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河水變清了,魚兒回來了
河水變清了,魚兒回來了
—— 在寬城滿族自治縣雙洞子村
「走,跟我釣魚去。」10月2日,「十一」假期回老家,剛放下背包,三哥便上門相邀。
潘家口水庫?離家三四十裡,嫌路遠我不願動彈。
「村外長河裡就有魚。」三哥一臉認真。
拿上餌料,帶上釣竿,騎上摩託車,我和三哥出發了。
金秋十月,層林盡染的前山下,長河水靜靜流淌,魚兒嬉戲追逐。20年前魚蝦成群的場景,真的回來了!
長河發源於燕山山脈第三主峰——都山。它從我的老家——寬城滿族自治縣峪耳崖鎮雙洞子村村邊流過,最終匯入灤河。老人們說,因其形狀蜿蜒曲折似腸,加之常年流水不斷,故叫長河。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村裡開山修渠,把長河水引到河灘地裡,種出了百餘畝水稻,呈現出喜看稻菽千重浪、秋收滿園稻穀香的迷人田園風光。
長河水清沙白,水草豐美,水中盛產鯉魚、鯽魚、鯰魚、青蝦等。
三哥捕魚最是能手,挽著褲腳,手在石頭縫裡摸來摸去,一條一尺來長的鯰魚便攥在手裡……
大米飯拌野生魚,至今仍是我們不能忘懷的味蕾記憶。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長河「病了」,得了嚴重的「腸梗阻」:沿岸大量鐵礦開發,山上植被遭到破壞,尾礦砂無序排放,水道淤積,幾近斷流,水生動物更是基本滅絕。
對鐵礦,三哥和許多人一樣既愛又恨。愛的是,礦業發展給村裡人提供了就業機會;恨的是,它對環境的破壞令人揪心。
恢復長河的生態系統,是兩岸群眾的期盼,也是當地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黨的十八大以來,寬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舉全縣之力推進綠色礦業發展先行縣建設,把優化生態環境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努力實現「發展、民生、生態」的共促共贏。鎮裡累計投入405.86萬元,清理全鎮44段河道內工業固廢及各類垃圾72萬立方米;結合河長制,建立了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對河道及兩側環境保護進行監管……
慢慢地,礦山變綠了,河水變清了,魚兒又回來了。
三哥卻不再下河。他先是站在岸邊看河裡嬉戲的魚。後來,他買來一支釣竿。
三嫂說,這成了三哥的一個新愛好。
原來,三哥恨不得把魚全摸上來。現在,看見上鉤的魚小,隨手便扔回河裡。甚至看見河套裡的地籠,他還會悄悄把它拽上岸來……
鯽魚湯、侉燉魚、鹹鴨蛋……村裡人家點起燈的時候,燒得一手好菜的三嫂已整飭出一桌家鄉味十足的飯菜來。
「好生活來之不易,好環境更得加倍珍惜。」三杯兩盞下肚兒,三哥和釣友們的嗓門變高了,話題也變得豐富了,但他的這句話,卻讓釣友們頻頻點頭。(記者尉遲國利)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