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初中一年級時看村上春樹的《且聽風吟》,我把裡面一句刻在作家哈特費爾德墓碑上的話——「白晝之光,豈知夜色之深」 抄在了筆記本扉頁上,當時很流行那麼幹,把座右銘抄在本子上、或者乾脆刻在課桌上。自然,我後來知道了這句話出自尼採。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頗以跟這句話心有戚戚而沾沾自喜,並在此方針指導下狂啃當時不見得能看明白的張愛玲陀思妥耶夫斯基,藉此跟彼時已紅透半邊天的韓寒、郭敬明熱對抗。
作為80後的我如期長大了,畢業,工作,而我再也說不出「白晝之光,豈知夜色之深」這樣狂妄的話,甚至想起來都會紅著臉躲避。我的自信短暫、羸弱、凋謝而去,對弱者的慈悲,對權威的反抗,對智慧的尊重,這些本應是成為現代人條件的東西被丟在一邊。我困惑但已習慣,習慣我們中的「創新者」徵途相似,不是在高科技創業,就是在滿世界流浪;習慣我們的夢想千篇一律,名牌包包、房子、車子、拍電影。
《80後,怎麼辦?》這本書,以及由閻連科、楊慶祥、張悅然、韓敬群四位嘉賓帶來的這場讀書會,正能解答我的、或許也是你們的有限的困惑。(文/魏冰心)
嘉賓簡介:
閻連科(當代知名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楊慶祥(著名文學批評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本書主筆)
張悅然:(知名80後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講師)
主題圖書:《80後,怎麼辦》 /十月文藝出版社/2015-6
嘉賓:韓敬群、楊慶祥、閻連科、張悅然
韓敬群:尊敬的讀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有一句俗話叫「大暑小暑上蒸下煮」。沒想到這麼一個炎熱的周日下午,還能夠有這麼多的讀者朋友們來參加今天的活動,而且是一個未見得那麼輕鬆娛樂的文學聚會,所以我想特別感謝大家。
作為一個做文學的老編輯,我在北京各個有關讀書的、薦書的場合參加過也主持過一些大大小小的活動,認真地說,今天下午這麼火爆的場面我這些年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的讀者來踴躍參加,我想大概是咱們今天的話題能夠觸動我們很多同代人。
再有一個,剛才咱們的主持也隆重推薦了咱們的三位嘉賓。首先是閻連科老師。閻連科老師,我個人特別尊重,他是中國當代藝術的良心,他始終在藝術創作上,跟我們的文學傳統挑戰。他的寫作在世界性的意義上,是能夠代表中國作家的水準的。我想我這不算諂媚。
然後是我們非常傑出的張悅然女士,在座的應該很多都是她的讀者和粉絲,大家讀過她的作品肯定比我要讀得更多,我想我也不用再多說了。
讓我特別驕傲的是身邊這位80後非常出色的批評家代表楊慶祥。我為什麼要特別驕傲呢?有一點小小的私心,是因為我跟楊慶祥是同鄉,都是安徽的安慶市。
當然大家不要誤會,我不是因為這點鄉情出版了楊慶祥的這本書。《80後,怎麼辦?》這本書由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大伙兒一會也能聽到楊慶祥介紹這本書創作的前前後後的一些經過,包括出版、發表。說實在的,在今天中國大的背景下,好像也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還是有一點波折。下面就請慶祥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