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嚴重依賴原材料,天花板過低,忽視研發的賽科希德IPO能否succeed?

2020-12-17 中金在線

生產嚴重依賴原材料,天花板過低,忽視研發的賽科希德IPO能否succeed?

2020-01-07 17:59:52 來源:花朵財經 已入駐財經號 作者:佚名
關注中金在線:
  • 掃描二維碼

    關注√

    中金在線微信

在線諮詢:
  • 掃描或點擊關注中金在線客服

  2019年12月27日,北京賽科希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科希德」)公布招股說明書,擬登陸科創板。

  據了解,賽科希德成立於2003年,專注於血栓與止血體外診斷領域。說到醫藥器械下的體外診斷行業,我們並不陌生。

  花朵財經簡單統計了一下,科創板開市僅半年以來,17家成功登陸科創板的醫藥行業公司中就有四家專注於體外診斷行業,分別是:普門科技、東方基因、碩世生物、熱景生物。除此之外,還包括安必平在內的多家體外診斷公司仍舊在科創板排隊。

  對正在排隊中的公司,花朵財經在往期的文章中均有分析。

  那麼問題來了,體外診斷行業怎麼就一時間成為了科創板的寵兒和投資熱點呢?

  1

  體外診斷行業-國內資本新寵

  據知名投研機構EvaluateMedTech提供數據顯示,就全球而言,體外診斷行業仍屬於一大朝陽產業,增長勢頭穩健,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17年全球體外診斷市場的規模為526億美元,預計在未來幾年將以6.1%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在2024年達到796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但就EvaluateMedTech的數據不難發現,看似朝陽產業的體外診斷市場,頭部效應明顯,競爭格局已經初步顯現。目前佔據全球體外診斷行業排名前5的公司分別為羅氏、丹納赫、雅培、西門子以及賽默飛,共佔有全球體外診斷產品市場份額的56%。

  據了解,較於原研藥等醫藥行業的其他賽道,體外診斷行業的研發周期相對較短,項目落地較快,同時獲取營收的能力相對較強。

  回顧花朵財經往期分析體外診斷行業公司的文章不難發現,此類公司大部分選擇的上市標準是《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第2.1.2條第(一)款的上市標準:「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

  為什麼都選擇第一條標準?

  因為不差錢!

  與同門師兄弟一樣,不差錢的賽科希德此次闖關科創板同樣採用了第一套上市標準。公司首次擬募集資金3.71億元,主要用於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營銷網絡建設項目以及補充營業資金等。

  ▲數據來源:賽科希德招股書

  相關的投研項目建設都指向賽科希德的主營業務,同樣也是賽科希德賴以謀生的唯一賽道:血栓與止血體外診斷領域相關檢測儀器、試劑和耗材的研發、生產以及銷售。

  2

  單一賽道致其身處紅海之中 行業天花板過低

  我國的體外診斷行業較於國外起步較晚。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信息披露,從國內整體的體外診斷行業來看,國際知名體外診斷企業佔有國內較為集中的市場份額,而國內的企業則大部分只在中低端市場中較為分散的佔有一定份額。

  其中,市場份額超過1%的只有13家,集中度遠低於國外企業。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就拿賽科希德專注的血栓與止血體外診斷市場為例,2018年公司佔據的市場份額僅有4%,被外資藥企所掌控的市場份額將近70%,剩下的則被國內外大大小小的公司瓜分,競爭可謂非常激烈。

  ▲數據來源:賽科希德招股書

  據了解,由於體外診斷行業的準入壁壘和技術天花板並不是很高,我國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各種體外診斷企業存在著產品和商業模式同質化等問題。

  說這個市場身處紅海,從國內行業龍頭所採取的競爭策略就能略窺一二:

  首先,為了提高各自在行業中的競爭力,他們大多採用低價競標策略;

  其次,為了能夠賺取超出行業平均標準的利潤,大部分體外診斷行業企業都進行了多細分領域和產業鏈的廣泛布局,以降低企業經營風險,達到「廣撒網,撈大魚」的目的。

  例如成功登陸科創板的東方基因,在毒品POCT即時檢測試劑、傳染病POCT即時檢測試劑以及優生優育POCT即時檢測試劑領域多管齊下;

  打著「無死角檢測」口號的熱景生物則更是將自己的體外診斷產品的應用延伸到了肝癌肝炎、 腦血管疾病、炎症感染等臨床醫學領域和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疾控應急等公共安全領域。

  就連已經終止科創板審核的浩歐博也依靠其在納米磁微粒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診斷技術(4G)上取得技術成就,逐步實現自身免疫疾病以及過敏疾病診斷等多賽道多維度的檢測。

  ▲數據來源:賽科希德招股書

  而賽科希德呢?唯獨專注於國內起步較晚,但競爭較為激烈的血栓與止血體外診斷領域。與體外診斷的同門師兄弟相比,賽科希德明顯有些「臉紅」,在招股書風險提示部分主動說明了「產品結構單一導致的風險」、「技術迭代風險」等問題,並特別指出公司所依賴的體外診斷領域在國內臨床應用的普及程度不高。

  3

  毛利率偏低,主營業務被上遊扼住喉嚨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資料庫

  賽科希德雖身處較為激烈的單一市場,但報告期內的盈利能力尚可。據公司招股書披露,2016年-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25億元、1.57億元、2.00億元以及1.58億元。簡單對比營收數據,可以發現2018年以及2017年更是維持著較高的營收增長率,分別為27.69%以及24.99%。

  與之相對應的,賽科希德淨利潤更是突飛猛進,報告期內分別為0.31億元、0.31億元、0.56億元以及0.47億元,僅2018年就實現了淨利潤81.45%的增長。

  細細翻閱賽科希德的招股書不難發現,報告期內,雖然公司的盈利水平大幅度提升,但是相較於廣泛布局各個賽道和產業鏈的同門師兄弟們而言,公司的毛利率在體外診斷行業真的不算高。公司近年來的毛利率雖略有增高但是也不曾突破60%,與可比公司同期平均值70%仍有十個百分點的差距。

  ▲數據來源:賽科希德招股書

  據賽科希德所披露的相關財務數據反映,這主要是由於毛利率較低的儀器類產品佔有銷售額的比重較大所致。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數據

  據悉,公司主營業務可以劃分為儀器、試劑以及耗材三大板塊,而儀器類的毛利率只有40%左右,卻佔據公司營收的30%。而毛利率接近70%的試劑類產品,近年來的營收份額雖然不斷增長,但佔據公司營收的比重遠不足50%。

  花朵財經翻看賽科希德同行業可比公司的營收情況發現,眾多可比公司中,除了普門科技外,其他可比公司的試劑產品銷售收入佔公司總銷售額的比重,均高於80%。

  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表面上看,是公司的試劑產品毛利率不高,但財務數據背後隱藏的,是對單一原材料的依賴。

  2016年-2019年上半年,日企美迪恩斯生命科技株式會社(以下簡稱「美迪恩斯」)一直位列賽科希德第一大供應商,平均每年向其供應試劑類原材料的金額佔其年度採購金額的比重達到25%。

  ▲數據來源:賽科希德招股書

  具體供應的是哪些試劑類原材料呢?

  花朵財經細翻招股書才發現,報告期內,美迪恩斯一直為賽科希德提供D-Dimer B3 Bulk和FDP Bulk,以便賽科希德能夠生產高毛利率的D-二聚體試劑產品和FDP試劑產品。

  再深挖美迪恩斯提供原材料的作用,我們不難發現這種「原材料」實際上就是成品。只要經過簡單再加工,就可以直接進行血液檢測。

  據百度詞條解釋,D-Dimer就是D-二聚體的外文名,FDP則是指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二者在血栓性疾病以及凝血止血等疾病的診斷和檢測等領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數據來源:百度詞條

  ▲數據來源:百度詞條

  能直接使用的「原材料」。

  供應商美迪恩斯和賽科希德的主營業務趨同。

  我們不禁疑惑,難道關乎公司主營業務生命線的試劑材料也全是依靠進口?

  公司在這方面難道沒有任何創新與發展?

  花朵財經好奇地再一次翻看賽科希德招股書發現,公司的大部分千萬以上在研項目均是儀器類,公司現有專利20餘項,涉及檢測試劑的只有一項,其餘均是測試儀器或與之相關的系統等。

  花朵財經好奇的想問一句賽科希德,你儀器研發的再多,上遊不給你提供D-Dimer和FDP,你靠什麼採樣檢測呢?

  此外,據其招股書披露,公司98%的營收由各地中小型經銷商貢獻。敢問傾盡全力僅僅布局於競爭激烈單一賽道的賽科希德,面對國家「兩票制」等「控費」措施的推行,你有足夠的底氣和眾多競爭對手議價嗎?

  4

  科創板融資,你的研發是認真的嗎?

  花朵財經再一次掃描了賽科希德的招股書後略有驚訝,別的不說,募集資金中的一半,1.8億元主要用於補充公司的營運資金,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

  ▲數據來源:賽科希德招股書

  據其招股書披露,公司在報告期內流動資產和現金流都很充沛,銀行存款接近3億元,流動負債總額也不及0.5億元,長期負債更是沒有。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也是逐年下降,至2018年末已不到20%,速動比率則是持續提高,達到3.8,如此「輕裝上陣」,還需要補充營運資金?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資料庫

  募投項目中除了補充營業資金外,更讓人覺得奇怪的是有0.8億元,計劃用於生產基地建設項目。但據賽科希德招股書披露,其主營業務三大塊儀器、試劑以及耗材等,均未實現現有產能的100%利用;

  ▲資產來源:賽科希德招股書

  其中關乎公司主營業務生命線的儀器類產品的產能在2019年中旬下降至70%左右,試劑類產品的產能則遠不足80%。

  產能遠遠未充分利用,著急募資擴產做什麼?

  科創科創,注重的是科技與創新。

  ▲資產來源:賽科希德招股書

  據賽科希德招股書披露,2016年-2019年中期,公司在研發費用上的投入分別為0.09億元、0.12億元、0.12億元以及0.06億元。年度數據上略有增長,但是與同行業可比公司而言卻相差甚遠,其報告期內的研發費用率持續下降,2019年上半年僅有6%,不及行業平均水平的一半。

  不差錢,但專注天花板過低的單一賽道,研發費用這麼低,賽科希德,誰給你來科創板融資succeed(成功)的勇氣?

熱門搜索

為您推薦

相關焦點

  • 賽科希德IPO:一半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 「命脈」掌握在日本供應商...
    招股說明書顯示,賽科希德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血栓與止血體外診斷領域的檢測儀器、試劑及耗材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醫療機構提供凝血、血液流變、血沉壓積、血小板聚集等自動化檢測儀器及配套的試劑和耗材,是血栓與止血體外診斷領域領先的國內生產商。
  • 賽科希德成功過會 打造行業領先的血栓與止血體外診斷知名品牌
    據招股書顯示,賽科希德擬募集資金79866.41萬元,此次募集的資金將用於研發技術中心擴建、高精密數控裝備產業化、金剛線產業化、補充流動資金等項目。公開資料顯示,賽科希德成立於2003年,總部位於北京市,致力於血栓與止血體外診斷領域的檢測儀器及試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醫療機構提供凝血、血液流變、血沉壓積、血小板聚集等自動化檢測儀器及配套的試劑和耗材,是血栓與止血體外診斷領域較為領先的國內生產商,產品主要應用於腦卒中、冠心病、靜脈血栓栓塞症等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預防、篩查、診斷和監測。
  • 賽科希德:打造成為領先的血栓與止血體外診斷領域專業品牌
    賽科希德自2003年設立至今17年來,公司始終專注於血栓與止血體外診斷領域,形成了五大核心技術平臺,包括:1)血液流變特性測量技術平臺;2)出凝血診斷測試技術平臺;3)生物原材料技術平臺;4)凝血診斷試劑核心工藝技術平臺;5)血栓與止血體外診斷試劑溯源方法技術平臺。
  • 賽科希德: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北京賽科希德科技股份有限...
    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建設期三年,預計未來10年將為公司創造年均11,501.89萬元的淨利潤(本項目財務測算期為10年),項目投資回收期3.80年(不含建設期),內部收益率35.03%。        研發中心建設項目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其效益將從公司研發的產品間接體現。
  • 瓶蓋供應商金富科技IPO:業務單一近八成營收依賴怡寶和景田
    金富科技主營業務極其單一,毛利率不穩定,毛利率隨產品售價及原材料價格上下波動。金富科技還對前二大客戶華潤怡寶和景田依賴嚴重,每年近八成的營業收入來自這前兩大客戶。近日,金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金富科技)更新招股書,擬於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募資4.9億元,用於擴大塑料瓶蓋產能。此次上市保薦機構為中信證券(600030,股吧)。
  • 利和興IPO估值:成長性和研發投入是亮點嚴重依賴華為是風險點
    業績成長性頗佳但嚴重依賴華為招股書顯示,利和興成立於2006 年,利和興自設立以來專注於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致力於成為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5G)領先的智能製造解決方案提供商。首先,公司銷售收入嚴重依賴第一大客戶華為公司,2017-2019年公司來自華為公司銷售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達47.49%、75.47%和61.38%。其次還是與華為相關,華為公司被美國政府採取管制措施而導致公司對其銷售收入存在大幅下滑的風險。
  • 利和興IPO估值:成長性和研發投入是亮點 嚴重依賴華為是風險點
    業績成長性頗佳但嚴重依賴華為招股書顯示,利和興成立於2006年,利和興自設立以來專注於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致力於成為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5G)領先的智能製造解決方案提供商。首先,公司銷售收入嚴重依賴第一大客戶華為公司,2017-2019年公司來自華為公司銷售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達47.49%、75.47%和61.38%。其次還是與華為相關,華為公司被美國政府採取管制措施而導致公司對其銷售收入存在大幅下滑的風險。
  • 賽科希德過會:今年科創板過會第44家 中金公司過3單
    賽科希德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血栓與止血體外診斷領域的檢測儀器、試劑及耗材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醫療機構提供凝血、血液流變、血沉壓積、血小板聚集等自動化檢測儀器及配套的試劑和耗材,是血栓與止血體外診斷領域領先的國內生產商。公司自設立以來一直專注於血栓與止血體外診斷領域,主營業務未發生變化。
  • 賽科希德:第二屆監事會第十四次會議決議公告
    內容詳見公司刊登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www.sse.com.cn)的《北京賽科希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於使用募集資金置換預先投入募投項目的自籌資金的公告》。        表決結果:3票同意,0票反對,0票棄權。        本議案無需提交股東大會審議。
  • 卓勝微電子IPO:畫7.33億研發大餅 12億「巨量吸血」?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募資計劃很少用於對現有業務產能的提升,12億元募資中7.33億元的用途是研發費用支出,按照目前公司的研究團體體量,卓勝微電子僅消化研發費用就需要10年時間, 此外公司對研發投入的收益並沒有給出預期,能否貢獻業績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 賽科希德上市:市值139億 前總經理王振華錯過一夜暴富機會
    來源:雷建平sky雷帝網 雷建平 8月6日報導北京賽科希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為:「688338」,簡稱:「賽科希德」)今日在科創板上市。賽科希德發行價為50.35元,發行2041萬股,募集資金總額為10.27億。
  • 艾迪藥業二次科創板上會成功,賽科希德、高測股份...
    艾迪藥業:暫緩審議後二度上會,說明招股說明書的修改情況  艾迪藥業成立於2009年,系一家以人源蛋白產品生產、銷售為主的生物製品企業,同時開展部分仿製藥業務及經銷雅培公司HIV診斷試劑和設備業務,並正在布局開展抗愛滋病、抗炎以及抗腫瘤領域創新藥物研發。
  • 先把握賽科希德的階段市場機會,未來的投資價值交給未來
    賽科希德是一家致力於血栓與止血體外診斷設備供應商,為醫療機構提供凝血、血液流變、血沉壓積、血小板聚集等自動化檢測儀器及配套試劑、耗材。賽科希德的價值在於為血栓、止血手術治療提供數據參考以預防、篩查、診斷和監測。
  • IPO成功案例學習筆記:嚴重依賴單一客戶
    二、發審委會議提出詢問的主要問題1、請發行人代表進一步說明發行人的品牌、研發、生產技術等核心競爭力是否能夠保持其在貴州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貴州中煙)重要供應商地位,以及發行人的可持續經營和持續盈利能力;發行人是否存在嚴重依賴單一客戶貴州中煙的情形,是否存在獨立性方面重大缺陷,發行人是否存在被其他供應商替代的風險;發行人是否建立防範商業賄賂的內部控制制度及其運行情況
  • 嚴重依賴大客戶 藍電環保IPO被否
    究其原因,證監會在2月6日發布的審核結果公告中透露,藍電環保過度依賴大客戶。有市場人士認為,藍電環保的近3年淨利潤僅接近1億元,這也是發審委關注的重點,利潤考核成為關鍵。  被疑過度依賴大客戶  公開資料顯示,藍電環保主要從事電除塵器、布袋除塵器、電布袋除塵器以及脫硫脫硝設備的研發、製造和銷售業務。  雖然頭戴「光環」,藍電環保最終被否。
  • 五穀磨房衝刺IPO 營收嚴重依賴線下渠道
    天然健康食品市場前景被外界所看好,但五穀磨房依賴線下渠道、行業集中度低等問題也給五穀磨房的發展帶來挑戰。五穀磨房的成色五穀磨房由深圳香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桂常青及其丈夫張澤軍在2006年創立。該公司銷售渠道以線下為主,主要採取的是與超市籤訂協議、開設「體驗式」專櫃的直營模式。
  • 科創板IPO|仰仗高研發投入,新點軟體闖關科創板IPO能否成功?
    科創板IPO|仰仗高研發投入,新點軟體闖關科創板IPO能否成功?圖片來源:新點軟體招股書  最近三年及一期,新點軟體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27億元、1.86億元、2.31億元及4958.64萬元,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4.84%、15.66%、15.14%及31.06%。  新點軟體最近3年累計研發投入佔最近3年累計營業收入比例為15.24%,發生的研發費用直接影響公司當年的淨利潤水平。
  • 生產人員學歷或比研發人員高,三生國健IPO或面臨同業競爭風險
    從經營可持續性風險的角度來看,2017年到2019年的三年報告期內,三生國健的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自其自研上市的抗體類藥物「重組人II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商品名:益賽普)(註:屬於TNF-α抑制劑藥物),相應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0.94億元、11.28億元和11.62億元,佔當期營業收入之比分別高達99.15%、98.73%和98.71%,雖然佔比略有下降,但是仍然難改公司收入嚴重依賴單一產品的現實
  • 採購銷售都嚴重依賴美的,德業股份「雙經銷」模式或存隱患
    來源:金色光-投資有道滬市主板擬上市公司寧波德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業股份),主要從事蒸發器、冷凝器和變頻控制晶片等家電零部件,以及除溼機和空氣源熱泵熱風機等環境電器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
  • 中概股風聲鶴唳,納斯達克限制小型中企IPO,科創板能否護航?
    其中,最可靠的消息是納斯達克修改上市規則,限制中國小型企業ipo,具體方式包括收緊限制和放慢對這些公司的IPO申請的審批速度。限制的理由堪稱官冕堂皇。因為一些小型中國公司ipo,融資規模並不大,IPO募資大部分來自中國投資者,甚至是高管的熟人,而不是美國投資者。這些公司在美國上市後,只在公開市場上交易很少一部分股票,大多數股票掌握在少數內部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