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梁子騏教授課題組在熱電納米複合材料上取得新進展

2021-02-20 高分子科技

熱電(TE)轉換技術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具有一系列廣泛的應用,如基於Seebeck效應可將廢熱轉化為電能,基於珀爾帖效應可以實現製冷,因而具備很好的商業應用前景。其中,有機-無機熱電納米複合材料(TENCs)特別引人關注,因為它們可以將無機組分的優勢(即高電導率)與有機組分的優點(低導熱率和溶液可加工性)整合在一起。而且,TENC薄膜的柔性為其在可穿戴電子設備中的應用帶來了希望。

以往研究中n-型TENC的有機組分通常是絕緣聚合物,如聚偏氟乙烯(PVDF),其對TENC的電荷傳輸幾乎沒有貢獻。相反,大多數p-型TENC中包含導電聚合物,例如聚(3,4-乙撐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鹽)(PEDOT: PSS)和聚(3-己基噻吩)(P3HT),在p-型摻雜後,這些聚合物顯示出優異的電導率(σ),但對Seebeck係數(S)影響很小。然而,那些表現出很高S值的n-型半導體聚合物卻很少被用作TENC中的有機組分。該團隊之前的工作已經證明基於金屬納米線(NWs)的TENC可以取得極高的σ,因此,將n-型半導體聚合物N2200的高S與Co NWs的高σ結合起來,有可能獲得顯著提高的熱電性能。

Co NWs/N2200的Seebeck係數與σ之間呈現出耦合現象,隨著Co NWs含量的提高,Seebeck係數從純N2200薄膜的−662 μV K−1持續降低到Co NWs質量分數為90 wt%時的−30 μV K−1,而σ則呈指數型增長,最高達到2024 S cm−1。最終,該複合材料最大功率因子(PF)是在Co NWs含量為80 wt%時達到的,為288 μW m−1 K−2。值得注意的是,室溫下Co NWs (80 wt%)/N2200的Seebeck係數幾乎是之前製備的Co NWs/PVDF複合材料Seebeck係數的兩倍。然而,電導率卻顯著降低,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導致的:半導體聚合物的主鏈比絕緣聚合物的分子鏈剛性更強,造成Co NWs和N2200之間的不良連接,這阻止了電導率的進一步提高。所以,可嘗試通過添加第三組分以引入額外的電子通路並提高電導率,單壁碳納米管(SWCNT)具有較高電導率的同時機械柔性也很出色,因此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將SWCNT添加到上述二元樣品中之前,使用了常用的表面活性劑四丁基溴化銨(TBAB)對其進行n-型摻雜,三元複合材料的σ隨著SWCNT的加入呈現出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這是由於摻入少量的SWCNT可以填充Co NWs之間的間隙並在它們之間建立良好的連接,從而豐富了導電路徑;但進一步添加SWCNT會加劇其聚集並阻礙最初由Co NWs建立的導電通路。有趣的是,S(−45 μV K−1)受添加SWCNT的影響不大。因此,當SWCNT的含量為2 wt%時,獲得的最高室溫PF高達368.4 μW m−1 K−2,並在380 K時達到483 μW m−1 K−2,比最佳二元樣品的PF高50%,與文獻中報導通過溶液製備的n-型熱電納米複合材料最優性能相比也處於領先的水平。

圖(a)n-型三元Co NWs/N2200/SWCNT複合材料中的電荷傳輸示意圖。(b)n-型三元複合材料室溫下平均熱電性能隨SWCNT含量關係圖。(c)具有最佳熱電性能的三元和二元TENC薄膜的電導率隨彎曲次數關係圖。(d)基於碳納米管和無機納米晶體的n-型熱電納米複合材料的功率因子值與文獻中的比較。

最後,為了展示所製備的n-型三元TENC薄膜的實用性,通過將其與p-型PEDOT:PSS/SWCNT薄膜配對來構築柔性平面熱電器件,該器件由3個p-n對組成,使用銀膠連接各熱電腿,並用聚醯亞胺膠帶進行封裝。在50 K的溫差下,獲得的最大輸出電壓和功率密度分別為9.80 mV和3.26 W m−2。該工作的成果表明,通過精巧地選擇複合組分,可以獲得具有優異性能的熱電納米複合材料。

以上研究結果由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梁子騏教授及研究生唐俊暉、陳睿思,與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陳立東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Guillermo Bazan教授合作完成,並以"Semiconducting polymer contributes favorably to the Seebeck coefficient in multi-component, high-performance n-type thermoelectric nanocomposites"為題目發表在J. Mater. Chem. A, 2020, 8, 9797–9805. 作者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號:51673044)以及科技部(項目號:2017YFE0107800)的資助。

原文連結: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ta/d0ta02388

高分子科技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刊物或媒體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info@polymer.cn

歡迎專家學者提供稿件(論文、項目介紹、新技術、學術交流、單位新聞、參會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並請註明詳細聯繫信息。高分子科技®會及時推送,並同時發布在中國聚合物網上。

歡迎加入微信群 為滿足高分子產學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陸續開通了包括高分子專家學者群在內的幾十個專項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產業技術、企業家、博士、研究生、媒體期刊會展協會等群,全覆蓋高分子產業或領域。目前匯聚了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研發中心的上萬名頂尖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及企業家。

申請入群,請先加審核微信號PolymerChina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並請一定註明:高分子+姓名+單位+職稱(或學位)+領域(或行業),否則不予受理,資格經過審核後入相關專業群。

相關焦點

  • 同濟大學聲子學中心:有機聚合物及其納米複合材料熱傳導研究進展綜述
    同濟大學 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徐象繁研究員、陳杰教授、周俊教授及李保文教授合作撰寫了有機聚合物及其納米複合材料熱傳導研究最新進展綜述文章高導熱有機聚合物及其相關納米複合材料作為器件散熱及熱管理的關鍵材料,在柔性電極、有機太陽能電池和熱界面材料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然而由於聚合物通常具有較低熱導率,使得其應用前景一直存在巨大瓶頸。本文主要總結了近年來在尋找高導熱有機聚合物方面的實驗進展,重點闡述了有機聚合物熱傳導機理,討論了聚合物納米線和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研究進展及其機理分析。
  • 深圳大學範平課題組與南昆士蘭大學陳志剛課題組合作在n型多晶SnSe熱電材料與CoSb3熱電薄膜方面取得新進展
    通過各種優化手段,P型的熱電優值ZT已經從0.5提升至2.5,但是關於高性能n型SnSe(ZT>1.0)的報導較少,其電-聲輸運機制有待進一步的探究。深圳大學範平課題組與南昆士蘭大學陳志剛課題組合作,致力於製備高性能的n型SnSe多晶熱電材料。該工作首次通過在Pb/I雙摻雜的SnSe基熱電材料中引入二維WSe2 納米顆粒形成WSe2/SnSe p-n 結。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近期,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應天雷團隊在抗新冠抗體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一系列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可靶向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上的五類不同表位。該成果於近日在《細胞》(Cell)雜誌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上發表。
  •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科研團隊在超柔性納米發電複合材料領域取得的...
    近日,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郭益平教授和劉河洲教授課題組在超柔性納米發電複合材料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 「Piezoelectric thin film on glass fiber fabric with structural hierarchy: An approach to high-performance, superflexible
  • 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南都訊 記者朱倩 通訊員黃綺夢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材料能量轉換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 「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東華大學查劉生課題組在SERS基底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目前國內有很多課題組致力於SERS基底的研究工作,東華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查劉生教授課題組近年來針對SERS分析方法中存在的結果重複性差、適用分析對象較少等問題,研究了幾種新型的SERS基底,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PNAS:復旦大學王志松納米馬達研究新進展
    復旦大學科學家在納米馬達研究中獲重要進展。以王志松教授為負責人的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分子納米研究組發現了納米馬達自主運動的分子機制,為發展一大類性能先進的新型納米馬達打開了通路。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近半個世紀前,著名物理學家費曼提出了實現類似汽車的納米馬達的可能性。
  • 西南大學李青教授課題組在電催化水解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李青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One-step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amorphous (Ni-Fe)Sx/NiFe(OH)y hollow microtube/sphere films as superior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 南方科技大學程春團隊在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取得多項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程春課題組在智能系統、能源器件、二維材料生長等多個領域取得多項研究進展。課題組2018屆本科畢業生陳鵬程(現在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與2016屆本科畢業生石潤(現為2017級南科大-港科大聯培博士)共同開發了一種間接製備工藝。
  • 復旦大學生物大分子課題組在絲蛋白纖維功能化方面取得進展
    蜘蛛絲由於其超強的力學性能,在上世紀末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並成為研究熱點。人們最初的目標是希望通過人工紡絲的方法來獲取大量力學性能優異的人工蜘蛛絲,以突破天然蜘蛛絲無法大量獲取的瓶頸。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邵正中教授和陳新教授領導的生物大分子課題組多年來一種致力於高性能再生絲蛋白纖維的人工紡制,陳新教授團隊在2009年即通過溼法紡絲的方法成功紡制了力學性能優異的再生絲蛋白纖維,其斷裂強度和斷裂能均高於天然蠶絲,完全具備了實用的價值(Adv. Mater., 2009, 21: 366)。
  • 張先正課題組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據武漢大學消息,該校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研究。基於此思路,該課題組近期在生物醫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短短一個月,江蘇這所高校取得多項重大科研進展,引起國際關注!
    東南大學與浙江大學科研團隊共同發表的論文被評為2020Cell正刊年度最佳論文東南大學柴人傑教授課題組和浙江大學靳津教授發表於CELL的題為"Stress-Induced Metabolic Disorder in Peripheral CD4+ T Cells Leads to Anxiety-like Behavior
  • 鄒如強課題組在納米多孔能源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鄒如強課題組在納米多孔能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論文《具有分級孔道結構多孔碳材料的製備及其儲能應用》(「Facile preparation of hierarchically porous carbons from metal-organic g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energy storage」)發表在Nature
  • 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徐清華教授訪問蘇州納米所
    5月30日上午,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徐清華教授訪問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並作了題為Nanocomposite Materials for Two-photon Excitation Applications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陳立桅副所長主持,納米所各部門研究人員和學生參加了此次學術報告。
  • 胡文兵課題組在高分子結晶領域取得新進展
    胡文兵課題組在高分子結晶領域取得新進展
  • 東華大學在碳納米管紗線結構與功能調控領域的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東華大學紡織學院許福軍副教授課題組基於仿生原理對碳納米管紗線的結構與性能進行調控,取得系列進展。(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上,論文的第一作者分別為紡織學院本科畢業生吳建花和王志勇,通訊作者為許福軍副教授。 碳納米管紗線是一種多層級結構的純碳納米管線狀集合體。目前,紡絲得到的碳納米管紗線內部結構鬆散,相互作用較弱,導致碳納米管各項優異性能不能在宏觀尺度上有效進行傳遞。
  • 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在用於癌症治療的納米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陶可副研究員、孫康教授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在納米材料領域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A simple yet multifunctional nanoformulation for eradicating tumors and preventing recurrence with
  • 復旦大學在超分子組裝合成新型半導體納米線氣敏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化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勇輝教授課題組在兩親性嵌段共聚物導向合成新型氣敏半導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據悉,該成果是研究團隊多年來在嵌段共聚物設計、組裝合成納米結構材料(尤其是介孔金屬氧化物材料)方面的重要研究進展。在同行和課題組的研究基礎上,研究團隊歷經四年多探索出的這種靈活、可控的3D超分子界面組裝合成思想,突破了傳統的複雜多步合成和製備納米線陣列的瓶頸。
  • 俞大鵬-趙清課題組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米結構與低維物理實驗室」的趙清副教授課題組在俞大鵬教授的帶領下,從2007年起緊緊圍繞該領域內的兩大國際性難題展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他們大幅拓展了探測鏈長,實現了對短鏈分子(600 bp)探測,在固態納米孔中首次實現了對不同長度DNA分子(長度差僅為600 bp)的有效區分,並且實現了近中性分子(PEG)的單分子探測,較之前報導大大擴展了可探測分子範圍。相關結果發表在Nano Letters 13, 3048 (2013)上。論文第一作者為魯鉑博士,他即將赴哈佛大學物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
  • 張亞文教授課題組在貴金屬/稀土納米結構及其功能調控研究中取得...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張亞文教授課題組在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資助下,與嚴純華院士課題組合作,在貴金屬/稀土納米結構及其功能調控的研究中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J. Am. Chem. Soc. 2012, DOI: 10.1021/ja3090934;J. Am. Chem. Soc. 2012, 134(6), 3255 − 3264;J. Am. C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