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在互補型薄膜電晶體集成電路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2021-01-07 騰訊網

近日,山東大學微電子學院宋愛民、辛倩課題組在互補型(CMOS)薄膜電晶體集成電路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結果以「Thin Film Sequential Circuits: Flip-Flops and a Counter Based on p-SnO and n-InGaZnO」為題,發表在國際微電子器件領域的頂級期刊IEEE Electron,並選為該期封面文章。論文第一作者為2018級博士生袁玉卓與楊進博士,辛倩副教授為通訊作者,山東大學為通訊單位。

隨著人口老齡化、亞健康等問題日趨嚴重,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可穿戴健康電子將成為人們生活必需品。傳統矽基集成電路,難以做到輕薄柔軟,以滿足穿戴舒適性。超薄輕柔的貼片式電子電路,又稱「電子皮膚」,因可以貼附在皮膚表面,穿戴舒適,是可穿戴健康電子的必然趨勢。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thin-film transistor,簡稱TFT)技術與目前主流的其它TFT技術(a-Si、LTPS)相比,工藝溫度低(因此可在柔性襯底上加工),關態電流低,遷移率較高,工藝成本低,大面積成膜均勻性好,可同時實現柔性、低功耗、低成本,適合柔性薄膜電路集成,被認為是可穿戴電子最理想的技術之一。

該論文工作基於p型SnO和n型IGZO TFT設計研製了薄膜互補時序邏輯電路JK觸發器、D觸發器以及2位可逆加/減法器。電路魯棒性測試表明,在不斷降低高電平電壓、增加低電平電壓後直至電壓範圍為1 V(高電平電壓4.5 V,低電平電壓3.5 V),邊沿D觸發器的輸出波形仍然保持不變,證明該電路具有高可靠性和很強的抗幹擾能力。

宋愛民、辛倩課題組基於互補性氧化物p-SnO與n-IGZO薄膜電晶體,近幾年相繼實現了簡單功能的邏輯門(反相器、NAND、NOR、XOR、傳輸門等)、簡單組合邏輯電路(1 bit全加器等)以及複雜時序邏輯電路(2 bit可逆加/減法器等),並從良品率、均勻性、功耗等方面論證了大規模互補集成的可能性及其在可穿戴電子的應用價值

課題組在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集成電路領域的研究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相關工作已在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取得多項專利,並被《中國日報》等媒體報導。該系列研究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山東省科技廳和山東大學專項資金等資助完成。

來源:山東大學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260172

點亮再看,讓更多的朋友看到,歡迎點讚、分享

「在看"一下嘛...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高介電常數薄膜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科學時報》訊(記者  張璋)日前,兩種高K薄膜材料:鋁酸鑭(LAO)和鑭鋁氧氮(LAON)公之於眾。作為二氧化矽的潛在替代品,兩種材料可使半導體器件的尺寸在縮小到65納米或更小時,繼續遵從「摩爾定律」,在對現有設備進行一定工藝流程改造後,生產出更小、更快的晶片。
  • 上海高研院等在鈣鈦礦半導體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鈣鈦礦半導體材料的發展對光轉換應用的進展產生了明顯的積極影響,目前已在場發射電晶體、太陽能電池、光通訊、X射線探測、雷射器等領域嶄露頭角。鑑於此,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楊迎國等依託上海光源XRD線站,建立了先進的有機、鈣鈦礦光伏薄膜和器件製備及測試系統,形成了具有同步光源特色的薄膜表面衍射分析方法和在線同步輻射原位研究裝置,在鈣鈦礦膜層結晶調控、結晶動力學過程、界面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同步輻射光源特色的研究成果。
  • 西南大學李青教授課題組在電催化水解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李青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One-step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amorphous (Ni-Fe)Sx/NiFe(OH)y hollow microtube/sphere films as superior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 西安交大在高溫有機薄膜電容介質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有機薄膜電容因其超快的充放電速度、極高的功率密度、高工作電壓、低損耗等特點,成為重要的功率型儲能器件,在智能配網儲能、直流輸電、新能源汽車交直流變換等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功率型電力電子設備運行負荷的不斷增加以及小型化集成化的發展趨勢,薄膜電容的運行溫度將不斷升高。
  • 學校新型多糖疫苗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學校新型多糖疫苗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2021-01-10 23: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梅永豐課題組研發柔性薄膜組裝集成晶片傳感器
    作為演示,研究團隊將單晶矽薄膜柔性光電電晶體與智能薄膜材料相結合和組裝,構造了對不同環境變量進行檢測和分析的柔性矽晶片傳感器及其系統。這一思路不僅具有優異的可擴展性,還可與當前集成電路先進位造工藝相兼容。
  • 合肥工業大學科研團隊在晶片級強磁場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未來網高校頻道1月20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黃文)近日,合肥工業大學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黃文教授以唯一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著名刊物Science子刊 — 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發表長篇研究型論文- 「Monolithic mTesla Level Magnetic
  • 同濟大學聲子學中心:有機聚合物及其納米複合材料熱傳導研究進展綜述
    ,國際材料領域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IF=19.79)於2018年4月25日第30卷第17期為同濟大學出版專刊。高導熱有機聚合物及其相關納米複合材料作為器件散熱及熱管理的關鍵材料,在柔性電極、有機太陽能電池和熱界面材料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然而由於聚合物通常具有較低熱導率,使得其應用前景一直存在巨大瓶頸。本文主要總結了近年來在尋找高導熱有機聚合物方面的實驗進展,重點闡述了有機聚合物熱傳導機理,討論了聚合物納米線和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研究進展及其機理分析。
  • 高溫超導量子相變領域取得重大研究進展!電子科技大學在《Science...
    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楊超(導師李言榮院士)為第一作者,熊杰教授為通訊作者,張萬裡教授、李言榮院士為共同作者。這是該校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科學》正刊上發表研究成果,該發現是在該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的原創成果,標誌著電子科技大學在高溫超導量子相變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
  • 化學所高遷移率雙極性聚合物場效應電晶體研究取得進展
    化學所高遷移率雙極性聚合物場效應電晶體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22 化學研究所 【字體   聚合物場效應電晶體(PFET
  • 化學所在新型pi-分子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化學所在新型pi-分子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12-27 化學研究所   發展新型有機pi-分子材料並應用於太陽能電池、場效應電晶體和發光二極體等領域是有機光電子學的重要研究內容
  • 固體所多孔陽極氧化鋁薄膜顏色的精確調控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所趙相龍博士在導師孟國文研究員和等離子體所黃青研究員的共同指導下,在碳管與多孔氧化鋁組成的複合薄膜(表示為碳管@多孔氧化鋁)顏色的調控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實現了對碳管@多孔氧化鋁複合薄膜的顏色的精細調控。該成果將在防偽領域有應用前景。
  • 物理學系季威研究組在《科學》子刊發表重要合作研究成果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季威教授,與南京大學王欣然教授、施毅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許建斌教授,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戚亞冰教授等組成研究團隊,深入探討了二維C8-BTBT有機薄膜電晶體(OTFT)的本徵載流子傳輸與電學接觸特性,通過對界面的優化,在二維有機薄膜電晶體遷移率和界面接觸電阻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目前已知最高性能的二維有機薄膜電晶體
  • 東華大學在碳納米管紗線結構與功能調控領域的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東華大學紡織學院許福軍副教授課題組基於仿生原理對碳納米管紗線的結構與性能進行調控,取得系列進展。behavior ofcarbon nanotube yarn induced by cyclic stretching training)和「用於可穿戴電子器件的仿生結構超拉伸導電纖維」(Bioinspired Super elastic Electroconductive Fiberfor Wearable Electronics)為題,以東華大學為第一單位分別發表於材料領域著名期刊
  • 梳理:鮑哲南院士研究進展精選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研究團隊開發了可對不同本徵可拉伸材料實現高成品率和器件性能均勻的製備工藝,並實現了電晶體密度為347/ cm2的內在可拉伸聚合物電晶體陣列,這是迄今為止在所有已報導的柔性可拉伸電晶體陣列中的最高密度。
  • 李家洋課題組在擬南芥生長素合成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李家洋課題組在擬南芥生長素合成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來源: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4-17   今日/總瀏覽:1/3945
  • 同濟曹國鑫課題組在二維材料力學性能表徵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曹國鑫課題組在二維材料力學性能表徵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   時間:2019-04-04  瀏覽: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實現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技術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周鵬團隊針對具有重大需求的3-5納米節點電晶體技術,驗證了雙層溝道厚度分別為0.6 /1.2納米的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GAA,Gate All Around),實現了高驅動電流和低洩漏電流的融合統一,為高性能低功耗電子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 物理學院呂勁課題組在全金屬電晶體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呂勁課題組在全金屬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以「All-metallic Vertical Transistors Based on Stacked Dirac Materials」為題,在線發表於材料科學頂級期刊《先進功能材料》【
  • 「自然圖案化」的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及其功能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石墨烯具有超高的載流子遷移率、超高的透光率、室溫下的量子霍爾效應等優良特性,在電子學、光學、磁學、催化、儲能和傳感器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被稱為「未來材料」或「變革性材料」,引發了世界範圍內對新型二維晶體材料的探索和研究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