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聲子學中心:有機聚合物及其納米複合材料熱傳導研究進展綜述

2021-02-15 高分子科學前沿


Ⅰ 導讀:

在同濟大學111周年校慶來臨之際,國際材料領域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進材料,IF=19.79)於2018年4月25日第30卷第17期為同濟大學出版專刊。同濟大學 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徐象繁研究員陳杰教授周俊教授李保文教授合作撰寫了有機聚合物及其納米複合材料熱傳導研究最新進展綜述文章

高導熱有機聚合物及其相關納米複合材料作為器件散熱及熱管理的關鍵材料,在柔性電極、有機太陽能電池和熱界面材料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然而由於聚合物通常具有較低熱導率,使得其應用前景一直存在巨大瓶頸。本文主要總結了近年來在尋找高導熱有機聚合物方面的實驗進展,重點闡述了有機聚合物熱傳導機理,討論了聚合物納米線和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研究進展及其機理分析。本文為高導熱有機聚合物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導方向。

更多細節請查閱:

Xiangfan Xu, Jie Chen, Jun Zhou and Baowen Li,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olymers and Their Nanocomposites, Advanced Materials 30, 1705544 (2018).

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半導體技術快速發展。高密度集成晶片在智慧型手機、電腦、飛機和航天科技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是世界各大國爭相攻克的戰略高地。目前普遍採用的22納米電晶體集成電路在釐米大小的晶片上集成了數十億個電晶體。如此高密度電晶體在工作時產生的高密度熱量集聚在狹小的器件空間內,如果不能及時傳導出去,必定會在晶片局部產生高溫(即通常說的熱點),影響晶片正常工作,嚴重時可導致器件燒毀。因此,解決晶片的散熱問題並使器件工作在較低溫度已成為科研工作者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晶片散熱主要需要解決兩個界面的熱傳導問題:即熱界面Ⅰ和熱界面Ⅱ(圖1)。由於固體表面在微納米尺度下存在一定的不平整度,使得熱量在熱界面Ⅰ和熱界面Ⅱ處只能從狹窄的接觸點傳導,這將使得器件散熱能力大幅度降低。解決這一問題,通常需要在熱界面Ⅰ和熱界面Ⅱ處添加一層厚度為幾個微米至幾十微米的高熱導熱界面材料(流體狀或塑性材料),以增加總界面熱導。然而,通常使用的熱界面材料(包括環氧樹脂在內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為熱絕緣材料,其熱導率只有0.1-0.3Wm-1K-1左右。因此,為降低熱界面材料自身熱阻,通常會在聚合物中摻雜高熱導納米顆粒製成納米複合材料,如金剛石顆粒、納米碳管或者金屬顆粒或金屬線,以增加熱傳導效率。

圖1:a 高密度集成電路散熱示意圖;b&c熱界面材料示意圖(Copyright物理學進展 38, 69-81 (2018))

然而科學家對於聚合物及其相關納米複合材料內部熱傳導機理的認知還十分有限。如何通過理論及基礎實驗來指導熱界面材料的製備和調控是一個重要課題。對其導熱機制理解上存在的困難主要有以下幾點:

(1)高分子聚合物基體材料的導熱機制還不是十分清楚;

(2)聚合物與填料之間的界面對總熱導率起削減作用,甚至可能左右其熱傳導,但對其具體效應在近幾年裡沒有實質性進展。因此,本文主要介紹聚合物基熱界面材料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其熱傳導機理的相關理論與實驗研究,指出當前研究存在的問題及今後可能的發展方向。

Ⅱ 有機高分子聚合物熱傳導機理及調控

有機高分子聚合物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熱絕緣材料,其塊材或薄膜熱導率都在0.1 Wm-1K-1至0.3Wm-1K-1範圍內。但是近些年來一些研究結果表明單原子鏈的有機高分子夠實現非常高的熱導率。文章介紹了有機高分子熱傳導理論模型(如最小熱導率模型)及分子動力學模擬最新進展,並著重闡述了利用聚合物納米線分子鏈定向排序對熱導率的調控機理及近年實驗發展。

有機高分子聚合物熱傳輸的方式不同於傳統晶體材料,它主要是依靠聚合物內部分子鏈內與鏈間的分子相互作用來傳遞能量。高分子聚合物內部的分子鏈互相交疊嵌套,空間結構極其複雜,這一點使得現存的熱傳輸理論模型已無法解釋聚合物的熱傳輸行為,因此目前亟待大量的實驗研究結果支撐並建立新的理論模型以闡述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熱傳輸本質。同時,需進一步深入探索低維高分子聚合物熱導率的溫度依賴關係與尺寸效應。

圖2 利用分子鏈有序度調控非晶聚合物納米纖維熱導率(Copyright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8) (https://doi.org/10.1093/nsr/nwy004)

Ⅲ 聚合物相關納米複合材料熱傳導機理及調控

文章介紹了有效介質理論用於計算聚合物相關納米複合材料的最新研究進展與理論方法的發展。考慮填充粒子的形狀、體積分數對複合材料熱輸運體系的影響,能夠很好的描述當填充粒子尺寸足夠大時(大於微米尺寸)複合材料的熱輸運行為。現階段的有效介質理論體系多數建立在Maxwell-Garnett(MG) EM的基礎之上,充分考慮了填充粒子與被填充材料之間的界面熱阻,使得理論結果與實驗結果複合的很好。然而缺陷在於填充粒子的體積分數被限制在很低的範圍內,這使得高填充體積分數的複合材料熱輸運性質還不能利用有效介質理論進行分析和解釋。在高填充體積分數複合材料中,填料形成團簇乃至形成連通網絡。團簇和網絡對總熱導率的影響尚不明確,因為這涉及到熱流逾滲現象。因此本文還著重討論了而熱流的逾滲現象中的重要特徵參數,臨界體積分數(criticalvolumetric fraction)的數值計算方法,及最新可能的實驗觀察證據。

Ⅳ 展望

在材料科學與工程應用領域,聚合物基熱界面材料已經有著廣闊的實用案例和應用前景,有機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與應用已取得較好的進展,高分子聚合物(薄膜、納米纖維)的製備技術已趨於成熟。然而其內在熱傳輸機理仍不清楚,對其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目前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主要有:

1) 關於低維有機高分子聚合物(薄膜、納米纖維)熱輸運調控的實驗研究甚少,使得高分子熱傳輸理論模型缺少實驗的支撐。有機高分子聚合物內部分子鏈互相交疊嵌套,使得熱傳輸機制變得極為複雜。所以亟待大量的實驗結果用於建立新的理論模型,以闡述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熱傳輸本質

2)  有機高分子熱導率的測量依舊存在瓶頸。雖然近年來雷射閃光法以及3法被廣泛應用於測量高分子有機材料的熱導率,但是該方法均基於一定的理論模型或假設,不可避免會引入很大的測量誤差。

3)     目前用於商業用途的聚合物基熱界面材料熱導率基本在2 Wm-1K-1至8 Wm-1K-1之間,尚不足以解決半導體核心器件的散熱問題。要徹底解決器件散熱問題,則需要研製出熱導率在20 Wm-1K-1以上,界面總熱阻低於0.01 Kcm2/W的熱界面材料

4) 本文提到通常採用在聚合物中添加高熱導率填料用於降低總界面熱阻。然而,更重要的是,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方法用於降低聚合物基熱界面材料與其它材料如封裝外殼或金屬散熱片之間的界面熱阻。近年來,美國數個課題組在DARPA的支持下嘗試了多種方法,如納米金屬彈簧、柔性石墨膜或納米碳管等。雖然實驗取得一定進展,但是離實際應用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

鑑於以上困難與瓶頸,現階段在基礎研究領域對於有機高分子熱輸運的研究重點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1.聲子hopping機制的理論與熱滲流理論的發展。

2.自組裝高分子結構的界面熱導研究與調控(範德華力結合、共價鍵結合、離子鍵結合)。

3.有機高分子鏈的有序度對其熱輸運性質的影響。

同時,對聚合物材料熱傳導機制的研究可為有機熱電提供理論指導。我們都知道熱電材料的品質因子,是由Seebeck係數S,電導率σ和熱導率κ相互制約共同決定的。所以有效調控材料的熱輸運,使得材料電導率維持的條件下儘可能的降低其熱導率就成為熱電材料獲得高品質因子的必要途徑。

全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02/adma.201705544

同濟大學大學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簡介:

中心網址:

http://phononics.tongji.edu.cn

1.使命

同濟大學「聲子學與熱能科學」研究中心將為物理學,數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和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能源科學與工程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平臺進行跨學科協同研究。中心將從事聲子/熱的基本規律、聲子與其他的熱載體如電子、光子、磁化子等相互作用的理論、計算模擬和實驗研究。中心還將致力於研究調控聲子/熱的物理原理和相關的技術以及如何用於提高熱電轉換效率。中心也將研究如何實現聲子作為信息載體的處理技術和應用。

作為全球首個聲子學研究中心,我們將從全世界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加盟並致力培養跨學科的聲子學和熱能科學與技術的複合型人才,為中國的知識經濟服務。

 2.遠景和目標

保持我們在聲子學領域的領先,引領世界設計功能熱材料, 廢熱利用,為解決世界能源危機作貢獻。

3.中心的研究領域

 基礎研究方向:

 1)聲子理論:聲子在微納米尺度上反常擴散和界面輸運理論,聲子/聲子相互作用研究

2)聲子與電子相互作用研究:熱電轉換機制

3)聲子與光子相互作用研究 :太陽熱能物理機制

4)聲子與磁化子相互作用:聲子HALL效應和磁致冷

5)聲子資訊理論

6)微納尺度聲子晶體、聲子特異材料、聲和振動能量的調控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凡本平臺註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平臺轉載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並不意味著本平臺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我們的微博:高分子科學前沿歡迎和我們互動

添加主編為好友(微信號:gfzkxqy,請備註:名字-單位-研究方向),邀請您加入學術圈、企業界、碩博聯盟、北美、歐洲、塑料、橡塑彈性體、纖維、塗層黏合劑、油墨、凝膠、生物醫用高分子、高分子合成、膜材料、石墨烯、納米材料、表徵技術、車用高分子、發泡、聚醯亞胺等一系列技術交流群。同時可以在菜單中回復交流群」,獲取群目錄。

投稿 薦稿 合作:editor@polysci.cn


相關焦點

  • 導熱聚合物複合材料用填料研究進展
    碳納米管是石墨原子繞中心軸單層纏繞或單層石墨圓筒層層套構而來的管狀物,具有獨特的結構和優異的電磁性能以及熱力學性能。碳納米管導熱係數為3000W·(m·K)-1,是銅導熱係數的5倍[7]。Gojny等系統研究了不同類型碳納米管對環氧樹脂複合材料熱傳導性能的影響。
  • 先進熱管理材料的研究進展及材料特性分析
    重點介紹了熱界面材料、高導熱封裝材料、蓄熱材料以及熱電材料等的研究進展及存在的問題。對均質及複合材料中的熱傳導機制進行歸納,並指出分子動力學、密度泛函理論及大規模並行計算技術將在揭示多尺度的熱傳輸機制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熱管理,包括熱的分散(對外交換散熱)、存儲與轉換,正在成為一門橫跨材料、電子、物理等學科的新興交叉學科。
  • 納米材料熱傳導中的新奇物理效應
    除基礎研究上的意義外,這個方向的研究在微納米器件溫度控制、新能源、熱防護等重大工程技術領域也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文章主要介紹一維、二維納米材料(包括納米管、納米線、石墨烯及其他二維材料)的熱傳導性質。由於篇幅所限,文章集中討論在低維體系熱傳導中的新奇物理效應,如碳納米管熱導率隨長度的發散行為,矽納米線中的聲子相干性,以及石墨烯熱傳導性質的尺寸效應。
  • 天津大學陳龍課題組:二維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在有機電子學/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應用進展
    天津大學陳龍教授課題組系統地介紹了2D c-MOFs材料在有機電子學及自旋電子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並指出了該研究方向目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和未來發展前景。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多功能電子器件(如電晶體、二極體、傳感器等)走進了我們的日常,使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更加便利、高效。科學家們將各種活性材料(如碳材料、無機二維材料、有機半導體材料等)集成到電子器件中,以獲得優異的器件性能。
  • Angew: 上海大學在基於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獲重要進展
    近期,上海大學理學院化學系超分子化學與催化研究中心王洪宇副教授等在基於大環的多孔有機聚合物在水相中汙染物吸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軟物質》最新綜述:導電/聚合物/肽水凝膠前沿進展
    聚合物凝膠可分為熱可逆和熱不可逆的。在前者中,存在通過鏈間非共價相互作用,在後者中,它們通過交聯劑化學交聯;但是,兩種凝膠都有不同的用途。與小分子凝膠相比,聚合物凝膠具有更好的機械性能,這是由於聚合物的長共價鏈所貢獻的,它們的機械性能非常好。
  • 南京林業大學蔣少華教授:電紡納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綜述
    composites:a review」的綜述文章。該工作報導了電紡納米纖維的性能及其在複合材料中作為增強材料的應用,並強調了電紡納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和展望。論文第一作者為蔣少華教授,第一通訊單位為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蔣少華,Andreas Greiner和Seema Agarwal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
  • 聚氨酯複合材料導電性能的研究進展
    如今在聚氨酯複合材料導電性能的研究中,對聚氨酯材料改性的方法和技術有很多,其中實現聚氨酯複合材料導電性能主要採用物理共混法。物理共混法指採用機械混合或超聲分散等方法把改性材料均勻地分散在聚氨酯樹脂或乳液體系中,進而完成改性過程。按照加入改性材料的類型主要分為四類:金屬導電材料、無機非金屬導電材料、金屬鹽導電材料、聚合物導電材料。
  • 聚烯烴及其彈性體阻燃性研究進展
    本文綜述了目前聚烯烴以及聚烯烴彈性體的阻燃研究現狀,為阻燃新技術、新型阻燃聚合物的研究與開發提供借鑑價值。  01  聚烯烴材料及其彈性體的阻燃及其研究進展  1.1 聚烯烴及其彈性體用阻燃劑概述及研究進展  (1) 滷系阻燃劑  滷系阻燃劑為目前全球產量最大
  • 復旦大學梁子騏教授課題組在熱電納米複合材料上取得新進展
    其中,有機-無機熱電納米複合材料(TENCs)特別引人關注,因為它們可以將無機組分的優勢(即高電導率)與有機組分的優點(低導熱率和溶液可加工性)整合在一起。而且,TENC薄膜的柔性為其在可穿戴電子設備中的應用帶來了希望。以往研究中n-型TENC的有機組分通常是絕緣聚合物,如聚偏氟乙烯(PVDF),其對TENC的電荷傳輸幾乎沒有貢獻。
  • 科學家發表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材料聲子和拉曼散射綜述論文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的邀請,由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譚平恆和博士生張昕等撰寫的關於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材料聲子和拉曼散射的綜述論文,近日在該刊在線發表 (Xin Zhang, Xiao-Fen Qiao, Wei Shi, Jiang-Bin Wu, De-Sheng Jiang and Ping-Heng Tan, Phonon and Raman scattering
  • 聚烯烴及其彈性體阻燃及研究進展
    本文綜述了目前聚烯烴以及聚烯烴彈性體的阻燃研究現狀,為阻燃新技術、新型阻燃聚合物的研究與開發提供借鑑價值。 1. 聚烯烴及其彈性體用阻燃劑概述及研究進展(1) 滷系阻燃劑 滷系阻燃劑為目前全球產量最大、應用最廣泛的阻燃劑,其具有添加量低以及阻燃效率高等優點,以溴系阻燃劑和氯系阻燃劑為主。相比較氯系阻燃劑, 溴系自身熱穩定性以及阻燃效率均較高。
  • 最新石墨烯綜述:石墨烯材料亞臨界水熱/溶劑熱處理法的最新進展
    綜述總覽圖1.石墨烯材料介紹自十年前發現石墨烯以來,石墨烯及其相關材料因為具有多樣化的應用潛力,已經在電子學、光學、能源、環境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得到了持續的研究。石墨烯具有優異的物化性能,如高的導熱性、導電性和機械強度,高剛度,高的比表面積,良好的化學、環境和生物穩定性。
  • 南京理工大學【綜述】二維材料研究進展
    近年來,關於二維材料的研究開始由二維材料本身轉向設計構建基於單分子層納米片的人工異質結構。因此,在這種二維超晶格體系中引入有機分子,能夠進一步為設計和合成具有多功能的二維有機-無機雜化超晶格結構提供了無限可能。 在二維有機-無機雜化超晶格結構中,有機和無機成分在納米或亞納米尺度上進行複合,兩者之間通過分子層面上產生的界面協同效應使得最終產物發生性能上的提升甚至是產生新的性質。
  • 真空竟能熱傳導,甚至能傳播聲音!華人團隊新研究登上Nature
    UC伯克利的華人科學家們發現,兩片金屬之間即使是真空,也可以傳導熱量和聲音。他們用實驗證明了:熱量可以跨越幾百納米的完全真空,從一片金屬傳導到另一片金屬上。這一發現未來在可能在晶片散熱設計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熱傳導本質是分子之間相互傳遞動能,而真空中沒有任何原子分子。
  • 胡文平課題組綜述:共軛聚合物電子傳輸的多級研究
    研究人員經過系統的調查發現通過提高聚合物鏈的有序度能提高電子傳輸效率,並且證明了有效電荷是通過共軛聚合物的主幹傳輸。降低分子尺寸還可以觀察到更多新奇的現象,例如出現大量18 nm長苯撐乙炔的量子化結構和隧道電荷傳輸單位四硫富瓦烯單元的氧化還原中心的調製,這給聚合物在納米尺寸設備中的應用打開了新的大門。
  • 磷酸釩鈉、二維金屬-有機聚合物、超快剝離黑磷、納米ZnCo2O4/多孔...
    因此,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吳田課題組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呂力(Li Lu)課題組合作,在本篇綜述中重點討論了聚陰離子-型磷酸釩鹽Na3V2(PO4)3的晶體結構和電子結構內部,從而為實現高效電化學存儲提供有關見解。最後,作者對這一研究領域進行了展望。
  • 《Mater.Horiz.》綜述:一文了解自修復聚合物最新研究進展
    成果介紹 西班牙高分子科學與技術研究所Marianella Hernández Santana教授課題組從修復機理角度出發,對近年來自修復聚合物領域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 功能納米材料在重金屬汙染水體修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功能納米材料在重金屬汙染水體修復中的應用研究進展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重金屬汙染對水體生態和人體健康會造成嚴重危害,通過納米材料來去除重金屬是一個簡單便捷的方法,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以及研究。本文主要綜述了納米零價鐵、鐵氧化物、硫化鐵、碳納米管、石墨烯、錳氧化物、鋁氧化物、二氧化鈦、聚合物納米材料和殼聚糖納米材料等幾種納米材料對水中重金屬汙染修復研究進展。對它們去除重金屬的機理也進行了探討,納米材料對重金屬的去除機理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化學吸附、氧化還原、光催化還原以及共沉澱等。並通過表格的形式對它們的優缺點、機理以及改進方法進行了總結歸納。
  • 一文看導電聚合物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三、 導電聚合物熱電材料研究進展導電聚合物是一類具有共軛結構的有機高分子材料,具有優異的電學特性。相關的研究表明,適合作為有機熱電材料的有機材料主要為導電聚合物。1、聚乙炔在導電聚合物的研究中聚乙炔被較早地研究,相關結果表明,經過摻雜的聚乙炔具有優異的電導率。除此之外,摻雜過的聚乙炔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其功率因子可以達到2×10-3Wm-1K-2,ZT值在0.6~6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