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底下無新事,文章抄襲在學術界已然成為了一件見怪不怪的事情。不過,人人只道SCI文章是造假重災區,殊不知高校學位論文抄襲早已泛濫成災。
就單說今年一年時間裡,有關高校學位論文抄襲的新聞事件可謂是層出不窮,讓人看的眼花繚亂。
僅在一周之前,華東師大研究生院的一名畢業博士學位論文就因被人舉報有抄襲行為,而且在經認定屬實後,學校就決定作出了撤銷其博士學位的決定。
無獨有偶,近期,亦有媒體指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一碩士學位論文與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存在高度雷同。
通過中國知網檢索發現,兩篇涉事論文均在2018年完成,且兩位碩士基本在同月完成了論文提交工作。
對比發現,兩篇論文頁數同為54頁,均分為六章,關鍵詞同為「榆樹壹號院小區;建築工程項目;成本管理」。兩篇論文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的結構、文段內容幾乎一模一樣,甚至連「參考文獻」、「後記與致謝」部分也是多處重合、略有不同而已。
當然,不同高校同年研究生學位論文高度雷同事件的發生並非僅此一例。
今年8月份,教育部又通報了三起3起985大學(復旦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廈門大學)學位論文抄襲事件,並作出了相應處分。
而除了同年畢業研究生論文陷入抄襲爭議外,畢業時間相近的研究生論文也是頻繁被曝出抄襲事件。
9月份,據報導,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劉光耀2008年7月提交的碩士學位論文涉嫌大面積抄襲重慶大學同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顏勤在2007年5月提交的碩士學位論文。
5月份,陝西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田曉飛2017年5月完成的碩士學位論文《我國高校專業結構優化研究——基於生態學的視角》也涉嫌大面積抄襲武漢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譚鵬2016年5月完成的碩士論文,其正文內容的重複率高達99%。
不過,其他學校的學位論文再怎麼好,又如何比得上同屆同門的學位論文呢?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在緩解畢業的燃眉之急上,同屆同門的學位論文可是如同及時雨一般的存在。於是「同屆同門抄襲同屆同門」的神奇事件也是偶有發生。
10月初,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農業推廣類碩士研究生王文緒2016年5月提交的碩士學位論文《耒陽市油茶產業的發展研究》(導師為李志輝、陳永忠),與同所高校的商學院農村與區域發展類碩士研究生龍莉2015年11月提交的碩士學位論文《永順縣油茶產業的發展研究》(導師為方威)大面積雷同。
圖左是王的論文,圖右是龍的論文,兩篇論文目錄僅地名耒陽市、永順縣不同,其他完全一致
現如今,學位論文抄襲之風愈演愈烈,學位論文已然滿足不了諸多學子的要求,國自然標書、豆瓣等也成為了抄襲的信息來源。
2017年,曾在2003年就讀於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徐某被曝光其2008年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幾乎全文一字不改地抄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成果《企業動態聯盟風險的管理機制和防範體系》(張青山等著,中國經濟出版社)一書。
後續東北大學對此進行調查,並認定徐某博士學位論文存在嚴重的拼湊抄襲行為,且決定撤銷其學位。
徐某不服學校決定上訴法院,並認為自己作為第二參加人參加了張青山教授國自然基金項目的研究項目,有權使用文中數據。直到2020年7月15日,市法院駁回了徐某的上訴。這件事也算是落下了帷幕。
杭州師範大學任教的教師郭某某,作為高層次人才被杭州引進,於今年8月陷入了一則被指發表期刊文章《紹興石宕園林研究——以羊山石佛寺為例》涉嫌抄襲豆瓣網友「心匠」的文章《深山藏古寺(八)——古宕石佛寺》,並配有兩篇文章的對比截圖。
心匠隨後在豆瓣發帖揭露該抄襲事件,後被郭某某丈夫私信稱,希望他刪除於豆瓣發表的揭露抄襲的帖子,並稱「隨著大家轉發,郭某某這人就被毀了」。心匠考慮到抄襲篇幅並不大且出於善良,便刪除了自己的帖子。
然而,沒過多久,他又再次發現了郭某某的博士論文幾乎全篇抄襲自己在豆瓣上發表的文章,這回心匠再次在豆瓣上發帖,表達憤怒,事情開始在網上發酵。之後杭州師範大學發布通報,聲稱情況屬實,並給予郭某某記過處分,調離教學科研崗位。
其實,細細翻開這些涉嫌抄襲的論文,真是花樣百出:有的結構類似,有的立意相同,有的除了致謝外,其他部分幾乎全部照搬,有的則明目張胆,將致謝也一併抄去,唯一的區別就是最後感謝的導師名字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被曝光的論文「抄襲痕跡」都非常明顯,而那些相對隱蔽的抄襲論文現如今還乖乖躺在高校的檔案館裡,無人問津。相比於每年流水線生產的數量龐大的碩士論文,這些偶然被發現的抄襲案例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而細究學位論文抄襲亂象的根源,其實原因很多元。
從抄襲者角度來說,抄襲者毫無羞恥感,缺乏學術研究規範意識,並不把抄襲當成嚴重的道德問題,甚至會把「天下文章一大抄」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而肆無忌憚一字不差的抄襲行為,徹底暴露了抄襲者毫無底線的個人素質與品德,以及對被抄襲者相關權益侵害的事實。
不過,學位論文抄襲猖獗現象更多折射的是近乎無效的高校論文質控現狀。
讀研者皆知,學位論文要想過關,得通過「三方會審」:一方面,學校要對其論文進行重複率檢測,其次,導師要全程把關,再者,還有答辯教授進行質量把關。
那麼既然學位論文全盤抄襲,究竟有沒有可能通過學校的查重系統呢?答案是YES。
其實,單就查重系統本身而言,因為只要論文資料庫更新滯後,就難以判斷新提交論文是否抄襲,何況一般論文入庫還有近一年的延遲(許是因為涉及到了資料庫與高校之間的版權利益博弈,從而會延緩論文上線時間)。
如此漏洞,便給了一些未畢業的學生一些可趁之機,比如通過其他途徑獲取剛畢業未滿一年學生的學位論文,然後即便一字未改的全盤接收,在拿去檢測重複率時也可以騙過查重系統,這就好比新病毒遇到舊版的殺毒軟體,就能免疫一樣。
其次,校方在進行論文查重時採取的方式也可能存在缺陷:是部分抽查還是全部抽查?是在本屆論文之間對比還是與往屆論文之間比較?是軟體查重還是包含人工查重?這些因素均會對論文查重工作的有效性產生影響。
所以,即使所有程序都合規,全盤抄襲的論文也有可能混過查重系統的。不過,除了查重機制難掃雷之外,學位論文宛如孿生雙子般高度雷同,學校和導師亦難辭其咎。
畢竟,抄襲者可是依靠大面積抄襲的學位論文順利畢業的,這其中有誰敢說沒有導師有意的「放任」和學校變相的「放水」呢?
正常來說,學位論文從選題到立意,到提綱確立甚至撰寫成文,導師指導是要貫穿全程的。一般優秀的論文也往往是傾注了導師的心血,能部分體現導師的指導思想的。
而一篇抄襲的論文顯然不可能是導師指導後的產物,只能說明在學生論文創作過程中,導師並沒有真正履行指導的義務。
其實,高校中,導師對學生論文「放任自流」的現象並不少見,現實中亦常見有學生反映導師屬於「空中飛人」,平日幾乎見不到,最多的互動也就是找他籤字而已。
所以導師指導的不盡責,不僅會將一批想寫好論文的學生拒之門外,也會將更多人推向「論文代寫」「抄襲」等市場懷抱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助長了論文抄襲的歪風邪氣。
最後,就算抄襲論文通過了重重「關卡」,還要面臨著答辯的考驗。很難想像,面對五名左右的專家評審,一個大面積抄襲的學生怎麼在答辯中描述自己論文的出爐過程?又怎麼回答關於論文細節的專業提問?
如果這樣也能過關,只能說明答辯不過是個「紙老虎」,沒有人動真格。但現階段「論文答辯幾乎沒有不過的」似乎成為了眾人皆知的「潛規則」,而論文答辯作為保證論文質量的最後一道屏障似乎已然淪為了一種形式。
其實,針對論文抄襲的弊病,教育部和國務院辦公廳也是屢發新規,強調對抄襲剽竊「零容忍」,並公布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嚴禁抄襲盜用學術論文。
然而,抄襲門事件仍是屢禁不止,說到底因為抄襲成本太低,可謂一本萬利,何況即便被發現,要麼基本沒有相應懲罰,要麼處罰輕描淡寫,根本不足以震懾一些的僥倖心理。只有讓相關規定長出「鋼牙利齒」,不斷提高抄襲者的違規成本,才能有效扼殺論文的抄襲之風。
總之,畢業論文,只是學業結束的一個考核,水平層次可以有高低,但絕不會允許出現「兩片相同的樹葉」。更何況,你能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因為論文一旦入庫,便會被永久保存,一次作弊,終身跟隨。
眼下,那些沒被曝光的抄襲者僅僅只是運氣好而已,舉報者或許正在路上.所以,在執行左手「Ctrl+C」,右手「Ctrl+V"之前,抄襲者需要考慮清楚,是否需要做一次道德的「Ctrl+Z」?
而想要真正留住一個學生的臉面、教授的尊嚴和學校的門面,做學問,我們還是認真點好。
由於微信平臺算法改版,公號內容將不再以時間排序展示,如果大家想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推送,強烈建議星標我們。具體步驟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