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助力 園區給力 南京呈上創新名城建設優秀成績單

2020-12-13 南報網

近年來,我市牢牢把握創新驅動主引擎,啟動實施「121」戰略,舉全市之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打造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營造一流創新生態。圍繞「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三個第一」,我市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旋律,推動經濟增長穩中求進、提質增效,去年GDP增速在東部沿海GDP過萬億城市中名列首位,今年一季度又有8項主要經濟指標排名全省第一,GDP增速達到8.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5%。我市牢牢把握人才引領主抓手,五湖四海聚英才、不拘一格用賢才,人才引進實現爆發式增長。僅去年就新增3名諾貝爾獎得主、55名國內外院士來南京創新創業,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34萬人、增長60%。 

一路走來,南京為什麼能實現這些發展跨越、創新突破,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人才選擇南京、匯聚南京?面向未來,南京又憑什麼邁向全球、走在前列、抵達卓越,靠什麼成為創新藍海、創業熱土、創客家園、創富天堂? 

關鍵詞:創新 開放 高標準

創新、開放,是南京推進新一輪高水平開放最顯著的標誌。南京樹立全球視野深化創新合作,全市每個板塊都與相關創新大國、科技強國建有多元的對接渠道、良好的交流機制,在歐美等地設有一批海外創新中心和人才驛站,南京的創新可以直通全球創新最活躍的國家和地區。南京融入全球網絡集聚創新資源,據統計,南京目前共有世界500強企業103家、境內外上市公司113家、各類總部企業115家。英國劍橋大學、以色列魏茲曼研究院等一批世界級高校院所,在南京建有研發中心和成果轉化中心。組建的新型研發機構中,三分之一都有國際團隊參與。南京對標全球一流構築創新載體,擁有國家級江北新區、擁有53所高校、12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和一批大院大所,目前正在高起點打造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平臺,高標準建設15個高新園區和60萬平米的「城市矽巷」。今年6月下旬,南京還將舉辦首屆「南京創新周」,打造國際一流的科技創新合作新平臺。這些都為廣大海內外人才創在南京、連結四海提供了無限可能。 

關鍵詞:「一號文件」 補助 獎勵

含金量高的政策是吸引大量高素質人才來寧創業的關鍵要素之一。南京連續兩年出臺專門支持創新創業的市委「一號文件」,其中很多政策是突破性的,是南京特有的。比如人才資助方面,對來南京落地實施重大創新項目的全球頂尖專家,給予最高1000萬元資助;對企業引進的高水平創新團隊,給予最高300萬元資助;對年收入超過50萬元的企業高管和核心技術人員,根據貢獻大小給予獎補,範圍覆蓋所有科技型企業。比如創辦企業方面,對初創期企業,自獲利年度起三年內,所作經濟貢獻全部獎給企業;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基礎上,可再享受研發投入10%的獎勵,進入省高企培育庫的還將給予一定獎勵。再比如住房安居方面,南京對每一類人才都有明確的補貼、優惠政策,最近又針對企業博士專門制定了個性化的保障政策。 

關鍵詞:舉薦 鼓勵 任人唯賢

南京始終愛才、惜才、敬才,堅持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我市注重加強市場化引才,突出企業引才主體地位,對實施「345」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成效明顯的,最高給予用人單位500萬元獎勵。我市廣泛實行柔性化用才,支持企業建立海外專家工作室,鼓勵科研人員在崗和離崗創業,支持企業人才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兼職,特別是鼓勵各類人才在南京參與組建新型研發機構,支持人才團隊持大股,每年按績效擇優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我市積極探索社會化選才,強調以實績論英雄,不唯資歷、不唯學歷、不唯「帽子」,建立市場化綜合評價體系,實施高層次人才「舉薦制」,大膽選用「非共識性人才」,目前已舉薦產生首批29名人才。 

關鍵詞:服務 平臺 通道

南京的服務始終走在前列。在南京,大家能夠享受優質的政務服務。去年以來,我市出臺了優化營商環境100條、民營經濟30條,致力當好服務企業、服務人才的「店小二」,率先推廣不見面審批、預審代辦、一網通辦等高效率審批服務,同時正在開展外籍人才服務「一卡通」試點、工程建設項目審批「864」改革等工作。在南京,大家能夠獲得有力的創業支持。目前全市風投基金規模超過2000億元,金融活水不斷湧流;正在打造智慧財產權保護最嚴格城市,法治保障堅強有力;特別是針對留學人員,建立了16家市級創業園並成立聯盟、搭建平臺,可以提供項目申報、創業孵化等全方位專業化服務。在南京,大家能夠擁有良好的生活配套。我市打造了一批國際化的社區、醫院和學校,建立了教育、醫療等綠色服務通道。「我的南京」APP服務平臺,可以讓大家足不出戶就能享受交通、旅遊、社保等各種貼心服務。   

關鍵詞:科教優勢 新型研發機構

去年我市建成208家新型研發機構,孵化951家科技型企業。 

2018年,南京市委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鼓勵人才團隊持大股。從此,高校科研人員科技創業價值得到了學校認可,參與轉化、創業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比如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李文濤博士,他有著多項水環境監測設備科研成果,前幾年卻面臨著轉化難的問題。2018年,從事成果轉化20餘年的南大環境學院副院長李愛民教授團隊與南京江寧開發區合作,組建起一家環保研究院,人才團隊持股達70%。李文濤積極參加,創辦了自己的環保科技公司。 他得到研究院的研發及平臺支撐,一項打破國外壟斷的水質檢測和監測技術完成產品化開發,有望年內投產。 

新型研發機構依託高校院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二次開發;提供技術、人才、研發平臺支撐,培育眾多科技型企業,既揚了科學家之「長」,又避了科學家之「短」。 

新型研發機構中,人才團隊的論文、專利、獲獎以學校為主,產品生產和市場交由企業,自己則重點做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江蘇萬賢從事VOC廢氣治理,成為南大江寧環保研究院第一批孵化企業後,成功接下南京江北新區一項環保工程。研究院成立一年,成功孵化和正在引進孵化科技型企業16家,成果轉化與企業孵化合同收入逾3000萬元。 

2018年,南京計劃建100家新型研發機構,年終統計有208家,新型研發機構全年孵化951家科技型企業;南京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淨增1282家,增長70%。 

園區風採

從市委一號文件發布,到大力付諸行動;從更加開放地走出去,到大膽把全球資源引進來。南京創新之路升級加速,各區(園區)不斷提升創新創業環境,加大招引力度,跑出南京「加速度」。

江北新區:將建立高校創新集聚帶

兩大國際專科中心加速規劃奠基;世界名企齊齊籤約入駐;人才雲集,平臺匯聚,科創成果「遍地開花」……作為全國第13個、江蘇唯一一家國家級新區,南京江北新區成立3年多來,勇挑時代重任,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主動探索、積極創新,凝聚起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的磅礴之力。目前,江北新區已籤約落戶新型研發機構47家,其中22家獲南京市備案;累計孵化和引進企業334家,申請專利數546件,數量居全市前列。江北新區還與北大、清華、南大、中科院系統研究所、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國內眾多高校院所開展各類合作。 

未來,江北新區將高標準規劃建設南京江北新區高校創新集聚帶,充分利用現有高校資源布局優勢,加快引進國際國內知名高校,通過建設虛擬大學、布局建設高水平大學等,進一步強化高校對新區科技創新的支撐力量。同時,積極推動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駐區高校合作建設「環高校知識經濟圈」。

浦口:引進挪寶能源中國控股總部和研發中心

5月8日,挪寶新能源集團、浦口經濟開發區和金沙江資本籤訂協議,在浦口建設挪寶能源中國控股總部和研發中心。挪寶能源控股(中國)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地源熱泵系統合同能源管理商,擁有全球最大地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管理面積,是目前國內唯一採用淺層地熱提供城市供暖的運營服務商。此次落戶浦口經濟開發區的挪寶能源中國控股總部和研發中心項目,總投資超10億美金。 

南京正緊扣「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城市發展願景,積極探索一條具有南京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挪寶能源是地源熱泵領域的領軍企業,也是提供清潔能源技術支撐和研發應用的新能源企業。雙方的合作,將助力南京推廣新能源技術、發展新能源產業,幫助南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控煤降耗目標,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環境友好的綠色能源生態體系。 

鼓樓:舉辦「創贏鼓樓」2019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

前不久,鼓樓區舉辦了「創贏鼓樓」2019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

大賽由中共南京市鼓樓區委員會、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政府主辦,鼓樓區委組織部、鼓樓區科學技術局、鼓樓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南京鼓樓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承辦,微鏈協辦。大賽自啟動以來,共有網際網路、新型電子信息及未來網絡、軟體和信息服務、金融和科技服務、文旅健康、量子通信、未來產業高端商務商貿等相關領域已獲得風投或被風投關注的130多個優質項目報名參賽。大賽通過專家線上評審和武漢、杭州兩場分賽區選拔,共篩選出12個高質量的項目晉級決賽。

「創贏鼓樓」2019創新創業大賽旨在展示鼓樓區完善的創新創業生態、高效的政府服務支持,以及豐富的創新資源,同時吸引高層次創業英才及團隊落戶。大賽集投資人、創業者、孵化器、媒體等生態成員強強聯動,共同推動優質創新創業資源集聚鼓樓,彰顯鼓樓創新創業活力。

江寧:啟動企業發展陪伴計劃

營商環境綜合評價排名全省第一的江寧開發區,服務效能再次提檔升級。日前,江寧開發區正式啟動企業發展陪伴計劃,將實施產業地標建設、新興企業規模和效益倍增、產業投資提速和企業服務再提升「四大行動」,助力企業釋放新動能、創造新價值,實現高質量發展。開展「企業發展陪伴計劃」,旨在放眼全球「移植大樹」,不斷增強主導產業在園區經濟的規模效益、技術水平等方面的集聚效應和支撐作用;精心「培育小苗」,重點扶持一批創新能力強、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品牌、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中小科技型企業,力爭用3—5年時間,實現這些企業規模和效益翻番。此外,將要推動「老樹發新枝」,促進一批園區老企業利用存量資源,加快技術升級、產品更新或者與其他項目嫁接再開發。 

溧水:海創園即將掛牌

「南京留交會」活動之一、「新溧水·心服務」人才沙龍近日在溧水區舉行。溧水區向海歸人才介紹了相關金融服務,並推介了該區即將掛牌的海創園及入園政策,進駐園區企業最高可獲150萬元資金支持。溧水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發布了海創園優惠政策,包括進駐園區支持、人才項目申報、創業場所政策、產業化扶持、稅收扶持、金融扶持、人才安居保障、生活配套服務等。據悉,海外人才企業只要進駐海創園,經認定正常經營的,即可獲得20萬元創業啟動資助資金,若成功入選市級項目,累計可獲得150萬元創業資金支持。此外,進駐海創園的海外人才可獲得溧水區創新創業人才服務保障卡,享受在健康醫療、子女就學等方面的便捷服務。畢業於美國橋港大學的卞佳表示,她去過很多園區,溧水的創業政策更有吸引力。溧高投董事長崔長龍表示,將為海外人才做好各項服務,打造海外人才創新創業的「強磁場」。 

近年來,溧水高度重視人才工作,通過實施高素質人口集聚工程,近三年引進高素質人口近6萬人。溧水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人才沙龍外,該區還通過企業家沙龍、人才健身、人才休閒等方面服務人才。

南京有望成為人工智慧產業領頭羊

地平線CTO︑南京研發中心總經理吳強:

南京有望成為人工智慧產業領頭羊

人工智慧目前在全球都是個備受矚目的行業,未來,交通、商業、教育、養老等許多行業都將與人工智慧產生關聯。人工智慧將極大地改變這些行業,讓人的生活越來越便利、舒適。 

吳強博士上世紀90年代曾在東南大學求學,後來他又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了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在美國工作了二十年,曾供職於Intel和Facebook這樣的知名企業。在美國的工作經歷讓吳強成了最早接觸人工智慧的那批人。 

隨著國內創業浪潮的興起和政府對高科技行業的日益重視,吳強在美國矽谷的很多朋友都選擇回國創業。吳強是江蘇南通人,在南京求學的經歷讓他對南京有著深厚的感情,加上南京有著豐富的科教資源、優越的營商環境,2017年4月,吳強舉家回到南京,加入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知名創業獨角獸企業地平線,並擔任地平線的CTO及南京研發中心總經理。2018年4月,地平線、清華大學和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成立了政產學研相融合的新型研發機構——南京人工智慧高等研究院,吳強同時擔任起研究院的院長。 

回國以後,吳強深深地感到「回來對了」。「我是20幾年前在南京上學的,這次一回來,就感到南京的變化太大了,現在南京市政府對高科技產業非常重視,南京的科創氛圍可以說不亞於矽谷。」吳強說,「我們的不少高科技行業甚至可以說已經超過了歐洲、日本等區域和國家。」 

地平線具有世界領先的深度學習和決策推理算法開發能力,將算法集成在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邊緣人工智慧處理器及軟硬體平臺上。企業基於自主研發的邊緣人工智慧晶片和算法軟體,以智能駕駛和AIOT為主要應用場景,為多種終端設備裝上人工智慧大腦,讓它們具有從感知、交互、理解到決策的智能。 

考慮到南大、東大等知名院校都坐落在南京,南京擁有很好的人才資源,但是人工智慧人才的缺口巨大,且學術研究缺乏產業應用轉化的渠道,在這樣的背景下,南京人工智慧高等研究院應運而生。吳強介紹,研究院將前沿技術研究、高端人才培養和公共平臺服務、創新產業孵化等融合在一起,將研究院和高校的科研成果,結合政府產業政策支持,依託地平線進行產業落地,形成了政產學研相融合的新型研發機構創新模式,促進產業生態發展。目前研究院已建立起一套人才培養機制,在前沿研究上也碩果纍纍,據悉,研究院基於計算機視覺等領域的探索,已在國際頂級學術會議上發表了期刊和論文,並進行了專利申請。此外,在創新產業孵化方面,研究院去年完成了7家創業公司落地孵化。 

人工智慧在未來將越來越普及,賦能應用在傳統行業,並將顛覆人類現有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比如目前無人駕駛技術可做到定速巡航等輔助級別,在未來則可以一步步先解放駕駛員的雙腳、再解放駕駛員的雙手,逐步緩解開車累、不安全等問題。目前地平線在智能駕駛領域,基於自主研發的晶片、工具鏈加上典型算法樣例,已經形成了「綜合環境感知」和「多模人車交互」車內車外智能化的綜合能力,開放賦能智能駕駛,與頂級汽車Tier1s 和 OEMs 建立合作關係。

吳強非常看好人工智慧產業在南京的發展,「南京是華東地區吸引人才的中心,人工智慧也是南京三大地標性產業之一,未來南京有望成為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領頭羊。南京對我們這樣的高科技企業在稅收優惠、智慧財產權保護和人才引進方面都提供了不少幫扶服務,希望下一步政府能調整人才政策,幫助我們引進更多的領軍人才。」

微測生物肖理文:

推進食品檢測行業向更深更細發展

2014年,肖理文在上海創業,從事針對食品安全和動植物疫病的檢測。與南京結緣是因為他有朋友在南京創業,聽朋友介紹了南京的創業政策和環境,肖理文很心動,於是「轉戰」南京成立了微測生物。 

2015年,肖理文成為「江蘇省領軍型科技人才引進計劃」中的一員,企業的研發中心和生產中心都落戶在南京市江北新區。憑著領軍型科技人才的身份,他獲得了100萬元的資金補助,並享有100平方米辦公場所三年免租金的優惠,南京市還為企業核心人員在園區附近提供三年免費的人才公寓。 

「企業在初創期還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生物醫藥行業在前兩三年都處於研發期,資金上的壓力比較大。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無論南京市政府還是江北新區,在資金和政策上都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為我們減輕了壓力。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們只需要專心搞研發。企業能快速發展起來,與市區兩級的幫扶是分不開的。」肖理文說。 

落戶在江北新區生物醫藥谷中丹園後,南京市和江北新區定期為初創企業提供創業輔導,邀請已創業成功的企業家擔任微測生物的創業導師。「我的導師是另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總經理,在政府部門的牽線搭橋下,我們經常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導師與我分享市場開拓、人才招聘、股權和融資等方面的經驗,這些就像及時雨,對我們初創期的企業來說非常實用。」肖理文說。 

無論江北新區還是醫藥谷,都有專人對接企業,送政策上門。在政府部門的扶持下,2017年,微測生物拿到了第一筆投資,又拿到了江蘇省創新基金項目、申請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2018年,微測生物在江蘇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同年,肖理文被評為南京市創新型企業家,企業獲得了江北新區100萬元的補助,並可獲得最高3000萬元額度的貼息貸款用於企業發展,在辦公場所上,企業可享有1000平方米三年免租金優惠。 

肖理文畢業於江南大學食品與安全專業,本科與碩士階段一直在做相關課題。畢業後他去了上海,在一家創業企業從事乳製品的檢測。2014年,他萌生了創業的想法,經過慎重考慮,他把企業發展方向定位為食品安全檢測和動物疫病檢測。「我考察過蘇州、嘉興、南通等不少地方,最終,還是南京的創業環境吸引了我。」肖理文如是說。 

以前,對糧油產品裡的真菌、毒素、重金屬和抗生素殘留的檢測得依託於第三方機構,必須有專業設備,操作也比較複雜,得有專門的實驗室和專業人才;微測生物研發的快速檢測儀、檢測試紙等產品則實現了快速、準確、定量檢測,操作簡便,也縮短了檢測時間,大大降低了企業的成本。肖理文告訴記者,馬上就到了蘇北地區收糧的季節,以前對糧食進行檢測得有射譜儀等專業設備,檢測成本高,且檢測一車糧食得兩三個小時;現在只需把小麥磨碎,加提取液後滴在試紙上,15分鐘就可出結果,成本也只需要幾十塊錢。對動物疫病的檢測,以前養殖場對豬、牛等動物取血後要把血樣寄到專業的實驗室,現在只需將血樣滴在試紙上,可及時得到結果。 

「如今我們已與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不少高校展開研發合作,我們致力於把這個行業做深做細,為老百姓的食品安全貢獻力量;希望南京的科技政策能更貼合企業發展需求,政府和企業合力打造更好的科技創新生態圈。」肖理文說。

南京晴亦航曾仲毅:

為中國水文氣象事業做貢獻

85後曾仲毅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2008年從南京郵電大學畢業後,又到美國攻讀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2012年,曾仲毅在美國洛杉磯從事前端傳感器研發工作,有了一定工作經驗後,他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2015年,曾仲毅在洛杉磯與合伙人創辦了Northern Star Engineering INC,專注高精度前端傳感器的研發以及物聯網應用技術的推廣,創業的同時,他還讀了MBA。在國外的那幾年,曾仲毅在國內的一些合作夥伴和同學不斷地向他介紹南京的創業政策、人才引進力度。「當時我有不少同學已在南京創業,也有在南京的合作夥伴邀請我回來看看。」曾仲毅說。考慮到水文氣象行業在國內也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加上南京在水利領域也是重要城市,2018年1月,曾仲毅回到了故鄉。 

回國後曾仲毅創辦了南京晴亦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公司也是南京信大氣象科學研究院的孵化企業,主要為水利、航空等行業提供雷達裝置及相關軟體服務,助力我國智慧水利、智慧航空建設。 

曾仲毅參與研發的一款測量水流的雷達產品曾獲得「創業南京」榮譽,這讓他的公司獲得了南京市100萬元和江北新區50萬元的獎勵,同時軟體企業和軟體產品還有增值稅減免、所得稅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談及為何落戶江北新區,曾仲毅說,離開南京時,江北的發展才剛剛起步;回到南京後,發現江北已大變樣,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落戶江北,軟體園、醫藥谷等各類園區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經過對比,江北新區在政策、人才、配套服務和創業氛圍等方面的優勢讓他和團隊選擇落戶在江北新區孵鷹大廈。 

2018年6月,曾仲毅還獲得了「留學生回國創業優秀項目A類獎」,獲得了5萬元的資金配套獎勵,這都讓他深切感受到了南京對研發企業的重視。 

回國後,曾仲毅將企業的拳頭產品——測量水流的雷達經過再研發,於今年年初通過了水利部新產品認證。談及這款產品的優勢,曾仲毅介紹,我國的水文監測領域之前相對落後,防汛時缺乏高科技手段,主要還是靠人力。在汛期,要靠工作人員坐船到水裡去巡查、監測,比較危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曾仲毅帶領團隊開發了這款雷達產品,這個雷達佔地面積不大,並不笨重,對安裝要求和現場使用條件也不高,人不需要下水。目前公司已與南京自動化儀器研究所、長江委員會、黃河委員會都展開合作,形成了一系列防汛、日常水文狀態監視產品,在南京的魚嘴公園和江寧前垾村都裝有這種雷達。 

「以前常用的還有超聲波產品和纜道產品,超聲波產品要放到水裡,維護起來很麻煩,而且容易被水衝走;纜道產品呢需要進行基建,操作起來也很不方便。雷達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可以24小時在線監測,滿足了水利部提出的『巡駐結合、巡測優先』的要求,也減少了人力成本。」曾仲毅說。 

除了面對長江黃河這樣的大江大河(斷面寬度在400米以上),考慮到中國還有大量斷面寬度在80—200米之間的中小河流,曾仲毅帶領團隊深入研發,花了一年時間,從軟體到硬體晶片,信號放大器、處理器,甚至供電系統都重新開發,研發了一套適合中小河流水情的產品,滿足了水利部門的需求。

「南京擁有河海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水利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又處於長三角地區,地理環境有優勢;南京也很重視新科技的運用,去年還舉辦了第一屆產品對接會,打通中小企業與國企、大企業的對接通道。」曾仲毅說。在這種背景下,他對企業的發展充滿信心,目前公司已著手開發監測斷面更大、監測數據更準的產品,整個團隊都立志為中國的水文氣象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越博動力李佔江:

實現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零的突破

2012年4月,李佔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創立了南京越博,立志在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彼時,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大國,但動力總成系統等核心零部件技術卻一直被國外壟斷。「新能源汽車是實現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動力總成系統就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和『大腦』,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李佔江說。 

然而,作為一支除了技術一無所有的人才創業團隊,李佔江面對的不僅僅是市場的難題,還有大量的資金缺口。創業之初,懷揣研發自主品牌的理想,他們把南京市給予的人才團隊獎勵資金幾乎全部投入到動力總成系統研發上,就連唯一一輛「公車」都是從二手市場花80元淘回的自行車。 

很快,市場的難題也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取得第一個突破口——2014年,南京舉辦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全市需要更換一批新能源公交車,越博獲得了在首批新能源公交車上裝車的機會,但前提是產品必須技術過硬性能可靠。李佔江團隊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為了順利完成這珍貴的首筆訂單,那個炎熱的夏天,李佔江和他的技術團隊整天都呆在整車廠的地溝裡,常常從早上8點一直幹到晚上11點。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狀態持續了一個多月,僅礦泉水就喝掉了近百箱,最終產品得以順利交付,並受到了用戶的廣泛好評。 

漸漸的,越來越多新能源整車企業開始知曉、認可南京越博。2014年,南京越博獲得了上千萬的風險投資以及多家銀行的授信,解決了資金壓力的越博選擇了進一步加大研發力度。2016年,越博動力研發出全球首款雙電機雙自動變速器(DET)設計技術,可根據不同路況和車型,調配電機的工作區間,從而大大降低能耗。隨著越博動力的核心技術漸趨成熟,訂單紛至沓來。東風汽車、長安汽車、上汽集團、中國一汽、金龍集團、陝汽集團、宇通客車、中通客車、三一重工……數十家國內一流新能源汽車廠商紛紛和越博動力開展合作。2018年5月8日,越博動力成功登陸創業板,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系統首家A股上市公司。 

「我們公司在產品研發和人才引進的過程中,獲得了南京政府極大的支持。2015年我們獲得江蘇省科技廳的創新基金及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省經信委的工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入選了『南京市高端人才團隊引進計劃』,僅這幾項科技、人才計劃,省市區各級政府就給了我們企業數千萬元的獎勵資金。除了這樣的真金白銀,南京市和建鄴、浦口等區對我們這家人才企業的扶持可以說是全方位的、無微不至的。比如當我們的產品剛推出的時候,政府幫助我們聯繫市場推廣,在青奧會上試用;當我們企業初期融資困難時,政府幫助我們對接銀行;當我們企業發展需要擴大辦公場所的時候,政府給我們騰挪出整層辦公用房……正是在南京這樣優越的創新創業環境下,我們公司才能從無到有再到強,才有了快速成長的機會。」李佔江說。 

截至目前,越博動力已申請國內外專利356項,其中授權專利180項,企業還擁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江蘇省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重點實驗室等9大國家級、省部級創新研發機構,1個新能源汽車研究院、1個智能製造研究院、3大製造基地。目前,位於南京江北新區的越博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一期即將建成,投產後年產能預計可新增8萬臺套。 

當前,南京市正大力打造新能源汽車地標產業,並明確將重點支持越博動力等龍頭企業寫進了打造新能源產業地標的行動計劃,越博動力信心百倍,正朝著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領航者的願景而加倍努力奮進。

相關焦點

  • 廣聚四海人才 畢馬威助力南京建設創新名城
    作為晶片發展的重要城市,畢馬威半導體小組具有針對性的配套陪伴式服務,讓產品和網絡安全成為企業基因的一部分,助力企業提高研發效率,積極應對人才和技能差距,在物聯網、AI系統等科技風口到來之時,助力企業屢創佳績,搶佔行業先機。
  • 南京大學校友深度參與南京創新名城建設
    投身創業大潮,建創投基金、運營產業園區——南大校友深度參與南京創新名城建設南報網訊 今天(1月23日),南大校友創業南京計劃在寧啟動,落戶溧水區的南大校友經濟集聚區正式掛牌,將整合各時期、各專業、各層次校友力量,聯合推進校友經濟集聚發展,為南京校友參與南京創新名城建設提供新平臺
  • 南京市委「一號文」發布 連續四年聚焦創新名城建設
    1月4日上午,2021南京市創新名城建設推進大會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會議中心召開。值得一提的是,這已是南京連續四年元旦後第一個工作日召開創新名城建設大會,連續四年制定出臺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的市委一號文件。
  • 南京創新名城建設微電影大賽結果揭曉 百部微電影講述「雙創」大故事
    本報訊(記者孔偉)在南京這片熱土上,創新和創業的故事正在不斷上演。昨日,2018南京創新名城建設微電影大賽評選結果揭曉,江寧高新區、江北新區產業技術研創園等單位報送的13部作品獲獎。此次大賽由南京市「兩落地一融合」推進辦公室主辦,歷時4個多月,共收到近百部優秀參賽作品,數十萬網友熱情參與投票互動。
  • ...東大·南京設計名城」項目亮相、南京藝術學院520畢業展演...
    「東大·南京設計名城」項目發布、九個重點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已完成籤約、在去年成立的「南京高校創意產業聯盟」基礎上, 成立全國第一個「創意大學聯盟」……越來越多的文化產業項目落地,為城市注入創意設計發展新動能。
  • 南京細分產業鏈組建產業專項基金 助推創新名城建設
    ,支持龍頭企業創新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新華網 陳延特攝  11月12日,在2020南京市創新投資集團合作推介會上,南京市創投集團圍繞「八大產業鏈」設立專項基金,發布軟體和信息服務、新能源汽車、新醫藥與生命健康、集成電路、人工智慧、智能裝備製造等6專項基金成立信息,公開招募智能電網、軌道交通2支專項基金管理機構。  近三年來,南京圍繞打造創新名城的目標,不斷放大南京市創新發展的集聚效應。
  • 金融活水激蕩「創新名城」
    2017年底,南京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打造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構建一流的創新生態。  此後,南京連續三年出臺一號文件,聚焦創新,並不斷擴大創新範圍,從市場化、高端化、國際化、融合化、集群化、法治化等方面,探索新的機制,形成新的支撐,打造更優的創新生態。  金融是經濟的「血液」,更是創新的「催化劑」。
  • 南京大學和南京,名校與名城如何「共生共榮共發展」
    記者注意到,這或將是地校合作提升區域教育質量的一個樣本——南大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雙一流」名校,將為南京的基礎教育儲備和培養優秀教師、提供知識啟蒙以及智力支持,而教育質量在全國靠前的南京,將與南大共同探索基礎教育階段拔尖創新後備人才培養新模式。近年來,國內一些名校與所在城市加強校地互動的趨勢較為明顯。
  • 創新名城 資本賦能-南京市創新投資集團合作推介會在京舉行
    近三年來,南京圍繞打造創新名城的目標,在頂層設計、成果轉化、培育科創企業梯隊、人才吸引和開放合作等方面,不斷放大南京市創新發展的集聚效應。目前,全市累計組建新型研發機構近400家,孵化引進科技企業10000餘家,高新技術企業增長2.5倍,在國家科技部最新的創新能力評價報告中,南京名列第4。
  • 集聚「中科系」創新資源,麒麟科技創新園未來可期|探尋南京高新...
    而高新園區,則是南京創新名城建設的主陣地。市121推進辦近期聯合荔枝新聞、我蘇網全面報導創新名城建設成就,本期推出系列深度訪談,與南京15位高新園區「掌門人」面對面;訪談展示今年高新園區創新成績和工作舉措,生動展示南京奮力革新的姿態,探討發展痛點、難點或堵點,並謀劃思考下一步計劃;巡禮創新成效的同時深入探尋高質量發展路徑。在「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五周年之際,交上一份屬於南京的「創新成績單」!
  • 南大與南京實質性「聯姻」合作:名城與名校如何賦能發展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這或將是地校合作提升區域教育質量的一個樣本——南大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雙一流」名校,將為南京的基礎教育儲備和培養優秀教師、提供知識啟蒙以及智力支持,而教育質量在全國靠前的南京,將與南大共同探索基礎教育階段拔尖創新後備人才培養新模式。近年來,國內一些名校與所在城市加強校地互動的趨勢較為明顯。
  • 浦口高新區「雁陣」產業格局助力跨越升級
    【編者按】創新,已成為南京鮮明的城市氣質和強勁的發展動力。而高新園區,則是南京創新名城建設的主陣地。市121推進辦近期聯合荔枝新聞、我蘇網全面報導創新名城建設成就,本期推出系列深度訪談,與南京15位高新園區「掌門人」面對面;訪談展示今年高新園區創新成績和工作舉措,生動展示南京奮力革新的姿態,探討發展痛點、難點或堵點,並謀劃思考下一步計劃;巡禮創新成效的同時深入探尋高質量發展路徑。在「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五周年之際,交上一份屬於南京的「創新成績單」!
  • 作品展走進城市公共空間 校園創意在創新名城落地開花
    高校畢業設計作品展首次走進城市公共空間校園創意在創新名城落地開花南京擁有豐厚的高校資源,眾多設計院系的學術力量和創意人才,為城市創意產業的發展集聚了巨大潛能,創新名城與創意名校的融合空間廣闊、潛力無限。
  • 南京臺灣青創學院被評為「南京市社會建設創新優秀案例」
    南京臺灣青創學院被評為「南京市社會建設創新優秀案例」 2019年01月03日 13:5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月3日南京訊 近日,南京市對緊緊圍繞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南京,積極探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內在規律,湧現出的30個社會建設創新成果進行表彰,其中,南京臺灣青年創業學院被評為
  • 南京城市發展願景:創新名城,美麗古都
    即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立足南京科教資源優勢,進一步塑造城市競爭力,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南京生態人文優勢,豐富拓展美麗中國建設的南京實踐,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風範的美麗古都。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獲南京市「2020年創新名城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
    1月4日,2021南京市創新名城建設推進大會召開。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副省長馬秋林,南京市長韓立明、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龍翔、市政協主席劉以安、市委副書記沈文祖,張廣軍、陳駿、單忠德、趙淳生、祝世寧、張全興等6位在寧兩院院士出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戴躍偉受邀參加。
  • 南京市與南京理工大學舉行座談:高標準打造校地融合創新發展新標杆
    作為駐寧重點院校,南京理工大學長期以來堅持把教育辦學與服務城市發展相結合,深入推進校地融合、助力南京創新名城建設,先後與玄武區、秦淮區、江寧區共建了一批創新載體,落地10家新型研發機構。此次校地雙方攜手共建長三角智能製造與裝備創新港,旨在發揮南理工科技、人才優勢,打造融合大學校區、活力社區、創新園區「三位一體」的創新複合空間,構建科技與服務的結合體、科技與產業的融合體,進一步對接南京創新需求,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城市資源服務保障雙向通道,推動校地互動、互促、共贏、融合發展。
  • 【關注】製造名城東莞加速吸引高層次人才
    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需求,以「科技引領、才聚東莞」為主題,活動周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出了高層次人才交流洽談會、國際性學術會議、頒發優才卡、人才之夜等16項25場活動,充分搭建交流平臺,釋放愛才誠意,凝聚創新力量。夾在廣深人才高地之間,東莞市在人才引進上一度處於「虹吸」劣勢。
  • 南京高新區標識設計(Logo)及形象推廣語全球徵集活動正式開啟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為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和市民知曉度,塑造南京高新區整體品牌形象,打造南京創新名城文化符號,助力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1月8日,「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LOGO及形象推廣語徵集活動」正式啟動,本次活動將面向全球發出邀請,獲獎作品將納入南京高新區全新形象設計元素並永久採用
  • 校企合作育人才 呈貢信息產業園區攜手駐呈高校打通人才服務最後一公裡
    昆明信息港訊 記者段佳琪雲南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量優秀人才的輸入。7月20日,駐呈高校首批人才實習實踐活動啟動暨華為(昆明)數字經濟培訓學院開班儀式在雲上小鎮舉行,將進一步打通高校學生就業技能培養的最後一公裡,為企業育人才,為人才找企業,促進校地合作、產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