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意識裡,暴力是什麼?
戰爭,迫害,鬥毆,打人……沒錯,這些都屬於赤裸裸的暴力範疇。可暴力的範疇遠不止於此,還有可能被很多人忽略的部分:語言。
語言也是施暴的手段之一,並且更隱蔽,不容易被鑑定,專業術語叫「語言暴力」。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個詞可能會頻繁聽到:家庭暴力,就是大家口中的家暴。
2019年鬧得眾人皆知的恐怕非「宇芽家暴事件「莫屬了,最終以相關部門介入收場。2020年因電視劇《安家》的熱播,王自健被家暴的事件也被扒了出來。
不管是哪個事件,受害人是男是女,我們能看到的共同點是受害人遭受了直接的肉體傷害。一個人在遭受肉體傷害的同時,往往還伴隨著語言暴力的傷害。
肉體上的傷害容易治癒,而語言暴力造成心理上的傷害卻很難癒合。
我們普通人在生活或者職場中,遭受語言暴力的機率要遠遠大於遭受肉體暴力傷害的機率。
職場中,領導或者同事很容易成為語言暴力的施暴者;家庭中我們又很容易成為家人和孩子的語言暴力施暴者,同時也可能成為受害者。
無論是生活或者職場,通過語言暴力的溝通,並沒有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結果,甚至對受害人的心理上造成了更大傷害。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指出: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受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
看來不想讓成為一個施暴者,需要先讓自己心安靜下來。遇到事情的時候,非暴力溝通就是讓自己安靜下來不錯的選擇。
我們對外人不能成為施暴者,對家人更不能成為施暴者。現實中我們可能是這個樣子的:我們把最好的脾氣給了外人,把最壞的脾氣給了家人。尤其是對孩子,動不動一頓大吼,搞的親子關係著實有點尷尬。
我們雖不能左右別人,但可以控制自己。如果有類似場景的事情發生,不妨試試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化解衝突。
首先要讓自己保持安靜。先觀察對方的言行,此時不要給對方的行為做判斷和評估;然後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擔心和關心;再表達自己的需要,因為自己需要對方是什麼樣子,所以不希望看到目前的樣子;最後表達請求,自己需要對方,以後別做這種事情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一定讓自己保持安靜,用平靜的語氣溝通,千萬別吼。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往往會幹出不理智的事情,事後後悔。
其實,做到這樣並不難。
我們可以換位思考,如果當事人是自己,我們做了不對或者不好的事情,會希望對方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呢?大打出手,互相大吼,應該不希望這樣。
最好的狀態是彼此坐下來,心平氣和的溝通。讓對方能表達出來,自己也能讓對方感受到關心和擔心,然後在表達出自己擔心的訴求。
一般情況下,矛盾都會緩和,因為自己這樣的做法立場合情合理,也沒有讓對方感到難堪,自然不會激化衝突。
遇到事情,我們的初衷是要化解,而非激化矛盾。
剛開始需要有意識地要求自己這麼做,可能會有一個改變的過程。畢竟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愛,都希望彼此能變得更好,不希望看到肉體上的傷害,也不想看到語言暴力的傷害。
那就從改變我們自己開始吧,遇到事情的時候,採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解決。再慢慢地去影響其他人,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更多愛。
最後借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的兩句話結尾: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誼,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