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多年前的一句話可能影響你自卑至今,甚至可能讓一個人抑鬱至死。看看那些抑鬱的明星的例子,我們無法忽略一個事實,語言暴力帶給人的傷害是隱蔽的,更是難以估量的。
因此轉變我們的溝通方式對我們的生活至關重要。
馬歇爾B盧森堡博士,是國際性締造和平組織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的創始人和教育服務主管。由於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榮獲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非暴力溝通》主要講了什麼?錯誤的溝通方式會傷害著親密關係,有效的溝通方式則會增進親密關係。這本書的核心就是希望解除人們溝通時的暴力因子,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談話和聆聽,促使人們和諧相處並互相理解。
非暴力溝通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又被稱為愛的語言、長頸鹿語言等等。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通過建立情感的連接使我們能夠理解並看重彼此的需要,然後一起尋求方法滿足雙方的需要。我們先來說說,從表面上來看,交流是如何演變成暴力行為的?作者看來,有四個原因讓我們的日常交流,演變成了暴力行為。這四個原因分別是: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
首先我們說說道德批判,指的是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評判他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就認為對方是不對的、不道德的。其次,進行比較。指的是人們在溝通的過程中,會將對方與別人進行比較。嚴格來說,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比如小時候,家長總是把我們和隔壁的孩子進行比較,這就導致本來我們和隔壁的孩子關係處的很好,但是總是被比較,難免會產生對對方看不順眼的情緒,始終不能平心靜氣地看待別人,當然也就不能和別人處於一個平等的關係。
第三點是強人所難。指的是在溝通中,有些人會用批評、指責和命令的方式,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對方,甚至用懲罰相威脅。
最後一點是迴避責任,指的是有些人會為自己找藉口,來逃避對自己的想法、情感和行動應負的責任。
我們總是習慣在別人身上找毛病、挑刺。喜歡給別人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籤,也喜歡給自己貼上這樣或那樣的標籤,要麼抬高自己,要麼給自己開脫。看起來我們給自己套上了厚厚的殼,保護自己,也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自己學會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雙眼。我們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別人行為的原因和需求。《非暴力溝通》恰恰就是以這樣的起點告訴我們,靜下來,聽聽自己的心聲。當靜下來,聽到自己的渴望的時候,自然就很容易感受到別人的需求。小程序搜索創易讀書會,更多精彩等你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