縫裡掏出來的小螃蟹,章魚的爪子,最廣譜的要屬活蝦了!這些餌有個共同的特性就是耐咬,小魚沒法一口吃下去,能保證釣餌能順利穿過小魚鬧鉤的中上層水域,讓釣餌順利到達底部,直擊棲息在底部的大魚。
另外:小螃蟹最好是把鰲足綁起來(這樣可以降低魚兒攻擊難度,起碼魚吃小螃蟹的時候不會被咬嘛)活蝦可以依照目標魚的大小靈活選擇個體,簡單來說就是小魚用小蝦,鱸魚、紅古這樣的大嘴的魚用大蝦,章魚腿可以用鹽稍醃一下控出一些水分,進一步增加附鉤性,再用糖醃製一下增加誘魚性。
死流口輕用面餌
除了上述說的這些釣餌之外,近幾年盛行一種新的餌料體系。海釣面餌:也稱為煉餌,由麵粉,海蠣、海蟲、海藻等等材料處理後混合而成,和淡水商品餌不同的是這些煉餌多少已經調好乾濕度,做好比例,開袋即用的簡便餌料。(煉餌可在網店購買,一些漁具店也有售)
在死流,海面風平浪靜,水流小甚至不流動的時候,魚兒活性不足往往食慾不足,對餌料興趣缺缺,此時經常出現魚兒啄餌就是吃不進去。這種情況下使用面餌往往能撬開這難開的魚口。
面餌的使用理念類似淡水臺釣的,具有同樣的誘釣結合的優勢,餌料下水後開始霧化,將釣位周圍的魚兒誘進釣棚,讓窩點裡的魚逐漸多起來,只要有幾條魚同時注意到魚餌,因為怕其它同類搶先吞食它們自然而然的就開啟搶食模式了!
面餌下水後就開始霧化,當流速過快時餌料霧化則同比加快,並且霧化物會被流水快速帶走,不但起不到誘釣結合的目的,反而會因為霧化物隨流而去的時候把窩裡的魚帶走,那豈不是適得其反,所以當流水過急的時候就不建議用面餌。(3-5克鉛能在水底佔得住的小流,用面餌作釣效果明顯)
魚排做釣用「飼料」
魚排是海釣中重要的釣場之一,魚排上有網箱吊養,網箱吊養的魚吃「飼料」基本是2種,一種是海水養殖的膨化飼料(俗稱浮料),高度膨化之後的飼料密度較低,比重較輕,下水後會懸浮於水面,等浸泡透徹之後才能沉入水中,而經常投餵浮料的魚排附近徘徊的魚兒則對這個味道比較熟悉,所以這樣的魚排,在使用面餌的時候少量添加碾碎後的浮料粉末,能有效降低魚兒對釣餌的警惕性。
另一種魚排的常用「飼料」則是網捕船挑選剩下的小魚小蝦,或粉碎或切段投喂,這樣的魚排做釣更是簡單,從魚排的投餵飼料中挑選一些大塊的魚肉,用剪刀修剪至合適的掛鈎大小,直接掛鈎做釣,同樣的道理,徘徊在魚排附近的魚習慣在網箱周邊覓食,對網箱投餵的飼料味道已經形成習慣,對它不設防。
總結:釣無定釣,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水情,用不同的應對方案,靈活應對針對性用餌,釣魚嘛思維靈活還是很重要的。沒有最好用的餌,咱就用最合適的餌。
好了今天海釣用餌的話題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我是「老澎」一個愛分享的釣魚人,喜歡釣魚朋友歡迎點讚關注,我會經常分享自己的一些做釣心得與大家共同討論。感謝您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