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英語試卷分析:文學閱讀與中國文化素養,成兩大關鍵考察點!
7月8日 17:00,隨著收卷鈴響,多地高考也正式結束了。
全民抗疫、居家學習、雲端網課、艱難複課、高考推遲……這屆高考實在太過特殊,意義非凡。
在全球抗疫的過程中,我國在疫情期間的表現為人類抗擊疫情的「戰爭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疫情期間的高考更是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提供了一個窗口。
特殊時期下的高考英語試卷有哪些與中國文化有關的考題?今年高考英語試題更重視考察了考生們的哪些能力與素養?又傳達了怎樣的信息?對我們接下來的英語學習、教學有哪些參考意義?
一、融入中國元素、切實增強「四個自信」
回顧往年高考英語試卷,中國元素隨處可見:如19年全國1卷英語寫作、18年全國1卷英語寫作、17年全國1卷全國2卷英語寫作、16年北京高考英語寫作等等不勝枚舉。
今年的高考英語試卷中,仍然隨處可見中國元素的身影——
全國I卷
(文末附精校版2020年高考英語真題下載)
全國I卷語法填空語篇講述嫦娥四號無人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成功著陸的重大事件,彰顯了中國成為第一個讓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的國家的民族自豪感;
全國II卷
全國II卷語法填空語篇講述中國部分地區在春節期間用竹子、桔樹和梅花裝飾家居的傳統風俗習慣。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靈魂!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頭。一旦文化根脈斷裂,就會導致國家、民族失去靈魂,失掉自信。正因此,培根鑄魂的工作在經濟高速發展、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在如中考、高考這樣的「大考」中,中國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出現的概率越來越大、所佔份額越來越多。因此,這也提醒了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帶領學生們去關注、探索、學習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
二、強化閱讀能力考察
《英語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英語七級的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23萬詞以上,八級的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30萬詞以上。
《英語課程標準》還指出:新一輪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稱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主動思維、大膽實踐。
今年高考英語考題突出了以學科素養為導向,對閱讀、寫作等關鍵能力的考查;體現了對學生發展學科素養,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視。
全國I卷
全國I卷閱讀B篇闡述作者反覆閱讀自己所喜愛書籍的感悟,在重讀中不斷思考並提升自己;
新高考英語試卷
基於高考評價體系,新高考英語試卷進行了重新設計,對試卷結構、試題呈現方式、分值權重等均做了調整。增設的讀後續寫題型創造性地將「閱讀」與「寫作」深度結合,能夠有效考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充分體現了高考評價體系所倡導的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
從各地試卷閱讀理解部分都能看出,高考英語試卷在有意地強化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閱讀理解第一節15道小題中,全國I卷中有10道小題,全國II卷有8道小題,考查推斷、歸納和概括等高階閱讀理解能力,提高了高階閱讀理解能力考查的比例。新高考卷則通過提高閱讀理解試題的分值與比重,進一步強化閱讀理解能力考查。
在語篇和題目設計上,例如全國I卷選取了關於競走運動及其與跑步的比較的語篇,詢問作者對競走運動的態度;全國II卷選取了有關維護生態平衡、個人和圖書館的關係等語篇,第35題讓考生選擇一個能準確表達語篇主旨的標題等等。這類試題要求學生擁有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
可見,僅靠課本、練習冊上的閱讀材料必然無法滿足學生發展英語閱讀能力、提升自身綜合素養的訴求。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知識水平等為學學生們篩選、補充英語讀物。
總而言之,從2020年各地高考英語試題可以看出:文學閱讀與中國文化素養,成兩大關鍵考察點。培養人文精神是時代的呼喚,也是深化英語教育改革的基點!堅定文化自信、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風採則是當今時代對學生們提出的新要求!2020年高考英語考試已然落下帷幕,而屬於英語教育人的徵程卻仍在繼續。方向既已明確,便只顧風雨兼程地前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