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知道當年紫禁城裡的乾隆帝
他可是中國歷史上的皇帝裡最愛寫詩的主兒
一生寫了43630首
一部《全唐詩》作者2200多位
一共才48000餘首
你也一定知道宋代的汝窯瓷
這是中國古代陶瓷中的極品
「雨過天青雲破處」
說的就是汝窯瓷的清麗
但你或許不知道
乾隆有在瓷器上題(TU)詩(YA)的「雅趣」
你可能更不知道
古代匠人究竟用了什麼手藝
才把乾隆帝的御製詩
放到價值連城的汝窯瓷上
讓瓷器也有了金石味道
距離乾隆帝「塗鴉」200多年後的今天
一位85後美女陶瓷藝術家傳承了這門以刀代筆、瓷上刺繡
來自宮廷的藝術——北京刻瓷
她叫周曉明
是位在北京工作生活的陶瓷藝術家
同時她另一個身份
是北京刻瓷非遺第四代傳人
光緒年間,順天府尹創辦工藝學堂,跟現在學校一樣,半工半讀,設很多學科,刻瓷算其中一科。我師父陳永昌的父親陳智光,是當時最早的一批學員,他們的師父是華約三老師,也是第一代。陳智光第二代,陳永昌三代,我是四代
瀕危手工藝中的85後傳承人
當時選5個人
屏幕上放著白描,發了筆紙
在階梯教室,都沒桌子
400多人,基本上座無虛席,連過道都是人
……
這是2014年北京西城區
公開招募非遺傳承志願者的選拔現場
周曉明後來和老公調侃道
「這沒戲,肯定選不上」
老家在淄博的山東姑娘周曉明是位85後
自小學習美術
加之家中那些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
讓她從小便對陶瓷藝術有著自然的親密感
上大學期間
周曉明便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主做日用陶瓷畫面和器型設計、陶瓷藝術的研發與創新
當時我做日用瓷設計,有經濟方面的考慮,賺錢交學費,想讓自己在北京生活的更好。我18歲上大學之後,父母就不怎麼管我了,在85後的女孩中算是特別獨立的。
那時的周曉明也開始做刻瓷
但僅限於自己琢磨,並沒專門去學
但通過與刻瓷的接觸
她覺得
其實人生不光是要賺錢
人活著還可以再升華一下
讓自己更有價值
正好2014年西城區招非遺傳承志願者
有刻瓷項目
周曉明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和想系統學習的念頭
就去報名了
我當時也是想尋刻瓷的根,能夠傳承它,這份使命特別光榮,好像有點虛,但對我真是這樣
筆試、面試……
最終通過層層篩選的周曉明
成為刻瓷項目五位正式學員中的一位
開始跟隨陳永昌老師學習北京刻瓷技藝
距離那次選拔招募的幾年後
當時與周曉明一起學習刻瓷的學員
很多都沒有在這門「瀕危手工藝」上繼續發展
只有周曉明一人還在堅持
當時收了五個正式學員,五個旁聽生,但四五年過去只有我一個人還在做。北京刻瓷屬於瀕危手工藝,再沒人去學、去做,就真的傳承不了了。
百鍊金剛鑽
周曉明的家鄉淄博
其「淄博刻瓷」與「北京刻瓷」同樣聞名全國
與山東、河北等地刻瓷技藝粗獷之風不同的是
北京刻瓷的作品表現更為細膩
而造成這種風格差異的原因之一
便來自那句經典的「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跟其他雕刻門類裡
大小、功能各異的雕刻工具擺滿一桌相比
周曉明使用的北京刻瓷工具只有寥寥幾件
其中最為關鍵的「金剛鑽」
就是鑲有鑽石的刻線刀和鏨子
工具有三:鏨子,鑽石刻線刀,木錘。這也是北京刻瓷獨有的,其他地方刻瓷雖然發展也很不錯,但工具有很大差別。很多人用合金的刀具,有寬、窄、細、粗的分別。我們的工具是不用打磨的……不管你刻章、硯、瓷,工具必須鋒利,不鋒利無法刻出好的刀法。
有生命力的手藝一定是包容的
之於工具、之於作品都是一樣
北京刻瓷使用的鑽石刀具不用打磨,易於操作
即使作為周曉明這樣的女性刻瓷匠人
使用也十分便利
但在表現粗獷的畫風時
周曉明同樣會使用到更具粗獷表現力的合金刀具
有了金剛鑽,配了好刀
還需更為精湛嫻熟的「刀法」
刻瓷不同於中國古代陶瓷器「剔劃刻」工藝
在未入窯燒制的胎體上進行操作
其走刀需在堅硬光滑的釉面上行進
稍有不慎,便會造成「崩釉」、「開裂」等問題
我們的刀很鋒利,刻的時候需手眼一致,如果走線特別快,像刻仕女衣服的褶時,釉薄就崩了,容易開裂
走線、鏨點、起地兒淺刻
這是周曉明學刻瓷時所練的基本功
也是刻瓷中通過刻痕的點、線、面、深、淺
來表現畫面色彩濃淡和層次結構的基本方法
鏨,以點成線,以線成面,刻山石輪廓,用鏨表示粗線條,顏色深的地方。刻,色度淺的地方,寫意畫裡淡墨部分,都用刻線刀。鐫,起地淺刻,把輪廓起地,再填肉。
運刀在刻瓷中很有講究和竅門
周曉明說
像在運用「撕」毛法線刻仕女的頭髮時
要找準鑽石「稜」的角度進行線刻
才能達成「纖細若絲」的效果
有些像仕女的頭髮,太細就沒法用點來呈線,需要用鑽石刻線刀一筆一筆畫上去,我們稱作撕毛法。一筆筆「絲」上去,我們要求這個線刻出來,要纖細若絲,有韻律、有彈性,灑脫而飄逸……鑽石有稜,得找寸勁,找到合適的角度,用起來才會特別順。如果要刻特別細的線條,往往會找把新刀。
指端帶凹槽的蛇紋木木錘
防開裂鑲銅箍的緬花鏨刀
靠手指完成木錘敲擊鏨刀動作
……
師父曾送給周曉明一套自己的工具
古老,簡單,但很實用
那個年代老手藝人的工具很多都是自己製作的
周曉明也將這個傳統承襲下來
「利其器」是「善其事」的基礎
但想真正刻出一件好的作品
光有「金剛鑽」是遠遠不夠的
可有可無的東西,最好沒有
刻瓷不能完全理解為一種純藝術,它涵蓋繪畫、雕刻、書法等很多方面,它是個很綜合的藝術。同時刻瓷也是在造境,通過它可讓觀者進入到你想營造的狀態中。
北京刻瓷應用的工具不多
所對應的基本技法也僅有鏨、刻、鐫
按周曉明的話講
工具的使用、技法,一兩節課就教完了
在這些僅有的工具和技法前提下
想把一件作品的精神內涵
通過外在形式完美表達出來
則需要創作者自身不斷的探索與領悟
材質及工藝上的運用,都是單層次的,而深層次——就是它內在的精神和外在的形式,你怎麼去相結合?如果你找到這個契合點,可能你這件作品就真的成功了。還能給觀者以很好的意境,帶入情境與意境之上更深層次的精神體會。
臨摹古人或當代名家的作品
再通過刻瓷技法還原到瓷器表面
這是周曉明師父和師祖那輩常見的刻瓷題材
周曉明在早期學刻瓷時
也同樣走了跟前輩一樣的道路
但無論是刻瓷,還是其他傳統手工藝
作品題材如果只是臨摹或者模仿
均很難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存活下去
以前我師父和師祖那輩,都是臨摹張大千等畫家的名畫。但到了今天,要參加比賽、評選,想獲得好名次,直接照搬是不行的
早期模仿名家刻的羊、鷹等題材作品
均被周曉明保留下來
展會上很多人都想要
不過,她捨不得賣
最初作品看起來很青澀
但那個時候卻更為純粹
雖然不能單純地臨摹古人及名家作品
但對於傳統中國繪畫作品及人文哲思的深入研習
讓周曉明受益頗深
傳統中那種意境能帶給你的
會是很大的提升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在周曉明研習刻瓷的道路上
非常有幸的結識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一君先生,並拜他為師。
他的為人品質與藝術造詣讓我景仰崇拜。在我創作中遇到困惑時,一君師父經常會跟我說,可有可無的東西,最好沒有。這種狀態就是中國藝術的美,在於它的氣韻,在於空白
年輕手藝人的努力
採訪當天
茶臺上擺滿了周曉明設計研發的刻瓷套裝和防水顏料
一個肩負傳承使命的年輕手藝人
除了自己的手藝和作品之外
還要考慮如何更好地讓這門技藝傳下去
老年間刻瓷使用的國畫顏料
固色困難,也不能用水擦拭
後來的油畫顏料
雖然在幹透的情況下不會掉色
但要用於實用器上
使洗潔精擦洗還是無法避免掉色
而今天刻瓷作為家庭陳設用瓷
則需滿足可供擦拭和不掉色的要求
後來,周曉明在官方的支持下研發了這套
不怕水稀釋、不掉色的新顏料
一個瓷盤、一把鏨刀、一把刻線刀
一個木錘、兩管顏料……
刻瓷套裝的研發
是為配合非遺進校園設計的
談到為刻瓷手藝做的這些事情
周曉明說
不算大的貢獻
只是一個手藝人想要傳承的決心
相比工具及顏料上的創新
刻瓷作品本身呈現的形態和藝術表現的精進則要難上很多
定製化的刻瓷名片
在茶器上應用刻瓷工藝
以及傳統工藝和高科技相結合
可感應自動開關的「靜觀之燈」
……
周曉明的刻瓷作品
在呈現形態上實現了多樣化
而在藝術表現中
她從傳統技藝裡深挖
嘗試多種陶瓷工藝相結合的創新方式
我的作品《澄懷·觀象》,運用高溫彩繪大潑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刻瓷工藝相結合。先手繪,進窯爐燒制,再進行雕刻……這種可視可觸、帶有肌理效果的刻瓷與彩繪相結合,這也算是一種嘗試。在厚重、博大、蒼茫的山水廣闊之中使心靈免受塵世紛擾,澄清胸懷,享受自在。
周曉明另外一件參賽作品《篤行之路》
器形圓潤,呈螺旋上升之狀
窯變釉面
表現玄奘取經路上
所遇沙漠、暴雨、寒風等等艱辛
玄奘、佛祖及背後經文
均以刻瓷技藝完成
玄奘取經之路本身就是一個篤定的、一心取到真經的過程。我覺得他的精神,與刻瓷也是個很好的契合……做窯變釉和器形時,均想到要用一種圓的理念來做,圓本身就有不斷前進周而復始的意義。刻瓷方面,表現有玄奘,背面的經文,以及上面的佛祖,所有畫面都圍繞這個主題……
《篤行之路》的創作
斷斷續續用了半年的時間
因為窯變釉的不可控性
在正式刻瓷之前
光瓶子周曉明就燒了十餘只
最終從中選出一隻釉面色質與自己的創作意境相契合的
剛開始真不知道如何表現,具體要刻什麼。這時候需要等,等有好的狀態再去創作,這個東西急不得,急就會躁。
時間真的不夠用
「時間不夠用」
是周曉明給自己做活兒狀態定的一個關鍵詞
沒有考慮這個作品做好後會賣多少錢
更不想在「今天構圖、明天刻的趕活兒」中讓自己後悔
進校園給學生們上課
奔波於各大城市進行非遺技藝展示
還要在「沒資歷、沒背景、沒人脈」的狀態下
為了刻瓷這門手藝能產生經濟效益,可以活下去
各種參賽、評比、展覽
………
本應有大把青春可供「揮霍」的周曉明
把主要精力都投放到刻瓷這塊兒時
依然覺得時間真的不夠用
前段在天津、濟南,上周剛回來。昨天刻六個小時,還是慢,覺得沒幹活。有時特別懊惱,覺得時間都用哪了
老手藝人慢慢老去
「瀕危」二字加在老手藝面前
有志於傳承的年輕手藝人卻還在為生計奔波
時間確實不夠用了
幸好有像周曉明這樣的年輕人
還在做、還在堅持
終有一日,百鍊成鋼
文字為茶邊求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