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復旦貫徹學校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的開局之年、建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攻堅之年。
為更深入地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和上海教育大會精神,落實好學校第十五次黨代會決策部署,學校官微陸續推出「壯麗七十年,奮進『雙一流』」系列報導,展示各院系、各學科、各科研機構傳承優良傳統,在新時代攻堅克難、改革創新、奮進擔當、狠抓落實的有為之舉和簇新風貌,以優異成績獻禮新中國70周年華誕。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櫛沐風雨三十餘年,秉持服務國家和社會的初心與使命,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建設上海全球創新中心的重大任務,將培養具有紮實專業知識、深厚綜合素養的創新人才作為育人目標,構建課程和知識體系,探索人材培養的新機制;以學科前沿和服務社會為導向開展科學研究,堅持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併重,堅持物理與化學相結合、材料與器件相結合,布局創新科研方向,提升科研成果轉化能力,為建設具有復旦特色的一流材料學科而凝心聚力。
▍改革浪潮 孕育出復旦特色材料學科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改革開放打開了塵封已久的國門,我國高等教育和國民經濟也迎來嶄新的發展機遇,復旦大學利用自身基礎學科的優勢,1982年12月組織物理系、化學系部分從事材料科學教學和研究的師資力量,組建了主攻電子材料、高分子及稀土發光材料三個研究方向的材料科學研究所。1986年3月,正式成立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經教育部批准相繼設立「材料科學」(後更名為材料物理)、「材料化學」兩個本科專業,復旦大學亦成為國內綜合性大學中最早設立工科性質院系的單位之一。
▲
師生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開展實踐活動
成立伊始,藉助復旦大學基礎研究和多學科交叉的優勢,材料科學系敏銳地抓住我國信息產業特別是電子工業、高分子工業技術發展的時代需求,主動出擊,承擔多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任務,並爭取到國家部委和上海市的支持,成立了面向電子材料與微電子器件的國家微分析中心,為上海與長三角地區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也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行業急需的優秀人才。
1990年,我國真空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復旦大學前校長華中一教授帶領歷史悠久的物理電子學團隊加盟材料科學系。團隊聚焦超高真空物理、薄膜物理、表面電子譜和電子光學等研究領域,率先研製出低噪聲行波管、微波電子管等多種國家急需的高真空器材、真空測量與分析設備以及真空材料,填補了國內空白,團隊研製的用於功率放大的微波電子管——波長3釐米功率行波管,至今仍廣泛應用在遠程雷達、衛星通信等領域,為國防以及電子工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奠定了復旦大學在真空科技領域的國內領先地位。以真空電子材料和非矽基電子材料研究為主的物理電子學專業與材料物理、材料化學專業聚匯融合,進一步壯大和加快了材料科學系的發展。
經過不懈努力,材料科學系逐步建成了從本科到博士後的材料科學人才培養體系。本科教育設有材料物理、材料化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三個專業,研究生教育設有「材料物理與化學」二級學科碩士博士點以及「材料學」和「物理電子學」二級學科碩士點、「材料工程」碩士點。同時,建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參與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建設。材料科學系在微電子材料與元器件微分析技術、100兆位存貯器晶片、高分子凝聚態的若干基本物理問題研究等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市優秀髮明特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其他省部級重要獎項60餘項。
▍引育並舉 開創材料學科發展新局面
進入21世紀,新材料、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成為三大關鍵技術領域。作為孕育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的「搖籃」,新材料產業是最具發展潛力並對未來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的高技術產業。針對材料學科的工科屬性,兼顧好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均衡發展,材料科學系決定以功能新材料為研究重點,聚焦功能聚合物材料及應用、先進光電與儲能材料、材料失效與器件可靠性、光纖材料與器件技術等四個學科方向,並貫徹執行「分類管理、分類評價、分類激勵」的改革策略,以賦能材料學科向前發展的動力與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能力。與之同時,通過引育並舉的措施,吸納了一批優秀的中青年人才加盟,建成了一支充滿活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目前,專任教師中34%為國家與省部級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1個。
科研方向的凝鍊、青年學者的加盟與管理機制的改革,進一步催生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先進功能塗層材料方面,長江學者武利民教授團隊研發耐高溫、防腐、防汙、隔熱、光電、變色、自潔等功能塗料應用於重型機械、生態環保、國防軍工等領域,有機-無機膠體微球在包覆、隔熱塗層、自修復塗層、輕質填料、藥物釋放等領域的應用,榮獲2009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及多個省部級一等獎,併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在功能聚合物材料方面,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俞燕蕾教授團隊在可控合成新型光響應高分子、多尺度結構調控理論及光控柔性執行器構築新原理等方面取得了原創性成果,「光響應高分子材料」項目榮獲上海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在儲能材料方面,兩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孫大林和餘學斌教授帶領團隊,針對制約氫能規模應用的氫輸運技術瓶頸,致力於高性能儲氫材料與儲氫技術研究。在光電材料和器件方面,梅永豐、方曉生、梁子琪教授帶領團隊,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致力於新型光電有機和無機功能材料研究。在微電子封裝材料方面,肖斐教授帶領團隊先後參與承擔國家02重大專項的研究任務,與華為、江陰長電、華進半導體等著名公司密切合作,開展微電子封裝可靠性及新材料方面的應用研究。在不鏽鋼腐蝕和工程材料失效分析方面,李勁、楊振國教授帶領的團隊始終堅持學術研究為國家服務的導向,與航天發射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船重工、寶武集團、中國石化、國家電投、秦山核電站、上海電氣、中車集團等企業緊密合作,致力於建設國家急需的不鏽鋼腐蝕工業評價方法庫和資料庫以及重大工程材料失效評價技術。在光纖技術研究方面,賈波教授帶領團隊16年來堅持自主創新,研以致用,開發了通信線路安全監控、光纖語音偵聽系統等一系列成熟產品,成功應用於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上海迪斯尼樂園、新疆西藏邊境線、深圳交易所等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重大工程,科研成果轉化顯著。
科研實力的增強促進了科研平臺的建設,科研平臺的建設也為學科發展提供了條件保障。材料科學系新增專用材料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先進塗料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校電子與光電子材料及器件分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TFT-LCD關鍵材料及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參與)、復旦大學光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擁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材料物理與化學博士點、材料學博士點。
自2012年以來,材料科學系共承擔國家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總裝備部、國防科工委、教育部、上海市及企事業單位等各類科研項目460餘項,獲各類科研經費累計近3億元,發表科研論文近1600篇,獲授權國家專利 193件。材料科學係為我校材料學科穩居US News排名前三位、ESI國際排名前1‰,以及「材料科學與工程」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市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三大領域的科技創新發展。對標這些重大需求,材料科學系主動布局,選擇面向下一代電子技術的分子材料與器件、人工肌肉材料與生物醫學工程應用等新方向,開展材料學科的前沿研究,為學科發展注入新動能。
▍立德樹人 培育材料科學強國之棟梁
材料科學系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具有愛國情懷、科學基礎、工程能力、創新意識的新工科人才為目標,在復旦大學世界一流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指引下,不斷凝練明確辦學方向,探索工科人才培養的新機制與新舉措。
▲
學生參與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前沿攻關
一是構建具有工科特色的課程和實踐體系。秉承教、學、研相長的理念,始終將教學作為首要任務,一代代材料教師在三尺講臺辛勤耕耘,收穫了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和上海市優秀教材、上海市精品課程等諸多榮譽。近年來,材料科學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國家發展戰略和社會經濟需求,特別是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對高端製造業、新型服務業的需求,加大課程體系的改革,聘請產業導師,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謀劃實施「大國重器」系列課程,重點挖掘重大工程、重要技術中所蘊含的育人元素,邀請鋼鐵、核電、集成電路等領域教授或行業專家來校授課,讓學生感受國家發展的脈搏。推動本科生「2+X」培養體系建設,突出創新創業導向,注重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專業技能、課外科創、創新創業等各類競賽,學生團隊在「挑戰杯」、「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失效分析大賽、上海市新材料創新創意大賽等賽事中獲得多項榮譽。設計完善工程碩士和工程博士的培養方案,推動工程碩士到企業完成課題,開設校外導師為授課主體的「工業產品檢測技術」系列課程,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海關等單位共建教學實習基地,讓學生加深產業認知,反哺專業學習。
二是構建以實驗室為單元的育人新模式。以材料科學系腐蝕實驗室、材料失效實驗室、光纖研究中心為代表的實驗室/課題組,將科研、學工、體育、實踐深度融合,積極開展實驗室文化建設,充分發揮研究生導師潛移默化的育人影響,實現價值觀的引導,為國家重點單位輸送了一大批「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優秀畢業生,學生中湧現了一批優秀「雙肩挑」輔導員。
三是構建思想教育和就業引導體系。結合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開展「中國製造2025,材料學子勇擔當」「又紅又專新工科人」等系列主題學習,堅定學生理想信念,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組織學生分赴國家重點單位和相關行業廣泛開展「專業特色,國家使命」主題社會實踐,開展產業調研,了解國情民情,實現了專業知識、人才培養、思想教育和就業引導的深度融合。據統計,30%以上畢業生活躍在新材料、大規模集成電路、鋼鐵、核電等重點領域。
材料科學系學生先後榮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上海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篇。3篇研究生論文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學術影響的論文,1項成果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學生集體先後獲評「全國先進班集體」和「全國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
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建設新工科的新時代,材料科學系將通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聚焦材料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克難,砥礪前行。針對新形勢下如何精心培養材料專業卓越人才、促進材料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交叉融合創新下的公共平臺新架構、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與學術志趣等四個方面的問題,尋求解決思路,落實具體舉措,提升育人質量,推動材料科學系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助力復旦大學建設世界頂尖大學的新徵程。
來 源
材料科學系
編 輯
卞凱玥
原標題:《不忘初心!為建設具有復旦特色的一流材料學科而凝心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