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北宋•汪洙《神童詩》
寥寥數語,道出人生真諦,學問是需要勤奮才能得來的,就像前人囊螢取光,勤奮夜讀了很多書。學習也是一樣長期的過程,過去的成績不代表著現在,更不代表未來,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繼續輝煌!
我國每年高考都有許多狀元,但是他們考得狀元只能代表自己有學習能力,對高中知識理解很透,但是並不代表著他們前途無量。因為就曾經有高考狀元在上大學後,迷戀遊戲而荒廢了學習,最終不得不退學。本文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位高考狀元的故事!
13年前,廣東男孩譚志佳,高考以900分的優異成績摘得狀元,成為高明一中走出去的首位高考狀元,最終他也如願考上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時任高明一中的校長說,譚志佳是一個寒門出貴子的例子,讀書改變了他的命運。
不過,多年後的譚志佳卻說:「狀元只代表過去的努力,如果上了大學不繼續努力,也將一無所獲。」
如今,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的譚志佳一直不忘初心,堅持努力學習。雖然每天他在實驗室都會遇到失敗,但是他推倒又重新開始。
譚志佳出生於廣東省佛山市一個農村家庭,父母都是農民。雖然出身寒門,但他從小受父母教導,懂得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的道理,所以他的學習一直以來比較好。
高中時,他考進了佛山市一所普通中學——高明一中。雖然他沒有天賦異稟的才華,但是他有一股持續努力的韌勁,上教室最早下課最後一個走的都是他。因此,在高中三年,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2003年高考,譚志佳以900分的高分,摘得廣東省狀元,成為了高明區有史以來的首個全省高考狀元,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上了大學,譚志佳依然不忘學習,由於學習成績優異,他每年都獲得獎學金。
學習之餘,他還去做了許多報告和講座,以及參加了一些商業性質的活動,也做過兼職家教,所以大學期間的學費他都是自己掙。
性格隨和、待人熱情、做事認真的他,還連續做了四屆班長,深受同學和老師喜歡。
2007年7月,由於父母不放心譚志佳「走得太遠」,北大畢業的他放棄德國留學的機會,選擇來到香港大學,攻讀生物化學碩博連讀學位。
在港大學習期間,他依然堅持努力學習的習慣,並因成績優秀,每月獲得約1.5萬元的獎學金。
15000元,對於譚志佳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得到錢的他想到了家人。他將獎學金分為三份:一份留給自己做學費和生活費;一份用來供讀華南農大的弟弟;還是一份就是給父母改善生活。
經過多年的學習,譚志佳現在是香港大學醫學院的一名博士後研究員,主要從事骨骼畸形遺傳病理研究。而且他也已經在香港娶妻生子,生活穩定。
事業有成的他還不忘回報家鄉,他免費為在香港的鄉親子女輔導學習,還擔任旅港高明同鄉會青年社會工作團副團長職務,並加入了廣東高明政協 ,為家鄉建設出力。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譚志佳用自己的行動去踐行了這10個字,如果他上大學後沒有「勤」,就沒有現在的他。也只有持續的「勤」,他才能在將來的科研道路上不斷地開花結果。
而很多人往往把成功原因總結在天賦上,認為一個人智商不高就不會成功,卻忽略了一個人再聰明,如果沒有足夠的「勤」,也終將是「傷仲永」。
對於譚志佳的故事,你有什麼看法?歡迎下面留言!(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