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141)
《我們的感知》
我們從來只在意我們經受什麼,我們從不問我們在感知什麼,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所有經受的結果,就是我們的感知,一切發生的事實,都會歸結為我們的感知。我們只在乎我們做出感知的行為,我們從不在乎我們得到了什麼感知。我們只認為感知是一種行為,不知道感知還是結果,而且是最終的結果。因為一切行為過程都歸結於我們最終的感知結果,除此以外,再無其他結果。我們一刻不停地在感知,但我們卻並不知道感知是什麼?
其實感知有兩個重大含義:一、感知運動是存在的本質與本源。我們從用智開始,就一直在尋找存在永恆不變的本質和本源。我們在物質對象中尋找存在的本質,結果從幾年前直到如今,我們也沒有找到可信的本質與本源。這不是我們不夠智慧,也不是追尋的手段不夠高明,我們是找錯了對象。因為物質並不是終極的存在,物質來自哪裡?物質來自於我們作為感知主體的感知運動,感知運動產生了意識與物質,因此,感知運動才是存在的本質與本源。我們只從感知運動的產物中尋找存在的本質,我們排除了自己去看待存在,當然不可能找到答案。其實存在的本質就在我們的感知中,不是我們的主觀意志(心)在決定存在,是我們的感知在決定著存在的存在。所以,存在既不是唯物的存在,也不是唯心的存在,是我們感知的存在。
二、感知是人的本質。我們認為生命是人及生物的本質,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感知運動的主體——生物及人的本質就是感知,感知體的屬性就是在感知。停止感知,生物及人的本質屬性喪失,均成為被感知體,所以,在感知與否,決定著事物的本質屬性。感知是生物及人存在的根據和動力,生物的進化就是感知驅使的結果。生物都在追求著可能的感知的最大化,而人類更是將感知最大化的行為推向極致。人類創造出精神感知方法,這將感知活動和感知信息擴大了無數倍,因此,人類成為了頂級的感知體,感知著最廣闊、最豐富、最深刻的存在。我們是人類感知世界的主人,我們更是存在的本身。
我們人類一直生活在客觀存在和生命意識之上,真正的存在和人的本質本源都被擱置,這就是我們已經走過的一大段彎路。我們一直在使用感知,我們使用感知的方法和過程來滿足我們意志的需要,我們為自己設置了許多人為的目標,我們在為實現這一個又一個的目標而竭盡全力。我們不善於評估實現目標的結果,我們從不把一切現象事實的最終結果歸結於給我們帶來什麼感知。事實上,無論我們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我們的感知都在毫釐不差地檢驗著我們行為的結果。最終結果非常簡單,這就是我們經歷的一切行為事實給我們帶來什麼狀態、什麼內容的感知。是良好的感知還是不良的感知,是我們需要的感知狀態還是我們不需要的感知狀態,我們最終得到什麼感知結果是檢驗我們行為的最終標準。
可是,我們既不把感知看作存在的本質,也不把感知作為我們行為的衡量標準。我們自以為是地忙碌在事物的存在過程中,我們也在著力改變事物的運行形態,這一切似乎都在為著實現我們的主觀願望,於是,我們得到了紛亂複雜的過程和各種各樣的事實結果。由於這些過程和事實沒有共同目的和最終目的,它們相互間難免不是矛盾的和衝突的,其給予我們的感知狀態能是良好的和愉悅的嗎?所以,我們一邊在無意製造出各種感知過程和感知結果,我們一邊又不得不接受我們製造出來的感知事實。這些混亂無序的、相互衝突的、目的相左的感知信息充塞了我們的感知空間,我們達到感知愉悅的目的了嗎?顯然,我們往往得到的是相反的感知效果,我們的行為過程對感知愉悅不但無效,而且相反製造了不愉悅的感知。
我們從存在過程中得到了什麼?我們應該得到什麼?這不值得我們深思嗎?我們的認識方式和方法使我們執意誤解了存在和誤解了自己,造成的後果是災難性的,這就是我們遭遇的種種禍端和重重苦難。我們的本質是感知體,但我們竟然不懂得感知和不善於感知,我們不給自己營造愉悅的感知過程和愉悅的感知事實,我們為什麼而存在著呢?(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