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材料學院科研團隊在超柔性納米發電複合材料領域取得的...

2021-01-07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郭益平教授和劉河洲教授課題組在超柔性納米發電複合材料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 「Piezoelectric thin film on glass fiber fabric with structural hierarchy: An approach to high-performance, superflexible,cost-effective, and large-scale nanogenerators」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no Energy (SCI IF13.12)上。

隨著智能設備(即自驅動可攜式電子設備,多能量採集器和傳感器)的快速發展,旨在從環境中獲取能量的自供電納米發電/供電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和緊迫。壓電納米發電機由於其高效的機電轉換效率,重量輕,響應快而成為研究熱點。壓電陶瓷及單晶具有超高的壓電效應,但由於其本身的剛性和脆性所以並不能滿足柔性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設計要求。雖然有很多研究將壓電陶瓷粉體和聚合物進行混合可以獲得超柔性,但是非連續相的壓電結構設計導致低的能量收集效率。通過沉積壓電薄膜再轉移到柔性基底上雖然能夠保持很好的能量收集和保持一定的柔性,但是其工藝複雜、成本高不利於商業化大規模生產。因此設計和開發出一種超柔性且能高效地進行能量收集並可實現大規模生產的壓電納米發電材料顯得尤為重要和具有挑戰性。

本研究提出利用具有層次結構的電子級玻璃纖維布材料體系為基底,通過浸漬的方法在其上沉積具有層次結構的納米壓電發電材料。在所製備的壓電纖維布複合材料中,每根纖維表面都包裹了一層納米級厚度的PZT材料,每根纖維之間的PZT之間互相連接,形成了一種類似於玻璃纖維布的多層次結構。電子級玻璃纖維布本身所具有的宏觀超柔性和微觀剛性給予了這種壓電纖維布具有高效的能量傳遞、轉換以及超柔性。而且這種壓電纖維布可以實現插指電極掩膜設計和上下柔性電極貼合封裝設計。比如,一塊3.5cm×1.5cm大小的納米壓電纖維布利用插指電極在標準測試下能夠產生~60 V和~500 nA的輸出。一個8cm×8cm大小的納米壓電纖維布利用超柔性的導電聚乙烯碳膜作為上下電極在模擬人體運動的情況下能夠輕易點亮20個商用綠色LED燈。

同時,利用玻璃纖維布的微觀剛性,首次發現壓電納米發電機的形變與信號輸出之間呈線性關係,可望在柔性傳感領域獲得重要應用。另外在這種多層級結構的玻璃纖維布基底上沉積寬光譜吸收高壓電活性壓電材料還有望能夠同時收集光能、熱能和機械能。這項工作為製造高性能,超柔性,低成本的納米發電機及柔性傳感器提供了新的視角,可望在柔性可穿戴設備領域獲得應用。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的碩士研究生賀思博和英國華威大學的董文博士後研究員,郭益平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為第一單位完成。郭益平教授所帶領的智能與能源複合材料研究小組長期致力於鐵電/壓電功能複合材料,能源及催化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11474199和51332009)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19.03.025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在用於癌症治療的納米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陶可副研究員、孫康教授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在納米材料領域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A simple yet multifunctional nanoformulation for eradicating tumors and preventing recurrence with
  • 上海交大攻堅30年研製出"超級合金" 強度超"太空金屬"
    圖說:納米陶瓷鋁合金形態多變。  記者獲悉,這種納米陶瓷鋁合金不僅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製造」增添了一個新成員,還有望「四兩扛千斤」,帶動航空、汽車、高鐵領域步入更輕、更節能的新材料時代。而這種材料從研發到應用歷經30餘年,背後則凝結著上海交大五代「材料人」的心血和努力。  鋁裡「長」陶瓷 納米陶瓷鋁合金四兩「扛」千斤  鋁裡還能「長」陶瓷?
  • 清華大學材料團隊和科研成果信息推介!帶您全面了解清華大學材料學院~
    新型陶瓷與精細工藝團隊(4項)1、人工非線性光學材料成果簡介:近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周濟教授課題組在物理學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ReviewLetters)上發表題為「由電磁耦合超構分子產生的人工非性」(ArtificialNonlinearityGeneratedfromElectromagneticCouplingMeta-molecule
  • 上海交大氫科學中心在鎂基儲氫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氫科學中心教授鄒建新課題組與鄧濤團隊的特別研究員鄔劍波課題組合作在鎂基儲氫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該工作以鎂基儲氫材料為對象,研究了Pt納米催化劑包覆對鎂儲氫性能的影響,通過原位TEM觀察MgH2放氫過程,結合DFT理論計算,深入研究了過渡金屬納米催化劑對鎂儲氫的「氫泵」作用機理,這對先進鎂基儲氫材料的設計與製備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鎂基儲氫材料是非常有應用潛力的固態儲氫介質,其儲氫密度高(7.6wt%H2)、環境友好、資源豐富。
  • 青島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在光催化、電催化劑、環境傳感器等領域取得...
    導讀近日,青島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在光催化烯烴雙官能團化、酸性介質水氧化電催化劑、環境傳感器、自修復有機矽應變傳感器等領域取得新進展。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45182、環境學院李龍博士團隊及錢翌教授團隊在環境傳感器領域取得新進展環境水體中陰離子含量如硫酸根濃度為重要的水質指標,飲用水中硫酸根離子濃度超標會引起急性腹瀉。
  • 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智能材料領域優秀團隊簡介
    智能材料,是一種合成材料,通過響應溫度、應力、溼度、pH、電場或磁場、光照或化學物質等外部刺激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基於其響應刺激的特性,可以廣泛應用於人工智慧、柔性機器人、智能傳感器等領域。在智能材料研究領域冷勁松教授團隊一直處於前沿,從文章產出可以看出,僅2020年9月就有兩篇文章發表於材料領域權威期刊。其一是關於形狀記憶聚合物,即響應外界刺激後可恢復為初始形狀的智能高分子材料,具有質輕、可編程、彈性模量可調等優點。
  • 復旦大學梁子騏教授課題組在熱電納米複合材料上取得新進展
    其中,有機-無機熱電納米複合材料(TENCs)特別引人關注,因為它們可以將無機組分的優勢(即高電導率)與有機組分的優點(低導熱率和溶液可加工性)整合在一起。而且,TENC薄膜的柔性為其在可穿戴電子設備中的應用帶來了希望。以往研究中n-型TENC的有機組分通常是絕緣聚合物,如聚偏氟乙烯(PVDF),其對TENC的電荷傳輸幾乎沒有貢獻。
  • 東華大學在碳納米管紗線結構與功能調控領域的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東華大學紡織學院許福軍副教授課題組基於仿生原理對碳納米管紗線的結構與性能進行調控,取得系列進展。C(材料化學雜誌C)和ACS Appl. Mater. Inter.(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上,論文的第一作者分別為紡織學院本科畢業生吳建花和王志勇,通訊作者為許福軍副教授。 碳納米管紗線是一種多層級結構的純碳納米管線狀集合體。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基於上述製造工藝,該團隊首次研發出皮膚一樣屬性的可拉伸集成電路元件,如有源陣列與傳感器陣列集成的可拉伸觸覺電路,可粘附到人體皮膚表面,使柔性電子裝置佩戴或使用更加舒適。其所開發的工藝為結合其他內在可拉伸聚合物材料提供了一個通用加工平臺,使製造下一代可拉伸類皮膚電子器件成為可能。  2. Nat. Nanotechnol.
  • 田禾院士團隊《AM》: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調控室溫磷光材料中的氧...
    、防偽材料、氧傳感器和生物成像探針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製備柔性、低成本室溫磷光納米複合薄膜的方法。此外,通過跟蹤幹擾預設自擦除時間的截獲誘導氧歷史來實現防截獲材料。將生物啟發的納米複合材料設計與RTP材料相結合,有助於克服有機RTP化合物分子設計的固有局限性,並允許通過受控的介觀結構將可編程的時間特徵添加到RTP材料中。這將有助於為RTP材料作為新型防偽材料的實際應用鋪平道路。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二維材料氣體傳感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針對以上問題,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合成了第六主族新型二維材料碲烯,實驗測試結果顯示碲烯室溫下對NO2氣體具有高度選擇性和靈敏度,還具有優異的空氣穩定性,這彌補了另一種「明星」二維材料黑磷雖然氣體檢測靈敏度高但是空氣穩定差的弊端。此外,採用瞬時脈衝加熱顯著提升了碲烯動態響應性能。本文研究為二維氣體傳感器的研究提供更高性能的平臺,進一步推動了二維材料氣體傳感器向實用化邁進。
  • 讓「衣服」發電!電大「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衣服」動一下、皺一下也能發電?沒錯!   最近,我校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曉升教授課題組做出了讓人驚喜的成果:以編織物為器件基底材料,竟然可以把「衣服」做成「納米發電機」,穿在身上動一下、皺一下都能發電,而且這種「衣服」穿起來很舒適。
  • 用聲音發電!大連海事大學學生科研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
    聲音還可以發電?日前,記者從大連海事大學獲悉,該校碩士研究生趙洪發在徐敏義教授與喬治亞理工學院王中林院士的指導下,在聲波能量收集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一種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聲能高效收集新方法,實現利用摩擦效應的高效能聲音發電。
  • 用聲音發電?!我校研究生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近日,我校輪機工程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趙洪發在徐敏義教授與喬治亞理工學院王中林院士的指導下,在聲波能量收集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一種基於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聲能高效收集新方法
  • 上海交大毛軍發與吳林晟團隊突破性科研成果助力中國射頻領域自主...
    上海交大供圖中新網上海9月18日電 (張凌峰 江倩倩 許婧)正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毛軍發和教授吳林晟研究團隊自主研發的整套射頻EDA仿真軟體亮相上海交通大學展臺,備受關注。
  • 上海交大韓禮元、陳漢團隊在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模塊研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韓禮元、副教授陳漢團隊在高效穩定大面積模塊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論文「A Scalable Integrated Dopant-Free Heterostructure to Stabilize Perovskite Solar Cell Modules」 以上海交通大學為第一單位發表於國際能源領域旗艦期刊
  • 西安交大科研「硬」實力
    近期,西安交大科研人員立足自身研究優勢,在材料、物理、管理、生命、電子科學技術等領域相繼取得重要進展,一起來看這些新突破、新成果! 乾貨滿滿! 讓我們為交大科研實力打Call!
  • 上海交通大學安徽陶鋁新材料研究院揭牌
    安徽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常務副省長鄧向陽與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共同為省校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學安徽陶鋁新材料研究院」揭牌。    揭牌儀式前,安徽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錦斌,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國英,安徽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常務副省長鄧向陽及安徽省、淮北市相關領導會見了林忠欽等上海交大代表團成員。
  • 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在鉑原子鄰近分布的鐵鉑納米片原子級燃料電池...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的鄧濤教授團隊在鉑原子鄰近分布的鐵鉑納米片原子級催化劑製備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Neighboring Pt Atom Sites in an Ultrathin FePt Nanosheet for the Efficient and Highly CO-Tolerant
  • 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劉鋼研究員與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李潤偉研究員...
    柔性電子是將有機/無機薄膜電子器件製作在柔性塑料或薄金屬基板上的新型電子技術,以大面積、可變性、便攜性好和多功能集成為主要特徵,在信息、能源、醫療、國防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受到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