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勢不逝——項羽的矛盾人生

2020-12-22 史書雲海

項羽是一位眾說紛紜的歷史人物。他的性格豪爽既造就了他的成功,也註定了他的失敗。在幾千年來,不少古人對項羽的評說也各不相同,李清照就曾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達了對於項羽這位豪傑的讚美之情,而毛澤東卻以"以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致辭一語道破項羽弱勢的另一面。

項羽抱負宏大,驍勇善戰,成就霸業,成為一世英雄;但又缺乏才學器識,心胸狹小,缺少謀略,兇殘暴虐,單以武力徵營天下,最終失去了天下,身死亂兵之下。他的矛盾人生值得去好好品味一番。

一.志向遠大卻才疏識淺

1.志向遠大——學識、前途、心理、決策

項羽出身將門,祖父項燕為楚國大將,《史記》 稱其"世世為楚將",受家庭影響,項羽從小便心氣高傲,志向遠大。年少時,叔父項梁教其讀書習劍,項羽認為學書能記住姓名就足夠了,學劍只能抵擋一人而已,二者都不值得學,他要學習的是 "萬人敵",於是項梁便教他兵法,項羽方才欣然接受。在項羽的學識上,沒有重視"習劍""學書",學習目標是"萬人敵"。

項羽和叔父項梁逃亡吳中,恰逢秦始皇巡遊會稽,項羽看到秦始皇出行宏大的場面與氣派,不禁脫口 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嚇得項梁趕快用手掩住他的口。在項羽的前途上,他想變成秦始皇一樣,萬眾敬仰。

伐秦戰爭後,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起兵,擁立義帝為楚王,項梁戰死後,楚王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領兵解救被秦兵圍困的趙王。到達安陽後,項羽因為與主將宋義發生了分歧,便砍了宋義的頭顱,在軍中謊稱"宋義與齊謀反楚, 楚王陰令羽誅之"。在項羽的心理上,他不甘寄人籬下,欲成為一方霸王。

入關中後,項羽便將自己王天下之心昭告天下。 "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 謂曰:'……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這與其當初欲取秦始皇而代之別無二致,明確道出了"分其地而王之"的想法。在項羽的決策上,他分封諸王,自稱"西楚霸王",後來殺死楚懷王后,實現了自己的遠大志向。

項羽從年少一直到後來,都有非常遠大的志向,可與之矛盾的是,他並沒有具備實現這些遠大志向的才能,他的很多行為暴露了他才疏識淺的一面。

2.才疏識淺,霸王歧視

從少年時的學習上,項羽就秉承著"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的學習態度,明確了"重武略,輕文韜"的學習目標。武將的家庭背景給他施加了一定的影響。

入關後,項羽帶領軍隊屠鹹陽,殺子嬰,燒宮殿,將鹹陽城內的財物和婦女擄掠一空後揚長而去,可謂殘暴至極。 這時有人給項 羽諫言說關中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建議他定都關 中,藉此良好的條件和資源稱霸天下,項羽卻回答說:"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諫言者以"沐猴而冠"譏諷項羽見識短淺,項羽聞言勃然大怒,烹殺了諫言者。此時項羽已經擁有了天下,但為發洩一己之恨,屠城殺降臣,縱火燒秦宮,搶掠百姓。完全暴露了他才疏識淺的一面。

在對於治天下的理解上,他的原則很簡單,逆我者亡,完全不考慮如何才能使天下長治、江山永固,是一種純粹的霸王哲學。

楚漢戰爭後,範增作為項羽的智囊人物,屢屢諫言忤逆項羽,劉邦抓住了項羽的缺陷,略施手段,一個小小的反間計,項羽便放逐範增,使其在氣憤無奈中發疾病而死。 這些事實無不體現了項羽逆我者亡的霸王哲學,暴露了其淺薄的器識。

楚漢戰爭進入決勝之際,項羽大軍鬥不過劉邦集團,他曾向劉邦提出一個要求:"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而劉邦不屑一顧地笑著謝絕了項羽:"吾寧鬥智,不能鬥力。"再一次體現了其見識的淺薄。

二.驍勇善戰卻謀略不足

1.驍勇善戰——巨鹿之戰、彭城之戰

項羽驍勇善戰,不僅在當時頗具盛名,在歷史上也留下了霸王之名。 項羽一生經歷過很多大戰,少有敗績。

巨鹿之戰中,項羽渡河後,破釜沉舟,燒毀了所有糧草輜重,"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 心",因此,"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 楚兵呼聲動 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惶恐"。在這次戰役中,楚軍與秦軍遭遇後連續進行了九次戰鬥。項羽以必死之決心,最大限度地激發了軍隊的戰鬥 力,戰士無不奮力拼殺。項羽一戰折服了諸侯,眾將軍"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此役,項羽一躍成為聯軍的統帥,統轄諸侯軍隊。巨鹿之戰展示了項羽驍勇善戰的特點。

彭城之戰中,項羽以三萬精兵一舉擊敗了劉邦率領的五十六萬大軍。項羽先是在戰鬥中斬殺了十多萬劉邦的軍隊,後又將十多萬漢軍趕入睢水,致使睢水受阻不能流淌。 最後"圍漢王三匝",把劉邦團團圍困了起來。再一次體現了項羽的驍勇善戰。

項羽在打仗這一方面確實有著極高的軍事天賦,可是古代的戰爭中,軍事較量只是一方面。例如楚漢戰爭中,就暴露了項羽在謀略上的不足。

2.有勇無謀,用人不當

韓信認為項羽乃匹夫之勇。韓信曾說說:"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這裡一方面肯定項羽勇猛善戰,另一方面批評他用人失策,"匹夫之勇" 四個字則直指其有勇無謀。

在用人方面,項羽所用之人幾乎都是他的故舊,除了項氏諸將,大多是項梁留下的老人,例如龍且、黥布、蒲將軍都曾是項梁舊部,在項羽手下都得到了重用。此外,項羽提拔重用的人幾乎都是對他有恩者,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曹咎和司馬欣。體現了項羽唯武是用、任人唯親、任人唯恩。

陳平是當時最出色的謀士之一,項羽命他做都尉,還沒上任就被漢軍大敗,因害怕項羽怪罪,便投奔劉邦。 韓信起初也是項羽的部下,因不得重用,也投奔劉邦。季布有膽有識,作戰英勇,對項羽忠心不二,但是項羽寧用曹咎也不用季布,後來季布被劉邦重用,成為西漢名臣。體現了項羽用人不當和用人失誤。

整個楚漢戰爭中,項羽用兵策略與其對手劉邦相差甚遠。 項羽取勝多靠的是伐兵、攻城,而劉邦對付項羽的手段可以說是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劉邦入漢中時曾用燒毀棧道的方式迷惑項羽,出漢中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再次成功地迷惑了項羽。體現了項羽的謀略不足。

三.恭敬慈愛卻殘暴不仁

1.恭敬慈愛,婦人之仁

從韓信和陳平的評價中,項羽確有"恭敬慈愛""恭敬愛人"的一面。

韓信評價項羽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陳平說:"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

不過,也正如韓信所說,項羽待人說話和氣,講究禮儀,能關心他人的生活細節,富有仁愛之心,但吝嗇於官爵和權力的封賞,這種愛不夠大度和大氣,只能屬於"婦人之仁"。

這種"婦人之仁"在後期項羽的戰爭中尤為明顯,看到的是項羽的殘暴不仁。

2.殘暴不仁,坑殺降兵,民心盡失

攻秦之初,項羽、項梁向秦地進軍,遇到章邯抵抗,項梁戰死,後來章邯率二十多萬秦兵投降項羽,項羽對手下不加約束,使其經常虐待投降的秦兵,並且聽信傳言,擔心入關後投降 的秦兵譁變,"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 安城南",殘忍地坑殺了二十多萬降兵。

項羽進入關中後,領兵洗劫鹹陽,殺秦王子嬰,縱火燒毀秦宮室,將財寶、婦女擄掠一空,燒殺搶掠,殃及地方和無辜百姓

楚漢戰爭中,項羽對抵抗者懷恨在心,多次屠城報復,殃及無辜百姓,足見其兇殘暴虐,令他失去了人心

項羽得天下後,封楚懷王為義帝。 後來項羽要回彭城,義帝就成了他稱王稱霸的障礙,"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 "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於是他又殘忍地除掉了懷王。後來劉邦便以此昭告天下,會盟各諸侯反楚。

從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中,項羽在天下民眾面前並不是"恭敬慈愛",而是"殘暴不仁",使得項羽不斷地失去民心。

結語

最後總結一下項羽的矛盾人生。

志向遠大卻才疏識淺。項羽從小就給自己立了一個遠大的人生目標,就是像秦始皇一樣為王,統治天下。與之矛盾的是,他沒有具備實現這樣一個人生目標的能力,他才疏識淺,重武略輕文韜,最終他的遠大志向也沒有完全實現。

驍勇善戰卻謀略不足。在打仗這一方面,項羽是非常具有將才的。他一生打贏很多以少勝多的仗。與之矛盾的是,楚漢戰爭中,劉邦與項羽比拼的遠不止打仗這一樣本領,更多的是謀略,詭計,這正是項羽所欠缺的,很多程度上導致了項羽楚漢戰爭的失敗。

恭敬慈愛卻殘暴不仁。韓信和陳平都追隨過項羽,從他們的口中,都體現了項羽的恭敬慈愛的一面。與之矛盾的是,這些恭敬慈愛不是對民眾的。欲統治天下的他,給民眾看到的是他殘暴不仁的一面,導致人心盡失。

在項羽身上,許多相互矛盾的因素並存。這些因素鑄就了項羽的矛盾人生,這一人生若是以一個將才來衡量,或許項羽的人生也不會那麼悲劇。可惜生不逢時,懷著將才的項羽肩負著帥才、帝王的使命,註定也是遺憾收場。

相關焦點

  • 項羽《垓下歌》詩賞,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敗亡之前,吟唱的一首所作的絕命詞。抒發了項羽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的怨憤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創作背景公元前232年,項羽出生於楚國下相,小時候即有志「學敵萬人」之術,力大能抗鼎。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劉邦揭竿而起,三十四歲的項羽也在項梁的指示下,殺死會稽太守殷通,舉兵反秦。公元前208年,項羽叔父項梁戰死,項羽成了宋義的手下。
  •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100個詩詞故事
    項羽入鹹陽,殺秦王子嬰,燒秦王宮。遷都彭城,分封十八路諸侯,自立西楚霸王。公元前206年,項羽率軍平齊、趙叛亂。殺田榮,燒房屋,坑降卒,遷百姓;奔馳襲劉邦,漢軍死傷二十餘萬,天降大風,劉邦得以狼狽逃脫。公元前204年,項羽中陳平離間計,範增告老還鄉,死於途中。
  • 134期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經典詩詞必賞
    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譯賞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zhuī)不逝。「力拔山兮氣蓋世」一句,項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風雲的業績。項羽是將門之子,少年氣盛,力能扛鼎,才氣超群。他胸懷大志,面對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敢於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壯語。項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23歲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率領江東八千子弟投入起義的大潮,成了諸路起義首領中妁佼佼者。
  • 與項羽有關的成語故事(中)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宋義根本不採納項羽的意見,說:「夫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這是巨鹿之戰之前,當的話,「義」宋義自稱,「公」宋義尊稱項羽。項羽不可忍,遂進帳殺了宋義,稱其反叛,將士遂擁戴項羽為上將。
  •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英雄的輓歌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了項羽的英雄事跡項羽出生於職業軍人世家,祖先是燕國的大將項燕,真可能因為如此,他身上就流淌著那種軍人的血,自帶英雄的氣質。年少的項羽看到這一幕氣派的景象不禁感嘆「彼可取而代之」,展現出了不同的志向。與他同時代的劉邦也曾見到過這樣的場景,他只是發出「大丈夫生當如此」的慨嘆。兩者一對比不難發現,項羽的雄心勃勃,內心那種蠢蠢欲動的野心。而劉邦呢,他的感慨只不過像是窮屌絲的感慨,裡面包含著無盡的嫉妒、羨慕。由此高下立判。
  • 幾何A,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這也是為何我在標題中說幾何A是力拔山兮氣蓋世,如果我們單拿一個產品力來看的話,幾何A確實非常出色,在各方面的表現,但是整合到一起論性價比就有些不夠解渴了,一方面大量的合資電動車即將到來,另一方面受補貼退坡的影響,消費者購買電動車的熱度會隨之下滑
  • 項羽: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悽然唱出一首詩,然後拔劍自刎
    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刻,西楚霸王除了對失敗的不甘,還有對虞姬的不舍,這種心情,在他的《垓下歌》中得以體現: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自知大勢已去,項羽飲酒帳中,感慨萬千,良久,他不甘地喊道:力量之大,足以拔山海;氣勢之盛,足以蓋世界,然而時不利我,寶馬烏騅亦難以疾馳。可是,烏騅難以疾馳有什麼辦法,失敗就失敗,但是,虞姬啊虞姬,你該怎麼辦呢?
  • 項羽能舉起千斤重的鼎?其實換成今天的重量單位,很多人都可以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在中國歷史上,西楚霸王項羽一直是一個非常令人惋惜的人物。項羽的武力值是毋庸置疑的,當初他更是舉起了700斤重的鼎,讓人吃驚不已。那麼故事是怎樣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說當時楚霸王是怎樣的力大無窮。
  • 西楚霸王深愛虞姬,把虞姬寫到詩作裡,為何在突圍時扔下虞姬?
    西楚霸王項羽,應該是深愛著虞姬的。不然,何以把虞姬寫到詩作中呢?「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裡的「虞」便是虞姬啊,是項羽眾多妻妾中,唯一一個被記錄在史書中的,之所以會被記錄在史書中,大概就是因為項羽把她寫到了詩裡吧,之所以會被項羽寫到了詩裡,大概就是因為項羽深愛著她吧,而項羽深愛她的表現,便是她能夠「常幸從」。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  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 其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 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並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
  • 彎腰是一種人生智慧,適時低一下頭,彎一下腰,才能步入華堂!
    彎腰是一種人生智慧人在遇到不測風雲時,能站起來就站起來,站不起來就得見機操作,要能屈能伸,不可撞到頭破血流,讓自己難有東山再起之日。彎腰是一種人生智慧項羽事跡遙想項羽當年,率兵反秦,稱王稱霸,真是英雄豪氣蓋雲天,這樣一位大英雄在敗北之際,卻選擇了自刎,空留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
  • 周恩來連用六個成語妙語點評項羽一生
    1966年,周恩來總理在北京新街口總政排演場審查出國節目時,對京劇《霸王別姬》中的項羽,從頭至尾連用了六個「一」字開頭的成語,這六個成語不僅把項羽的性格特徵和失敗的全過程刻畫得入木三分,而且妙語連珠,風趣幽默,畫龍點睛,每句成語都運用得恰到好處,聽罷令人既啞然失笑,又耳目一新。
  •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出這句千古名句
    在烏江旁邊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有感而發,從而寫下了千古名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從前兩句來看,身為女流的李清照無疑具有項羽般的英雄情節,用''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高度概括了西楚霸王項羽的一生。
  • 周總理說項羽是造時勢之英雄,一段喑嗚叱吒之雄的傳奇人生
    鴻門走劉,項羽的奇葩操作如果說,項梁的死是項羽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那麼鴻門宴又是他人生的另一個轉折點,它標誌著起兵伐秦的結束和楚漢相爭的開始。鴻門宴中,項羽的作為是他勇猛有餘、智謀不足方面的展現。當項羽得知劉邦已經先入鹹陽之後,大怒,想擊破劉邦軍隊。因為楚懷王之前說:「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