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家長們該帶著孩子去旅遊了。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旅遊景點外,今天想給大家介紹一些比較「特殊」的旅遊區:
據中國江蘇網訊,《2018畢業生探訪高校排行榜》已於近日出爐。在這張榜單上,成為熱門旅遊點的國內大學除了廈門大學和香港大學外,清華北大的排名也很高。據北京新聞報導:由於清北兩所高校暑期參觀需提前預約,且限制參觀人數,校門口甚至聚集了「黃牛」,宣稱可以送人進校園。
「黃牛」的出現固然會擾亂學校的教學環境,但是也從側面顯示了這兩所高校作為旅遊區的火爆程度。
相比往年,除了「釋放減壓」、「歷練長見識」等意願,為後續學業規劃和未來發展做準備的「高校探訪」成為畢業生及其家長的新訴求。可以說,去高校旅遊,不單是旅遊,也寄託了對未來的嚮往。
清華
"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
從西直門出發,北京地鐵13號線先是向西北而去,走過3站,便來到了五道口這個中國高校雲集的學術聖地。出站略微向西走上幾百米,便來到了一所被人戲稱為「五道口職業技術學校」的校門口。當然,這其實是在親密地稱呼中國最負盛名的高校之一——清華大學。
「水木清華」四字出自康熙皇帝御筆
1900年庚子國變,讓中國帶著恥辱走入了20世紀。對於這場劇變,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世界都有著自己的反思,不管兩者反思的內容和方向如何,卻在興辦新式教育,為中國從思想上脫胎換骨打下基礎方面取得了一致。
1908年7月14日清政府以照會形式通知美方,確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務部負責設立一所留美訓練學校,如有必要,還準備在中國其他城市設立分校。隔年9月,經清政府外務部、學部奏準,由清內務府將荒廢已久的清華園撥給遊美學務處,作為遊美肄業館(後改名清華學堂)的館址。這正是日後清華大學的肇始。
1911年3月,第一批清華學堂的學生在北京宣武門內的學部參加入學考試,其中各省經初試錄取保送而來的184人,加上在京招考得中的141人及上年備選的143人,共計468名學生,就成為第一批清華人。由於清華官辦身份,收費少而待遇好,因而報考人數極多,一開始就形成百裡挑一的局面。使得第一批清華人是群英薈萃,不乏有許多日後名聲顯赫的學術第一人——如化工專家侯德榜、中國真菌學創始人戴芳瀾、近現代考古之父李濟、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呂彥直,以及大師吳宓和金嶽霖等。
清華禮堂
如今,沿著清華大學的東西主幹道走到中央路北,就能見到一座20世紀90年代原樣復建的古典優雅的青磚白柱三拱牌坊,基座兩側嵌著兩根古希臘陶立克式立柱,上有清末重臣那桐手書三個大字「清華園」。昔日,這裡正是當年金嶽霖和他的同學們,懷揣著希望和嚮往跨越而過的老清華校門(亦稱「二校門」)。當他們走過這座由美國建築師斐士設計施工,被所有清華人視為精神象徵的大門後,就正式踏入了清華學堂,成為第一批清華人,不僅掀開了他們人生中嶄新的一頁,更是掀開了中國近代史中開啟民智,走向未來的一頁。
清華大學「二校門」
和老校門一起見證這一刻的,還有這座校門之後由美國人設計,興建於1909到1911年間的清華第一批校舍建築:同方部;清華學堂(又稱一院);二、三、北院和校醫院等,總計約16000餘平方米的建築群。今天在清華校園中,人們還能親眼看到這些具有重大象徵意義的建築,這就是今天清華學子依然使用的,被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同方部和清華學堂。
清華學堂
同方部的「同方」二字可能來源於《禮記·儒行》中「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因為此樓很長一段時間被當成每年祭孔的場所,為此從儒家典籍取名也不足為怪。被用作小禮堂的同方部,是很多事件的見證者:昔日新生入學之時,校長梅貽琦每每在此接見;1914年,梁啓超在此以「君子」為題,號召學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從此,「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成為清華校訓,作為清華精神的一部分激勵無數有志青年……
同方部
1925年曹雲祥出任校長後,聘請了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和趙元任擔任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除了梁啓超的中國通史在同方部授課之外,其他三大導師的國學課程,都在清華學堂117號教室教授。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又帶建築系入駐此樓,在門廳和長廊上掛滿了琳琅滿目的世界名畫,讓人一步入其中就能感受到這裡濃濃的藝術氣息。如今,這座清華最早的學堂依然是公用教學樓,共有大小教室11間,可同時容納565位學生上課。
今天,人們可以沿著當年清華學子走過的路,走進這些被指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清華早期建築中,細心感受這些典雅莊重建築的歷史,聆聽它們的呼吸時,還能聽到那些大師先賢、熱血學子的話語,在岑寂的樓道之中,輕輕地迴響傳遞。
北大
「西郊出來的學生年紀輕,態度瀟灑,學問沒有十分壞的」
追溯北大的發源地,還是得先回到現在北京東城區的沙灘北街。北京大學創辦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僅存的碩果。北大也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當時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
北大的南北閣。兩閣都是灰瓦四角攢尖頂,高兩層,是一對相依而立的「孿生」建築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位於沙灘馬神廟街公主府舊址的大學堂校舍,被俄、德侵略軍強佔,房屋、儀器、書籍、設備等遭到嚴重破壞。京師大學堂因此停辦,於1902年恢復,隨著招生的擴大,校舍不敷使用的問題日益突出。
民國後,北大申請恢復分科大學校舍的工程,卻一直未得批准。次年,教育部將該處房地售予陸軍部辦講武堂,兼作炮兵營,此後一直作為兵營使用。因為北大從未遷入,這處老建築也少被人提及。現存建築坐北朝南排在一條馬路的北側,主樓為磚木結構,灰磚清水牆,三角桁架,坡屋頂,外拱廊,建築造型粗獷厚重,屬於北京早期折中主義形式的優秀作品,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的分科教育因而邁出了第一步。除了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農科大學作為分科之一發展開來,成為今天的中國農業大學。
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因經費問題,教育部一度下達結束北京大學的命令。時任校長的嚴複寫文章向上力陳,向社會呼籲支持辦學,師生們一致團結努力才得以保住。不過他自己隨後卻因派系鬥爭而被迫辭職。在蔡元培執掌之前,北大稱得上風紀敗壞。北平女生調侃「北大老」也沒錯,北大學生確實年齡普遍偏大,有的本身就是政府官僚。大部分學生仍承襲傳統觀念,以讀書為做官的階梯,多是官二代、富二代。不學而無術,當時的北京妓院八大胡同皆稱「兩院一堂」是最佳主顧,兩院指參議院、眾議院,一堂指的就是北京大學舊稱「京師大學堂」。
1917年,蔡元培不顧友人的極力勸阻,回國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首先便聘用了陳獨秀、胡適、錢玄同、周作人、辜鴻銘等大批優秀學者,接著鼓勵師生成立各種學會和興趣會,推動校園制度改革,整頓校風僅一年,北大就堪稱煥然一新。「思想自由、兼容並包」,構成今日北大精神的要素。也就在這一年,北大遷入了漢花園大街(今五四大街)新落成的校舍「紅樓」。該樓造型為簡化的西洋古典風格,地上四層、半地下一層,紅瓦坡頂,主體為紅磚砌就,青磚窗套,二層以下呈灰色;坐北朝南,平面略呈「凹」字形。在當時的北京,紅樓實屬罕見的高大現代化建築,非常壯觀醒目。
紅樓投入使用後,改為文科教室、圖書館、研究所和校機關所在地,定名北大文學院,又稱北大一院。公主府校址改為北大理學院,又稱北大二院。在紅樓二層辦公的文科學長陳獨秀,將《新青年》雜誌編輯部帶到了北京,新文化運動幹將的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沈尹默、陶孟和、李大釗等北大教授輪流任編輯,一校一刊就這樣成為引領進步思想的發源地。
北大紅樓還堪稱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陣地。圖書館主任李大釗的辦公室位於紅樓一層的東南角,他率先在北大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在紅樓圖書館成立了北京共產黨的早期組織,擁有張國燾、鄧中夏、高君宇等十幾名成員。而當年圖書館一位25歲待了3個月的管理員,日後更是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1918年,北大將紅樓北面松公府舊宅的一片空地,租來做操場。眾所周知,1919年5月4日,北大進步學生在這天奏響了五四風雷。他們就是從這所操場集合排隊出發,沿著北池子大街向天安門行進。
沙灘紅樓的正立面。1917 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的當年,校舍「紅樓」落成,北大校風在蔡元培的改革下煥然一新,紅樓也成為日後進步思想的發源地,堪稱北大精神的新生之地
如果走入今日的北京大學,從西校門進入到達湖區,可沿路欣賞到一組「中國傳統復興式」建築。卷棚歇山式的西校門,中部三間敞開朱紅大門,梁枋上繪著青綠相間的彩畫,建於1926年。當時校園建築已基本建成,為了與之風格相稱,校友們捐資仿照頤和園東宮門設計了西校門。「燕京大學」的匾額是請蔡元培手書的,北大遷入後,換成毛澤東題寫的「北京大學」四字。
北大標誌性建筑西校門,卷棚歇山式,中部三間敞開朱紅大門,建於1926 年。為了與校園已建成的建築風格相稱,校友們捐資仿照頤和園東宮門設計了西校門。「北京大學」的匾額由毛澤東題寫
走過校友橋,便進入燕園早期的主要教學區,也是現在北大的行政教學區。主樓辦公樓,又稱貝公樓,仿清朝宮殿形式,灰色筒瓦屋頂橫分三段,中部是歇山式,兩翼是廡殿式,由主體和兩翼耳樓構成;通貫兩層的紅柱將牆壁分隔成五開間,樓身下部由花崗巖條石築成,坐落在雕飾精美的須彌座上。明間大門前伸出一個抱廈,抱廈頂部是二層的陽臺,這是西方常見的設計,以前校內舉行大型集會時,這個陽臺常被用作講壇。貝公樓所處廣場左右兩翼分別是化學北樓與外文樓,又稱睿樓和穆樓,也是仿清宮殿式,灰瓦廡殿頂,正面分為紅柱白牆的九間,底部牆基用花崗石砌築。辦公樓南北又有兩座東西向的建築,分別是檔案館(原燕大圖書館)和民主樓,都為七開間的歇山頂建築。
未名湖畔的石舫,石舫為和珅淑春園遺物,仿製的是頤和園昆明湖中的清晏舫,成為他僭越的「罪證」之一。船身部分為木構,1860年被毀,現僅存石質底座
再往未名湖畔行進,北部是當時最早建成的男生宿舍。起初也以捐款人的名字命名,後來被北大編為「德才均備」四齋。這四齋最為奢華,常被描述為「宮殿式」住宅,住宿條件在當時可算是極高規格,每房配有電燈、冷熱自來水、自排水的水盆、暖氣和防沙防蟲的銅紗窗等。七齋面向湖面的山牆設計了透空的柱廊,既提供了觀景的休息空間,又與湖畔的風景相融和。晚上燈火通明,有學生形容七齋如同海上的巨艦,也堪稱一景。現在各齋成為北大辦公和接待國際友人的場所。
女生宿舍位於未名湖南岸,在靜園草坪兩側,各有三座灰牆灰瓦的傳統院落,與第二體育館呼應,又組成三合院的品字型,建築幽靜典雅,這就是常被提起的六院。走到此處,感覺一眯眼,身著旗袍風姿灑脫的民國女學生,就從老照片中走了出來。六座庭院略為相似,都面朝中間的草坪,開了灰瓦卷棚頂的小門,與兩側的虎皮牆相連。
美國建築師亨利·墨菲為燕大校園繪製的部分設計圖
北大教授建築學的方擁教授,在著作中曾提到一個有趣的細節:一次北京大學校園規劃委員會的例會上,北大物理學院報告在其辦公大樓的門面改造中,將豎向半圓拱券狀的窗戶置於門楣之上。室內頓時譁然,幾位委員同時驚呼:北大物理學院怎麼變成了清華物理學院?會議很快做出結論:物理學院必須將窗戶恢復成矩形。從中也可充分一窺北大人對燕園傳統復古式建築的欣賞與執著。
貝公樓與前面廣場的華表。兩座華表是圓明園遺物,仔細看其實並不一致,與國家圖書館老館文津樓前的兩座華表互相錯配
1952年,北大遷入燕園。此後新建的校舍,也都自覺與燕園建築風格儘量相一致,主要建築採用了灰筒瓦大屋頂的民族形式,灰色清水磚牆,簡單的簷部裝飾等。燕園古典的情思與審美,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已滲入北大的精神文脈之中。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