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與目的背道而馳,我們得到了什麼?(深度反思)

2020-12-25 思想者王建平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141)

《我們的感知》

我們從來只在意我們經受什麼,我們從不問我們在感知什麼,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所有經受的結果,就是我們的感知,一切發生的事實,都會歸結為我們的感知。我們只在乎我們做出感知的行為,我們從不在乎我們得到了什麼感知。我們只認為感知是一種行為,不知道感知還是結果,而且是最終的結果。因為一切行為過程都歸結於我們最終的感知結果,除此以外,再無其他結果。我們一刻不停地在感知,但我們卻並不知道感知是什麼?

其實感知有兩個重大含義:一、感知運動是存在的本質與本源。我們從用智開始,就一直在尋找存在永恆不變的本質和本源。我們在物質對象中尋找存在的本質,結果從幾年前直到如今,我們也沒有找到可信的本質與本源。這不是我們不夠智慧,也不是追尋的手段不夠高明,我們是找錯了對象。因為物質並不是終極的存在,物質來自哪裡?物質來自於我們作為感知主體的感知運動,感知運動產生了意識與物質,因此,感知運動才是存在的本質與本源。我們只從感知運動的產物中尋找存在的本質,我們排除了自己去看待存在,當然不可能找到答案。其實存在的本質就在我們的感知中,不是我們的主觀意志(心)在決定存在,是我們的感知在決定著存在的存在。所以,存在既不是唯物的存在,也不是唯心的存在,是我們感知的存在。

二、感知是人的本質。我們認為生命是人及生物的本質,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感知運動的主體——生物及人的本質就是感知,感知體的屬性就是在感知。停止感知,生物及人的本質屬性喪失,均成為被感知體,所以,在感知與否,決定著事物的本質屬性。感知是生物及人存在的根據和動力,生物的進化就是感知驅使的結果。生物都在追求著可能的感知的最大化,而人類更是將感知最大化的行為推向極致。人類創造出精神感知方法,這將感知活動和感知信息擴大了無數倍,因此,人類成為了頂級的感知體,感知著最廣闊、最豐富、最深刻的存在。我們是人類感知世界的主人,我們更是存在的本身。

我們人類一直生活在客觀存在和生命意識之上,真正的存在和人的本質本源都被擱置,這就是我們已經走過的一大段彎路。我們一直在使用感知,我們使用感知的方法和過程來滿足我們意志的需要,我們為自己設置了許多人為的目標,我們在為實現這一個又一個的目標而竭盡全力。我們不善於評估實現目標的結果,我們從不把一切現象事實的最終結果歸結於給我們帶來什麼感知。事實上,無論我們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我們的感知都在毫釐不差地檢驗著我們行為的結果。最終結果非常簡單,這就是我們經歷的一切行為事實給我們帶來什麼狀態、什麼內容的感知。是良好的感知還是不良的感知,是我們需要的感知狀態還是我們不需要的感知狀態,我們最終得到什麼感知結果是檢驗我們行為的最終標準。

可是,我們既不把感知看作存在的本質,也不把感知作為我們行為的衡量標準。我們自以為是地忙碌在事物的存在過程中,我們也在著力改變事物的運行形態,這一切似乎都在為著實現我們的主觀願望,於是,我們得到了紛亂複雜的過程和各種各樣的事實結果。由於這些過程和事實沒有共同目的和最終目的,它們相互間難免不是矛盾的和衝突的,其給予我們的感知狀態能是良好的和愉悅的嗎?所以,我們一邊在無意製造出各種感知過程和感知結果,我們一邊又不得不接受我們製造出來的感知事實。這些混亂無序的、相互衝突的、目的相左的感知信息充塞了我們的感知空間,我們達到感知愉悅的目的了嗎?顯然,我們往往得到的是相反的感知效果,我們的行為過程對感知愉悅不但無效,而且相反製造了不愉悅的感知。

我們從存在過程中得到了什麼?我們應該得到什麼?這不值得我們深思嗎?我們的認識方式和方法使我們執意誤解了存在和誤解了自己,造成的後果是災難性的,這就是我們遭遇的種種禍端和重重苦難。我們的本質是感知體,但我們竟然不懂得感知和不善於感知,我們不給自己營造愉悅的感知過程和愉悅的感知事實,我們為什麼而存在著呢?(接下)

相關焦點

  • 真問題驅動的深度教學反思
    其次,深度分析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本質,把握教學內容的本質最為關鍵,因為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把握教學內容的本質關鍵是對教材作深度分析。再次,實證調研學生找準思路路徑,杜威指出實證是反省思維的基礎。3、行為改進,改善教學。
  • 半月談|粉絲權力在崛起,深度攪動娛樂圈!我們該反思什麼?
    半月談記者 邱冰清 為愛豆(英文idol的音譯,意為偶像)包飛機、買郵輪,深度參與愛豆的成長發展路徑,為捍衛自己的愛豆和其他人在社交網絡裡「開撕」,對自己的愛豆失望後開始「脫粉」……如今,粉絲的行為、力量等與過去相比發生了變化,粉絲與偶像、與媒介、與資本之間的力量對比也似乎發生了反轉
  • 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用正面管教消除教育煩惱
    ①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我們是否因為孩子拒絕了提議而感到傷心,又是否因為孩子頂嘴對抗而感到憤怒,德裡克斯曾說過:「孩子們的覺察能力可能很強,但是解釋能力確實很差的。」了解孩子發送給我們的行為信號,才能夠了解行為背後真正要表達的內容,他們對於自己想要表達的目的並沒有一個很清楚的意識。很多時候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而且為了達到效果和目的甚至行為方式是背道而馳的。
  • 「4R理論」,化解孩子錯誤行為目的
    這些行為,看似是自暴自棄,但對於孩子來說,就是自己可以不用去面對挑戰和困難,更不用面對那個什麼都做不到的自己。這個時候需要反思,給孩子的關注不夠,陪伴的太少,或者沒有向孩子準確的傳達愛意,或者你給孩子強加了太多東西。
  • 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後,目的是為了什麼?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三
    這其實和正面管教中倡導的發現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一致的,前兩周已經和大家分享了其中的兩種情形:尋求關注和尋求權力。孩子的行為固然可恨,該承擔的後果也理應承擔,但是當孩子年幼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和理解時,當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教育時,家長又在做什麼呢?
  • 體重漲了,該反思什麼?
    今天就來聊聊體重上漲,到底該反思什麼。,去反思,然後做出各種行為。如果你稱體重的目的是評估自己胖了還是瘦了,那麼數據至少要按月為周期來評價。不要反思任何事情。也不要因為體重的波動,試圖總結出什麼東西來。
  • 當高智商者背道而馳
    然而,這件事給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反思呢?就從辯護人的辯護詞——大家請回憶一下,對於成績好的孩子,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我們難道不是已經習慣性地原諒他們的錯誤嗎?要德智體全面發展,德育放在第一位;要成才必須先成人。說起大道理來,誰都懂。可是,我們在發「三好學生」獎狀時,總習慣性地把獎狀發給那些成績好的孩子;我們在對孩子進行鼓勵時,總對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不吝讚美。
  • 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後,目的是為了什麼?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四
    Part.1前三周我們已經了解了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三個目的:尋求關注、尋求權力和尋求報復今天,Vivian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最後一個錯誤目的——自暴自棄,這也是關於孩子不良行為目的的最後一篇文章。「由於抱有這兩種目的的孩子行為很相像,你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孩子是想讓你圍著他轉,還是更願意你離他遠點兒。」
  • 每日詞摘 || 背道而馳
    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成語故事叫做背道而馳。背就是背向,道就是道路的意思,背道而馳的意思就是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在咱們國家的戰國時代,魏國有一個臣子叫季梁,他奉命出使外國,可是他在路途中聽到魏王準備要攻打趙國邯鄲,就趕緊回去規勸。季梁在路上邊走邊思考著,這魏王有的時候,聽不進去道理,所以要給他講個故事。
  • 挑燈夜讀,我們得到了什麼?
    挑燈夜讀,我們得到了什麼?
  • 「解讀幼兒行為 支持幼兒深度學習」
    近日,蘇州市閶西實驗幼兒園舉行了「解讀幼兒行為支持幼兒深度學習」大型專題研討觀摩活動,旨在引導全區教師關注幼兒在遊戲中的「深度學習」,設計符合孩子現實需要、身心發展特點的遊戲活動,最大限度促發幼兒「深度學習」的持續,促進「課程遊戲化」理念的深入研究。
  • 現場生成焦點 喚醒深度反思
    確定共同感興趣的教研問題我們請小Z老師與參加研討的教師一起觀看視頻。在基本了解視頻中幼兒與教師的行為和事件經過後,每位教師針對視頻中發生的事,提一個希望與同伴共同探討的問題。每位教師將問題寫在即時貼上,然後貼到大海報紙上。
  • [教學反思]高中生物教學反思
    [1]面對新課程理念的挑戰,這需要教師積極開展反思性教學,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反思從教學進程來看,可以分為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後反思三個階段。  1、課前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
  • 在深度教學反思中實現專業成長
    這兩天讀了劉曉婷老師的《真問題驅動的教學反思》第4章「在深度教學反思中實現專業成長」,這一章中共分為了三個小節,劉老師選擇了三位老師分別從「教師成長故事","教師教師反思成長案例","反思成長小故事"予以闡述。
  • 教學反思該「反思點」什麼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和課堂教學實踐作為思考對象而進行全面、深入、冷靜的思考和總結,對自己在教學活動過程和課堂教學實踐中所作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是一個優秀教師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教學反思能力決定著老師的教學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那麼,我們在教學反思中該反思點什麼呢?
  • 新課改下的教學反思
    對此,筆者認為,教學反思是提升課堂教學水平的很好切入點,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不竭動力。  教學反思主要是在教學行為之後回過頭來分析和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中的得失成敗,目的是校正與改進今後的教學方法。  教學前的反思主要是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對教學的反思,是建立在對上一節課的課後反思基礎之上的,目的是備出一節更切合學生實際,更具教學效率的教學詳案。
  • 當我們反思論文時,我們在反思什麼?
    所以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完成了這篇畢業論文的初稿,說不上什麼優秀,只犯了許多錯誤,於是我把自己的錯誤看得珍貴無比,希望能在寫下一個20萬字的論文之前汲取一點經驗教訓,如果僥倖惠及他人,不勝榮幸。既然選擇了讀研,不管出於何種目的,畢業論文肯定就不能像本科論文一樣草草了事,不求寫的如何出眾,但起碼要對得起這三年的光陰。
  • 讀書為了什麼:碩士自盡留給我們的反思
    有人說這是大學擴招產業化的教育體制該反思;也有人說,書讀多了,人的耐挫力就差了;更有人說,名校的學生,自尊心強,經不起打擊。或許,每種觀點都有一絲道理,但在逝去的生命面前,一切都顯得蒼白。  我們究竟該反思什麼呢?筆者作為在校的一名大學生,突發想問老生常談的問題「我們讀書是為了什麼」。
  • 繆可馨之死:我們該反思什麼?
    家長認為是孩子之前沒報老師課外的作文培訓班,引起了老師的針對行為。老師對孩子有過侮辱、扇耳光的行為,這次的作文課堂上,又專門對孩子的作文進行了一節課的批評,導致孩子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才跳樓的。學校的老師認為自己並沒有針對繆可馨的行為,她的跳樓行為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事件發生後,家長群裡立馬有人組織點讚支持老師,認為其是在正常授課,與繆可馨的死亡沒有直接關係。
  • 學優生拒絕上學行為的現狀反思(第一部分)
    近幾年,筆者發現多例學優生出現拒絕上學行為,對學校存在強烈恐懼情緒。考慮到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學優生拒絕上學行為的深層次原因可能是心理需求未得到滿足,表現為對未來無把控力、對困難無應對力、恐懼「優秀面具」被揭穿等。拒絕上學行為調整的關鍵在於「理解和接納」,而非批評甚至強制學生返校,對學優生的心理應早關注早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