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窯黑釉窯變的兔毫紋、鷓鴣斑、玳瑁斑三種裝飾風格

2020-12-23 文化智慧達人

吉州窯黑釉瓷的燒造,是從早期單色的黑釉裝飾,發展到各種窯變色釉和色釉色彩的裝飾,它的藝術成就集中體現在各種類別的茶盞器皿上。其中以剪紙貼花、木葉貼花、黑釉彩繪、兔毫紋、鷓鴣斑、玳瑁斑等形色最為突出,它們展示出黑釉瓷深沉古奧的藝術魅力。

兔毫紋、玳瑁斑是吉州窯和建窯共有的裝飾風格。鷓鴣斑卻是吉州窯獨有的產品。

兔毫紋是窯變釉色中形如兔毛的一種,它是在黑色釉面上滲透出尖細的棕黃色或鐵鏽色條紋,狀如兔毫。兔毫紋沿盞壁往下垂流。兔毫的紋峰頗有序列,是很合規矩的,乍看上去似乎是相當整齊劃一,像條狀的多方連續圖案,如果沒有大體上的整齊劃一,則人們也不會聯想到兔毫。但在兔毫這種規矩、序列、統一之中,卻又有一種形狀和色調上的隨意性,毫峰參差不齊,釉面在銀紫色的統一中產生微妙變化,既是人工作用的結果,又不完全是人所能把握的現象。

兔毫釉可以具象為兔毫,但決不僅僅是毛茸茸的兔毛就能包括的全部效果,兔毫釉在抽象中蘊藏形似,絲絲銀針,似乎是猛然間立於江河畔,千萬水流徐徐淌過,迎面射來,直衝著你,迸射刺目的感覺異樣強烈。兔毫紋茶盞是宋代茶文化飲具中名貴的品種之一,為士大夫階層所喜愛。宋人品茶、鬥茶專尚兔毫盞。宋徽宗《大觀茶論》就說:「盞色以青黑為貴,兔毫為上。」

鷓鴣斑也是一種黑釉結晶斑。因較多的鐵元素在釉裡結晶,黑色釉面便呈現類似鷓鴣鳥胸前羽毛一樣的帶灰白色圓點花斑,宋代文獻中稱為鷓鴣斑。鷓鴣斑的美麗較之兔毫,不僅有形變化,而且產生更加豐富的色彩變化,如天際雲彩而變幻無常。

鷓鴣斑盞也是最受宋人青睞的飲茶器具之一,多有詩文稱讚。陳蹇叔詩云:「鷓鴣碗面雲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僧惠洪的:「點茶三昧須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四部叢刊》影宋寫本,《誠齋集》卷二十,七頁)當時燒造鷓鴣斑的只有吉州窯,而這種鷓鴣斑盞和兔毫盞是宋代兩種最好的飲茶用具,兔毫盞吉州窯有,但以福建建窯為多,並且建窯兔毫盞有底刻「供御」和「進琖」者,這是專供宮廷的茶盞。而鷓鴣斑是吉州窯獨有的產品,建窯遺址中不曾發現有這種標本。

玳瑁斑是吉州窯黑釉窯變中較為美麗的品種,屬窯變花釉的一種,為黑釉結晶斑。它是以黃黑兩種色調交錯混合的釉色仿玳瑁甲殼的色澤,花色變化無窮,但總不失玳瑁甲殼特有的色調。通常將花紋細碎點狀,不成斑塊者俗稱為「玳皮」釉。

吉州窯燒成的「玳瑁」斑,追求天然渾成的造化之態,再現自然的神韻風貌,可能不是陶工們的初衷,然而在得到了這些效果之後,他們又在創造中總結並掌握了這些規律而達到了得心應手、呼之即出的高超技藝。這已不僅僅是在生產日用器皿了,它是匠心獨運的藝術創作。

相關焦點

  • 如何區分各種黑釉瓷器?
    二、黑釉瓷-建窯瓷器南宋時期,黑釉瓷器製作最為推崇的是建窯,又稱之為「黑建」。黑釉瓷器美觀大方,釉色滋潤,而且還有各種形狀的銀色白波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兔毫釉」、「油滴釉」、「玳瑁釉」、「鷓鴣斑釉」等,這些都是名貴的顏色釉瓷。
  • 歷史上燒制黑釉瓷器的窯口
    黑釉瓷器在現代已經非常少的使用,但在古代東漢時期就開始燒制精美的黑釉瓷器。東晉時期德清窯所燒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唐宋時期黑釉發展到高峰期,其中宋代建陽窯燒制的黑釉盞最為出名。明清時期黑釉瓷器製作精美,多以黑釉為地施各種低溫釉彩。
  • 詳解宋朝十大窯口,收藏瓷器必備知識,不要只知宋朝的五大名窯了
    官窯風格,規整對稱,宮廷氣勢,高雅大氣,一絲不苟。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後稱」紫口鐵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釉面多層反覆細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紋理布局規則有致,造型莊重大方。
  • 看完黑釉瓷中的珍珠斑建盞,有人開始懷疑宋人審美!
    千百年前王侯貴胄爭做建盞代言人,前有被譽為「古代帝王審美巔峰」的宋徽宗親自為建盞背書,「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大觀茶論》書影后有「宋四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等宋代文人吟詩頌詠,留下「建安所造者紺黑……出他處者……皆不及也」、」建安甕碗鷓鴣斑,谷簾水與月共色」等千古名句。
  • 宋瓷黑釉瓷重要代表木葉盞究竟是不是建盞,有何區別?從這3點看
    同是宋人為了鬥茶、點茶之用而衍生的黑釉茶器,黑陶黃紋的木葉盞似乎與同期的兔毫、鷓鴣盞不太相同,也並不利於鬥茶時的觀察湯色,那麼木葉盞是建盞嗎?有何區別?關於木葉盞你了解多少,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下:史載木葉天目產于吉州窯,是宋元時期最富創造性的民間窯場,吉州窯是宋代另一個黑釉瓷的重要代表。
  • 瓷器收藏知識:風靡一時的黑釉茶盞!
    #宋代,一種擂缽形的黑釉深腹茶碗曾風靡全國,這種被宋人稱作「盞」的茶具的興起與當時盛行的鬥茶有密切的關係。鬥茶就是比試茶色的青白和茶沫的持久,用黑盞盛茶便於觀察茶沫茶色而受到鬥茶者的厚愛。由於鬥茶的風行,黑釉茶盞得到極大的發展,為此興起了不少專門的瓷窯,其中以福建建窯最為著名,其次還有江西吉州窯。建窯黑瓷胎黝黑而堅,壁稍厚,釉色紺黑晶亮,器底露胎。由於胎釉中含鐵量較高而在釉面自然形成各種結晶斑紋。
  • 玄青· 黑色理想——玄青新制黑定展
    陳放於養心殿內的南宋吉州窯木葉盞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瓷-013950(呂三三八)其一描寫柴窯色如玳瑁土黃足、胎薄釉亮、釉若黑色有落葉紋等特徵,分明是在說內府所藏的吉州窯木葉盞。再者,由《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對照今臺北故宮藏品編號來看,養心殿內的確儲有木葉盞,並且對景陽宮所藏黑釉柴窯亦有提及。第二首雖無落葉描寫,但如明鏡如紙薄,扣銅口,皆黑釉無他色的特徵亦與上述清宮舊藏的黑釉瓷對應。可見乾隆皇帝確是把吉州窯木葉包括定窯黑釉在內的黑釉瓷盞,識為柴窯。
  • 「軍民同樂 共慶佳節 同燃窯火」吉州窯五窯同燒活動即將開始
    ,為弘揚吉州窯陶瓷文化、傳承和復興吉州窯陶瓷傳統燒制技藝、助力吉州窯5A景區創建作出積極貢獻。為發展和傳承吉州窯陶瓷技藝,我所經過數十年的研究,逐步恢復了吉州窯已失傳近700年的生產工藝,重現了木葉天目、剪紙貼花、釉下彩繪及窯變釉等產品,培養了一批吉州窯制瓷技藝專業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柴窯名為東昌窯,今年已燒三次,窯內大約能放200多件小盞,燒制時間為30小時。
  • 瓷中奇葩之窯變釉瓷:窯變無雙,獨一無二!
    其中的紅色, 又可細分為砂紅、火紅、桃紅、粉紅色;藍分為淺藍、黑藍;紫有玫瑰紫和胭脂紫;綠有豔綠、松綠、翠綠等等。雍正時期, 琢圓器口部的內裡釉面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即均為潤潔的月白色, 或雜有淡藍的細絲紋, 所施釉汁有的如激流瀑布匯集到器心, 成漩渦狀, 有的結晶成奇異的花朵。器物口部的釉色除月白外, 偶爾有醬黃或黑褐鐵色。
  • 在這場作品成果展中,100餘件吉州窯創新產品驚豔呈現!
    近日,國家藝術基金《吉州窯陶瓷藝術創新人才培養》作品成果展在吉州窯博物館開展,100餘件融合傳統技藝與創新設計的吉州窯作品亮相。此次成果展分為陶瓷文創產品、旅遊產品、禮品瓷、日用陶瓷等4個主題,吉州窯木葉、吉州窯彩繪、吉州窯剪紙貼畫、吉州窯窯變、吉州窯捏塑等5個板塊。作品傳承創新中國傳統美學,傳遞了越樸素越經典、越溫柔越剛強、越含蓄越深刻的藝術理念。
  • 窯變釉,瓷器中的瑰寶,獨一無二
    《唐英瓷務年譜長編》中記載,唐英於雍正七年三月,「派廠署幕友吳蕘圃調查鈞窯器釉料配製方法」,成功燒制出這一品種,並多次奉命燒造,足見雍正帝對窯變釉的偏愛。本品其釉色斑斕無比,紅紫交融於身,縱橫變化,燦若晚霞,無有窮盡。此等虛幻奇詭之景,全賴窯火造就,可謂瑰麗天成,屬雍正御窯窯變釉器物之佼佼者。
  • 中國八大名窯之一的建窯,黑釉茶盞獨樹一幟,好的建盞具備這3點
    建盞產自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位於福建省建陽市,是宋代名窯之一。早在唐代時期,建窯就已經建成,那時建窯主要燒制一些青瓷茶具。直到北宋開始,建窯又憑藉所生產的黑釉茶盞而聞名遐邇。宋代著名茶學家蔡襄在《茶錄》中這樣評價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白不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建窯所產的這個茶盞的確品質上乘,製作精良。那麼說到一個好的建盞,應該要具備哪些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