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一般是對天賦異稟的兒童的一種稱呼,因為他們小小年紀就參加考試,所以宋朝汪洙作有神童詩曰:「一舉登科目,雙親未老時。」這也是天下父母所希望的,要說誰不想自己兒女自小聰明呢?
7年前,山西神童範書愷,14歲參加高考,以601分摘得河曲縣狀元,並考上了清華大學,成為2013級清華最小的大學生。
範書愷並不覺得自己是神童,他認為讀書早,是因為家境貧寒。
1999年12月,他出生於山西省河曲縣一個貧困的小山村裡,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縣實驗初中教師。雖然因為當地教育資源有限,所以他沒有上幼兒園,但在家裡得到父母輔導,他在兩歲就能認識1000多個漢字,能口算10以內的加減乘法,並於5歲上四年級,7歲就上了初中,中考時以604分的高分進入重點中學。
上了高中,範書愷依然保持了刻苦學習的勁頭,各科學習都很不錯,成績穩定。在2013年,14歲的他參加了高考,以601分的成績摘得河曲縣狀元,被清華機械工程系錄取,成為清華2013年年齡最小的新生。
在當年,他的傳奇成長經歷通過媒體報導之後,引起了極大的社會關注。面對媒體的採訪,他說:「我認為自己並不是神童,讀書早,是因為家境貧寒。」
他謙虛又有主見的表現,讓當時任清華校長的陳吉寧也「大吃一驚」,並評價其「少年老成」。
有人說,神童是與生俱來的,這也並不假,但是神童也是勤奮學習才能保持優異的成績。
北宋王安石寫的一篇文章《傷仲永》,講述了江西金溪一個神童方仲永,5歲就可以作詩,因後天父親不讓他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到一個普通人的故事。故事說明了,神童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才可能成才。
所以,範書愷能夠取得這麼優異的成績並非只靠天資聰穎,更多的是他後天的努力學習。
範書愷是一個很幸福的孩子,他從小就有一對肯為他花時間的父母。父母為他自製了一個小黑板,還購買了小桌凳,只要有空,就在房間裡、院子裡專門教他讀書學習和做練習題。5歲的時候,他就可以背誦二三百首古詩文,並學完《新概念英語》第二冊的一半內容。
範書愷的父親說:「孩子其實也沒什麼特別,主要就是堅持得好,學習上從沒鬆懈過。」
一直以來,範書愷在學習和生活上都很自律。早晨5點半起床,吃完早餐,要學習一會;中午按時午休;晚上做完習題要到10點左右入睡,到了高三每天晚上更是學到12點半,從不例外。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父母也深諳這一規律,所以在他學習之餘,也讓他和別的小孩玩一玩,和他做遊戲、聽音樂、看動畫片、讀課外書……還買了適合兒童閱讀的一系列歷史故事書讓他閱讀。
範書愷的最大愛好就是讀書,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他就已經讀了好多書籍。父母也非常支持他多讀書,讀好書。據不完全統計,10多年來父母僅在為他買課外書上的投資就高達一萬多元。在他的書房書櫃裡,都擺滿了各種書籍。
正是因為範書愷培養了良好的讀書習慣,使得他比同齡的孩子優秀很多,5歲上四年級,7歲就上了初中,14歲參加高考,並在每次考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他的成長說明了,神童也是努力學習得來的。
因為範書愷的母親是當地中學教師,受母親的影響,他對理科興趣濃厚,所以上大學時選擇了機械工程專業,希望今後從事科研工作。
在清華學習期間,範書愷非常低調,依然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按照時間來看,他應該在2017年大學畢業,但是在上學期間因為身體不舒服休學了一年,到2018年才本科畢業。畢業之後,他選擇了繼續深造,並已經通過研究生的考試,如今是一名清華在讀研究生。
回顧範書愷的成長史,米醬總結出他之所以學習成績優異,是因為他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擁有良好的讀書習慣,並且對自己很自律。當然也離不開父母對他支持,父母支持他讀好書,捨得為他買各種課外書籍。
試想,如果範書愷家中除了課本,沒有其它書籍,那麼他就不可能培養出良好的讀書習慣。而省下的空餘時間,估計他除了玩耍,就是玩遊戲了,又怎麼可能有「神童」之說。
對於範書愷的故事,你有什麼看法?歡迎下面留言!(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