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寫作,和學校的作文
寫作是個很大的概念。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記錄下來,就可以稱為寫作。之前版上有個帖子說寫作是表達,這很對,但不完整。寫作的另一個特點是目的性。東西寫出來,或者自娛自省,或者說服他人,或者傳達情感,這些都是目的,要考慮受眾的預期和感受。目的不明確或者不準確,就很難實現合格的寫作。
學校的作業作文和應試作文有目的嗎?有:要得分,得高分。不過,這個層面太膚淺了。進一步的問題是:怎麼才能得高分?除了作者(學生)本人的表達欲望之外,還要考慮到試題要求、打分機制和給分點、判卷老師的偏好,等等。應試作文不是單純的寫好文章,好文章未必是成功的應試作文,好的應試作文未必算得上是篇好文章。這非常分裂,卻是無奈的現實,學生要學會 live with it。
二. 試題要求、打分機制和給分點、判卷老師的偏好
在小學和中學,由於學習內容、試題要求和老師水平的不同,對「好作文」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有版友提到了自己小時候作文平平,上了中學後一鳴驚人,為什麼?一方面是寫作水平的進步,另一方面很可能是因為中學老師要比小學老師的審美水平高。
我國小學教學強調什麼呢?認字,識詞,會寫字,能閱讀,能積累閱讀中獲得的語料,能把事情說清楚。總結起來,就是寫一個詳細一點的提綱,然後借用語料。所以,塞修辭、古詩詞、名人名言什麼的,特別受小學老師待見,畢竟大綱就是這麼要求的。不是因為加這些文章可能會變得更好,而是因為能加這些東西,在小學老師眼裡就是一種實力。
我二年級的時候寫作文,小朋友寫「太陽出來了,天亮了」,我寫「日出東方,萬山如火」,於是就穩贏——在老師只是期待學生能把話說明白的時候,學生在化用趙匡胤,這太嚇人了。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中低年級,用這種方法寫作文,幾乎無往而不利。招式運用熟練了,寫作文的時候就知道老師的波浪線(表示句子精彩)會劃在哪裡,可以做到想劃哪裡劃哪裡。
那麼這一套到了中學還行不行呢?不太行,因為要求變了。7~9年級寫作要求是這樣的:
1.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
2.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徵,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
3.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提高獨立寫作的能力。
4.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根據表達的需要,圍繞表達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5.寫記敘性文章,表達意圖明確,內容具體充實;寫簡單的說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常見應用文。
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自己的合理想像,進行擴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7.根據表達的需要,藉助語感和語文常識,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真情實感、自己的感受和認識、有創意的表達,這些都不是一個提綱塞點修辭能搞得定的。如果中學老師的水平跟小學老師一樣低,那麼堆語料的做法還會接著有用;如果中學老師是真 - 中學老師,那就輪到「好好說人話」派崛起了。
所以論起學校應試作文,堆辭藻不是對,也不是不對;真情實感不是對,也不是不對。看天時地利人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 真情實感從哪裡來
為什麼小學不對真情實感做過多要求呢?一方面是國家覺得各位小朋友學會讀書認字、借用語料就很不容易了,個人創意什麼的有點遠;另一方面,這時候很多孩子思想沒那麼成熟,強行真情實感是強行不出來的。這也是很多版友到了中學突然發現自己作文變好的另一個原因,到了十來歲,對於歷史文化、社會現象、對於周圍的人和事,終於不是懵懵懂懂的狀態了。
因為這個限制,小學作文中的真情實感鳳毛麟角,孩子也經常頭疼「這破題到底有什麼可寫的」。這很正常。二三十來歲的成年人看著國旗思緒萬千很正常;二年級小學生看著國旗,心想升旗儀式趕緊結束好去尿尿,這也很正常,思緒萬千反而是不同尋常的。《記一次升旗儀式》這種題目,在大部分孩子手裡就不可避免地變成公式化的場面描寫,萬裡無雲碧空如洗心情萬分激動之類不要錢似的堆上去;這時候能夠寫出真情實感的孩子,需要真的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知道這個國家一步步走來有多麼不易,知道中國人怎麼一代代辛苦拼搏才到了現在這個地位——這得是幾年級的水平?
所以真情實感從哪裡來呢,從閱歷和體悟中來。閱讀、旅行、生活之類種種,一切都在積累閱歷和體悟,這是一件跟年齡、經歷和思考成正比的事情,很有可能「長大了就自然明白了」。對小孩子要求真情實感,得看命題是什麼,他知道的行,不知道的就不行。因此,不是說寫不出真情實感就寫不好作文,畢竟場面話該說還是要說,作業總是要交的。
四. 扯了那麼多,作文到底要怎麼寫
教學大綱寫得很清楚,按著來就行。
首先是認字,3000來個,早學會早享受,晚學會晚享受。認完字是學詞,豐富的詞語可以讓表達更準確,讓行文更有變化性。基本的字詞有了,就要學句子,句子要完整,主謂賓要齊全,不用苛求語法正確,但也不要有明顯的語法錯誤。基本的陳述句會了,做句型變換,被字句把字句,陳述句反問句,都是為了讓文章更準確也更花哨。同期練習敘述邏輯——不用太複雜,知道講事情是需要邏輯的,能按最基本的邏輯記流水帳,這就過關了。
這些從哪裡來?語文課本走起來。課本這東西,談不上有多好,但小學老師大多連其十分之一的好處都講不出來。想提高寫作,真的不用追求一年級讀完四大名著。大家就想想以語文課本那些個字詞量,讓娃都掌握了以後自己寫個同題目的作文,能不能寫出跟課文一樣水平的文章來?寫不出來,那就是對課本的字、詞、句掌握還不到位,對課本的修辭手法和敘述邏輯還沒有學習到位。碗裡的不先吃完,搶鍋裡的有什麼用?所以順帶著,語文課本怎麼學呢,就這麼學。
以上這些學好了,大概就能寫出一個合格的大綱了。以400字的作文來說,大綱構建合格了,至少能解決200字。大綱是毛坯房,接下來是裝修。修飾敘述邏輯靠什麼?靠大量的語料——這是裝修材料,但是也靠仔細觀察和深入體悟——確保把正確的裝修材料用在正確的地方。
到這裡,就大概實現了普通作文水平。想要升級到良好作文水平,我們還需要搞點不一樣的。
首先是立意。前面說了,寫作是有目的的,應試作文的目的性只能更強不能更弱。如果一篇作文看完了老師不知道你要說什麼,這個作文的「思想性」在哪裡,這篇文章很難拿到高分。
立意這東西需不需要真情實感呢,很遺憾,其實並不需要,因為「積極向上」就是一條潛規則。不管是不是真情實感,它必須是積極向上的。我們繼續記一次升旗儀式,思緒萬千想起了烈士的鮮血前輩的辛勞我們新生代要更加努力,可以,但這是一般程度的制式化作文。我們接下來可以drama一點,寫雨中的升旗儀式,要麼是同學們在雨中紋絲不動,要麼是同學們冒著雨保護國旗,這個場景可以完全是瞎編的,但它吸引判卷老師的程度提高了,因為同學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貢獻者,情感表現也更激烈了。
那麼,如果有位小朋友目睹了升旗的時候繩子纏一起,真情實感,他可不可以考試的時候寫,對不起不太行的,因為「立意」這一關過不去。同理,寫美景要贊一句祖國的壯麗山河,去公園玩記得誇一下安居樂業,睹物呢就要思人,旁邊有人呢就要以人為鑑,這種套路很多很多,說多了比較煩我就不繼續列舉了。總之,分析語文課文通常有「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兩項,作文也是一樣的。
然後是敘述邏輯的加強版。初級版的敘述是「把事情講明白」的敘述;而加強版的敘述,要把目的性揉進來,變成一個「講一個吸引人的故事」的敘述。這個手法也有很多,比如開頭懸念,結尾留白,提出問題,倒敘插敘,等等。這類東西經常聽評書聽相聲的孩子可能會非常有感覺,看小說也可以學到很多。所以看雜書有什麼好處,除了更多的字詞句用法,就是能見識到多變的敘述方式。課文也可以學到很多,比如《最後一課》,開篇先講這個也好玩那個也好玩,然後筆鋒一轉「但我還是向學校跑去」,結果一到學校發現是最後一課,開篇有多麼歡快,後面就有多麼慘,如果一開篇就是「今天我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那就不是這個效果了。加入目的性後,大綱的側重也要跟著調整。
初級版的《記我的一位同學》,寫外貌一般是頭髮臉眼睛鼻子嘴面面俱到,寫完外貌寫性格,寫完性格寫趣事,最後結尾「這位同學真好」,這就是低年級的作文。加強版的寫人,要從這個人的特質入手,其它的東西都配合這個特質。比如寫一個人的特點是活潑開朗,那麼眉毛總是彎彎的眼睛帶著笑,臉上常年掛著個酒窩,衣服喜歡鮮豔的亮色。另外,為了打破「從頭到腳由外而內」這種無聊的順序,還可以把「趣事」提前,一開篇就寫我是怎麼認識這位同學的呢,因為他開學沒兩天把全班同學認了個遍,是他先來跟我搭話的。這個人設立住了,再寫外貌什麼的,就會給老師不一樣的閱讀感受。
還有一個要點是條理清晰。這一點很重要,其實最容易做到。總分總聽說過吧,總括-分述-總結。所有的寫作都可以歸結到這個結構。總括是告訴閱卷老師「你注意了我現在要講的事情是xxx」,然後開始講這件事的甲乙丙丁戊,講完了老師也差不多忘了你想說什麼了,那麼趕緊加個總結「以上就是我要說的事情xxx」。老師讀到這裡一拍大腿:行,我看明白了!這作文就沒白寫。就這麼簡單。
上面說的都做到了,就是良好作文了(對,這裡就是總結,你們肯定已經忘了我在說什麼了)。那麼怎麼寫出一篇優秀作文呢?
把以上這些東西,毫無痕跡的揉在一起,就是優秀作文。關鍵詞是毫無痕跡。立意,靠作文結尾寫一句「祖國的山河多麼美好」,這就落了下乘;把這山河寫得老師看了恨不得立刻辭職想去,這就是優秀。敘述邏輯先揚後抑,中間筆鋒一轉加個但是以上我說的都不算數,這就落了下乘;白開水一樣寫,老師讀完了驚呆了怎麼這故事居然能這樣,這就是優秀。條理清晰,寫出bullet point一樣的議論文,這就落了下乘;通篇行雲流水眼花繚亂但老師讀完了覺得耳清目明想給你鼓掌,這是優秀。到這裡已經沒有套路可講了,靠筆力,而筆力這東西,是玄學,靠悟。
五. 家長能幫孩子做什麼
首先,在合理的範圍內,帶著孩子改作文。合理的範圍包括,明顯的語法錯誤,明顯的用詞錯誤,明顯的敘述邏輯缺陷,等等。不合理的範圍包括,這個詞不精彩趕緊換個成語上去,那個地方怎麼不加個古詩,你這麼寫太沒意思了你應該這樣那樣講個故事,等等。切記寫作能力不僅僅是語文能力,孩子對世界認識沒那麼深刻的時候他寫不出深刻的東西。起步階段,他能把不深刻的東西說明白就是成功。
其次,帶著孩子觀察生活。孩子的思維是很單純的,需要啟發。老師不啟發,那就家長啟發。比如寫路邊一棵草能不能寫出400字,完全可以。這棵草它自己是什麼樣子,葉子什麼樣莖什麼樣花什麼樣,有沒有哪個葉子不一樣怎麼不一樣,草上有沒有小蟲子有的話那是什麼蟲子,這棵草是什麼草你知道嗎,這棵草的土是什麼樣的土,這棵草旁邊有沒有同類的草,為什麼有為什麼沒有,有了怎麼樣沒有怎麼樣,這棵草的大環境怎麼樣,有沒有太陽有沒有風有沒有大樹,你知道《小草》這首歌嗎,沒聽說過的話我給你唱……小孩子腦洞可能沒那麼大,但家長帶著開腦洞開著開著也就大了,寫東西也就有話可說了。
最後,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開闊眼界。沒時間旅遊的話看書看電視看電腦也行,重點是多知道,多思考,讓孩子保持對事對人對物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