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中山廣播電視臺記者夏揚在對剛採訪回來的素材進行編輯。
從大年初二起,今年9月就要退休的中山廣播電視臺資深記者夏揚,和其他年輕同事一樣,一頭扎進了抗疫一線的高強度快節奏的全媒體報導中,先後採寫編播各類新聞超過100多篇。
堅守新聞採訪一線整整35年,在夏揚的採訪對象名單裡,既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有建築工、環衛工等普通人,親歷並報導過洪澇、颱風、地震等重大新聞,更多的時候,她走進社區、工地、農田,認真做好每一條百姓關心的新聞。今年第一季度,夏揚獲評「中山好人」榮譽稱號。
■戰疫不缺席,近距離採訪病毒檢測
新聞在哪,記者就去哪。35年來,夏揚就是這麼做的。「98洪災」、颱風天、城市內澇、汶川震後援建,她沒缺席過,今年這個特殊的春節,她同樣沒有缺席新冠肺炎抗疫一線的現場。
大年初二,夏揚主動放棄休假返回工作崗位。那時疫情發展迅速,社會氣氛凝重,面對神秘未知的新冠肺炎病毒,夏揚沒有一絲猶豫過,她的身影出現在中山各大醫院、疾控中心、確診案例發生地、中山版「火神山」建設現場等,用筆、話筒和鏡頭對準抗疫一線的人和事,傳遞抗疫資訊,挖掘戰疫故事。
在採訪中,夏揚哭過。2月2日,她和同事穿著防護服,戴著雙層口罩,走進市疾控中心的檢測室,採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樣本的核酸檢測過程。裝著新冠肺炎病毒的塑料罐,就近在咫尺。持續兩個小時,全身防護令她感到悶熱、難以透氣,而看到檢測團隊已經半個月沒回過家,工作期間不吃不喝,承受著巨大心理和生理壓力時,她哭了。回到單位,她寫下《致敬!疾控中心病毒檢驗員「零距離」接觸新型冠狀病毒》一稿,播出後備受好評。疫情期間,她去的最多的是社區,報導基層防控措施,在她看來,百姓關心的新聞,就是重要的新聞。
■深耕城建新聞領域,見證城市成長
夏揚主要跟進城建新聞報導,見證了中山20多年來多個重大工程從開頭到建成的全過程。
1992年,紫馬嶺公園破土動工,次年國慶節開放,「那時城區只有逸仙湖公園,紫馬嶺公園開放那天人員擁擠,大家都想一睹新公園的新面貌。」孫文公園、岐江公園、興中體育場、博愛路、中山路首條下穿隧道,夏揚都有採訪。「岐江公園獲得過很多大獎,我採訪過設計師俞孔堅數次,中山當時城市規劃建設的理念全國領先。」
夏揚的採訪中不乏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有知名企業家,比如霍英東。興中體育場1991年竣工,霍英東先生當時捐港元700萬元。竣工時,霍英東來視察,她還記得一個趣事,工人開錯了自動噴淋裝置,把霍英東先生淋了一身。這些採訪中額外的「收穫」,讓夏揚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歷史細節。
在35年的採訪生涯中,夏揚多次衝在危險的新聞現場。1992年大年初一的岐江酒家大火,半夜12點多她衝到現場,守候至凌晨,目睹並記錄下這場火災的慘烈;2014年、2015年中山發生嚴重內澇,連續兩年,夏揚站在興中道沒過小腿的雨水裡連線直播。2018年底,夏揚在工作時將手臂摔骨折,前段時間才拆鋼板並申請認定工傷,「工作了35年,感覺把該經歷的都經歷了。」夏揚樂著說。
■老記者轉型全媒體「新人」
5月8日上午,記者跟隨夏揚一起採訪,見證了她的一個普通工作日:打了超過20個電話,輾轉了幾個工地,採訪的路上,和電臺連線,回到臺裡迅速撰寫簡訊。
「夏揚姐是我們部門的勞模,別人做一條新聞,她可以一個上午做兩條,節假日是大家最想休息的時候,夏揚姐總是頂上。」夏揚的攝像搭檔陳大鈞是個「95後」,「我很佩服夏揚姐,總是這麼有活力。」
入行35年,媒體環境早已天翻地覆,從最早的一支筆、一個話筒,到現在的全媒體時代,記者必須要懂「十八般武藝」,既能採、又能錄,還要能播及後期製作。轉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電臺記者到電視臺記者,夏揚也曾有過低谷期,「最難的是編片,別人可以20分鐘搞定,我要一個小時。」怎麼辦?「不懂就問,放下面子和架子,多請教年輕人。」
記者的工作節奏快、強度高,被很多人看來是一份吃青春飯的職業。其實早在20多年前就有人問過夏揚,「你不覺得累嗎?對這份工作不厭煩嗎?」夏揚說,她剛出來工作的時候當過圖書館管理員,「那份工作不適合我,我喜歡有新鮮感,喜歡與人聊天,記者就是這樣一個職業,這也是我兒時的夢想職業。」
「腳下有泥,心中有光」,夏揚35年來撲在新聞採訪一線,走進基層,懷抱新聞熱情,不忘初心,不斷提高自身的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講好一個又一個中山故事,先後獲得了中山市第五屆「十佳記者」、中山市「紅十字博愛獎」、「中山好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