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禪、淨、密、律,最後都要達到果證無生,無生是指我們這念心契入不生不滅的真心和定慧等持的寂滅境界,這樣就能了生脫死。反過來說,如果有欲愛、色愛就會生無明煩惱,執著情愛就會失去定慧,障礙清淨道行,便無法解脫生死。所以,對修行人來說,不論是異性或同性的欲愛煩惱,都是一種過患。
我們的心要能保持定慧等持,時時刻刻使心安住在正念、無念上,沒有愛的執著,自然不生煩惱。佛法不講情愛,並不是無情,而把情愛提升成慈悲,對自己、對別人的子女一樣關愛,因為心行平等,所以慈心廣大無有邊際。有愛就有離別之苦,人與人之間的因緣,不是生離,就是死別。現在在一起,因緣散了就分離,愛別離是很痛苦的,不論父母、兄弟、夫妻、朋友之愛,愛太深了,煩惱就會現前。
愛就是恨,親就是冤,太親近了,將來就有可能成冤家。家人也一樣,有些父母兄弟本來是親,最後卻成為冤家,而與我們無緣的人便很難成冤,所以冤多由親而來。了解此理,人與人之間相處,要保持平常心、平等心,以冤親平等的心待人。儒家「以文會友」,佛法則是「以道相交」。如果覺得雙方投緣,就彼此送禮、交好,用這種交朋友的方式來修行,觀念就錯誤了。
真正的以道相交,是以慈悲心、平等心、觀照心來共同修行。例如,同住在道場的師兄弟生病了,關心照顧是慈悲,進一步要冤親平等,對任何人生病,都以慈悲心關照對待。這件事情值得去做,就去做,也不去想跟誰特別有緣,才去關照。能做到冤親平等,就沒有愛別離苦。佛法是真理,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以平等心、慈悲心、恭敬心待人接物,
就沒有過失,否則就會有愛別離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世間無常,再恩愛的夫妻、兒女最終都要面對生離死別,別離就會有痛苦。所以修行要保持平常心、不動心,能夠堅住正念、定慧等持就沒有煩惱,就能解脫愛別離苦。如果不明此理,看不破、放不下,就和世間人一樣牽牽扯扯沒什麼差別。不知道用功修行,人生就是八苦交煎,明白此理就要知苦,
檢討反省自己現在有沒有這八苦?知苦以後,進一步,這苦從什麼地方來?不是父母、「閻王」或菩薩給的,它是從「集」產生出來的。所謂「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這是因緣果報的關係,「集」就是由過去與現在的因所產生。假使沒有因一定沒有果。
「有此則有彼」,「此」──有這麼一個因,「彼」──一定有這麼一個果報。沒有因,絕對沒有果,有因一定會感果。只要念頭一動,就招感未來的果報。「此滅則彼滅」,若一動念馬上覺察、覺照,歸於無念,就不感未來的果報。念頭不生即能解脫生死,佛法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明白此理,修行絕對可以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