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念頭一動,就招感未來的果報,怎樣才能解脫「愛別離苦」

2020-12-14 禪淨密實修

無論禪、淨、密、律,最後都要達到果證無生,無生是指我們這念心契入不生不滅的真心和定慧等持的寂滅境界,這樣就能了生脫死。反過來說,如果有欲愛、色愛就會生無明煩惱,執著情愛就會失去定慧,障礙清淨道行,便無法解脫生死。所以,對修行人來說,不論是異性或同性的欲愛煩惱,都是一種過患。

我們的心要能保持定慧等持,時時刻刻使心安住在正念、無念上,沒有愛的執著,自然不生煩惱。佛法不講情愛,並不是無情,而把情愛提升成慈悲,對自己、對別人的子女一樣關愛,因為心行平等,所以慈心廣大無有邊際。有愛就有離別之苦,人與人之間的因緣,不是生離,就是死別。現在在一起,因緣散了就分離,愛別離是很痛苦的,不論父母、兄弟、夫妻、朋友之愛,愛太深了,煩惱就會現前。

愛就是恨,親就是冤,太親近了,將來就有可能成冤家。家人也一樣,有些父母兄弟本來是親,最後卻成為冤家,而與我們無緣的人便很難成冤,所以冤多由親而來。了解此理,人與人之間相處,要保持平常心、平等心,以冤親平等的心待人。儒家「以文會友」,佛法則是「以道相交」。如果覺得雙方投緣,就彼此送禮、交好,用這種交朋友的方式來修行,觀念就錯誤了。

真正的以道相交,是以慈悲心、平等心、觀照心來共同修行。例如,同住在道場的師兄弟生病了,關心照顧是慈悲,進一步要冤親平等,對任何人生病,都以慈悲心關照對待。這件事情值得去做,就去做,也不去想跟誰特別有緣,才去關照。能做到冤親平等,就沒有愛別離苦。佛法是真理,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以平等心、慈悲心、恭敬心待人接物,

就沒有過失,否則就會有愛別離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世間無常,再恩愛的夫妻、兒女最終都要面對生離死別,別離就會有痛苦。所以修行要保持平常心、不動心,能夠堅住正念、定慧等持就沒有煩惱,就能解脫愛別離苦。如果不明此理,看不破、放不下,就和世間人一樣牽牽扯扯沒什麼差別。不知道用功修行,人生就是八苦交煎,明白此理就要知苦,

檢討反省自己現在有沒有這八苦?知苦以後,進一步,這苦從什麼地方來?不是父母、「閻王」或菩薩給的,它是從「集」產生出來的。所謂「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這是因緣果報的關係,「集」就是由過去與現在的因所產生。假使沒有因一定沒有果。

「有此則有彼」,「此」──有這麼一個因,「彼」──一定有這麼一個果報。沒有因,絕對沒有果,有因一定會感果。只要念頭一動,就招感未來的果報。「此滅則彼滅」,若一動念馬上覺察、覺照,歸於無念,就不感未來的果報。念頭不生即能解脫生死,佛法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明白此理,修行絕對可以成道。

相關焦點

  • 「造業」是否真有「果報」呢?
    又如雖布施同樣的物品行善助人,然而隨著每個人動機、想法、態度、作法的不同,果報就有差異。《沙門果經》中六師外道之一的尼乾子誤認為:身、口造作何種行為,就必須受何種報,與動機善惡無關。而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業是令自我不能解脫的原因,所以必須以極端的苦行來折磨自己,才能消滅往業,並防止新業。
  • 禪修日誌:念頭再多也不怕,用一個字「轉"
    佛菩薩於念頭轉處大放光明,通過什麼來加持我們呢?是通過我們自己的念頭轉處。我們觀察到當我們看到一個東西貪心起來時,要覺知到這個念頭不對,這個念頭是趨向苦、趨向煩惱的,觀察到了,念頭要轉了,這個就是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
  • 依照圓覺經進行修行 就能得到圓滿的解脫
    文殊菩薩首先從禪修墊上站起來,謙恭地頂禮佛足,圍繞佛陀右繞三圈以後,恭敬地對佛陀說到:大悲世尊,祈願您能為今天在座的所有法眾和諸菩薩,解說實現內心徹底清淨的修行方法,以及禪修者應當遠離的對佛法的錯誤認識,使未來求覺悟解脫的眾生不會墮入邪見。
  • 因緣果報
    因此,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實相,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涅槃經》中鄭重指出:「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因此,一個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但是不能不怕業報,不能不畏因果。  因果,具足說來應該是「因緣果報」,因是主因,緣是助緣,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事物稱果。
  • 念頭一動就知道,不睬它,要觀照念頭的起處
    答:我們的念頭多得不得了,剎那的念頭很多。因為我們八識田裡的種子太多,好的、壞的都藏在裡面。比如我們看香蕉,只用眼識,不用意識,香蕉就是香蕉。眼睛就好比是照像機。如果用意識,看到香蕉就想:「這是香蕉,很好吃。這個大,那個小。」所以一用意識就產生分別心了。耳根也如此。意識跟著跑,六識的消息就交給了第七識,七識就傳給第八識,就有種子了。
  • 只有在定力強大到不生起任何念頭時 才能真正實現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上一章,佛陀要我們勤修忍辱,努力去除自己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使自己在任何狀況下,都不再生起嗔恨、貪慾和念頭。這一章我們來理解,佛陀為什麼要我們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所有熟悉金剛經的人,都知道的一句短語,是很多人都在努力求證和持守的解脫境界。我們首先來理解,如何才能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要完全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要從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方面進行禪修。要在這六個覺受系統,都做到無所住而生起自己的心。
  • 修行:什麼是真正的解脫?如何解脫?(道出真相)
    例如,佛菩薩倒駕慈航來渡眾生,肉體雖在人或各道,但他們的心識卻始終在佛道上覺而不迷、如如不動。(2)此理啟示我們,真正的解脫並非是肉體的解脫,而是心的解脫。肉體並非真我,因此,修行不是肉體成佛,而是心證到了真我本性而成佛。所以,那些執著肉體享受的人,是不可能修成佛的。真正的解脫不是身離六道,而是心的解脫。
  • 怎樣才能從離婚的痛苦中,儘快解脫
    那麼,要怎麼才能儘快走出這個陰影呢?特別說明:如果你是背叛婚姻主動離婚的情況,這篇文章不適合你。我分三個篇章來談這個問題,今天談第一個層面——心理層面的問題。首先,要儘快接受離婚的結局。在這個心理暗示下,你的未來,你的明天,每一分每一秒才是在離婚的基礎上展開,這樣你才能踏踏實實開始離婚後的生活,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你就慢慢會好起來。其次,接受離婚的痛苦,或者說接受因為離婚而失去的東西。
  • 觀心,不是壓念頭,也不是看念頭,更不是住在念頭上
    觀心,不是壓念頭,也不是看念頭,更不是住在念頭上,而是……個人學習心得,僅供參考,請以佛菩薩經論和祖師大德開示為準!觀心,是一個重要的法門,經雲「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敷」。觀心是在起心動念處下功夫,是最直接的心地法門。
  • 淨空法師:「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的果報
    所以佛在經典裡面,每一部經末後都有流通分,諸位想想這個意思,希望這些道理、方法能夠流布十方,通達三世,這樣才能令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利益。如果障礙流通,這個罪過就重了。現代世間人,無論是國內國外,有一個嚴重錯誤的觀念,就是保護自己的權利,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保護自己的權力,就障礙流通,自己所得的利益,可以說是非常有限,而造作的罪業無量無邊,這是他沒想到的。
  • 分手後,男人一旦動了和你複合的念頭,會有什麼樣的反常表現
    我們永遠也沒有辦法準確預料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只有當下。所以,不管未來會怎樣,我們都應該好好珍惜此時此刻相愛的緣分。當緣分盡了,我們就坦然地面對分手和離別。我們需要用愛去溫暖和融化彼此內心的冰山。我們常常吵架,對感情充滿算計,卻往往遺忘了我們當初相守一生的誓言。
  • 南懷瑾老師:這種心理誰都有,果報你肯定想不到!
    所以,慳貪是一切眾生基本的心理,這是心病,這種心病只有心藥才能醫,心藥就是自己了解道理後懂得布施。慳吝的心念久而久之會轉變成身體上的疾病。把冷氣開的非穿棉襖才過癮,你那個小房間我雖然沒看到,但是同學回來都跟我提過,只要開到涼快就好啦!」他說:「我知道,我知道,我還捨不得電呢!」他這種捨不得是節省,不是慳吝。為什麼告訴你們這件事?很多人有電風扇,夜裡貪涼吹一整夜,告訴他不要這樣,會受寒啊!結果不聽,天天到這裡來拿藥吃,再不然頭也痛,身上刮痧颳得紅一塊、紫一塊的,你告訴他這樣會生病,他還是要貪涼。
  •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的果報
    所以佛在經典裡面,每一部經末後都有流通分,諸位想想這個意思,希望這些道理、方法能夠流布十方,通達三世,這樣才能令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利益。如果障礙流通,這個罪過就重了。現代世間人,無論是國內國外,有一個嚴重錯誤的觀念,就是保護自己的權利,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保護自己的權力,就障礙流通,自己所得的利益,可以說是非常有限,而造作的罪業無量無邊,這是他沒想到的。
  • 清淨髮心地做布施,才能念念增長功德
    」由此可見,在正確布施的基礎上,還必須好好持戒,只有這樣,福種子才能轉化為清淨的福報。何謂清淨的福報呢?《大智度論》云:「若不持戒得財施者,多貪不淨,以利求利,惡求、多求,故使來世受不淨果,如牛羊豬狗,衣食粗惡。若持戒者,既絕惡求,清淨行絕,乃至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