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定力強大到不生起任何念頭時 才能真正實現無所住而生其心

2020-12-22 以智見佛

在上一章,佛陀要我們勤修忍辱,努力去除自己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使自己在任何狀況下,都不再生起嗔恨、貪慾和念頭。

這一章我們來理解,佛陀為什麼要我們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所有熟悉金剛經的人,都知道的一句短語,是很多人都在努力求證和持守的解脫境界。

我們首先來理解,如何才能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要完全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要從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方面進行禪修。要在這六個覺受系統,都做到無所住而生起自己的心。

佛陀在經文中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這句經文是要我們不對看到的色,不對聽到的聲,不對聞到的香,不對吃到的味,不對觸到的物,不對想到的人事物,生起分別心,生起貪慾、怨恨和焦慮的情緒。要在接觸到所有外物時,不生起現有的分別、欲望和念頭。

不住色生心,是指我們的眼睛看到所有外物時,不再升起現有的任何反應。

色,在佛法裡是指我們眼睛看到的一切外物。不管是自己熟悉的外物,還是陌生的外物,都不能對它們生起任何欲望、分別和概念性的反應。

要做到不住色生心,我們需要通過足夠的定力,克制、減少、去除自己的欲望、分別和概念性的反應。只有在我們的定力強大到,眼睛看到外物時,只是看到它們,不再有任何反應時,才能真正做到不住色生心。

相關焦點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直到現在依然不明所以,但卻對有些字句體會到了一點霧裡看花的美,雖然不清晰也摸不著,但能感覺到,那是朵花,就比如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是應該無所住,那麼就是不應該有所住,所住,住的是什麼?是相,什麼是相,這個遠不是我能解釋清楚,甚至不是我能體會到的。
  •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從不是意志力強大,而是擁有非凡的定力
    意志力強大是一種結果的呈現,而內心強大的人,往往在意志力強大的背後,是具備了這個非凡的能力,那就是不輕易被人影響的能力。當一個人不再輕易被外界影響的時候,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擁有了強大的定力,這種定力是他們能夠抵抗生活的誘惑,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行。
  •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都有一種非凡的定力,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都有一種非凡的定力,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這種非凡的定力就是……榮辱不驚!或者說,在榮辱毀譽面前,皆能泰然、淡定地面對。
  • 答問:請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網友提問:請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金剛經裡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理解的意思是應該沒有什麼所執著的,要有把一切功名利祿看淡的心,求詳解。就像沒法形容什麼是白色,只有自己看過以後才知道。那麼什麼是無所住而生其心,解釋再多,終歸都住在文字境界上,住在意識境界上,都不是那個真正的無所住。有句話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試試,自然知道!祝您早日成就!
  • 做任何事情,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
    瓦倫達的失敗有很大原因就在於他已經開始不相信自己了。  有一位女歌手,第一次登臺演出,內心十分緊張。想到自己馬上就要上場,要面對上千名觀眾時,她的手心都在冒汗。「要是在舞臺上一緊張,忘了歌詞怎麼辦?」越是這麼想,她的心跳得越快,她甚至產生了「打退堂鼓」的念頭。
  • 不受念頭的操控,才能實現人生無限可能
    不做念頭的奴隸,就意味著我們的人生有無限的可能,因為我們不再只用一個自我的角度思考問題了,我們就能夠和任何人相處的很愉快,我們就知道自己本來就是萬物。我們就沒有苦了。就會認識到,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正確,也沒有所謂的真相,只有相對的妥當,如果你的念頭是妥當的,你可以按照這個念頭生活啊。但是,如果發生了變化,可以隨時調整啊。如果別人的念頭是妥當的,我們隨時就可以放的下自己的念頭啊。如果我們不懂得「不認同,不追隨」,那任何的調整和改變對我們就意味著痛苦。
  • 一個人要有定力,定力不僅是堅強的意志,更是一種處變不驚的心智
    無事時,戒一偷字;有事時,戒一亂字。一隻老鼠意外地掉進一個盛得半滿的米缸裡。它驚奇地發現四周全是大米,不禁喜出望外,一通猛吃之後倒頭便睡。就這樣,老鼠在米缸裡吃了睡、睡了吃。面對誘惑,我們最需要的是定力。定力是一個人意志的忍耐程度,它是和勇氣恰為互補的意志元素。一個人的定力越高,就越能遇事不慌、臨危不亂,就能從容面對花花世界的種種誘惑。有位弟子問禪師:「師父,如何使身心清淨?」
  • 老莊訣要:真正強大的人,不是對外擴張,而是停止自我消耗
    世俗認為,能控制外界和統治他人,才是強大,所以推崇權力遊戲,人和人之間的控制與被控制,成為人際關係的心理較量。 然而,老子和莊子的道家思想,卻是持反向的觀點:真正強大的人,不是對外擴張,而是停止自我消耗。
  • 念佛法門丨弄清楚念頭的本質,才能更好的修學念佛法門
    禪通達每天將給大家帶來一篇優質文章禪通居士編語:大家有沒有觀察過自己的念頭是怎麼生起的?是一個一個生起的呢,還是一大片一大片生起的呢?一定要學會剪斷煩惱,每次煩惱現前的時候,就把救命稻草——憶佛念頭提起來,慢慢地為了遏制妄念煩惱不起來,深深提著憶佛念,結果延長了憶佛的時間,不斷切斷推開煩惱的念頭,到後來切斷之後它就不能再相續了,心中就沒有了煩惱相,只有憶佛念憶佛相現前了。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行門功夫,多多鍛鍊,一定能夠對治煩惱。
  • 金剛經:怎樣才能生出清淨心
    金剛經中,佛陀這樣告訴須菩提:「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看過金剛經的人,很多對這句話的印象很深。因為它非常的經典,它直接告訴了人們如何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但是,具體的做法是怎樣的呢?
  • 打坐禪修 是如何超越念頭和情緒對自己的控制的
    只有這種定力,才能夠讓我們超越所有文字概念,對我們的幹擾,對我們的束縛。否則,我們沒有別的力量,可以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不管怎麼樣思考,怎麼樣分析,都無法超越自己內心的念頭,文字概念對自己的束縛,我們無法超越出去。你超越不了,你就不知道佛法在談論什麼,就不知道佛法是關於什麼的。
  • 如何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李雙林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是停滯、固守之意。應無所住:即心靈不要凝滯,不要被所思所慮所蒙蔽。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只要執著其中一種,便是塵心,塵心與清淨心相反,六塵代表了世間一切境界相,一切境界相都不應該執著,我們的一切的煩惱都來源於我們對人事物的執著。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叫李雙林。
  • 如何理解《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針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呼聲,長老就佛法中關於和諧之內容、和諧之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講解,明確指出「和諧首先要從心靈開始」,「佛法是實現真實圓滿的和諧」。現特將長老的開示在蜀中淨土微信平臺陸續為大家推出。
  • 定力是成就自我的關鍵,如何培養自己的定力,請記住這幾個要點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在生活中,你會發現,真正厲害的人,都擁有自己強大的定力,這是一個人成事的關鍵。定力強的人,往往能夠抵抗誘惑,最終實現自己內心的理想與夙願。《西遊記》中唐僧是最有定力的人,唐僧的定力是無論外界對他有多少的誘惑,他都記得自己要取經的目的。這一路他曾經歷過美色的誘惑,經歷過權力的誘惑,也經歷過其他更多艱難險阻,正是這種強大的定力幫助他成就了屬於自己事業。
  • 怎樣培養出真正的定力
    怎樣培養出真正的定力?要懂得生活的藝術,懂得尊重別人,不去揭發人家的隱私,不去注意負面的東西,懂得如何進退……心中有彈性,有定力,充滿著智慧。守住自己的一顆清淨心。不管出什麼事情,從不去跟別人計較,與世無爭。別人的好與壞,跟自己沒有多大關係,不批評別人,也不搞人身攻擊。
  • 中共的初心與定力 必將讓中國巍然挺立
    這一年,世界形勢風雲變幻,飛出幾隻「黑天鵝」,令人產生焦慮;中國社會穩定發展,仍然堪稱「優等生」,讓人更加期待。中國何以能夠如此?聯繫現實和歷史可以說,根本就在於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在於中國共產黨有不變的初心和強大的定力。中共是中國的執政黨,中共的狀況決定著中國的狀態。長期奮鬥歷程中,中共戰勝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成就,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擁護。
  • 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勇敢讓自己走進未知的可能,在挫敗中剛強,在成就中謙遜,強大了自己的心,你才能真正的強大!」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人,可以將內在的心靈能量發揮到極致。由於內在處於正面能量飽滿的狀態,且念力強大,自然能成就很多事。每天給自己一個目標、一個希望與強大的信心。努力活在今天,是最好的感恩方式。「『成功』的最大敵人,就是缺乏自己一定會成功的堅強信念」。
  • 念誦經典,提升定力
    把任何一件事情真正做好,在該領域取得成就,一定要下苦功夫,持之以恆,堅持到底。在此過程中,不為任何困難、挫折、誘惑、意外、不公平所動搖。以深厚的定力,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有了定力,才能堅持把事情做下去,戰勝一切困難和挫折,最終把事情做完做好。所以,我們必須訓練自己的定力,提升自己的定力。誦經的過程是開智慧、修定力的過程,誦經本身就是在修定力。
  • 心有定力,則不役於物.涵養定力,則行穩致遠
    人生是場變化多端的持久戰,從開始到最後拼的永遠是定力。 記得《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中有一句話: 關於定力,有一個經典的故事: 兩個和尚看見幡在風中飄揚,便引起了一場爭辯。 一個說:「看!風在飄動!」另一個卻說:「咄!這不是風飄動,是幡在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