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天山路街道友誼新村第一部加裝電梯近日開工,一部電梯凝聚了一群人的心血,背後是居民的堅持、鄰裡的和睦、居委幹部的執著…
近日,天山路街道友誼新村1號樓的加梯工程正式破土動工!這個消息讓付出努力的居委會工作人員和小區居民都相當振奮。
友誼小區建於上世紀80年代,是底層2戶、其餘一梯4戶的不規則6層住宅,一共173戶,都以60歲以上居民為主,整體樓棟老齡化程度較高。
「其間遇到各種困難,無論如何,我們一定要將這件事堅持下去!感謝老鄰居們的支持,感謝居委會的辛苦工作,我們非常開心!」這次加裝電梯的主要發起人之一,5樓的任阿姨回憶起其間的經過,不無感慨。
任阿姨已經60多歲,因從小罹患小兒麻痺症,目前和家中90歲的老母親一起居住,她的加梯需求強烈,是主要發起人之一。作為主力,任阿姨和4樓的朱阿姨主動承擔起本樓層的第一輪徵詢工作。她們還多次和2樓的陸阿姨等居民代表一起,與不同意的居民們耐心溝通協商做工作,起到了「一個帶動一片」的作用。
徵詢進展得相當順利,小區第一輪意願徵詢有超過90%的同意率,很快任阿姨們便將需求和徵詢結果提交到居委會。 不過1號樓有加梯意願的,從一開始的16戶,因為各種因素變成了最終的10戶。加之樓層結構,二樓就相當於2樓半,一般樓層的2樓是16級樓梯,一號的二樓是25級。按照比例,6樓出資達6萬多元,2樓也要2萬多元。即便戶數減少費用大為增加,但這10戶居民依舊堅定不移。
「如果再不裝,大家都要動搖了。我們以及居委會前面所有的努力就都白費了。最後臨時退出的一家費用,我來承擔!」面對老鄰居們的鼎力支持和居委會的盡心盡力,任阿姨也拿出了自己作為牽頭人的擔當。
2樓的另一位住戶吳阿姨是樓組長,年屆70的她在愛人生病需要照顧的情況下,依舊承擔起樓組長的責任,親力親為一家一家做工作,努力推動此次加梯工作的籤約達成。6樓的袁阿姨夫婦早就定居國外,房子一直處於出租狀態,此次也毫不猶豫支持加梯,並委託其他居民全程代理處理相關事宜。
記者了解到,這棟樓裡像吳阿姨和袁阿姨這樣的「好鄰居」不在少數。2樓共有4戶居民,其中就有3戶加入,這相當不易。還有其他房子出租不住在這裡的老鄰居,也都是二話不說,全力支持,而6樓有一戶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居民,也堅持到了最後。
加梯是一個相當複雜、繁瑣和需要持續推進的過程。友誼新村去年12月達成一致,因為疫情而延遲,今年6月重新開始緊鑼密鼓地推進。為了讓居民了解加梯工作,街道的加梯指導中心和居民區加梯指導站都做了許多解釋說明和政策宣傳工作;還依託基層黨建引領,街道、居委會、業委會、物業等多方攜手,多次召開聽證會、議事會,廣泛聽取民意,齊心協力推進友誼新村一號樓的加梯事宜。
而由居民、加梯公司、施工方、設計方、監理、居委會等組成的「加梯工作委員會」承擔了重要的溝通職責。前期更是幾乎每周一次例會,討論包括費用分攤,加梯位置,公共用房移動,勘探繪圖等在內的各種細節,每一個決定都需要居民代表的同意和通過。
談及「成功秘訣」,友誼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錢美琳不無感慨。在她看來,三個因素促成了加梯成功:第一是居民的高度信任,第二是自身的信念,居委會要能夠頂住壓力迎難而上,第三是居民的強烈意願,一個堅定的領頭人非常重要。
去年4月,天山路街道率先在全區成立了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指導中心,在18個居民區設立了加梯指導站,並對所有929個無電梯門棟進行了全覆蓋實地勘測和加梯可行性分析。據悉,除去近期開工的紡大新村和友誼新村的4臺電梯,天山路街道即將還有5臺電梯「漸入佳境」,未來將有更多「懸空老人」實現「加梯夢」。
猜你喜歡
律動感、極簡風、全透明加梯間…住在長寧的這裡不「美妙」嗎?重民生、講品質 !來看今年區政府完成的實事項目有哪些→消除「亂停現象」,長寧的居民樓用上了這種「神器」!長寧又一老小區完成精品小區建設!快看有哪些大變化長寧這個市級「人工智慧示範應用場景」,究竟藏有多少「黑科技」?實習記者:沈 靜
編 輯:李 博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長寧官方微信
喜歡就點個「贊」
歡迎留言評論和小編互動
原標題:《友誼新村1號樓的第一部加裝電梯開工了!》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