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一位眾說紛紜的歷史人物。他的性格豪爽既造就了他的成功,也註定了他的失敗。在幾千年來,不少古人對項羽的評說也各不相同,李清照就曾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達了對於項羽這位豪傑的讚美之情,而毛澤東卻以"以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致辭一語道破項羽弱勢的另一面。
項羽抱負宏大,驍勇善戰,成就霸業,成為一世英雄;但又缺乏才學器識,心胸狹小,缺少謀略,兇殘暴虐,單以武力徵營天下,最終失去了天下,身死亂兵之下。他的矛盾人生值得去好好品味一番。
一.志向遠大卻才疏識淺
1.志向遠大——學識、前途、心理、決策
項羽出身將門,祖父項燕為楚國大將,《史記》 稱其"世世為楚將",受家庭影響,項羽從小便心氣高傲,志向遠大。年少時,叔父項梁教其讀書習劍,項羽認為學書能記住姓名就足夠了,學劍只能抵擋一人而已,二者都不值得學,他要學習的是 "萬人敵",於是項梁便教他兵法,項羽方才欣然接受。在項羽的學識上,沒有重視"習劍""學書",學習目標是"萬人敵"。
項羽和叔父項梁逃亡吳中,恰逢秦始皇巡遊會稽,項羽看到秦始皇出行宏大的場面與氣派,不禁脫口 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嚇得項梁趕快用手掩住他的口。在項羽的前途上,他想變成秦始皇一樣,萬眾敬仰。
伐秦戰爭後,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起兵,擁立義帝為楚王,項梁戰死後,楚王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領兵解救被秦兵圍困的趙王。到達安陽後,項羽因為與主將宋義發生了分歧,便砍了宋義的頭顱,在軍中謊稱"宋義與齊謀反楚, 楚王陰令羽誅之"。在項羽的心理上,他不甘寄人籬下,欲成為一方霸王。
入關中後,項羽便將自己王天下之心昭告天下。 "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 謂曰:'……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這與其當初欲取秦始皇而代之別無二致,明確道出了"分其地而王之"的想法。在項羽的決策上,他分封諸王,自稱"西楚霸王",後來殺死楚懷王后,實現了自己的遠大志向。
項羽從年少一直到後來,都有非常遠大的志向,可與之矛盾的是,他並沒有具備實現這些遠大志向的才能,他的很多行為暴露了他才疏識淺的一面。
2.才疏識淺,霸王歧視
從少年時的學習上,項羽就秉承著"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的學習態度,明確了"重武略,輕文韜"的學習目標。武將的家庭背景給他施加了一定的影響。
入關後,項羽帶領軍隊屠鹹陽,殺子嬰,燒宮殿,將鹹陽城內的財物和婦女擄掠一空後揚長而去,可謂殘暴至極。 這時有人給項 羽諫言說關中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建議他定都關 中,藉此良好的條件和資源稱霸天下,項羽卻回答說:"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諫言者以"沐猴而冠"譏諷項羽見識短淺,項羽聞言勃然大怒,烹殺了諫言者。此時項羽已經擁有了天下,但為發洩一己之恨,屠城殺降臣,縱火燒秦宮,搶掠百姓。完全暴露了他才疏識淺的一面。
在對於治天下的理解上,他的原則很簡單,逆我者亡,完全不考慮如何才能使天下長治、江山永固,是一種純粹的霸王哲學。
楚漢戰爭後,範增作為項羽的智囊人物,屢屢諫言忤逆項羽,劉邦抓住了項羽的缺陷,略施手段,一個小小的反間計,項羽便放逐範增,使其在氣憤無奈中發疾病而死。 這些事實無不體現了項羽逆我者亡的霸王哲學,暴露了其淺薄的器識。
楚漢戰爭進入決勝之際,項羽大軍鬥不過劉邦集團,他曾向劉邦提出一個要求:"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而劉邦不屑一顧地笑著謝絕了項羽:"吾寧鬥智,不能鬥力。"再一次體現了其見識的淺薄。
二.驍勇善戰卻謀略不足
1.驍勇善戰——巨鹿之戰、彭城之戰
項羽驍勇善戰,不僅在當時頗具盛名,在歷史上也留下了霸王之名。 項羽一生經歷過很多大戰,少有敗績。
巨鹿之戰中,項羽渡河後,破釜沉舟,燒毀了所有糧草輜重,"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 心",因此,"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 楚兵呼聲動 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惶恐"。在這次戰役中,楚軍與秦軍遭遇後連續進行了九次戰鬥。項羽以必死之決心,最大限度地激發了軍隊的戰鬥 力,戰士無不奮力拼殺。項羽一戰折服了諸侯,眾將軍"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此役,項羽一躍成為聯軍的統帥,統轄諸侯軍隊。巨鹿之戰展示了項羽驍勇善戰的特點。
彭城之戰中,項羽以三萬精兵一舉擊敗了劉邦率領的五十六萬大軍。項羽先是在戰鬥中斬殺了十多萬劉邦的軍隊,後又將十多萬漢軍趕入睢水,致使睢水受阻不能流淌。 最後"圍漢王三匝",把劉邦團團圍困了起來。再一次體現了項羽的驍勇善戰。
項羽在打仗這一方面確實有著極高的軍事天賦,可是古代的戰爭中,軍事較量只是一方面。例如楚漢戰爭中,就暴露了項羽在謀略上的不足。
2.有勇無謀,用人不當
韓信認為項羽乃匹夫之勇。韓信曾說說:"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這裡一方面肯定項羽勇猛善戰,另一方面批評他用人失策,"匹夫之勇" 四個字則直指其有勇無謀。
在用人方面,項羽所用之人幾乎都是他的故舊,除了項氏諸將,大多是項梁留下的老人,例如龍且、黥布、蒲將軍都曾是項梁舊部,在項羽手下都得到了重用。此外,項羽提拔重用的人幾乎都是對他有恩者,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曹咎和司馬欣。體現了項羽唯武是用、任人唯親、任人唯恩。
陳平是當時最出色的謀士之一,項羽命他做都尉,還沒上任就被漢軍大敗,因害怕項羽怪罪,便投奔劉邦。 韓信起初也是項羽的部下,因不得重用,也投奔劉邦。季布有膽有識,作戰英勇,對項羽忠心不二,但是項羽寧用曹咎也不用季布,後來季布被劉邦重用,成為西漢名臣。體現了項羽用人不當和用人失誤。
整個楚漢戰爭中,項羽用兵策略與其對手劉邦相差甚遠。 項羽取勝多靠的是伐兵、攻城,而劉邦對付項羽的手段可以說是花樣翻新,層出不窮。劉邦入漢中時曾用燒毀棧道的方式迷惑項羽,出漢中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再次成功地迷惑了項羽。體現了項羽的謀略不足。
三.恭敬慈愛卻殘暴不仁
1.恭敬慈愛,婦人之仁
從韓信和陳平的評價中,項羽確有"恭敬慈愛""恭敬愛人"的一面。
韓信評價項羽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陳平說:"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
不過,也正如韓信所說,項羽待人說話和氣,講究禮儀,能關心他人的生活細節,富有仁愛之心,但吝嗇於官爵和權力的封賞,這種愛不夠大度和大氣,只能屬於"婦人之仁"。
這種"婦人之仁"在後期項羽的戰爭中尤為明顯,看到的是項羽的殘暴不仁。
2.殘暴不仁,坑殺降兵,民心盡失
攻秦之初,項羽、項梁向秦地進軍,遇到章邯抵抗,項梁戰死,後來章邯率二十多萬秦兵投降項羽,項羽對手下不加約束,使其經常虐待投降的秦兵,並且聽信傳言,擔心入關後投降 的秦兵譁變,"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 安城南",殘忍地坑殺了二十多萬降兵。
項羽進入關中後,領兵洗劫鹹陽,殺秦王子嬰,縱火燒毀秦宮室,將財寶、婦女擄掠一空,燒殺搶掠,殃及地方和無辜百姓。
楚漢戰爭中,項羽對抵抗者懷恨在心,多次屠城報復,殃及無辜百姓,足見其兇殘暴虐,令他失去了人心。
項羽得天下後,封楚懷王為義帝。 後來項羽要回彭城,義帝就成了他稱王稱霸的障礙,"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 "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於是他又殘忍地除掉了懷王。後來劉邦便以此昭告天下,會盟各諸侯反楚。
從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中,項羽在天下民眾面前並不是"恭敬慈愛",而是"殘暴不仁",使得項羽不斷地失去民心。
結語
最後總結一下項羽的矛盾人生。
志向遠大卻才疏識淺。項羽從小就給自己立了一個遠大的人生目標,就是像秦始皇一樣為王,統治天下。與之矛盾的是,他沒有具備實現這樣一個人生目標的能力,他才疏識淺,重武略輕文韜,最終他的遠大志向也沒有完全實現。
驍勇善戰卻謀略不足。在打仗這一方面,項羽是非常具有將才的。他一生打贏很多以少勝多的仗。與之矛盾的是,楚漢戰爭中,劉邦與項羽比拼的遠不止打仗這一樣本領,更多的是謀略,詭計,這正是項羽所欠缺的,很多程度上導致了項羽楚漢戰爭的失敗。
恭敬慈愛卻殘暴不仁。韓信和陳平都追隨過項羽,從他們的口中,都體現了項羽的恭敬慈愛的一面。與之矛盾的是,這些恭敬慈愛不是對民眾的。欲統治天下的他,給民眾看到的是他殘暴不仁的一面,導致人心盡失。
在項羽身上,許多相互矛盾的因素並存。這些因素鑄就了項羽的矛盾人生,這一人生若是以一個將才來衡量,或許項羽的人生也不會那麼悲劇。可惜生不逢時,懷著將才的項羽肩負著帥才、帝王的使命,註定也是遺憾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