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在光催化、電催化劑、環境傳感器等領域取得...

2021-01-12 網易新聞

導讀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科研人員在光催化烯烴雙官能團化、酸性介質水氧化電催化劑、環境傳感器、自修復有機矽應變傳感器等領域取得新進展。

跳轉閱讀→

1、化學院郭維斯副教授在光催化烯烴雙官能團化領域取得新進展

1,3-二烯的選擇性雙官能化是一個有挑戰性的研究領域,該類反應可以從易得的原料出發轉化成高度官能團化的有用分子。含氮化合物廣泛存在於生物活性天然產物和藥物分子中,引入氨基或其等效基團的1,3-二烯雙官能團化最近得到了快速發展。然而,高選擇性的引入兩個不同含氮官能團的方法還未見報導。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化學院郭維斯副教授與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祝介平教授合作報導了首例含有兩個不同含氮基團1,3-二烯的選擇性1,2-雙胺化反應(圖1)。該方法高效合成了一系列異硫氰酸酯衍生物,產物的保護基容易脫除。同時,實現了溫和條件下硫氰酸酯向異硫氰酸酯的轉化。

1,3-二烯的選擇性1,2-雙胺化反應

該研究成果近期以「Selective 1,2-Aminoisothiocyanation of 1,3-Dienes Under Visible-Light Photoredox Catalysis」為題發表在化學領域著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IF = 12.96),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郭維斯副教授,通訊作者是祝介平教授。該研究得到國家留學基金委訪問學者項目和瑞士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支持。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4518

2、環境學院李龍博士團隊及錢翌教授團隊在環境傳感器領域取得新進展

環境水體中陰離子含量如硫酸根濃度為重要的水質指標,飲用水中硫酸根離子濃度超標會引起急性腹瀉。聚合物膜離子選擇性電極因其較高的靈敏度、較低的成本、易於微型化等優點被廣泛用於環境汙染物的實時快速監測,是環境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遺憾的是,近年來發展的硫酸根離子電極因選擇性欠佳,環境樣品中的親脂性陰離子如高氯酸根、硫氰根等會造成較大幹擾,這類電極尚不能用於實際環境樣品的測試。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環境學院青年教師李龍博士團隊及錢翌教授團隊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Analytical Chemistry, 2020, 92(21): 14740-14746;ACS Sensors, 2020, 5(11):3465-3473;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2020,129151),開發了新型硫酸根載體並構建了高選擇性硫酸根聚合物膜電極,相關成果以「Hydrogen Bond-Based Macrocyclic and Tripodal Neutral Ionophores for Highly Selective Polymeric Membrane Sulfate-Selective Electrodes」為題發表在國際經典期刊ACS Sensors(一區TOP期刊,IF=7.33)上。

文章以方醯胺及硫脲為氫鍵給體,通過設計分子的空間結構,構建了對硫酸根具有高選擇性、強結合能力的環狀及具有三維結構的離子載體,並據此構建了高選擇性硫酸根離子選擇性電極。實驗結果表明,開發的新型硫酸根離子選擇性電極具有良好的選擇性及靈敏度,環境水體中常見的陰離子如高氯酸根、硫氰根、硝酸根等不幹擾硫酸根離子的檢測,目前該傳感器已成功用於飲用水中硫酸根離子含量的測定。該進展的相關文章以青島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環境學院李龍博士為論文的通訊作者及第一作者。

該工作得到了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島市基礎創新專項及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重點實驗室、生態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及青島科技大學化學學部等支持。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21/acssensors.0c02231

3、化工學院劉希恩教授團隊在酸性介質水氧化電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劉希恩教授團隊和韓國蔚山國立研究院Prof Cho合作在酸性介質水氧化電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眾所周知,質子交換膜電解水是一種節能、高效的制氫方式,目前產業化的主要瓶頸是水氧化電極催化劑昂貴,開發可以替代貴金屬IrO2的催化劑至關重要。該課題組開發一類新型酸性介質水氧化電催化劑。以玻璃碳為工作電極,製備的表面La缺陷的La3IrO7-LSD在酸性介質中展示了優於貴金屬IrO2的OER性能。通過非原位XPS和XANES等技術表徵,結合DFT計算,確定了水氧化機理遵循晶格氧機理,該工作以「Gettering La Effect from La3IrO7as a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fo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in Acid Media」為題發表在Adv. Energy Mater.2020, 2003561(影響因子25.2)。

青島科技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和第一通訊單位。劉希恩教授、秦清教授、劉尚果博士和Prof Cho,以及碩士王一盟和Haeseong Jang為主要貢獻者,這項工作得到了山東省「泰山學者」計劃、山東省重點及自然科學基金支持。

4、化工學院武玉民教授團隊在自修復有機矽應變傳感器領域取得新進展

柔性導電複合材料作為可穿戴應變傳感器,廣泛應用於新一代機器人、電子皮膚、人體檢測等領域。然而,如何製備兼具柔韌性、自愈性和傳感能力的柔性導電複合材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方向。有機矽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柔性、耐溶劑性、耐高溫性等,能夠作為一種良好的基體材料用於應變傳感器領域。使用有機矽聚合物為主鏈,並將生物小分子改性後的導電納米材料與有機矽動態交聯網絡複合是構建新型柔性導電複合材料的理想方法。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武玉民、劉月濤、高傳慧教授團隊報導了關於自修復有機矽應變傳感器的相關進展。利用生物小分子改性的導電納米材料與有機矽動態交聯網絡複合製備的有機矽應變傳感器在力學性能、室溫修復性能和應變傳感性能等方面表現優異,並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一區IF=8.758),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一區IF=7.059)上分別發表了題為「Self-Healing Ti3C2MXene/PDMS Supramolecular Elastomers Based on Small Biomolecules Modification for Wearable Sensors」和「A Stretchable and Self-Healable Organosilicon Conductive Nanocomposite for A Reliable and Sensitive Strain Sensor」的文章。

文章分別將有機矽動態交聯網絡與生物小分子改性的Ti3C2MXene、MWCNTs通過氫鍵相互作用複合,在動態亞胺鍵的幫助下實現無需外部熱源的自修復過程,並將其用於探測人體細微運動的應變傳感器。實驗結果表明,自修復有機矽應變傳感器具有優異的形狀變化靈敏度(GF均大於或等於3.6),且可以在自愈前後準確感應人體極為細微的運動。該進展的相關文章均以青島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化工學院劉月濤副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碩士生張凱銘為論文的第一作者。

生物分子改性的Ti3C2MXene/PDMS超分子自修復應變傳感器

生物分子改性的MWCNTs/PDMS超分子自修復應變傳感器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高校「青創科技計劃」、山東大學特種功能聚集體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0c13653?ref=pdf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TC/D0TC04719H#!divAbstract

來源:青島科技大學新聞網

· 微信訂閱號消息列表改版,公眾號消息不再以時間順序展示,大家想及時看到化學加推送內容,多多點擊文末「看」,按照下圖將「化學加」設為星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東華大學在光催化 分解水產氫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張青紅教授團隊在製備廉價高效的可見光光催化劑以及光催化分解水產氫領域取得新進展,以《MXene為前驅體製備碳摻雜TiO2並與g-C3N4耦合作為可見光光催化劑用於光催化產氫》(Ti3C2 MXene-derivedcarbon-doped
  • 西南大學李青教授課題組在電催化水解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西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李青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One-step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amorphous (Ni-Fe)Sx/NiFe(OH)y hollow microtube/sphere films as superior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 光催化最新科研動態導讀(2018-04)
    量子材料對有機偶氮材料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效率;合成的L-半胱氨酸修飾的ZnSe納米晶體尺寸是6nm,可實際應用於紡織行業染料廢水處理等環境保護領域。一般而言,使用納米結構的光催化劑會顯著增強紫外光照射條件下光降解汙染物的效率。納米結構的比表面積越大,光降解效率越高。但是,在合成過程中,複雜的合成工藝、昂貴的原料成本和環境汙染物的產生阻礙了光催化劑的實際應用。本研究提供了一種無毒的光催化劑模板,即環境友好型碳球模板,通過水熱法成功製備介孔氧化鋅空心球和納米棒材料。
  • 中國計量大學在非貴金屬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最新研究成果
    ,在國際能源類頂級期刊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在線發表了一篇重量級論文,該論文主要展現了陳智教授領銜的團隊在非貴金屬光催化制氫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TiO2、ZnO等),硫化物(CdS、ZnS等),磷化物(NiP),非金屬材料(g-C3N4)等在光催化制氫方面的應用;結合光催化制氫機理,系統探究了提高光催化制氫效率的改性策略。
  • 西安交大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新進展
    環境汙染和能源短缺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有望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因此具有重要意義。寬範圍的光吸收和快速的電子空穴分離是實現高效可見光催化的關鍵。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新型儲能與能量轉換納米材料研究中心、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精心設計了一種新型光催化材料Au@UiOS@ZIS(金@巰基UiO66@硫銦鋅),其中Au納米點被錨定在巰基修飾的UiO66(縮寫為UiOS)金屬有機骨架的孔中,而硫銦鋅(ZnIn2S4,縮寫為ZIS)納米片被包裹在巰基UiO66的外面。研究發現,金的不同位置對光生載流子的轉移有很大影響。
  • 2018第五屆中國光催化論壇及產業大會 在京召開
    《TiO2基複合光催化劑對VOCs的降解特性研究與應用》和納琦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澤雲《光催化企業如何在大環保趨勢下發展壯大》等,為大家講解最新光催化應用領域方向和光催化在以後的道路上如何進行。> 北京泊菲萊科技有限公司 環境光催化工程技術開發 戴文新 福州大學光催化研究所
  • 【催化】福州大學王緒緒教授等在PNAS 發表光催化研究成果
    近日,福州大學化學學院/能源與環境光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緒緒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臺灣大學、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等大學學者的合作研究論文「Defect engineering of metal–oxide interface for
  • 光催化系列初探 近三年光催化領域經典應用舉例及文獻推薦
    半導體光催化技術具有清潔、高效、選擇性等優勢,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本文以應用為線索,對近三年來光催化領域的代表性工作進行列舉,簡單介紹光催化在消除環境汙染物、分解水產氫、CO2還原以及有機反應等方面的一些進展,穿插光催化材料設計、合成、光催化反應細節等,同時有自己的一些淺見,主要達到與大家分享和交流的目的,如果有什麼不對或不好的地方也請大家批評指正,共同進步,謝謝!
  • Small:光熱效應促進鈷基催化劑電催化性能的提升
    電化學水分解是獲得清潔能源的有效方式。要獲得高效的水分解效率,需要對催化材料進行物理、化學性質的優化。而這些優化通常伴隨著較為繁瑣的材料後處理過程,例如高溫退火、摻雜、電子束輻照等。如果不需要對催化材料本身進行額外的處理,而只需要在電催化過程中,利用一些外場作用,例如磁場、鐵電場、熱場等就能達到催化過程的優化,勢必會簡化催化材料的製備過程,推動電催化產氫領域的發展。
  • 湖南大學張世國教授團隊在碳基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湖南大學張世國教授課題組以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為第一單位在國際材料類頂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27.398)上發表題為「Electro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Driven by the Intrinsic
  • 江蘇科技大學王宇鑫團隊在塗層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江蘇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宇鑫教授帶領的表面技術研究團隊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Corrosion Science、Materials & Design等國際著名上期刊陸續發表。
  • 環境工程|光熱催化氧化VOCs:光碟機動熱催化氧化法、光碟機動光熱協同催化氧化法
    李娟娟1,2 張 夢1,2 蔡松財1,2 於恩琪1,2 陳 儆3 賈宏鵬1,2*(1.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2.中國科學院大學;3.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VOCs是指在常溫下,沸點50~260 ℃的各種有機化合物,能參與大氣環境中臭氧、光化學煙霧、二次氣凝膠的形成,是加劇大氣複合汙染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人類健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 耶魯大學Jae-Hong Kim團隊ES&TE:單原子催化劑的環境應用與展望
    該論文基於單原子催化劑的理化性質、合成製備、表徵技術、能源與化工應用、環境應用與展望,這幾個方面進行了綜合論述。該成果對於開拓單原子材料在環境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同時也對採用新興催化材料處理目前亟待解決的環境問題具有指導意義。全文速覽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催化材料和工藝的科學進步。
  • 廣東藥科大學科研團隊在電化學生物傳感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電化學生物傳感器為基因分析、疾病診斷和藥物評價等領域提供了一種便攜、廉價檢測生物分子的新工具。我校新藥研發中心張陸勇/孫端平研究團隊瞄準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和藥物篩選新方法,構建一系列新型的電化學生物傳感器用於生物標記物的超高靈敏檢測,相關研究成果以廣東藥科大學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近期陸續發表於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中科院一區, IF: 10.257, 2篇)、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中科院一區,
  • 同濟黨員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同濟黨員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2020-11-29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創新達人」張海民:讓「廉價」材料變成高科技環保能源催化劑
    張海民向記者介紹說,氮化碳作為一類典型的二維非金屬半導體光催化劑,具有成本低、物理化學性質穩定、來源豐富、易於大量合成等優勢,是做光催化研究的明星材料,目前已被應用於光催化領域,如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光解水產氫、產氧和有機物選擇性光催化合成等方面。
  • 湖南科技大學周虎團隊JMCA綜述:氧空缺穩定異質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性質和催化應用
    由於獨特的電子結構和不飽和配位環境,單原子催化劑(SACs)在化學催化反應中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而且,載體上的每一個分散的金屬原子都可以作為活性位點參與催化反應,可實現最大原子利用效率,是目前分子催化領域備受注目的研究前沿。然而,超高的原子表面勢能極易導致SACs形成過程中金屬原子的團聚而形成納米顆粒。
  • 香港城市大學Angew光催化薄膜選擇性催化轉化二氧化碳製備甲烷
    更多詳情:關注公眾號科研動態(ID:likesci)圖1. 氧化亞銅@Cu-MOF複合光催化劑合成示意圖在眾多光活性材料中,Cu2O通常具有有效的可見光吸收和有利於CO2還原的導帶位置。但是,其實際應用受到穩定性不足和捕捉氣態CO2能力低的限制。
  • 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功能材料課題組在機械振動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
    近日,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功能材料課題組在機械振動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鈮酸鉀鈉基環境友好型壓電材料的振動催化作用:一種高效的相界催化劑》(Vibration catalysis of eco-friendly Na0.5K0.5NbO3-based piezoelectric
  • 東華大學儲玲玲課題組在可見光催化領域再獲新成果—新聞—科學網
    東華大學先進低維材料中心特聘研究員儲玲玲課題組在可見光催化領域再獲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