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等高線專題複習,看完輕鬆得高分

2020-12-12 豪逸君

對於地理這個科目,其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大大小小的圖。既有宏大的世界地圖、世界洋流圖,又有局部區域小地圖、地質地形圖等,這些地圖往往都具備一些「線」——等高線、等溫線等等,尤其以等高線出現頻率較高,應用較廣。

那麼,如何才能做好等高線地形圖這類題目呢?

概念

等高線地形圖是指使用等高線來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

特徵規律

對於等高線地形圖的一些特徵如何記憶,其有一些固定的記憶規律。

1同一條等高線上高度相等(即同一條線數值相等)。

2.同一幅圖,等高距(兩條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一致。

3.等高線一般不相交、不重疊,但陡崖處多條等高線重疊。

4.等高線均為閉合曲線,有的圖片存在不閉合是因為圖幅原因。

5.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大,反之,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小。

6.等高線的彎曲部分,數值向低處凸起,表示山脊,水向兩側流,彎曲向高處凸起,表示山谷,水向中部集中。兩個山頂之間的部位為鞍部。

7.等高線穿過河谷時,向上遊彎曲,成為「V」字形。

判讀方法

1.陡崖相對高度計算。陡崖的相對高度(ΔH)的計算公式:(n-1)d≤ΔH<(n+1)d

註:其中n為兩地不同等高線的條數,d為等高距。

2.計算兩點的溫度差。在讀出任何兩點的海拔高度之後可以計算出這兩點的相對高度,進而求出它的氣溫差。(每升高1000m,氣溫下降6℃)。

3.閉合區域等高線高度。判別規律為「低於低值,高於高值」。①閉合等高線海拔與兩側等高線中較低的海拔相等,則閉合區域內的海拔低於這條等高線的海拔,即低於低值。②閉合等值線海拔與兩側等高線中較高的海拔相等,則閉合區域內海拔高於這條等高線的海拔,即高於高值。

專題應用

1. 坡度計算問題:公式: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對高度/水平實地距離

2. 通視問題:凸坡(等高線上疏下密)不可見,凹坡(等高線上密下疏)可見。

3.交通線路選擇:一般選擇坡度較緩,線路平穩,距離較短,彎路較少上的線路為好。儘量少通過河流,少建橋梁;避免通過沼澤、斷崖。

4. 水庫建設:要考慮庫址、壩址及修建水庫後是否需要移民等。

在不考慮地質等條件下,水庫庫區宜選在河谷、山谷地區或選在「口袋形」的窪地,或小盆地,這些地區不僅庫容重大,而且有較大的集水面積。壩址應選在河流流出的窪地或小盆地的最窄處。

5.農業區位選擇。依據不同的地貌類型,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地勢、坡度、氣候、水源等條件綜合考慮。

6.工業區位選擇。工業區宜建在地形平坦開闊,水源充足、接近資源的地區。此外,還需根據工業類型的劃分進行選擇,如高新電子業應選擇在空氣清新的地方建廠。

7.水文特徵。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豐富;山地常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分水嶺;山谷常發育河流。

此外還有城市布局、地形分析等相關應用,這些大家可以在日常學習中進行不斷積累,勤加練習,久而久之就能熟練掌握了。

相關焦點

  • 中考地理複習: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專題訓練,拿去好好複習
    等高線地形圖是初中七年級地理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並且是考試要點,初中七年級的學生剛開始接觸地理,缺乏空間想像力,所以學習這部分知識還是有難度的。3、等高線均為閉合曲線,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圖上完全呈現出來。 4、等高線一般不相交、不重疊,但在懸崖峭壁處,等高線可以重合。 5、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陡緩,而等高線之間間距愈大,等高線愈稀疏,則坡度愈緩。
  • 「高中地理」高考文綜240分學霸地理筆記,靠這一份,高分不難
    高中地理一直都被認為是高中文科裡的理科,做題邏輯思維要求非常高,所以難度一般比較大,很多同學地理都是學的不是很好,那麼如何高效去學習地理?應該記住的重點知識點有哪些?,大家一定要牢牢掌握,地理得高分不再是難事!!
  • 【圖表微專題】等高線地形圖的實際應用分析
    本文由 地理雷 綜合整理,全國知名地理備考平臺。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地理環境特徵
    (每答一點得2分,以上任答4點得滿分為8分)(2)(共6分)①儲量大,開採成本低(2分)②礦山臨近海港,海運便利(2分)③距主要貿易對象國距離近(離市場近或市場廣闊)(2分)適用對象:高二,高三全體學生,高中地理老師,地理旅遊愛好者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僅供大家學習探討之用
  • 【複習專題】地圖等高線
    答案 3.C 4.C 5.B考點三 利用等高線地形圖判斷地貌類型【例3】 (2016·上海地理)等高線圖可以反映一個地方的地貌特徵。下圖為某地區等高線(單位:m)圖。讀圖完成(1)~(2)題。答案 8.D 9.A考點五 地形剖面圖及其應用【例5】 (經典高考題)某山區的一所學校,擬組織學生對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進行調查。讀圖,完成(1)~(2)題。
  • 高考地理萬能公式!再也不用死記硬背,高考輕鬆拿高分
    作為文科生,身邊的很多同學總是把數學和地理視作兩個仇敵,而這兩科又偏偏是我覺得最簡單的兩科,其中最簡單的又莫過於地理。且比起文綜的另外兩個科目—歷史和政治,地理顯得最為客觀實在,不帶有一點階級色彩,又與實際結合得相對緊密(比如農業和工業的區位分析),所以事實上是實用性最強的一科了因此深得我的喜愛。
  • 高考地理 等高線地形圖相關考題的答題思路指導
    高考地理 等高線地形圖相關考題的答題思路指導 2019-08-28 16:00 來源:高中地理 作者:
  • 高考地理丨學霸教你輕鬆判讀【等高線地形圖】!絕對乾貨分享
    ❤高考地理一直號稱文科中的理科,因為需要計算和理性思維的題目比較多,所以難住了不少文科生。❤今天學姐給大家分享的是高考地理中的「常客」--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這類題型一直是高考必考題型,且需要計算,很多同學在這裡都犯了難。❤不過沒關係,今天學姐這份資料絕對讓你看了就受益匪淺!
  • 2019中考地理二輪專題之等高線地形圖
    中考地理二輪專題之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掌握等高線圖的基本特性 ①數量:讀出任一點的海拔高度;比較兩點的海拔高度可換算溫差;以兩地的水平距離測算地面實際距離;根據兩地的海拔高度可計算出相對高度。
  • 【專題突破】等高線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知識點
    知名地理科普平臺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 高中地理:等高線地形圖專題
    01坡度問題一看等高線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緩;二計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對高度
  • 人教版高三地理教案:等值線專題複習
    一、等高線地形圖小專題1.坡度問題:一看等高線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緩;二計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對高度/水平實地距離2.通視問題:通過作地形剖面圖來解決,如果過已知兩點作的地形剖面圖無山   一、等高線地形圖小專題  1.坡度問題:一看等高線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緩
  • 等高線地形圖判讀技巧
    等高線地形圖判讀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難點之一。
  • 高考首輪複習:地理助記途徑探討
    在文科綜合的三個科目中,地理知識點的高考試題的難度普遍較大,而且這一科涉及的知識面廣,要求學生理解和記憶的內容多。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反饋的信息作分析之後,我嘗試就首輪複習中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地理知識作了多種努力。本文作一階段性小結,以備反思和後續完善。
  • 中考地理: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是初中的重難點考點!建議收藏
    等高線指的是地形圖上高程相等的相鄰各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關於這個知識點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內容,而且,這部分知識還有一個口訣是我們需要掌握:同線等高,同圖等距。密陡疏緩,凸低為脊,重疊為崖,大小小大,大大小小,肚大口小。
  • 【一輪專題】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本文由 地理雷 綜合整理,為方便廣大師生使用,雷老師上傳的微專題圖片均沒有水印,請各位轉載的老師們也不要用水印呀
  • 初中地理學習專題:四、等高線地形圖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正確識別坡度的陡緩、山體部位。正確識別五種基本地形。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正確確定水庫壩址、修路等的位置。海拔和相對高度數值大,即海拔高,地勢高;數值小,即海拔低,地勢低坡度判讀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在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地形部位的判讀:
  • 初中地理:會考複習要點梳理,列印一份背熟,考試輕鬆拿高分!
    初中地理:會考複習要點梳理,列印一份背熟,考試輕鬆拿高分!一直以來,地理這門學科就沒有得到學生們的重視,尤其是在初中階段。其實這也難怪,因為地理和生物學科在中考中是不參與考試的,最多也就是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會有一個結業考試,這也就讓學生們沒有把地理和生物學科的學習太放在心上。
  • 2020高考地理複習建議:理解基礎概念
    2020高考即將開戰,你準備好了嗎?高考網小編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複習方法,供大家參考閱讀!  1、狠抓基礎、提高能力  所謂基礎,指的是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維過程和基本的地理素養,而這些基礎的複習應以教材為載體。在緊密聯繫教材、鞏固知識的同時,使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 17個高考地理複習分類專題,拯救你的高中地理!不會的進來看看!
    高考地理的複習備考,除了知識學習以外,更要重視概念,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才能正確無誤。還要把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對比其差異。特別是在高三全面複習的時候,同學們更要力爭在有限的時間裡提高複習效率。所以今天社長給同學們整理了17個高考地理複習分類專題,一共38頁,全是高考必考考點,幫助同學們提高複習效率,同學們吃透了何懼考試?高一高二高三全適用!趕緊學吧~篇幅有限,文章僅為部分資料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