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世界上一種奇妙的事物,也是我們重要的溝通工具。語言對於我們有著無法言表的重要性,語言用得好可以救人,用得不好亦可以傷人。
世上能夠傷人的東西千千萬,不好的語言就是其中傷人不流血,且傷人後難以癒合的一種武器。
我們生活中可以經常聽見人說「蠢蛋」「醜死了」「你這人真噁心」「誰誰這麼厲害,你看你什麼樣」等等,甚至還有很多人被冠以不好的外號。而這些謾罵、詆毀、嘲笑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不局限於關係,即使是很親近的人也可能會對你進行語言暴力。
在《少年說》裡面,一個女孩大聲說著自己的媽媽老是拿自己和全年級第一乃至全聯盟第一的閨蜜比,老是打擊自己,而自己的努力媽媽卻看不見。
母親的回答卻是「在我的判斷裡以你的性格,如果我不打擊你你就會飄」
而女孩哭著自己說了自己不適合被打擊,希望媽媽不要再拿自己和別人比較。但是媽媽卻依然認為「打擊才有作用,不是只要我對你肯定,你就能夠有效果。」
對孩子進行打擊是現在很多家長都在做的事情,我們理解家長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家長卻沒有考慮過被語言暴力打擊、傷害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很多時候,不是認為孩子好我這樣做就可以真的可以讓孩子好的。
最近新聞裡面,有一個熱搜就是雪莉自殺的事情,很多人都認為雪莉自殺和網絡語言暴力有關,而之前雪莉在接受採訪也希望大家能夠多了解她一些,不要網絡暴力她,「請觀眾和記者能夠疼愛我一些。」
韓國還有一部叫《韓公主》的電影也反應了語言暴力對人的傷害。
電影講述的是女主韓公主和閨蜜被一群人侮辱,而閨蜜承受不住跳海自殺,那些壞人因為閨蜜自殺而被抓捕,韓公主則轉校希望能夠重新開始生活。經過韓公主自己的努力,結交到了新朋友,參加了合唱隊。一切本來都可以一直這樣美好下去,就猶如重生一般。
但是,一次公主爸爸邀請公主吃飯,並讓她在和解書上簽字,韓公主籤了字,之後自己的生活就完全變了,很多施害孩子的家長也跑到學校來讓公主籤和解書,而這讓韓公主以前的事情被完全解開。本來完美的生活也因此不復存在。
那些施害者的家長都認為是公主和閨蜜的錯,是她們勾引了自己的孩子,而網上也都在指責是公主的過錯,公主不被所有人認可,這導致公主最後和閨蜜一樣選擇跳河自殺。
在知乎上,有一個話題語言暴力對一個人傷害有多大?
一個人說,自己因為胖被無數人歧視,甚至有人說:「她那麼胖那麼醜,誰會要她」。這麼多年過去,即使現在已經不胖了,但是卻還是依然會恨以前那些無端端辱罵她的人。
有句老話叫做「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個人的惡語尚且如此,一群人的惡語那又會是怎樣的傷害呢。
也許很多人本沒有傷人之心,正如非暴力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的那樣「也許我們不認為,也沒有意識到我們談話的方式是暴力的,但是我們的語言卻確實常常對自己和別人帶來痛苦。」
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給我們講解了應對他人語言暴力的方法,裡面有幾個關鍵,區分判斷—體會感受—請求幫助—全心傾聽—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雖然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如何去應對別人的語言暴力,但是最根本的是那些使用語言暴力的人並沒有改變。
很多人不會關心自己語言對他人的傷害,不會去想自己看到的是否真實的,自己所做是否是正確的,而只是在宣洩自己的不滿,或者嘲笑他人的悲慘,或者只是為了逞一時口舌之快。
在這個言論自由的時代,無數人以言論自由為藉口,做著傷天害理的行為。
語言暴力的行為也許只是一時,但是傷害卻是永久的。還是希望語言暴力的人能夠主動停下傷害人的語言。不要去隨意、肆意的批判別人,多給別人一些善意,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成全。
作者:北京會明心理諮詢主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