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燕窩成為越來越多人選擇的滋補佳品。鮮燉燕窩更是憑藉新鮮營養、方便快捷的優勢,最大程度迎合了現代人尤其是女性群體的需求,成為廣受歡迎的燕窩產品。
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吃完鮮燉燕窩急忙找廁所?有可能是你吃的鮮燉燕窩不乾淨;「零添加防腐劑」的廣告值得相信嗎?這都是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安全問題。
近日,消費者報導雜誌官方平臺連續兩天分別發布了燕窩產品評測文章,通過向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送檢了8款鮮燉燕窩,檢測了菌落總數、大腸菌群、防腐劑等安全指標,以及固形物含量、唾液酸、蛋白質等相關營養品質指標。
▲ 消費者報導雜誌推文
我們根據《消費者報導》文章中提供的權威、中立的檢測數據,再次解析數據背後的產品關鍵指標和品牌經營模式,試圖通過客觀的分析帶你更深入了解鮮燉燕窩行業,並為消費者提供購買數據參考。
安全指標測評:
3款鮮燉燕窩衛生狀況欠佳
燕窩是金絲燕的巢穴,或多或少會帶有燕子的糞便及其他汙染物,加工生產過程中若殺菌不徹底,就會容易滋生細菌,而且鮮燉燕窩中營養成分豐富,是細菌生長的溫床。
衛生學上,通常用菌落總數可以指示食物受細菌汙染的程度,繼而判斷食物是否發生腐敗;大腸菌群可以顯示食物是否受到糞便汙染。
檢測出結果顯示,肌活、燕小廚、小仙燉等3款鮮燉燕窩菌落總數分別達到30萬CFU/g、23萬CFU/g和15萬CFU/g,超過了官方規定的≤1萬CFU/g的限值,衛生狀況欠佳。
值得注意的是,小仙燉菌落總數(15萬CFU/g)同樣超過了其執行標準《Q/CYXXD 0001-2020 鮮燉燕窩》的規定(≤10萬CFU/g),衛生狀況欠佳。
而燕之屋、同仁堂、燕大夫、正典、蔡府等5款鮮燉燕窩,菌落總數均<10CFU/g,衛生狀況較為理想。
▲ 測評結果來自《消費者報導雜誌》
那麼問題來了,同為鮮燉燕窩,為什麼不同品牌檢測到的菌落總數指標天差地別?
業內人士指出,這可能與它們的加工方式有關。目前市場上的鮮燉燕窩大致分為低溫燉煮和高溫燉煮兩類,低溫燉煮的加熱溫度一般低於100℃(通常為95℃或98℃);高溫燉煮的加熱溫度則在100℃以上(通常為105℃、115℃或121℃)。
這兩種加工方式都屬於溼熱滅菌,但高溫和低溫的滅菌效果不同。通過研究發現,高溫燉煮更能殺滅產品中的微生物,安全性高。比如此次測評中,燕之屋檢測到的菌落總數<10CFU/g,衛生狀況較為理想,而燕之屋的鮮燉燕窩採用了115℃高溫燉煮的加工工藝,能夠有效滅菌。
與之相反的,低溫燉煮的鮮燉燕窩其微生物指標不穩定,存在菌落總數超標的安全風險。比如此次測評中,倡導低溫燉煮巴拉巴拉的小仙燉,菌落總數比其執行標準的規定(≤10萬CFU/g)還高出5萬CFU/g,而其採用的正是95℃低溫燉煮加工方式。
要知道,菌落總數過高,食品中的微生物繁殖速度會加快,破壞食物的營養成分,尤其在夏天容易引起食品腐敗變質,食用後可使人患上腸道疾病危害人體健康,脾胃虛弱、孕婦等人群的人吃了可能會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
▲ 圖片來自《消費者報導雜誌》
營養品質指標測評:
3款品牌涉嫌虛假宣傳
一瓶小小的鮮燉燕窩,背後暗藏著千億級市場。大大小小的燕窩品牌踏上了電商和流量時代的快車,使出了五花八門的營銷打法,企圖撬動背後的龐大市場。
然而,小小的一罐鮮燉燕窩中誰的用料更實在?蛋白質、唾液酸這些關鍵營養成分含量又如何?各大品牌的鮮燉燕窩品質狀況與其對外宣稱的指標是否吻合?
在《消費者報導》送檢的8款鮮燉燕窩中,同時也對固形物含量、唾液酸、蛋白質等相關營養品質指標進行了檢測。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固形物含量越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幹燕窩的添加量越多。固形物含量越低,說明產品的「水分」就會越高;固形物含量越高,說明產品的用料越足、越實在。
▲ 測評結果來自《消費者報導雜誌》
檢測結果顯示:燕小廚、小仙燉、蔡府等3款固形物含量分別只有68.7%、72.5%和80.1%,均不同程度低於它們的包裝宣稱值(90%、90%和92%),不符合相關規定,涉嫌虛假宣傳。
其中,燕大夫的固形物含量最低,僅有68.4%,說明它的燕窩添加量可能比較低,從產品外觀來看,燕大夫的質地也是比較「稀」。
而同樣是固形物含量,燕之屋、同仁堂、正典等3款鮮燉燕窩則分別達到97.6%、92.9%和92.3%,均大於各自的包裝宣稱值(均為90%),說明它們的燕窩用料更實在,在對外宣傳上也更為符合事實。
另外,唾液酸是燕窩產品重要的品質營養指標,其具有一定的功效及生理意義,在人類腦或腦中樞神經系的發育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常服可達到增強免疫力、記憶力等功效。
▲ 測評結果來自《消費者報導雜誌》
測試結果顯示,燕之屋、蔡府、肌活等3款鮮燉燕窩的唾液酸含量較高,均達到3.4mg/g的水平。
而正典、燕小廚、同仁堂、小仙燉等4款唾液酸含量為中等水平;此外,燕大夫唾液酸含量是8款鮮燉燕窩中最低的,僅為1.1mg/g,可能是由於其使用的燕窩原料等級較低,也可能是幹燕窩添加量較少所致。
同樣的,蛋白質含量也是區分燕窩品質等級的一個重要依據。蛋白質的含量越高,說明燕窩含雜質少,其品質和等級也越好。
▲ 測評結果來自《消費者報導雜誌》
測試結果顯示,燕大夫、肌活、燕小廚等3款鮮燉燕窩蛋白質含量較低,分別只有1.9g/100g、1.6g/100g和1.3g/100g;小仙燉、燕之屋、正典等3款則處於中等水平,蛋白質含量分別為2.3g/100g、2.2g/100g和2.2g/100g。
同仁堂、蔡府等2款鮮燉燕窩蛋白質含量較高,均達到2.8g/100g,說明它們使用燕窩的原料等級可能較高。
網紅品牌潛在風險:
過度依賴營銷的弊端
在過去不久的「618」中,鮮燉燕窩單品撐起了滋補品領域的大旗,颳起了一股新的燕窩消費熱潮。
首當其衝的是小仙燉。作為燕窩行業的一匹黑馬,小仙燉僅用幾年時間便做到了全網鮮燉燕窩銷售第一,有著非常明顯的網紅品牌特質。
然而從以上的檢測結果不難看出,無論是在安全指標還是在營養品質指標上,小仙燉的數據都很難令人滿意。這難免令人產生質疑,定位「鮮燉燕窩專家」的小仙燉是否專業?小仙燉的「網紅之路」能走多遠?
開創了「鮮燉燕窩」品類的小仙燉,從創立之初就「自帶光環」,前有多位等大佬投資人和明星投資人,後有張栢芝、張雨綺、景甜、歐陽娜娜等明星在小紅書上紛紛「種草」推薦,短時間內引發大量關注。
▲ 圖片來自網絡
憑藉品類和銷售模式創新,並通過節目營銷、電商大促、樓宇投放、明星種草、直播帶貨等綜合性拉量打法,小仙燉快速「出圈」,成功將流量轉化為銷量。
但小仙燉的尷尬在於,一面是銷量領跑鮮燉燕窩市場,另一面卻是過度依賴營銷、產品單一、質量參差不齊導致用戶口碑的下滑。就拿上述的檢測結果來說,小仙燉菌落總數比其執行標準的規定還高出5萬CFU/g,可以說是嚴重超標,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隱患,可見「和明星吃同款燕窩」也並不能保障安全。
另外,根據檢測結果,小仙燉在營養品質指標上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單是固形物含量一項,就與其宣稱值出現較大差異,雖然並非食品安全問題,但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企業的質量控制和工藝水平存在缺陷。
▲小仙燉包裝宣稱
與之相反的是,一些在營銷上較保守的品牌反而更注重工藝水平和質量把控,比如傳統燕窩品牌燕之屋,其鮮燉燕窩產品在全網聲量一直較小,但在安全和營養指標上都顯得更為真實靠譜。
不得不提的是,小仙燉在規模和渠道上,與燕之屋等知名燕窩品牌相比還是遜色不少。小仙燉產品單一化,主打的線上經營模式也存在風險,畢竟網際網路江湖風雲萬變,企業一旦減少廣告投入,產品銷量將應聲下滑,而產品質量問題也將影響到品牌的美譽度和產品的回購率。
隨著滋補品市場潛力被不斷挖掘,燕窩行業競爭也日趨白熱化,危機與機遇並存。對於鮮燉燕窩品牌而言,提供優質的產品和建立足夠的壁壘,才能跟消費者發生有粘性的、長期的關係。筆者也建議,在網絡營銷花樣多的今天,消費者應該擦亮眼,認真鑑別,在選購鮮燉燕窩等食品時,應該在正規渠道挑選在安全性方面更有保證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