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器件-用於機器學習生物識別的柔性壓電聲學傳感器

2021-02-13 WEST可穿戴電子


一、文章概述

在未來的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時代,語音用戶界面(VUI)作為更直觀的人機互動(HMI)方式而備受關注。聲學傳感器將模擬聲波轉換為數位訊號,這對於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實現HMI語音通信至關重要。人類可以使用約15000個毛細胞通道檢測共振聲音,從而實現遠距離和準確的識別。然而,目前的研究工作尚未達到人類水準。本文通過利用超薄膜進行仿生頻帶控制,來演示了一種高靈敏度的壓電移動聲學傳感器(PMAS)。(1)、仿真結果證明,通過在超薄聚合物上採用鋯鈦酸鉛(PZT)膜來覆蓋整個語音頻譜,可以擴大壓電膜的諧振帶寬。(2)、集成的聲學傳感器模塊,算法處理器和定製的Android應用程式演示了基於機器學習的生物特徵認證。(3)、最後,與傳統的微機電系統麥克風相比,具有少量訓練數據的PMAS模塊可顯著降低揚聲器識別中的異常錯誤率。相關論文以題為「Biomimetic and flexible piezoelectric mobile acoustic sensors with multiresonant ultrathin structures for machine learning biometrics」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 Advances (IF=13.116)上,通訊作者及單位為: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Keon Jae Lee教授。

二、圖文導讀

【仿生PMAS和移動生物識別】

圖1、仿生PMAS和移動生物識別技術的總體概念。

(A)、微型PMAS的仿生多頻帶控制和移動生物特徵識別的示意圖:(i)仿生超薄PMAS,模仿人耳蝸基底膜,將多共振頻率定位在100Hz至4kHz的聲音範圍內。(ii)通過使用低Q因子超薄聚合物,應力控制的壓電膜和多通道電極,PMAS對全覆蓋的電話頻譜具有高度敏感的頻率響應。(iii)使用由微型PMAS,機器學習處理器和無線發射器組成的集成聲學模塊進行移動應用的生物識別認證。

(B)漂浮在易碎氣泡上的超薄多通道PMAS膜的照片。插圖顯示了超薄聚合物上PZT薄膜和粘合劑層的橫截面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

(C)高靈敏度小型化PMAS與先前報導的諧振壓電聲學傳感器之間的靈敏度FOM(FOMsens)比較。

圖2、全覆蓋語音頻譜的頻帶控制和靈敏度提高。

(A)根據厚度為40μm的PMAS的小型化尺寸,對共振頻率的二次行為進行FEM計算。

(B)130mm2有效面積中的共振頻率分布,該分布是通過有限元模擬計算得出的PMAS厚度的函數。

(C)比較僅PZT薄膜和超薄聚合物上PZT的諧振帶寬。與僅PZT薄膜的尖銳和離散共振譜相比,模擬結果顯示在語音頻率範圍內具有低Q因子的超薄聚合物上PZT的帶寬較大。

(D)IDE結構中殘餘應力(拉伸和壓縮)下偶極子對準和面內壓電勢的示意圖和FEM計算。

(E)通過在(110)峰處的Psi取向的d-間距變化計算出的每個壓電厚度處的壓應力的比較。

(F)通過測量P-E磁滯回線,將飽和度和殘餘極化值作為PZT膜厚度的函數。底部插圖顯示了IDE通道的光學顯微鏡圖像。

圖3、PMAS的機械和電氣特性

(A)通過LDV在100Hz至4kHz的頻率掃描下測得的超薄PMAS膜的多共振位移。

(B)通過選擇多個通道中的最高靈敏度繪製的PMAS頻率響應。插圖展示了PMAS與商用Li-button電池的尺寸比較。

(C)在第一,第二和第三諧振和低頻時,最敏感通道的壓電電壓輸出。插圖顯示了單色正弦波聲音下峰峰值電壓的放大電信號,顯示了PMAS優於參考傳聲器的出色靈敏度。

(D)在單個頻率的聲波下,每個諧振頻率的靈敏度轉換為dBV單位。紅色,藍色和青色框線是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共振的基頻,而其他峰值是諧波頻率。

(E)通過減去每個諧振頻率和噪聲基線的靈敏度計算出的SNR。頂部插圖顯示通過FEM計算模擬的彎曲PMAS膜的多共振位置。

(F)通道2在第一次諧振時的電壓隨壓力的線性變化。插圖顯示了與正弦輸入相同的PMAS信號的同相特性。

圖4、PMAS模塊基於機器學習的移動生物特徵認證。

(A)使用PMAS模塊的基於機器學習(ML)的移動生物特徵認證的示意圖。PMAS的多通道信號被無線傳輸到算法資料庫,以對智慧型手機進行訪問控制。

(B)比較原始聲音和PMAS模塊信號之間的語音功能。這些圖包括時域的電壓信號,FFT響應和STFT頻譜圖。

(C)用於說話人訓練和測試程序的GMM算法流程圖,包括信號平均、特徵提取和層形成。通過將輸入的語音信息與預訓練的數據集進行比較來執行說話者決策。

(D)在150個數據訓練,150個數據測試和7種混合條件下,PMAS模塊的揚聲器識別錯誤率優於商用MEMS麥克風。

(E)由PMAS模塊和定製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演示的實時移動生物識別,用於在五個訓練和一個測試字的情況下的訪問許可和禁止。

三、結束語

本文開發了一種高度靈敏的小型化PMAS,用於使用仿生超薄壓電膜進行多諧振頻帶控制。使用集成了智慧型手機的傳感器模塊(由PMAS、算法處理器和無線發射器組成)演示了基於機器學習的生物特徵識別。在150個訓練數據和150個測試數據的少量條件下,與商用MEMS麥克風相比,PMAS模塊的說話者識別錯誤率降低了56%。最後,通過定製的Android應用程式,即使使用了五個訓練詞和一個測試詞,也已經成功地實現了用於行動應用程式的實時語音生物識別技術。未來的研究工作將面向用於多通道頻率響應平坦度的信號處理,以實現均勻性和無失真的聲音輸出。

四、論文詳情

Biomimetic and flexible piezoelectric mobile acoustic sensors with multiresonant ultrathin structures for machine learning biometrics

Science Advances (IF=13.116)

Pub Date : 2021-02-10

DOI: 10.1126/sciadv.abe5683

Hee Seung Wang, Seong Kwang Hong, Jae Hyun Han, Young Hoon Jung, Hyun Kyu Jeong, Tae Hong Im, Chang Kyu Jeong, Bo-Yeon Lee, Gwangsu Kim, Chang D. Yoo and Keon Jae Lee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 291 Daehak-ro, Yuseong-gu, Daejeon 34141, Republic of Korea.

.

WEST可穿戴電子微信群開通。歡迎加入、推薦、分享和交流,謝謝!

該平臺免費提供相關領域的論文宣傳和招生招聘,有興趣請關注訂閱號給小編留言或者郵件聯繫 E-mail:wonger.west@gmail.com


相關焦點

  • 壓電式聲學傳感器:柔性、自供電、應用前景廣!
    ,可用於識別說話的人。梯形壓電薄膜的不同區域以不同諧振頻率振動,通過高靈敏度、自供電的聲學傳感器將聲音轉化為電信號。模仿人類耳蝸的柔性壓電式聲學傳感器,多通道壓電式聲學傳感器的靈敏度要高兩倍,並且含有更多語音信息。
  • 傳感器技術之柔性壓力傳感器
    作為傳感器界的"元老",壓力傳感器是其領域內的重要組成。而柔性壓力傳感器具有出色的機械和電氣特性,例如高靈活性,高靈敏度,高解析度和快速響應等,因此具有廣泛的應用。根據壓力傳感器的工作機制,可以將其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壓阻式、電容式、壓電式和其它類型的壓力傳感器。
  • 印刷柔性電極的自適應機器學習可穿戴生物傳感系統,用於手勢識別
    帶有印刷柔性電極的自適應機器學習功能的可穿戴生物傳感系統,用於手勢識別想像一下在沒有鍵盤的情況下在計算機上打字,在沒有控制器的情況下玩視頻遊戲或在沒有輪子的情況下駕駛汽車。這是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師開發的一種新設備的目標之一,該設備可以根據前臂中檢測到的電信號識別手勢。該系統將可穿戴生物傳感器與人工智慧(AI)相結合,有一天可以用於控制假肢或與幾乎任何類型的電子設備進行交互。
  • 液態金屬技術:合成更好的壓電材料!
    導讀據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未來低能耗電子技術卓越中心(FLEET)官網近日報導,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與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的一項合作,將液態金屬合成物應用到壓電材料上,推動了未來從身體運動獲取能量的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和生物傳感器的發展。
  • 湖南大學:基於3D列印水凝膠用於柔性傳感及腦電信號的採集
    江蘇雷射聯盟轉載近年來,柔性電子在可穿戴設備、電子皮膚等眾多應用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水凝膠為基質設計的柔性電子由於其良好的導電性、柔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等特點受到廣泛的關注,在柔性傳感器、柔性能源器件及人機接口等方面表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通過將與皮膚接觸的基於塑料的傳感器與固定在柔性電路板上的矽集成電路相結合,實現複雜的信號處理,從而彌合了可穿戴式生物傳感器中信號轉導,調理(擴增和濾波),處理和無線傳輸之間的技術差距。由於它們各自的固有限制,本應用程式無法單獨使用這些技術之一實現。穿戴式系統用於測量從事長時間室內和室外體力活動的人類受試者的詳細汗水分布,並對受試者的生理狀態進行實時評估。
  • 深度解析壓電傳感器原理及應用
    壓電聲學傳感器代表廠商為美國Vesper公司,Vesper是來自密西根大學的Bobby Littrell和Karl Grosh於200年創立,總部位於美國馬塞諸塞州波士頓,是一家私人持有的MEMS初創公司。Vesper產品採用的是壓電式技術。在潛心解決了氮化鋁(AlN)薄膜澱積技術和一系列其它關鍵技術難題後,Vesper公司於2014年組建了工程團隊並在代工廠投放了產品。
  • 理化所等發明DREAM-Ink技術使直寫式柔性電子器件成現實
    常規的導電油墨包括新近出現的基於納米金/銀/銅以及碳納米管、石墨烯等的電子油墨仍存在配製工藝複雜、電阻率高、導線形成需要藉助繁複的化學反應實現、器件成型固化溫度高等缺憾,而已有的高溫焊錫等金屬的印刷在柔性基底上會受到極大限制。
  • 用於溫度監測的柔性智能自供電傳感貼片
    目前研究者提出了各種用於溫度監測的可穿戴傳感器件,然而這些器件對電能的持續需求使得用戶不可避免的通過外部電源頻繁充電,為日常使用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如何將可持續提供電能的能量單元與傳感系統相集成,是可穿戴電子器件推向實際應用的一個關鍵。
  • 物理科學學院副教授孫彬等在柔性可穿戴器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新聞網訊 日前,我校物理科學學院副教授孫彬等與上海交通大學黃興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張統一教授等合作研發了一款具有高效熱管理能力且可用於實時運動監測分析的高性能柔性可穿戴應變傳感器。對於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而言,除卻器件本身功能,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一是電子器件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累積的熱量會影響器件的功能,甚至縮短器件的壽命,而目前柔性電子器件的封裝為PDMS、環氧樹脂等,不利於器件的散熱;二是器件的安全性,即器件本身不能對人體產生任何安全隱患。
  • 柔性PDA薄膜陣列用於雙模光學檢測VOC標誌物氣體
    此外, 為解決單一PDA薄膜的交叉響應性問題, 該研究製備了四種不同的基於雙面膠基底的PDA薄膜, 並將製備的4種PDA薄膜集成到一片PDMS薄膜基底上來構建柔性的傳感陣列, 利用陣列的顏色變化結合模式識別技術, 實現了對8種VOC氣體的快速、靈敏區分。
  • 中科院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在可穿戴設備中,用於將生理信號轉換為數字數據的傳感器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傳統的基於矽的傳感器相比,具有超薄、低彈性模量、重量輕和高度可拉伸功能的柔性和可拉伸傳感器被廣泛用於人體臨床診斷、人體運動檢測、柔性觸控螢幕、柔性電子皮膚和軟機器人等領域。迄今為止,柔性傳感器主要分為壓電傳感器、電容傳感器和壓阻傳感器。
  • 新型柔性可穿戴傳感器:可精準識別語音!
    導讀據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柔性、可穿戴、振動響應的傳感器。背景如今,我們很容易在手機上找到語音識別功能。在辦公室召開的會議或者談話中,我們經常會體驗到語音識別功能。可是有時候,無論我們開啟語音識別功能多少次,它都根本無法被激活。這是因為,手機用麥克風檢測聲壓從而識別語音,但是麥克風很容易受到周圍噪音和其他障礙物的影響。
  • 留日歸國博士後陳顯鋒紮根南海逐夢 成功研發新型柔性壓電材料
    原標題:留日歸國博士後陳顯鋒紮根南海逐夢成功研發新型柔性壓電材料性能更優的柔性壓電材料研究在世界範圍內都還基本停留於實驗階段。一次偶然的機會,陳顯鋒取得了柔性壓電材料製作技術的突破。這讓他相信自己多年學成的技術可以打破國內硬質壓電薄膜元件多靠進口的局面,甚至在世界範圍內率先研發新型柔性壓電薄膜並在國內實現產業化。於是,他帶著夢想來到佛山。在日本待了十多年,陳顯鋒對國內城市發展知之不多。為何偏偏選擇佛山作為歸國的落腳點?這裡有段故事。
  • 原位π離子凝膠有機超分子電晶體,用於碳基柔性電子學和高效光伏
    新型原位π離子凝膠有機超分子電晶體,用於碳基柔性電子學和高效光伏電晶體是控制電流開/關的重要元件,它內置於PC和智慧型手機等電子設備中。實際使用中的大多數電晶體由諸如矽之類的硬質無機材料製成,並且以較少的能量穩定地工作,但是近年來,可以在更廣泛的應用中使用的柔性器件已經變得柔性。與當前的矽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晶體相比,基於有機導體的系統可能更加靈活柔性且易於安裝。但是其缺點是可通過的電流量很小。有機電化學電晶體(OECT)作為解決此問題的一種裝置而出現,它可以承載的電流是傳統有機電晶體的1000倍,但電流開/關時的響應速度更快。
  • 新加坡國立大學發明了高靈敏度、低磁滯的柔性電子皮膚傳感器貼片
    新加坡國立大學發明了高靈敏度、低磁滯的PDMS基柔性電子皮膚傳感器貼片【導讀】:通過使用一種在金屬塗層的彈性體微結構上生成獨特的三維納米尺度裂紋形態的方法,展示了一種由軟材料製成的近磁滯無壓阻傳感器系統
  •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梅永豐課題組研發柔性薄膜組裝集成晶片傳感器
    作為演示,研究團隊將單晶矽薄膜柔性光電電晶體與智能薄膜材料相結合和組裝,構造了對不同環境變量進行檢測和分析的柔性矽晶片傳感器及其系統。這一思路不僅具有優異的可擴展性,還可與當前集成電路先進位造工藝相兼容。
  • 美國密蘇裡大學柔性傳感器課題組招博士生和博士後
    張毅博士現任美國密蘇裡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擔任助理教授。張毅博士博士畢業於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化工系。之後前往美國西北大學John A. Rogers 課題組進行柔性可穿戴/植入電子傳感器方向的博士後研究。課題組現有1名博士後及5名研究生。
  • 柔性電子皮膚貼片會用到哪些電極?
    轉自微信公眾號:柔性電子服務平臺 作者:Lynn 心電圖(ECG)是心律失常最基本、常用的診斷工具,是由心臟竇房結(SA)和心臟傳導系統(CCS)的電活動誘發的,可從心臟或表皮進行侵入性測量(圖1)。
  • 新型柔性納米發電機:有望讓麥克風和揚聲器合二為一!
    導讀最近,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了基於鐵電駐極體納米發電機的柔性設備,它不僅能夠從人體運動中採集能量,更讓人驚喜的應用是在聲學領域。它不僅可以製成柔性的麥克風和揚聲器,還有望帶來同時具備麥克風和揚聲器雙功能的音頻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