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禾院士團隊《AM》: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調控室溫磷光材料中的氧...

2020-12-25 網易

2020-12-24 11:25:58 來源: 高分子科學前沿

舉報

  背景介紹

  室溫磷光(RTP)在餘輝材料、防偽材料、氧傳感器和生物成像探針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為了擴大RTP化合物的實際應用,需要克服環境條件下激發三重態的快速非輻射衰變(knr)和氧猝滅(kq)等挑戰,以實現RTP的有效激活。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將發光體保持在相對剛性的環境中,以抑制分子運動,從而降低k nr,最好也抑制通過阻止氧擴散到剛性基體中。剛性化可以通過主客體絡合物、晶體結構、或通過外部基質將發光體困在剛性相來實現。在這些策略中,將潛在的RTP生色團結合到非晶態聚合物基質中對於實際應用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為聚合物基質不僅通過抑制k nr和k q來激活有效的RTP,而且還為有效的聚合物基處理打開了可能性。

  最近,華東理工大學田禾院士和德國弗萊堡大學Andreas Walther在《 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Enabled through Nacre‐Mimetic Nanocomposite Design」的通訊,介紹了一種將水性RTP聚合物引入自組裝仿生聚合物/納米粘土納米複合材料中製備柔性、低成本室溫磷光納米複合薄膜的方法。層狀納米粘土結構優良的阻氧層抑制了環境氧的猝滅效應,拓寬了聚合物基體的選擇範圍,使其達到較低的玻璃化轉變溫度,同時提供了更好的機械性能和加工性能。此外,可以通過改變聚合物/納米粘土的比率來微調薄膜內的氧氣滲透和擴散,從而實現RTP信號的可編程保留時間,用於瞬態信息存儲和防偽材料。此外,通過跟蹤幹擾預設自擦除時間的截獲誘導氧歷史來實現防截獲材料。將生物啟發的納米複合材料設計與RTP材料相結合,有助於克服有機RTP化合物分子設計的固有局限性,並允許通過受控的介觀結構將可編程的時間特徵添加到RTP材料中。這將有助於為RTP材料作為新型防偽材料的實際應用鋪平道路。

  

  圖文導讀

  

  RTP聚合物/納米粘土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的製備和結構示意圖。

  納米粘土基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具有高阻氧性、透明性和機械耐久性,會對RTP材料領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實現RTP仿珍珠層膜的一個關鍵挑戰在於將磷光成分整合到無機納米片形成的有序層狀結構中,並且最好保持良好的機械性能。由於T g對力學性能和k nr都有調節作用,因此需要找到一個折衷方案。為此,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T g的聚[(N,N-二甲基丙烯醯胺)-co-(2-[2-(2-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丙烯酸乙酯] 共聚物(DMA xmTEGA y,x和y是共聚物中DMA和mTEGA的摩爾分數),並將RTP發色團4-溴-1,8-萘酸酐衍生物(BrNpA)作為共聚單體。T g從BrNpA 2mTEGA 98的−56.3°C到BrNpA 2DMA 98的99.2°C範圍內可調。聚合物/納米粘土納米複合材料薄膜使用共聚物通過簡單的薄膜澆鑄製備,使用合成的NHT納米粘土具有非常高的直徑/厚度比,為750。在薄膜澆鑄過程中,納米粘土自組裝成交替的聚合物/納米粘土層。調整聚合物/納米粘土的比例,以獲得彎曲度可調的層狀結構,從而實現氧擴散,調節薄膜RTP信號的衰減時間。

  

  RTP共聚物和層狀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的表徵。

  納米複合膜在365nm紫外光照射下產生清晰的RTP發光過程,而純共聚物沒有顯示任何明顯的磷光發射。證實了有序層狀結構所提供的氣體屏障可以有效地激活磷光發射,阻止環境氧在薄膜內擴散和猝滅RTP發色團的激發三重態。BrNpA 2DMA 79mTEGA 19/NHT薄膜(50/50 w/w)儘管使用接近室溫的T g的聚合物,但其RTP量子產率(Φp)為6.6%,該值相當於先前報告的具有更高T g的聚丙烯醯胺基質的Φp=7.4%。這突出了抑制kq活化RTP的顯著效果,是設計高性能RTP材料的重要原則。高聚物/納米粘土比率的薄膜明顯顯示出較慢的發光過程和較短的保留時間,表明氧氣滲透和擴散速度更快。

  

  仿珍珠層RTP薄膜的時間依賴性光致發光特性。

  利用可調的RTP保留時間可以製造精確的氧傳感器。為了匹配21%以下的氧氣濃度,選擇70/30薄膜,並將其暴露在光譜裝置內控制氮氣/空氣流量的管中。用固定距離的365nm輻照薄膜,記錄光照過程的RTP強度。

  

  基於RTP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的應用。

  磷光標籤可以用於自擦除瞬態信息存儲和防偽。用相對高強度(0.954mW cm −2)的365nm紫外光通過光掩模照射薄膜30s。取下掩模,以相同波長(0.023 mW cm −2)輻照薄膜以讀取信息。這些特性產生了一種新的反攔截概念。讀取存儲信息的唯一方法是用紫外光照射薄膜,這將不可避免地以取決於紫外光強度的速率消耗薄膜中的殘餘氧,任何讀取嘗試都將留下氧消耗歷史,從而影響RTP信號的全局保留時間。通過監控光譜儀上的總體保留時間可以檢測存儲的信息是否被截獲。

  亮點小結

  綜上所述,作者展示了一種基於納米粘土與含有RTP發色團的水性聚合物的簡單自組裝製備高性能RTP仿珍珠層納米複合材料的總體策略。得益於層狀納米粘土介觀結構優異的氧阻隔性能和聚合物層的納米限制導致的鏈段鬆弛受限,可以顯著降低k q和k nr,從而允許使用相對較低T g的共聚物。同時,這有助於製備柔性薄膜,而不會像高T g聚合物那樣脆性過大。此外,通過調節聚合物/納米粘土的比例來控制氧滲透性,可以實現RTP信號的可編程保留時間。這使得這些薄膜很適合用於瞬時信息存儲或防偽材料的自擦除RTP標籤。此外,提出了一種新的光刻防截獲概念,其原理是信息讀出不可避免地幹擾RTP訊號預設的自擦除時間,並留下可追蹤的氧歷史。

  全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5973

  作者:Yet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華東理工大學馬驤教授:動態共價化學調控聚合物的多色室溫磷光發射
    純有機室溫磷光(RTP)材料可用於光電、信息處理和生物成像等領域。傳統的室溫磷光材料大多為含貴金屬元素的無機物或者金屬有機配合物,加工性能較差。因此,純有機發光材料有著顯著的優勢。然而,如何拓展有機功能染料分子等發光母體更為豐富的發光性能以及功能調控、降低材料合成成本、提高分子材料構建過程的經濟性,仍然是面臨的重要挑戰。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性能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塑料的替代品。
  • 吉林大學于吉紅院士團隊近年來重要工作概覽
    面向國家在能源與環境領域的重大需求,于吉紅院士研究團隊以「分子工程學」思想為指導,圍繞分子篩納米孔材料的設計合成及其在能源、環境及新興領域的應用展開研究,近年來取得如下代表性成果:自1940年人們利用水熱方法實現人工合成沸石分子篩以來,其生成機制的究一直備受關注。
  • 諸法實相之:分子二聚體在純有機室溫磷光 (RTP) 中的作用
    近日,天津大學分子聚集態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在英國皇家化學會旗艦期刊 Chemical Science 上發表論文,清晰描繪了室溫磷光的詳細光物理過程及其分子二聚體扮演的具體角色。通過巧妙的分子設計,研究人員首次獲得了一個同時具有室溫磷光、熱活化延遲螢光和單線態激基締合物發光的純有機化合物,實現了對三重態激子和單重態激子衰減行為的深度解析。
  • 大家風採 | 黃維院士團隊近期研究成果集錦
    近日,黃維院士、劉舉慶教授和於海東教授團隊開發了基於透明魚膠薄膜的柔性瞬態ACEL器件。製得的魚膠薄膜具有良好的柔性,可見光透射率高達91.1%,並可在24天內在土壤中完全降解。作者通過在魚膠膜上沉積銀納米線,成功製備了一種柔性、透明的薄膜電極。電極方塊電阻低至22.4Ω/sq,並保持82.3%透光率。
  • 武漢大學李振教授團隊:基於純有機室溫磷光分子的力致發光激發態研究
    近日,《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發表了李振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論文。論文題目為《基於純有機室溫磷光分子的力致發光激發態研究》(《Elucidating the Excited State of Mechanoluminescence in Organic Luminogens with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楊傑,
  • 【好書推薦】院士力作,《納米材料前沿—稀土納米材料》
    內容簡介本書由張洪傑院士組織編寫,黃春輝院士、高松院士、李煥榮(河北工業大學教授)、尤洪鵬(長春應化所研究員)、李富友(傑青,復旦大學教授)、林君(傑青,長春應化所研究員)、唐金魁(傑青,長春應化所研究員)、孟健(長春應化所研究員)、宋術巖(長春應化所研究員)、宋衛國(傑青,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王立民
  • 新型納米吸波塗層材料的研究
    納米氧化物吸收劑有單一氧化物和複合氧化物兩類,單一氧化物納米吸收劑主要有Fe2O3、Fe3O4、TiO2、Co3O4、NiO、MoO2、WO3等納米微粉。單一鐵氧體製成的吸波材料,難以滿足吸收頻帶寬、質量輕、厚度薄的要求,因此通常在鐵氧體微粉中加入一些添加劑組成複合吸收劑,可使電磁參數得到較好匹配。所以,實際使用的鐵氧體吸波塗層往往不是單一的鐵氧體塗層,而是通過複合組成複合鐵氧體吸波塗層。
  •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科研團隊在超柔性納米發電複合材料領域取得的...
    隨著智能設備(即自驅動可攜式電子設備,多能量採集器和傳感器)的快速發展,旨在從環境中獲取能量的自供電納米發電/供電技術變得越來越重要和緊迫。壓電納米發電機由於其高效的機電轉換效率,重量輕,響應快而成為研究熱點。壓電陶瓷及單晶具有超高的壓電效應,但由於其本身的剛性和脆性所以並不能滿足柔性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的設計要求。
  • 神奇仿生材料改變未來
    歷史學家曾用材料來劃分人類進化史上不同的時代,石器時代、陶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因而得名。材料科學的發展見證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近年來,一批功能新穎而強大的仿生材料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實驗室裡誕生。大到航空航天、小到尋常生活,都有望因此而改變。
  • 呂堅院士Materials Today綜述:納米結構金屬材料的結構與力學性能
    而且各種新型納米結構也不斷湧現,比如晶體材料中的多級孿晶、梯度結構和超穩定晶界;非晶合金中的納米金屬玻璃;晶體和非晶複合的超納結構等。得益於納米結構設計方法的快速發展,金屬結構材料的力學性能提升到了新高度。
  • 天大高水平高起點英文期刊《智能材料》(SmartMat)已於近日正式上線!
    第一期集結了來自全球頂尖材料學家所撰寫的10篇論文,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申長雨院士、唐本忠院士、田禾院士以及愛爾蘭皇家學院Mike Zaworotko院士等的綜述和研究論文。鄭州大學代坤教授與申長雨院士(高分子及其複合材料成型加工領域專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團隊發表了題為Flexible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sfor
  • 【科研進展】新型二氧化矽磁性納米複合材料,可用於去除水溶液中的...
    該材料呈現出良好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能力14.9 mg-g-1),與文獻中提出的類似材料相當。其化學物理穩定性和吸附能力推薦該納米複合材料作為一種廉價的鉛吸附材料。因此近來開發了不同的工程納米材料,包括二氧化矽或碳基、金屬或氧化石墨烯納米顆粒。其中,磁性氧化鐵納米顆粒的出現不僅因為其良好的吸附性能,還因為其可以從水體系中輕鬆去除。氧化鐵磁性納米顆粒(MNPs),的確具有表面積大、吸附金屬離子的活性位點多、選擇性好、毒性低等特點。但由於其表面具有疏水性,在水介質中會發生聚集,降低了吸附效率。
  • 河南這所高校團隊最新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近日,鄭州大學物理學院青年教師劉凱凱博士、單崇新教授團隊在水溶液中碳納米點磷光發射研究取得新進展。主要研究碳基納米材料的合成技術,光學特性與應用。主持國家自然基金委青年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站前特別資助、中國博士後面上項目二等資助、鄭州大學拔尖博士啟動基金等多個項目。單崇新,鄭州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乘風破浪的新能源材料—《無機材料學報》近期能源材料專題精選
    1.新科院士的高能戰衣:石墨化介孔碳包裹WC納米粒子 陰極緩慢的氧還原反應(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是抑制鹼性燃料電池發展的重要原因。
  • 整理出上百種可定製的金屬納米片材料
    納米固體中的原子排列既不同於長程有序的晶體,也不同於長程無序、短程有序的「氣體狀」固體結構,是一種介於固體與分子間的亞穩中間態物質。因此,一些研究人員把納米材料稱之為晶態、非晶態之外的「第三態晶體材料」。
  • 【材料】從單分子到聚集態:熱活化延遲螢光和室溫磷光雙發射的可控調節
    有機發光材料被廣泛應用於光電器件和生物技術領域。其中,能夠利用三重態激子發光的純有機發光材料,如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以及室溫磷光(RTP)材料極大程度地滿足了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生物成像以及光熱/光動力治療等技術對於高效率低造價的需求。二者都無需貴金屬的參與,即可實現100%激子利用。
  • 材料頂刊: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
    近日,香港城市大學劉錦川院士、王安定研究員和新疆大學李強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種新的納米晶合金設計和結構調控概念,即設計不含促進形核和抑制擴散元素的新型合金,通過在臨界冷卻速率下快淬預製高密度的形核點,並通過類金屬瞬態富集界面以細化晶粒,獲得了均勻細密的納米晶結構。作者通過巧妙設計,僅以4.6w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