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獲上海市長寧區教育學會第18屆優秀教育論文評選「教師專業發展類」一等獎
指向人文素養發展的英語文學閱讀實踐與研究
長寧區教育學院 陳德江
【摘要】英語文學作品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載體。本文基於筆者主持的「閱讀英語文學作品 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課題研究,聚焦文學作品的閱讀實踐,具體闡述如何基於讀者反應理論,統籌規劃整本書閱讀,運用「讀-思-行」閱讀策略,指導學生閱讀、感受地道的語言、探究作品內涵、體驗中外文化差異、促進學生反思與交流,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
【關鍵詞】英語文學作品閱讀 「讀-思-行」閱讀策略 人文素養
一、研究背景
人文素養是建立在對一定的人文知識擁有和內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定的學識和修養,反映一個人的人格、氣質、情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個性品質。人文素養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生應當體驗中外文化異同,發展跨文化意識和能力。」毫無疑問,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英語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英語教學如果忽略了人文性,就捨棄了語言教學的靈魂。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初步形成和發展的關鍵階段,是個體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和提升的階段,也是個體的人際關係動態生成的實踐期,所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但目前以高考為導向、以刷題為主要教學手段的現象較突出,側重較短篇幅語篇的閱讀理解,未能充分發揮英語閱讀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積極作用。現行高中英語教材課文篇幅較短,涉及到文學的語篇通常是節選,因此,學生英語文學作品的閱讀量不大。另外,現在的英語閱讀測試評價方式比較單一,往往採用多項選擇題和回答問題的形式檢查學生對語篇的閱讀理解,未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機會去品味經典語言、欣賞寫作風格、深度思考和解讀文本。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是高中英語拓展性學習中值得研究的一個領域。如何引導學生閱讀英語文學作品、擴大閱讀量、在閱讀中鍛鍊語言能力、培養思維品質和文化意識、提升人文素養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文學作品題材豐富,反映歷史及現實社會生活,展現問題衝突與矛盾,描寫人性和人物內心情感與精神世界,引發讀者思考,是培養人文素養的有效載體。比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展現了憂傷中的壯美。老漁夫桑地亞哥永不放棄、永不言敗,在與鯊魚以及大自然的鬥爭中表現出的堅強鬥志、無所畏懼的精神令人欽佩和敬仰。海明威的名言「一個人不是生來就給打敗的,人可以毀滅,卻不能打敗」激勵著每一位讀者。學生在閱讀中克服字詞障礙和文化差異,感受英語文學作品在語言風格、人物描寫、情節安排、主題表達等方面的變化,獲得地道的語言體驗(Grellet,2000)。優秀文學作品能夠創造出自然的重複,對語言和語言是如何運用的進行回顧,文學作品還能關注到語言學習者作為讀者的反應,這些都是其他的閱讀材料無法媲美的(Heath, 1996)。
基於以上思考,筆者於2017年10月申報了題為「閱讀英語文學作品 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區級課題,探索英語文學作品閱讀與人文素養提升的關係。我們的研究基於斯坦利·費什的讀者反應理論,讀者反應理論注重全面研究讀者及其審美經驗,重視文學的閱讀過程以及文本與讀者之間的關係,強調文學作品對讀者的影響及讀者在闡釋文學作品時的作用以和能力,看重讀者從作品中得到的特別的感受。依據讀者反應理論,我們採用「讀-思-行」的閱讀策略指導學生閱讀和欣賞英語文學作品,期待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提高語言能力、培養文化意識的和思維品質,客觀地看待事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人文素養。
二、英語文學作品和閱讀策略的選擇
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如何選擇合適的作品尤為重要,關係到學生閱讀興趣的保持、閱讀任務的完成、閱讀效果的顯現和語言能力的提升,更關乎閱讀內容對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影響。因此,挑選和推薦合適的英語文學作品是開展文學作品閱讀的重要前提,同時還要考慮採用何種閱讀策略實施英語文學作品閱讀,確保英語文學作品閱讀的效果和質量。
(一)英語文學作品的選擇
開展英語文學作品閱讀的關鍵問題之一便是精選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符合學生閱讀水平和具有教育意義的作品。在選擇文學作品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發展水平、作品的內容和意義,還需考慮文學作品尤其是整本書的閱讀特點。課外整本書閱讀需要高度的自覺和自律才能保證閱讀的持續性和有效性。在開展英語文學作品閱讀之初,我們對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進行了測評,了解了學生的實際語言能力。我們十分關注文學作品的內容和教育意義,具有積極向上的思想內涵是選擇讀本材料的必要條件和標準。
高中學生求知慾旺盛,渴望接觸新知識和新事物,吸收能力強,具有一定鑑別能力和鑑賞水平,但對於外國文化和外國文學的了解還比較有限。根據以上因素,課題組與基地學校的老師一起認真閱讀,精心挑選了一批適合高中一、二年級學生閱讀,能夠引導學生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社會問題進行積極思考的優秀英語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以中、長篇小說為主,如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Dare to Care,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The Great Gatsby 等。這些文學作品塑造了豐富的人物形象,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情景描寫,多方面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廣泛而深刻地反映歷史、文化和社會現象。在此基礎上,課題組與基地學校共同努力,將英語文學作品閱讀課程化,以整本書為閱讀單元進行閱讀教學設計,有條不紊地開展作品的閱讀,進行指導和評價,保證英語文學作品閱讀的實施和閱讀的實效。我們側重培養學生流暢閱讀的習慣、關注作品的內容和思想、文化意識的培養和學生對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思考,對作品中的生詞、難句和語法不做重點檢查和評價。
(二)英語文學作品閱讀策略的選擇
為激發學生的閱讀活力,提高英語文學作品閱讀的有效性,讓學生的英語學習真正發生在閱讀過程之中,我們基於讀者反應理論,採用「讀-思-行」的閱讀策略指導學生課外自主閱讀英語文學作品,課內參與討論和交流,確保閱讀的實施和鞏固閱讀效果。
「讀-行-思」閱讀策略的內涵如下:「讀」 即深入閱讀英語文學作品或觀看小說改編的電影,理解內容、學習語言,注重文化薰陶;「思」是對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的起因等進行的思考,讓學生在理解作品內容和作者寫作意圖的過程中與作者在情感思想上產生共鳴;「行」是指與作者進行思想交流,對作品中的主題再度思考,聯繫生活,對現實生活中的類似現象進行批判性地思考與分析,通過對照、反思和交流,將啟迪和感悟付諸實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斷完善自我,提升人文素養。
課題組推薦的英語文學作品以中長篇小說為主,篇幅在八十頁至一百二十頁之間,字數達七千到一萬字。文學作品閱讀具有整體性、持續性,是個性化的閱讀。英語文學作品閱讀的目標和要求與常規閱讀理解有所區別,閱讀時間和速度由學生自主把握。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讀-思-行」的閱讀策略,每天閱讀20分鐘左右,然後完成閱讀日誌。通過摘錄經典語句和片段、回答設置的問題和撰寫讀後感悟,理解作品內涵,以確保閱讀效率。
三、英語文學閱讀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課題組以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天山學校為研究基地,先於2018年初在高二年級的一個班進行了一學期的試點;2018年9月起,以高一年級學生為研究群體開始探究如何有效開展英語文學作品的閱讀,以及閱讀英語文學作品對高中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水平產生的影響。四個班級作為普通組,四個班級作為實驗組。研究開始前,課題組對研究對象進行了前測,測試結果表明,兩組閱讀水平的均值差異不顯著,具備進行對比研究的可行性。前測完成後,普通組與實驗組開展了不同模式的閱讀。普通組採取課外自行選擇系列推薦文學作品進行自主閱讀的形式;實驗組以課內外相結合、師生共同選定作品,運用「讀-思-行」策略開展閱讀,便於教師指導和形成共同話題與學生討論和交流。以下是課題組在實驗班進行的實踐探究。
(一)統籌規劃、整體閱讀
為保障英語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順利推進,學校將英語文學作品閱讀課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以整本書為閱讀單元,進行整體設計,統籌安排,通過英語文學作品閱讀薰陶學生品格、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人文修養,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牛津英語》(上教版)高一下第一課課文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僅為故事梗概,學生讀後意猶未盡。課題組抓住契機,拓展學生的學習資源,向學生推薦小說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headwords 2300, Level 5,共十二章,26075字)。教師引導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採用課外自主閱讀、課內小組討論和教師指導相結合的模式完成該書的閱讀。該書豐富的主題、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和紛繁複雜的人物性格、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輝,使得閱讀後的討論能夠向寬廣和縱深方向發展,具有深遠多維的育人價值。
備課組將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整本書作為一個課外閱讀單元進行整體設計、統籌安排。以下是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一書的單元整體閱讀目標和閱讀計劃。
單元整體教學目標:
指導學生課後自主閱讀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課內開展討論,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人物,聯繫實際生活,反思自我,提升人文素養。
單元課時計劃
課時內容
課時目標與任務
1
Chapter 1-3
梳理人物關係;討論歌劇院中的種種迷團。
2
Chapter 4-6
討論作者對Phantom 外表的刻畫、關注描寫人物的語言;分析調換角色和吊燈墜落事件。
3
Chapter 7-9
分析Phantom劫持Christine的動機,重點討論兩萬法郎失蹤案,預測故事後續的發展。
4
Chapter 10-12
了解Phantom的生平,揭秘各種謎團,分析他的複雜心理。
5
分享閱讀反思
分享撰寫的閱讀感悟,教師給予適時的評價,保持學生閱讀英語文學作品的興趣。
6
總結和賞析
概括故事內容,分析人物性格,內化所學語言,聯繫生活實際,反思社會現象,提升人文素養。
為保證學生能堅持閱讀英語文學作品,文學作品閱讀作業的設計和要求與常規作業有所區別。為此,教師設計了閱讀日誌(Reading log)並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改進,使之更好地為學生的自主閱讀服務。閱讀日誌主要分為兩部分:知識性內容(questions, words,sentences, favorite part)和反思性內容(reader response)。在知識性內容部分要求學生記錄所讀內容的基本情況,如經典詞句和語段、主要情節、典型人物的描寫、性格特徵等;反思性內容部分要求學生對人物和情節進行思考,寫出自己的感受。閱讀日誌的運用有助於學生保持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學會將作品的人物和現象與現實生活相聯繫,辯證地思考,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有助於教師監督和評價學生的閱讀效果。以下為部分閱讀日誌:
Reading Log
Book Title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Name __________
Class__________
Tianshan School affiliated to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Date __________Page____to ____
Questions
1. What did you read about today? Be as specific as possible.
2. How did you feel about what you read today? Why?
3. Think about your favorite character. What happened to him/her today?
4. How would you feel if the same thing happened to him/her, happened to you?
5. What do you predict will happen next in this story (or later in the story)?
Vocabulary builder
(Please write the word, part of speech and meaning)
1.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
My favorite sentences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y favorite par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eek _______ Page ____to ____
My respon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每周閱讀該書的三章內容並完成閱讀日誌的填寫,教師在下一周用半節課的時間與學生討論上一周所讀的內容,通過活動引導幫助學生把握情節、解析難點、推進整本書的閱讀。例如,在小說前三章裡人物紛紛登場,令讀者眼花繚亂。為保持學生持續的閱讀興趣,教師要求學生繪製一張人物圖譜,梳理人物關係,解讀部分關鍵人物和特定場景,如:暗中幫助Phantom 傳遞信息的Madame Giry以及Phantom向劇院經理索要的私人包廂Box Five;再如第8章節關於兩萬法郎失蹤案,學生對於Phantom怎樣藉助Madame Giry用兩個相同的信封偷樑換柱竊取錢款的過程比較困惑,聚焦難點問題,老師答疑解惑,課後學生可以相互幫助解決閱讀中的問題。學生邊讀邊想邊寫, 對理解作品內容、分析人物性格、再現故事情節、思考作品內涵、提高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有很大的幫助。
(二)把握故事脈絡、關注人文價值
文學作品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徵, 包含作者所處時代的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價值觀念等,是學生觀察社會生活、了解文化差異、培養人文素養的良好素材。文學閱讀主要以故事情節、人物特徵、優美語言、思想內涵等元素為核心,圍繞這些元素的閱讀是生動、活潑並與讀者的生活緊密關聯的。在培養語言能力的同時也不斷影響著讀者的成長,讓讀者不斷地聯繫自己的生活,塑造良好的品格。我們在教學實踐探索中,引導學生關注文學作品的這些特點,注意讀-思-行的結合,提高閱讀有效性。
理解故事主要內容、把握情節發展脈絡、理清主要人物角色及其相互關係,是文學作品閱讀的第一步,是學生閱讀時首先要完成的任務。教師在布置閱讀任務時,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規定章節,填寫閱讀日誌,回答相關問題,把握故事梗概情節脈絡,了解主要人物及關係,思考事件發生的起因,整體把握小說主題內容,撰寫讀後感悟。比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118頁, 藍思指數為810L)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故事性和可讀性很強。在閱讀時,其中一項任務是要求各小組依據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的特色構思,用關鍵詞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勾畫作品概貌,張貼於牆,互閱互評。學生勾畫思維導圖的過程是把握故事脈絡、討論作品內涵和關注人文價值的過程,有利於提高英語文學作品閱讀。在交流分享時,小組代表介紹思維導圖的製作思路,陳述故事概要,思維與創造能力得到鍛鍊。有一個小組就以五個中心人物為線索,勾勒出了小說的脈絡。這樣的閱讀活動無疑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鼓勵學生思考、促進理解、培養文化意識。
(三)分享讀後感悟、促進自我完善
為使學生能夠深度閱讀和理解作品而不是浮於故事表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關注人物、情節、情境和主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作品的內涵,在思想上與作者進行交流,結合個人經歷、聯繫社會生活,客觀地認識和評價作品中的人物和傳遞的思想,在反思中完善自我、影響他人以及改變社會。這就是「讀-思-行」閱讀策略在文學閱讀中的價值所在。在此基礎上,教師適時組織閱讀交流活動,讓學生分享閱讀的體會和感悟,有助於提升和擴大閱讀效果。
例如,英國作家Roald Dahl所寫的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不僅具有可讀性及趣味性,還曾被拍攝為電影,學生對於故事內容大多有所了解。《查理與巧克力工廠》講述的是發生在英國的故事,所傳達的教育意義對於我們中國學生甚至家長一樣有借鑑意義,人類所信仰的正義、關愛、創新意識等都具有共性,顯性文化的教學容易在學生中引發共鳴,而學生對隱形文化的敏感度則需要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學生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讀完整本書,對作品的故事梗概、人物刻畫、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課題實驗基地校何瓊老師上了一堂文學作品閱讀探索展示課,教學目標設定為深入了解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分析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對生活的影響。通過回答作品中有哪幾個主要人物?他們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說他們是那樣的人?引導學生回歸文本,品讀作者對人物的刻畫,歸納和總結作者對他們的看法。在課堂討論中老師關注文學作品對學生思維和文化意識的影響和學生在對作品內容的思考中所得到的感悟。
肖同學在閱讀該書後這樣寫道:Charlie behaved well and responded in a proper way during the visit to the chocolate factory, while the other boys appeared greedy, self-righteous and out of order. Though Charlie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he was taught to be nice, kind, considerate and patient, but the other boys were spoiled, so he was chosen to be the owner of the chocolate factory in the end.
We are thinking what leads to Charlie’s success. His poor experience, good luck or good appearance? In my opinion,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s his family education: to be caring, kind,patient and sensible.
以上感悟說明學生通過閱讀,對作者想表達的價值觀有了共鳴,在思想上與作者有交流。出生於貧窮家庭的查理能克制自己,遵守規則,不像被家裡寵壞了的奧古斯塔斯他們那樣貪婪、任性,不聽勸告。他誠實善良、關愛家人、處事理智, 正是他表現出來的這些優秀品質符合旺卡老人選人的標準,所以他成功地擁有了這家巧克力工廠。
又如,閱讀完《劇院魅影》後,教師在交流互動環節要求小組代表陳述作品中的人物特徵,其他小組進行補充,加深對人物及故事內涵的理解。趙同學在他的閱讀日誌中寫道:The Phantom is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is book. I regard him as both a genius and a madman. He did lots of crazy things, but to my surprise, he finally gave up killing Christine, which made me feel that he still had some conscience. I pity him, but I don’t agree with him. as it is true that he showed no mercy in killing people.
The reason for the Phantom’s craziness, I think, is that he got no love from his family. If the young Phantom had received enough attention, he would have grown up not to be a person wanting to retaliate against society, but a person who could truly love himself and others.
趙同學認為Phantom既是瘋子又是天才,他之所以瘋狂,是因為缺乏家庭的溫暖和家人的關愛。Phantom 最後放棄了對Christine的仇恨,轉而祝福她。理解了人性是向善的,人也會轉變和教化。這些對他客觀地看待現實生活有著積極的影響。
文學作品中的故事脈絡、人物命運和社會背景給學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和分析事物,對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人文素養起了積極的作用。
(四)及時評價反饋、鞏固閱讀成效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教學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進英語學習,改善英語教學,完善課程設計,監控學業質量」。怎樣評價英語文學作品的閱讀效果是英語教師非常關注的問題。常規較短語篇所採用的閱讀測試方式如查找事實信息、了解指代關係、猜測詞彙意義、歸納主旨大意和推斷隱含意義等已難以有效地檢查和評價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文學作品閱讀側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地道語言學習的體驗、對作品內容以及作者思想的理解和讀者自己的反應。
英語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性評價。批閱學生的閱讀日誌是文學作品閱讀評價的方法之一。教師在批閱學生閱讀日誌中了解學生的閱讀進度,通過添加評語與學生交流,鼓勵學生堅持閱讀、保持英語閱讀的興趣、享受閱讀的快樂,有助於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思考和積極交流,發揮其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內產出性的讀書分享交流活動更是一種生動有效的過程性評價,教師通過活動了解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以及學生對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思考,更能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深入閱讀,進一步理解作品的內容和意義。在此過程中,學生提高了語言表達和思辨能力,培養和鍛鍊了觀察社會、聯繫實際、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反思自我,完善自我乃至改變社會。
高中學生的自尊心和好勝心都很強,有積極競爭意識,他們渴望外界的認可和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及時的肯定、褒揚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徵。當學生處於輕鬆、愉悅的教學環境中,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為此,教師應尊重、理解、寬容地對待學生,對其閱讀過程、閱讀效果以及課堂表現給予積極的指導、評價和反饋。
四、結語與反思
在基地學校一年半的實踐研究表明,普通組採用自主選擇系列推薦文學作品進行課外閱讀的方法雖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但由於學生所讀作品不同,難以安排課內討論、交流和分享讀後感悟,教師只能個別指導。 由於涉及的作品較多,教師的教學及指導任務較重,閱讀效果受到影響,閱讀活動難以長期堅持。而實驗組以整部文學作品為一個閱讀單元,設計合理的任務、安排恰當的閱讀和指導時間、跟蹤學生閱讀過程和及時評價和反饋學生閱讀的情況。課內指導和討論提供了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分享對作品的思考和感悟。尤其是閱讀日誌的使用有助於保持閱讀的積極性、記錄學生在閱讀過程、對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思考。學生在撰寫閱讀感悟時結合個人生活經歷批判性地分析和看待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得以提升。教師在批閱日誌過程中了解學生對英語文學作品的理解和對其思想的影響,有助於優化閱讀任務的布置和閱讀日誌的改進,提高文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眾多文獻資料及實踐研究表明閱讀英語文學作品有助於擴大閱讀量,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地道的語言的機會,促進語言習得。英語學習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只有內化有效的輸入才能有優質的輸出。閱讀英語文學作品和使用閱讀日誌不僅能使文學作品中的語言變成鮮活的言語,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對英語文學作品中人物和事件的批判性分析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提高人文素養。
我們的課題研究實踐證明,精心挑選英語文學作品,將英語文學作品閱讀納入學校的課程,以整部作品為閱讀單元,統籌規劃、整體設計、運用「讀-思-行」閱讀策略實施閱讀,及時評價和反饋學生的閱讀情況,有效地保障了英語文學作品閱讀的順利開展,促進了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思維品質及人文素養的同步提高。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 課程·教材·教法,2016(05).
[2]Grellet,F.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何澤.高中英語文學名著閱讀教學實踐探索[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7(12)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Krashen,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1982.
[6]陶天明.從培養學生閱讀策略到引導學生個人成長[J]. 英語教師,201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