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溼疹都是過敏導致的?闢謠:弄懂疾病原理才能找對好辦法

2020-09-05 張壘醫生

大家好,我是一名內科醫師。嬰幼兒溼疹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症性皮膚疾病,多發生在嬰幼兒期。患兒多會伴有瘙癢,故很容易影響患兒睡眠,導致哭鬧情緒,嚴重影響患兒皮膚及身心健康。而家長對此也是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聯想起瘙癢等症狀,所以有不少家長認為這是皮膚過敏導致的,那嬰幼兒溼疹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又該如何正確的進行處理呢?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看法。

嬰幼兒溼疹的簡單介紹

●其實基於目前的研究來看,嬰幼兒溼疹的病因是比較複雜的,發病機制也還不明確,業內的看法多認為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在因素有嬰兒機體免疫功能失衡或免疫缺陷、營養障礙、遺傳性或獲得性皮膚屏障功能障礙等。外在因素有飲食,如攝入牛奶、海鮮、雞蛋等致敏食物,口水、溢乳的經常刺激,過多使用較強的鹼性肥皂而清洗不淨 ,接觸絲織品或人造纖維等

●個人認為,皮膚屏障發育不完善才是誘發溼疹的主要原因。打個比方,我們把皮膚表面的接口稱為「磚牆」,皮膚中的各個細胞與組織形成皮膚屏障,幫助人體對抗乾燥等惡劣的外界環境。嬰幼兒的皮膚結構發育不夠完善,皮膚角質層和表皮的厚度低於成人,致使皮膚屏障功能不全,皮膚中的水分容易丟失,使寶寶更容易發生各種皮膚問題,故而最常見的就是溼疹。

嬰幼兒溼疹的分類

●經驗來看,溼疹初期在寶寶的頭、面、耳部可見如小米粒大小的紅疹,密集成群。隨著病情進展逐漸波及到額、頸、胸及全身,小紅疹發展成小水泡,抓撓破損後有黃色半透明狀粘稠液滲出,之後形成黃白色鱗屑及痂皮,且在頭皮、耳垂部黃痂較多。像營養不良及消瘦的患兒可僅表現為紅疹,表面出現一層像米糠一樣的脫屑。主要分布於臉部、大腿根及會陰部等處。注意了,像嬰幼兒的溼疹根據皮膚損害,可分為脂溢性、滲出型和乾燥型三種類型。

脂溢型:脂溢型溼疹又稱為脂溢性皮炎,多見於1~3個月的新生兒。其多發生在頭、面、胸背及會陰等部位,多表現為細小的紅斑性皮疹,表面附著黃色油膩性鱗屑。頭頂部可有較厚的黃漿液痂。

滲出型:滲出型溼疹一般是急性期溼疹的表現,多見於3~6個月肥胖的嬰兒。表現為大片紅斑、對稱性小丘疹、丘皰疹,嚴重時皮膚出現糜爛,滲出。容易合併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而出現黃色漿液滲出或結痂且較厚,瘙癢會比較明顯,因搔抓常見出血,有黃棕色軟痂皮。

乾燥型:乾燥型溼疹又稱為裂紋性溼疹。多發於6個月到1歲小兒,主要因皮膚水分脫失,皮脂分泌減少,乾燥,表皮及角質層有細裂紋,皮膚呈淡紅色,裂紋處紅色更明顯,類似「碎瓷」,無滲出。常見於面部,軀幹及四肢側身。

嬰幼兒溼疹該怎麼辦?

●日常護理

①保溼是關鍵,寶寶出現溼疹,很多人誤以為要保持皮膚乾燥,其實不然,而是要保持皮膚溼潤。我們可以每天給寶寶塗抹純天然或低刺激性寶寶專用的潤膚霜或保溼乳液。溼疹嚴重的寶寶每天要塗抹5~6次,乾燥季節可以塗抹8~9次,洗澡後也要注意保溼,給寶寶塗抹非油性的潤膚霜或保溼乳,以免妨礙皮膚的正常呼吸,如果是嚴重部位建議要塗抹藥膏。

②保持皮膚清潔乾爽,定期給寶寶洗澡,有條件的家庭可以每天洗一次。洗澡時建議用38度的溫水,5分鐘以內完成。因為過度洗浴(如水溫超過39°C,洗澡時間超過10分鐘以上或過度使用沐浴劑或長時間不洗澡)都是不正確的。可以給寶寶使用低敏、低刺激性、不含鹼性清洗劑。且洗澡後必須衝洗乾淨。特別要注意清洗寶寶皮膚褶皺部位。對於寶寶頭髮,建議每天清洗,若已患有脂溢性皮炎,仔細清洗便可去除瘡痂,若瘡痂已變硬粘住頭皮,可先在患處塗抹橄欖油或維生素E等,過一會兒再清洗掉痂皮,切勿硬性剝離,以免出血損傷嬌嫩的皮膚。

③給寶寶勤修剪指甲,像溼疹多瘙癢難耐,寶寶可能會用手去抓撓患處,若患有奇癢的異位性皮炎或接觸性皮炎,這點一定要注意,以減少抓傷的可能,並降低感染風險。像寶寶的衣物穿著方面,注意不要給寶寶穿的太多、太熱,不然會加重溼疹的發生。建議可以給寶寶選擇棉質、柔軟及寬鬆的衣物,要避免人造纖維等直接接觸皮膚,而且寶寶衣物最好要與大人分開清洗,且用選用純天然低刺激性的清洗劑,並清洗乾淨。在居住環境方面,室溫不宜過高,否則會加重溼疹的瘙癢感,建議室溫控制在21~22℃左右,臥室要涼爽、勤通風及保持整潔衛生,冬季應使用加溼器,提高環境溼度,溼疹的寶寶外出還要避免太陽直曬。

●餵養方面

雖說過敏可能是其中一小方面,但不要把過敏原因歸結到母乳和食物上,母乳是防止寶寶過敏的最好食物。對於母乳餵養的寶寶來說,營養物質經過母親的消化系統吸收分泌成乳汁,在這個過程中,媽媽已經把寶寶最需要的營養物質通過乳汁提供給寶寶了,有害的物質已經經過母親的消化吸收過濾掉了。如果確實母乳過敏那可以暫停母乳1周左右,溼疹改善後可以再逐漸恢復母乳。

為了保證嬰幼兒的正常生長發育,除有明確食物過敏的證明外,不必禁食奶類,不必盲目忌口,如果寶寶輕微溼疹或者大便次數多一點,但並沒有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寶寶也沒有出現哭鬧、腹痛等情況,爸爸媽媽可以適當忌口(如牛奶、雞蛋)兩周左右,觀察寶寶的過敏情況是否有改善,但如果迴避了2周,觀察寶寶的過敏情況是否有改善。如果兩周寶寶的過敏情況依然沒有改善,說明該寶寶對媽媽攝入這類食物沒有反應,媽媽可以恢復正常飲食。

如果媽媽只吃的很普通常見的食物,但是寶寶溼疹還是很嚴重,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寶寶溼疹沒有得到正規的治療。寶寶的皮膚沒有得到正確的護理,使寶寶處於一種高敏狀態,對正常的非特異性的外界刺激都表現一個過度的反應,也就是過敏反應,這種情況需及時就醫。

綜合總結

●溼疹不是嚴重疾病,這是寶寶皮膚發育成熟的過程,溼疹的發生個人認為是寶寶皮膚屏障功能發育不完善,是皮膚對不特定的因素產生的過度反應所引起的。而且醫學上小兒溼疹並沒有所謂斷根的藥,而是通過用藥物、護理來幫助小兒度過生長發育的這個過程。溼疹好轉也不是一下就停止反應,而是在反覆的過程中逐漸減輕。

●像大多數寶寶隨著皮膚發育完善,溼疹也會明顯減輕或徹底好轉,故家長們不必過度緊張、焦慮甚至病急亂投醫。除部分有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家族史的患兒),其溼疹病程可能較長,病情會漫長且反覆發作。大多數的寶寶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好轉,所以家長們只要給寶寶做好護理、得到正規的治療,寶寶都會健康成長。

作者寄語:本文章不構成醫學治療建議,也不具備醫療指導意見,僅為健康科普所用。綜合國內外文獻及個人經驗總結而成,不加入專欄,無償、免費的讓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如果學到了,不要吝嗇,點個讚,轉發一下幫助更多人,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如何找過敏性皮炎溼疹的過敏源
    如何找過敏性皮炎溼疹的過敏源?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接觸到一些接觸過敏源,以後就產生過敏反應的人。對於這些人群避免再次過敏的辦法就是找出過敏源避免再次接觸到過敏源,但是怎樣才能找出過敏源有很多人都不是太了解。過敏性皮炎溼疹就是一種因為接觸過敏源引起的皮膚疾病,那麼過敏性皮炎溼疹要怎麼找到過敏源呢?
  • 嬰幼兒溼疹
    嬰幼兒溼疹是嬰幼兒的一種常見皮膚病,多見於面部、頸部及會陰部(尿布皮炎),是由於過敏體質引起,治療有效,容易反覆,對多種蛋白過敏。常應用水解蛋白奶粉替代普通奶粉。往往隨著年齡的增大,體質的改善而自行慢慢消失,但也容易出現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咳嗽,支氣管哮喘,蕁麻疹等。
  • 弄懂這些,溼疹不難纏
    原標題:弄懂這些,溼疹不難纏 溼疹困擾著很多嬰幼兒,奇癢無比使寶寶不停地用手抓撓,嚴重影響睡眠和健康,爸媽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本期,就小兒溼疹的治療與護理中的常見疑問,記者採訪了專家。 1.《生命時報》:一般多大的孩子容易得溼疹?
  • 益生菌與嬰幼兒溼疹
    溼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炎症性皮膚病,伴有明顯疹癢,易復發,是嬰幼兒期最常見的過敏性疾病之一,往往也是過敏進程的第一步。當機體受到外界食物等抗原刺激後,Th2細胞功能亢進,不斷激活B細胞產生相應的抗體,導致嬰兒溼疹的發生。在所有的新生兒中,出生時均表現為Th2傾向的過敏原特異性反應。正常情況下,出生後Th2反應和Th1反應逐漸達到平衡狀態,出生後增強Th1的優勢或者/和削弱Th2優勢,有利於降低過敏的發生,若有持續Th2偏倚則易發生過敏症狀。
  • 長溼疹都是因為「溼」?牢記這4點才能讓娃少遭罪
    這部分家長可能把溼疹停留在字面,以為潮溼導致了溼疹。那麼導致溼疹的罪魁禍首是什麼?今天,我帶大家了解一下,溼疹的來龍去脈。一、寶寶常得溼疹,都是因為啥?溼疹從醫學上定義為發生在表皮層及淺真皮層的炎症性皮膚病。其實,簡單的說,溼疹就是皮膚的炎症。
  • 過敏原怎麼查,過敏原檢測有什麼項目
    說到過敏,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最常見的有溼疹、過敏性鼻炎、哮喘、過敏性結膜炎、食物過敏等,這些過敏性疾病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而在臨床實驗中,很多過敏患者發生過敏多與過敏原有關,只有找出真正的過敏原,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與過敏原接觸,從而導致過敏現象的發生。那麼怎麼查過敏原?過敏原檢測有什麼項目呢?
  • 嬰幼兒得了溼疹不能洗澡或不能使用沐浴露?
    原來噹噹從小皮膚就不好,溼疹一直反覆發作沒有好起來,瘙癢劇烈,每天晚上需要爸爸媽媽幫忙撓癢折騰好久才能睡著,而且感冒的時候還容易出現哮喘。噹噹的皮膚本來就很乾燥,加上之前看醫生的時候曾經被告知不能多洗澡,會越洗越幹加重病情,而冬天家裡又冷,所以基本就不洗澡了。
  • 如何拯救溼疹寶寶?
    我到處尋找和學習治療寶寶溼疹的辦法,查了很多資料。有人說金銀花藤泡水洗澡對溼疹有用,我就用來給寶寶洗,但效果不明顯。 可能溼疹寶寶的媽媽都有這樣的行為吧,只要一聽說什麼藥對溼疹有效果,就都要買回來試試。藏藥、偏方,都試過了很多。
  • 解讀嬰幼兒溼疹引起的過敏原及表現
    嬰幼兒溼疹以牛奶等食物過敏引起最為常見,然而,寶寶在某階段會對哪些食物過敏通常是不可預測的,食物過敏可以引起速髮型過敏反應(遇到過敏原30分鐘~2小時內發生過敏症狀),也可能引起遲髮型過敏反應(遇到過敏原12
  • 嬰幼兒過敏不可「硬挺」 及時就醫可以治癒
    遼寧省婦幼保健院兒科過敏門診護士給幼兒抽血做過敏源檢查。 王景巍 攝中新網瀋陽11月22日電 (王景巍)嬰幼兒腹瀉、溼疹瘙癢、哮喘憋悶……這些都是過敏性疾病所致。例如一些局部溼疹、吐奶等,一般家長都不重視,然後就被忽視掉了。隨著孩子成長,過敏就引發了更多的身體不適。患兒家長姜女士說:「我女兒因為長的比同齡孩子都小很多,每次去體檢人家都說你這孩子是怎麼養的?一直到2歲,她偶爾吃東西還是會吐,就醫後才發現是過敏。」
  • 1/4兒童受過敏折磨,嬰幼兒牛奶過敏得這樣防治!
    (健康時報記者 喬靖芳)近20年來兒科疾病譜發生改變,過敏性疾病與自身免疫性疾病持續增加,其中過敏性疾病累及約25%的兒童,尤其是食物過敏。雖然多數食物過敏可隨年齡增長而自愈,但研究顯示嬰幼兒期食物過敏可能會增加兒童後期其他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率,需要做好管理。
  • 為什麼過敏性溼疹總反覆發作?利敏舒益生菌能抗過敏,讓寶寶輕鬆...
    利敏舒益生菌能抗過敏,讓寶寶輕鬆遠離溼疹2020-10-09 10:30:56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過敏性溼疹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其中嬰幼兒患病率高達20%。該病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可能和遺傳因素,外源性過敏以及過敏體質有著比較密切的關係。但由於這種疾病具有極強的復發性,所以會導致患者長期被疾病困擾。
  • 娃研所丨溼疹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皮膚疾病,吃益生菌有用嗎?
    溼疹、鼻炎、哮喘、食物過敏、蕁麻疹……隨著社會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在持續升高。這些疾病有時被統稱為「過敏體質「,實際上,我們醫學上更專業的稱呼是「特應性體質」,通常指易患溼疹、過敏性鼻炎及哮喘或食物過敏的高危特徵。
  • 溼疹止癢妙招,溼疹怎麼引起的?答案都在這!
    溼疹止癢妙招,溼疹怎麼引起的?答案都在這!一般情況下,造成寶寶出現溼疹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引起寶寶溼疹的三大誘因  1. 先天過敏體質  孩子的溼疹怎麼引起的?或與遺傳有關。如果寶寶的爸媽有先天的過敏性疾病,如哮喘、過敏性鼻炎、溼疹等過敏性疾病的,寶寶患上溼疹的機率會提高。  2. 寶寶皮膚屏障功能發育尚不完善  溼疹怎麼引起的?
  • 關注嬰幼兒牛奶蛋白過敏 雀巢健康科學倡議科學餵養
    雀巢健康科學有限公司總經理顧欣鑫女士表示:「今年是雀巢健康科學連續第三年聯合全國兒科過敏領域專家舉辦義診活動,我們希望藉此機會,向家長傳播兒童過敏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知識,引起家長對嬰幼兒牛奶蛋白過敏的重視,幫助受到過敏疾病困擾的嬰幼兒得到科學餵養指導,較大程度地幫助他們恢復健康。」
  • 嬰幼兒過敏,大部分是腸道菌群在作亂嗎?
    嬰幼兒特別容易過敏,常見的以溼疹及胃腸道過敏為主,隨年齡增長支氣管哮喘、變應性鼻炎很多人認為過敏是外部因素造成的,但近年來糞便菌群分析及流行病學調查等研究提示,兒童期過敏性疾病與早期腸道菌群的定植有關。
  • 溼疹怎麼治好得快?溼疹最快速止癢的辦法
    溼疹怎麼治好得快?溼疹的誘因複雜,引發劇烈瘙癢是比較常見的症狀,溼疹多表現為多形性、對稱性,多有水泡,抓破後會流膿,既會為患者增加痛苦,又有增大感染的機率,即便溼疹瘙癢難忍,患者朋友要儘量做到以科學的方法止癢,以免給自身帶來多的不良影響。
  • 嬰幼兒過敏你還不提前幹預?專家:過敏歷程一旦啟動,很難治癒
    過敏成為中國嬰幼兒最大健康隱憂之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中心於2014-2015年啟動的「城市嬰幼兒過敏流行病學調查項目」共在全國的33個城市進行了嬰幼兒過敏症狀及風險因素調查研究,共調查了0~24月齡嬰幼兒11,950例,結果顯示:
  • 第三屆嬰幼兒過敏預防高峰論壇媒體溝通會
    ,是可以使我們中國的嬰幼兒避免走西方和那些已經發生的一些老路,這些並不是所有的一些西方的發展都是正確的,那我們在疾病預防這邊我們應該儘早的預防。  王惠珊:各位專家好,各位媒體的朋友大家好,下面我代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向大家報告一下咱們國家在城市嬰幼兒過敏方面做的一些流行學調查的情況。
  • 過敏性溼疹難治癒?治療方法是關鍵,利敏舒益生菌讓你遠離溼疹困擾
    ,並且隨著近年來溼疹的發病率逐漸升高,不但會影響到嬰幼兒的正常成長,同時還會增加其他過敏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因此患有過敏性溼疹之後,應儘早進行治療。   過敏性溼疹和腸道菌群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過敏性溼疹患兒與非過敏性溼疹患兒的腸道微生物菌群存在一定差異,並且腸道微生物菌群出現的變化早於過敏性疾病的臨床症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