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暴力」,可能大部分家長都會認為自己跟它沒有關係,因為從來沒有體罰過孩子,更沒有暴力傾向。但是,看看下面這些場景:
「你簡直笨得要死!」
「怎麼這麼簡單的事也幹不成,要你幹什麼吃的!」
「豬腦子!」
「養了個什麼東西!」
「成天慢吞吞的,啥也不是!」
這些,也屬於暴力,叫做「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的定義,是使用謾罵、詆毀、不屑、譏笑等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對方的精神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和心理上的侵犯和損害。
心理學家庫利說過:「對每個人來說,他人都是一面鏡子,個人通過社會交往了解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從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父母這種語言暴力,就像一把無形的尖刀,一點點刺向孩子的內心。外表看起來可能不痛不癢,然而這種傷害,這種對自我的否定認知,卻是永久性的。
01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1994年7月27日,南非約翰尼斯堡一輛車內發現了一名年輕男子的屍體,這就是Kevin Carter。大家可能不知道他是誰,但看看這幅圖,應該就記起來有這麼一個人了。
他就是1994年獲得普利茲新聞獎的南非記者,這張《飢餓的蘇丹》,再現了戰亂、貧窮、飢餓的非洲國家蘇丹,一個皮包骨頭的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濟中心的路上餓得再也走不動了,她趴倒在地。而就在不遠處,蹲著一隻目光如炬的獵鷹,盯著眼前幾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準備獲取「美餐」。
Kevin Carter搶拍下這一鏡頭,《紐約時報》刊登了這幅照片,之後成千上萬的人致電詢問小女孩是否得救,與此同時,來自各方的批評言辭不絕於耳,甚至在他獲得了大獎後,人們紛紛質問身在現場的他為什麼不去救那個女孩一把?!甚至Kevin Carter的朋友也指責他該去放下攝影機去幫助女孩。
幾乎所有人給他貼的標籤就是「踏在小女孩的屍體上獲得的普利茲,卑鄙自私的人,屠夫」,其實當時在他拍完之後,他把禿鷹哄走了。過了一段時間,小女孩用盡所有力氣爬起來,重新艱難地走向救濟中心。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愧疚和痛苦,但他必須工作,如果不拍照片,他就不應該來這裡。
莫須有的罪名,語言的暴力,徹底擊垮了他,獲獎3個月後他自殺了。
語言暴力無異於一場「謀殺」。
02
語言暴力可能比其他形式的暴力具有更持久的影響,因為它往往更連續。
不是所有的語言暴力都關乎生死,但對三觀尚未健全的孩子,語言暴力帶來的精神傷害,非常容易讓孩子迷失自我,陷入自卑,甚至抑鬱。
很多父母總喜歡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滿足自己的各種要求。每當孩子表現得與自己心中所設定的不一樣時,就會去給孩子貼各種負面的標籤,「笨」,「磨蹭」,「膽小」,「裝抑鬱」。
換位思考,如果工作中,同事或上司總會說自己笨、蠢、啥也做不好,我們會忍受得了嗎?如果是一個身強力壯的陌生人,敢去這樣語言暴力嗎?
父母不要把孩子當做發洩的對象,情緒的垃圾桶,因為,每個孩子都是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都值得被尊重。
《好好說話》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說話雖然簡單,但可不是一件小事。說什麼話,很重要。用簡單的話去傷害別人,可能造成的後果很大。用簡單的語言去溫暖這個世界,可能給人帶來的就是一時、一天乃至一生的幫助。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也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的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永遠都不要小瞧語言的威力,特別是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
03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癒。
教育家愛爾維修說過:「人剛生下來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和教育的不同,有人可能成為天才,有人則變成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當,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語言可以分為積極語言和消極語言。家長的積極語言有利於引發孩子的積極行為,產生積極的教育效果;而家長的消極語言可能引發孩子的消極行為,產生消極的教育效果。
青少年犯罪與童年遭受語言暴力有很大關係。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鄒泓表示:"同伴或老師實施的語言傷害,還會給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種陰影,致使他們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覺得這個社會是冷漠的、惡毒的,對社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排斥感……
曾經看過一個少年犯罪的真實案例。小王才15歲,小時候成績一般,母親老是數落他,「一天就知道吃」。中學和人爭執,對方因他體型肥胖罵他,「就知道吃」狠勁兒上來打瞎了別人的眼睛。
語言暴力是一把無形的刀,除非悲劇釀成,否則你永遠不知道你的一時之快給別人帶去了多大的傷害。
語言暴力像一把消音槍,
謀殺了孩子的尊嚴和人生,
除了當時的痛,
竟聽不到任何槍響。
(謝勇作品)
請你試一試——
當老師打電話告知孩子沒有完成作業,並且考試分數全班墊底的時候。
不要指責地語氣說:「你怎麼又考得這麼差?!」
請你試一試——不帶應激情緒地詢問:「這次考試失敗是什麼原因呢?」
為人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拒絕語言暴力,從好好說話開始。良言善語,耐心溝通,是父母走向通往孩子內心世界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