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奮進新時代·經驗篇
經過一年多籌備,不久前,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浙江省能源集團合作成立的「浙江能源學院」第一屆新型學徒制班正式開班。該班突出「浙能」的用人主體地位,融合「浙能」標準,針對性地制定模塊化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方案,解決學生技術技能水平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
「這是學院『雙元制』項目的發展與延伸,我校從2007年起率先在全國試點『雙元制』育人,現已成為現代學徒制的重要板塊。兩者有一共同邏輯,那就是高職院校如何為企業破人才困局。」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王建林說。
如何提高企業員工學歷層次——
企業破局,「雙元」落地
40多歲的蔣衛金有時會想,如果13年前他沒有提出那次申請,如今是否仍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普通技工?
蔣衛金是杭州大和熱磁有限公司的職工,中學畢業後就到企業工作。隨著企業的快速發展,他曾想考個大專文憑,再拿個技師資格證,這樣不但工資可以上漲,也能逐漸跟上技術更迭的步伐。然而,事情並沒有他想像的那麼簡單,工學矛盾難以解決,沒有規範的培訓和學習,參加成人高考勝算很小。
蔣衛金的苦惱,在大和熱磁不在少數。據當時的集團人力資源部調查顯示,大專以下學歷員工佔了企業總人數的40%左右,且多數人對提升學歷需求迫切。「我們將情況反饋到董事會,管理層非常重視,明確提出提升集團員工整體學歷層次,在引進人才的同時,在存量改革上做文章。」時任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周毅說。
存量改革怎麼改?企業的真問題,傳到了王建林那裡。作為國內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專家,王建林首先想到:大企業的難題,在浙江為數更多的中小企業中會越加突出,必須得破!在國內無經驗可循的背景下,王建林將目光瞄向了德國的「雙元制」。
「雙元制」源於德國,政府主導,企業和中職院校共同培養人才。移植到這裡情況變了,合作方是高職院校,培養對象是企業職工。王建林帶著團隊四處調研,決定採納德國雙元制合作的核心措施,同時強調回歸「成人本質」,提出了「招工即招生」「招生即招工」的設想,並與企業一道尋求政府的支持。
浙江省教育廳很快明確改革試點,實行招生考試傾斜政策:具有3年工齡的企業職工參加全國成人招生考試,中級工加20分、高級工加30分,再降20分錄取。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制定技師考評政策,允許「雙元制」班學員,突破原有技能年限和逐級晉升考證限制,直接參加國家職業資格二級(技師)等級的職業技能評定。試點班學員的學費由企業支付、畢業學員定職提薪。
「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就是為企業破解人才困局。所以『雙元制』即便是十幾年前的一次創新,沿用至今依然不過時。」王建林說。
如何為企業培養員工——
「雙元」育人,過五大關
可以報名了!蔣衛金興奮了一整夜。第二天,他就向企業人力資源部提出申請。企業通過後,學校協助學員提交資料,並進行考前文化課輔導。蔣衛金參加了成人高考並通過,正式成為首期試點班的一員。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雙元制」包括雙元招生、雙元培養、雙元師資、雙元管理、雙元評價等五大模式。蔣衛金過的,只是第一關。
進入培養階段,「雙元制」首先打破傳統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的固定教學計劃,根據不同企業的生產特點和企業的不同崗位需求,教學模塊分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專項技術和崗位訓練模塊。組建相應教師團隊,逆向定製個性化教學模塊。
比如,大和熱磁是一家日企,校企雙方確定了基於小企業機械產品運作過程的知識排列與教學安排,將英語調整為日語,設置了機械產品設計、機械加工工藝及實施等6個必修模塊,設備管理與維護、質量控制與檢驗等4個選修模塊,售後服務等3個自學模塊。「每個模塊都指向了企業的真實需求,不帶一點水分。」試點班班主任婁嶽海說。
按照規定,「雙元制」採取彈性學制,實行學分制管理,培訓的理論學時不少於100課時,崗位實操不少於200課時。理論提升合班上課、技能提升分方向授課,同一個班級根據學員實際工作分工不同,按技師標準分方向設置不同工種的技能實操培訓,幫助學員順利通過人社部門職業技能鑑定,獲取技師等級職業資格證書。
為滿足企業職工在崗學習的要求,每周五和周六的晚上,理論教學設在專用教室,技能訓練設在車間。蔣衛金對技能訓練印象深刻,一是技能訓練佔的學分多;二是在熟悉的車間和設備上操練,「感覺不慌,遇到問題現場就能解決」。
據了解,「雙元制」培養由校企雙方共同委派教師、工程技術人員、一線指導師傅承擔教學工作。其中,理論教學由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學校教師、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擔任,技能訓練由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師傅或學校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
學校導師側重理論知識及研發技能培訓,提升學員綜合素質。企業導師注重技能提升和工藝改進,每人帶徒弟不超過5人。企業導師根據教學工作量考核由企業支付企業導師課酬,學校導師則要每周從杭州趕往各地企業進行授課。
「與一般培訓班不同的是,針對不同企業的不同需求,學校導師會相應地進行調整和組團。可以講,『雙元制』培養是為每個企業量身定製的。」王建林說。
培訓期滿後,企業和學校聯合考核學員,修滿所有理論和實操課程並考核合格的頒發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大專成人文憑,並按規定向人社部門提出申請,對培訓的學員進行技能鑑定,鑑定合格的核發職業(工種)資格證書。
28歲那年,蔣衛金成功拿到大學文憑,取得國家職業資格技師等級證書,還獲得「一種用於產品耐水壓檢測的檢驗治具接頭」實用新型專利。按照「雙元制」校企雙方之前的約定,學歷提升與薪資上漲直接掛鈎。當年,蔣衛金月薪就漲了1000元。
「雙元制」首試成功,該模式迅速在浙江推廣。目前,浙江省「雙元制」成人高等職業教育學員近3萬人,合作企業500餘家,成為浙江省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重要板塊。70%的畢業學員之後成長為企業骨幹,更是誕生了一批如開發10餘項新產品的李水軍等明星學員。
如何與時俱進滿足人才培養需要——
「雙元」先行,「三教」改革
採訪中,王建林向記者道出了10餘年的真實體會:無論經濟如何波動,企業如何換代,優秀技術人員的缺口永遠在。「即便現在高等教育普及率高了,企業員工學歷提升了,但這樣的培養模式不會落伍,而且為職業教育『三教』改革提供了先行先試的思路。」
先說教材。學院與企業共建教材開發工作小組,由專業教研室教師、學院繼續教育分院專家和企業具體工作部門業務骨幹等組成。小組成員全面分析教學模塊中具體知識點的要求,選擇教學案例,結合工作過程進行開發,企業骨幹全程參與。教材必須體現實用性、先進性,反映現時生產過程中的實際技術水平。以工作過程、工作任務為內容,採用「任務驅動」型編寫模式,完成知識點與技能要素的整合。
目前,校企共同開發的「雙元制」《現代工具機設備》《實用檢驗技術》《質量體系培訓》等成為國家「十三五」規劃教材,完成了浙江省「機械製造工藝師」新職業標準與配套鑑定題庫的開發。
再說教師。「三教」改革提出要建設高水平結構化的教師隊伍。而在「雙元制」改革中,學校教師重新「排列組合」,以組團的方式對接教學。以「大和熱磁」「雙元制」教學團隊為例,學校按照企業教學要求,從學校基礎部的數學教研室與英語教研室、機械工程系的機械基礎教研室、機械製造與自動化教研室、數控教研室、CAD教研室重新組織10餘名教師,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技能實訓等開展相關教學教研工作。雖然是全新的團隊,但在一個共同願景下,每位教師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其間,3名教師晉升教授職稱,兩名教師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教法也在發生著變化。「雙元制」是在企業真實或仿真的環境中進行教學,真正實現了「邊做邊學、邊學邊做」。而因有了企業的「源頭活水」,學院教學自然「常學常新」。比如,學院在其專業群核心課程「智能產線綜合實訓」中,依託法蘭盤產線作為載體開展綜合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遇到了產線太龐大,學生不知如何下手;產線太貴,學生很難有充分上手的機會;產線設備損耗較大,維護成本高;缺乏豐富的教學技術和手段等問題,尋找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選擇新生的數字孿生技術,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方案和信息化技術支持,推進了課程的數位化、信息化教學探索。
「『雙元制』的基本理念就是將學校學習與工作實踐相結合,為勞動力市場輸送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正是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核心所在,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所在。」王建林說。
實踐者說
【教師說】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智能製造學院教師葉紅朝:
「雙元制」項目的開展,對於教師來說還是有不小的挑戰,「學生不跑老師跑」,為企業專門編寫教材,根據企業需求安排實踐教學,量身定製人才培養方案。雖然我們辛苦,但企業受益不小,尤其是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方面,從企業出發,從員工出發,受惠的員工是企業穩定的主心骨。
【企業說】
三花集團副總裁張亞波:
浙江省大部分企業不具備開展專業化培訓的條件,一般內部培訓只能對新員工的技能熟練起作用,而對老員工的技能提升和知識更新效果甚微,「雙元制」項目正好可以突破這一瓶頸,成為技能人才培養的途徑。
【學員說】
新昌三花製冷集團有限公司四通部件事業部張雯琪:
高中畢業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非常遺憾失去了讀大學的機會,現在學校和企業的合作,讓我們能夠在工作崗位上繼續求學,這是以前不敢想的。
《中國教育報》2020年08月11日第1版
作者:本報記者 蔣亦豐 通訊員 任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