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梅永豐課題組研發柔性薄膜組裝集成晶片傳感器

2020-12-15 復旦大學

矽晶片是當代信息技術的核心,當前正向「深度摩爾」(More Moore)和「超越摩爾」(More than Moore)兩個方向發展。物聯網(IoT)應用是「超越摩爾」技術路線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需要數量巨大的集成電路晶片來分析處理來自外部傳感器件的海量信號。目前,大多數傳感信號採集器件和信號處理單元均為分離設計,將在整體上產生更大功耗並佔據更大的空間。由此,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梅永豐課題組提出了將信號檢測和分析功能集成於同一個晶片器件中的全新概念。作為演示,研究團隊將單晶矽薄膜柔性光電電晶體與智能薄膜材料相結合和組裝,構造了對不同環境變量進行檢測和分析的柔性矽晶片傳感器及其系統。這一思路不僅具有優異的可擴展性,還可與當前集成電路先進位造工藝相兼容。

5月2日,相關研究結果以《面向智能數字灰塵的矽納米薄膜光電電晶體多功能集成傳感器研究》(「Silicon Nanomembrane Phototransistor Flipped with Multifunctional Sensors towards Smart Digital Dust」)為題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研究團隊從器件的傳感機理入手,利用柔性薄膜組裝集成晶片傳感器,實現了多種環境參數探測功能的集成。

圖1:(A) 器件主要功能層示意圖;(B) 貼附於曲面上的柔性傳感器件陣列;(C) 智能傳感器件功能區的光學顯微照片;(D)用於溼度傳感的集成系統構造圖;(E) 氫氣通入前後參比器件與檢測器件的電流變化,紅色為參比電流,藍色為檢測電流。

智能材料在環境刺激中可以發生折射率、顏色、晶體結構等方面的光學性質變化,但一般需要光譜設備或比色卡才能進行比對。而翻轉的矽薄膜光電電晶體由於沒有柵極金屬阻擋功能區域的光信號吸收,可以更容易獲得高靈敏的傳感特性。利用這一點,研究團隊將多種智能薄膜材料貼合在器件功能區,智能材料內部物理性質變化引起了微小光學性能改變,從而表現在輸出的光電流上,因此可以在同一個晶片上實現對多種不同信號的同時檢測。

圖1A展示了傳感器件典型的功能層結構,頂層的智能薄膜材料對環境刺激發生響應,進而改變下方矽單晶薄膜光電電晶體的輸出信號。具有2微米厚的熱氧化二氧化矽層則作為光電電晶體的封裝,對下方器件進行保護。矽薄膜光電電晶體完全由晶圓級先進集成電路工藝方法製備而成,結合了傳統矽基光電子器件的高性能和矽納米薄膜超薄厚度下的優良柔性。圖1B是貼附於半徑僅為2毫米直徑玻璃管上的柔性器件陣列,表現出良好的彎曲性能。圖1C是單個器件功能區域的特寫,在藍色虛框部分集成不同智能材料即可實現對不同環境信號的檢測。圖1D是具有完備傳感與數據處理功能的柔性系統合成圖,包括傳感與參比器件、邏輯與存儲單元、信號放大器和電源。研究團隊利用該系統實現了對環境中溼度的實時、快速檢測,演示的信號為依次減小的三個溼度脈衝。整個過程中直接對環境變化做出響應的信號,即參比器件與傳感器件輸出電流隨時間的變化如圖1E中所示。當環境發生變化(如圖所示通入氫氣),傳感器件的輸出電流大幅增加,而參比電流保持平穩,再利用差分電路處理,即可給出所檢測的環境參數的值。

研究團隊開發了將智能材料與光電傳感結合的新穎傳感機制,並將傳感模塊與後續信號處理等模塊集成在一起,展示了其在氣體濃度、溼度、溫度等多種環境參數檢測方面的能力,已經初步具備了未來的「智能數字灰塵」的雛形。該策略也可以應用於其他的數字傳感系統,在後摩爾時代中將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論文主要由李恭謹博士,博士研究生馬喆和尤淳瑜合作完成,並獲得韓國延世大學Taeyoon Lee教授和中科院微系統所狄增峰研究員的合作支持。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復旦大學和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大力支持。

文章信息:

GJ Li#, Z Ma#, CY You#, GS Huang, EM Song, RB Pan, H Zhu, JQ Xin, BR Xu, T Lee, ZH An, ZF Di, YF Mei*, Silicon nanomembrane phototransistor flipped with multifunctional sensors towards smart digital dust, Science Advances, 2020, 6: eaaz6511.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126/sciadv.aaz6511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近期,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應天雷團隊在抗新冠抗體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系列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可靶向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的五類不同表位。該成果於近日在《細胞》(Cell)雜誌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上發表。
  • 柔性PDA薄膜陣列用於雙模光學檢測VOC標誌物氣體
    東南大學顧忠澤教授課題組以親油性的雙面膠作為基底, 利用滴塗二乙炔單體結合紫外光聚合來製備均勻的聚二乙炔(PDA)薄膜, 通過螢光和顏色兩種信號變化模式(即「雙模光學檢測」)研究了PDA薄膜對VOC氣體的響應性, 發現製備的PDA薄膜在2 min內就可以實現明顯的螢光和顏色變化
  • 香港大學徐立之課題組招生、招聘公告
    研究組簡介:本研究組成立於2018年,由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徐立之博士領導。課題組現有博士生4人,碩士生3人。研究領域為仿生柔性材料及柔性生物醫學器件。徐立之2014年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獲得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導師John Rogers教授),2015年至2018年於美國密西根大學任博士後研究員(合作導師Nicholas Kotov教授)。代表成果包括世界首例可用於組織器官集成的三維多功能電子薄膜、首例基於凱芙拉納米纖維的人造軟骨、首例由kirigami啟發的柔性光電器件等。
  • 2020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趙東元/孔彪團隊招聘博士後公告
    二、崗位待遇(1)基礎年薪20萬元/年;復旦大學提供兩室一廳博士後公寓(2)根據學校政策子女可在復旦附屬幼兒園、附小就學;協助申請上海市戶口(含未成年子女)、並享受復旦大學規定的相關福利待遇;(3)入站前/後,課題組積極推薦入選者申報復旦大學超級博士後(26-28萬元/年)、上海市超級博士後(35+萬元/年)、國家"博新計劃"(40+萬元/年)
  • 42歲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江素華因病逝世—新聞—科學網
    2018年1月2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江素華教授親屬及同事處獲悉,復旦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材料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江素華因病於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半導體納米材料與器件涉及化學、材料科學、微電子、信息科學以及生物醫學諸多學科,並在新能源、智能納米傳感器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前景。通過「自下而上」 (「bottom-up」)超分子組裝的軟化學合成途徑來靈活、可控、規模化創造半導體納米線及其組裝體是化學家和材料科學家共同的夢想。
  • 香港大學徐立之課題組招生、招聘公告
    研究組簡介:本研究組成立於2018年,由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徐立之博士領導。課題組現有博士生4人,碩士生3人。研究領域為仿生柔性材料及柔性生物醫學器件。徐立之2014年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獲得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導師John Rogers教授),2015年至2018年於美國密西根大學任博士後研究員(合作導師Nicholas Kotov教授)。
  • 美國密蘇裡大學柔性傳感器課題組招博士生和博士後
    1839年在密蘇裡州哥倫比亞市建立, 是密蘇裡大學系統中的主校區, 也是該州的旗艦公立研究型大學。同時, 它是62所北美一流大學組成的北美大學聯盟(AAU: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的成員之一;也屬於美國最高的115所R1類研究型大學之一。張毅博士現任美國密蘇裡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擔任助理教授。張毅博士博士畢業於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化工系。之後前往美國西北大學John A.
  • 【壯麗七十年 奮進「雙一流」】守為黨為國育人初心 擔材料科學...
    1986年3月,正式成立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經教育部批准相繼設立「材料科學」(後更名為材料物理)、「材料化學」兩個本科專業,復旦大學亦成為國內綜合性大學中最早設立工科性質院系的單位之一。1990年,我國真空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復旦大學前校長華中一教授帶領歷史悠久的物理電子學團隊加盟材料科學系。
  • 新加坡國立大學發明了高靈敏度、低磁滯的柔性電子皮膚傳感器貼片
    新加坡國立大學發明了高靈敏度、低磁滯的PDMS基柔性電子皮膚傳感器貼片【導讀】:通過使用一種在金屬塗層的彈性體微結構上生成獨特的三維納米尺度裂紋形態的方法,展示了一種由軟材料製成的近磁滯無壓阻傳感器系統
  • 他復旦大學碩博連讀,發表論文23篇,其中21篇SCI,累計影響因子113
    侯磊,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2015級碩博連讀博士研究生,中共黨員,獲2020屆上海市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師從呂銀祥教授,研究方向為柔性可穿戴汗液傳感器的製備及人體實時健康信息監測研究。2015年進入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2017年通過轉博面試成為材料科學系材料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並於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加州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系 Ali Javey 教授課題組聯合培養。
  • 為建設具有復旦特色的一流材料學科而凝心聚力!
    1986年3月,正式成立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經教育部批准相繼設立「材料科學」(後更名為材料物理)、「材料化學」兩個本科專業,復旦大學亦成為國內綜合性大學中最早設立工科性質院系的單位之一。1990年,我國真空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復旦大學前校長華中一教授帶領歷史悠久的物理電子學團隊加盟材料科學系。
  • 復旦大學陸葉課題組誠聘博士後,需化學背景或集成電路設計背景
    該項目用傳統的邏輯和射頻晶片和新型材料如石墨烯晶片相集成,從而做成高度集成的傳感晶片,該晶片將在微型醫療,藥物篩選以及生物感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目前項目需要有生物化學、表面化學經驗或者集成電路工藝和設計的博士加盟。
  • 諾獎得主等你來上課 —— 新國大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師資介紹
    新加坡國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MSE)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全球排名第十一位,擁有世界一流的師資隊伍(包括一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兩名英國皇家學會會士)和先進的實驗和教學平臺,教學團隊成員在材料領域擁有豐碩的學術成果、從業經歷以及教學經驗。
  • 山東大學在互補型薄膜電晶體集成電路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微電子學院宋愛民、辛倩課題組在互補型(CMOS)薄膜電晶體集成電路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結果以「Thin Film Sequential Circuits: Flip-Flops and a Counter Based on
  • 應用於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柔性混合電路方案
    圖3:帶有鉑電路的一次性溫度記錄標籤,其中包含NHS3100集成晶片、Enfucell印刷電池和來自Quad Industries的NFC天線/ ©Quad 無論是公共機構還是私企,都對柔性混合電子(FHE)
  • 哈工大《Carbon》:基於石墨納米片的高靈敏度柔性應變傳感器
    本文要點:一種基於石墨納米片(GNP)的簡便的電容式拉伸應變傳感器成果簡介 柔性應變傳感器作為智能可穿戴設備中的關鍵本文,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JinglongXu,HuataoWang,王華濤等研究人員通過具有成本效益的間隙塗覆方法開發基於石墨納米片(GNP)的電容型應變傳感器。此外,這項工作還研究了並聯電容器的布局設計,與平行板電容器相比,叉指式電容器傳感器的循環穩定性大大提高。
  •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專業介紹
    材料科學系  材料科學系隸屬於技術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有材料物理、材料化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三個本科專業,並設有"材料物理與化學"、"物理電子學"2個博士點和碩士點。現有教授、副教授、高工56名,其中博士生導師9名。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基於上述製造工藝,該團隊首次研發出皮膚一樣屬性的可拉伸集成電路元件,如有源陣列與傳感器陣列集成的可拉伸觸覺電路,可粘附到人體皮膚表面,使柔性電子裝置佩戴或使用更加舒適。其所開發的工藝為結合其他內在可拉伸聚合物材料提供了一個通用加工平臺,使製造下一代可拉伸類皮膚電子器件成為可能。  2. Nat. Nanotechnol.
  • 鮑哲南院士課題組2019年科研成果集錦
    這些研究方向具有多學科交叉性,涉及的概念和專業知識包括化學,化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和工程,物理,和電氣工程等。目前課題組感興趣的器件包括有機/碳納米管薄膜電晶體、有機光伏電池、化學/生物傳感器和分子開關等。這些器件一方面作為基本電荷傳輸和光物理研究的表徵工具,另一方面可用於納米尺寸電子器件、新型能源、低成本和大面積的柔性電路、顯示器和一次性傳感器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