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致富有「蜜方」 黃土高原上的「甜蜜事業」助力農民增收

2020-12-18 騰訊網

王保倉向長江商報記者展示蜂脾。本版圖片 長江商報記者 王位 攝

黃龍縣蜜源植物豐富。

黃龍縣被授予中華蜜蜂之鄉稱號。

●長江商報公益記者 李璟 發自 陝西黃龍

集天地之靈氣,採百花之精華。在《神鵰俠侶》中,小龍女靠飲用蜂蜜度日,在位於關洛之間的絕情谷獨自生活了16載。與楊過重逢時,過兒對她說:「你容貌一點也沒有變,我卻老了。」

蜂蜜是天然的滋補品,距離絕情谷數百裡之外的陝北,有著被譽為黃土高原「綠色明珠」的黃龍縣,這裡蜜源植物豐富,遠離汙染源。中華蜜蜂生活在這深山裡採花釀蜜,釀出的蜂蜜氣味芳香、口感醇厚,營養價值非常高。

黃龍縣被譽為「中華蜜蜂之鄉」,黃龍蜂蜜蜜香濃鬱、營養豐富,屬國家一級蜂蜜,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已成為陝西省乃至全國中蜂產業的標杆。多年來,黃龍縣充分挖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讓村民們在家門口養殖中蜂,發展「甜蜜事業」,釀造著如「蜜」般甜美的生活。小小的蜜蜂成為當地振興產業的一劑「蜜方」,小小的蜂箱更是承載了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

小蜜蜂帶來「致富路」

深秋的延安市黃龍縣,天藍雲白,馥鬱芬芳。國慶前夕,長江商報記者再度踏訪黃龍縣石堡鎮磊莊村,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並沒有給大山裡的村民們造成過多影響。這幾年鼓起來的「錢袋子」,讓他們的生活過得愈發充實、美滿,並且充滿希望。

車沿蜿蜒的山路駛入深山,四周鬱鬱蔥蔥,老人們在屋前悠閒地聊天,孩子們在廣場上快樂地玩耍。村前潺潺碧水,村後綠色山丘,古樸又現代化的村莊充滿詩情畫意。

在石堡鎮油坊窯蜂場,76歲的王保倉戴上防護帽,小心翼翼地從蜂箱中取出一格蜂巢。一片小小的長方形蜂格上,爬滿了密密麻麻的蜜蜂,嚇得周圍的遊客連連尖叫後退,卻又耐不住好奇心,想湊上前一睹為快。老人笑呵呵地說:「沒事兒,不蜇人,都是好東西!」

這裡方圓3公裡內,種滿了漆樹、五倍子樹、槐樹等近10種蜜源樹種,還有近100種輔助蜜源植物,是中蜂養殖的絕佳之地。蜂場裡,上百個蜂箱錯落有致散布在林間,沿一條小路朝山上走去,還配套建有窖蜜屋、涼亭、石磨,甚至還有個鞦韆。王保倉告訴長江商報記者,每年一到旺季,來蜂場觀光體驗的遊客絡繹不絕,為蜂場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王保倉曾是磊莊村的貧困戶,2018年才脫貧。去年他養殖的10餘箱中蜂「大豐收」,搖下來的蜂蜜足足讓他掙了1.6萬元。老兩口這幾年的日子,真是過得越來越「甜蜜」。「今年山上的花也開得繁盛,希望還能賣出個好價!」

王保倉老家在河南,但他是個土生土長的黃龍縣人。聽老父親講,當年老家受了災,來到黃龍縣討生,後來在這片大山裡發現了這塊「寶地」,便在此安了家。種點口糧,挖點野菜、中藥材,一家人靠山吃山,解決了溫飽問題。「黃龍這裡好啊,是個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王保倉有二三十年的養蜂經驗,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自己瞎整的」。起初,他自己弄了三五個蜂箱,一窩大概能產一二十斤蜂蜜,一年下來可以掙個幾千塊。但一直以來,磊莊村油坊窯組耕地面積小,產業不明晰,和王保倉一樣,這裡十來戶村民都是廣種薄收,屬於典型的貧困村。

2013年,石堡鎮經過調研論證,開始布局中蜂養殖產業,按照中蜂習性,在這個背風向陽、四周環山,三季花期交錯盛開的溝窪坡臺地,建立了油坊窯蜂場。通過劃分區域、集中培訓、科學幫扶、統一購置蜂箱等,王保倉等貧困戶開始了中蜂聯合養殖。繼核桃之後,中蜂產業也逐步成為了石堡鎮的重點產業之一。

中蜂養殖屬於短平快生態產業,不與農林爭地,不與畜禽爭糧,不佔用勞動力,群眾積極性高得很。王保倉告訴記者,蜂場建成後,鎮上每年都會搞幾次培訓,這幾年蜂蜜的產量和質量都明顯提高。新購置的蜂箱不僅專業,而且乾淨,不像以前自己搖蜂蜜時會造成浪費。目前蜂場共有兩百多箱蜜蜂,8戶蜂農,蜂蜜年產值高達20多萬元。

「咱這個蜂蜜好,純得很,因為蜂場裡你不能胡來,賣人家幾十塊錢的東西,一分價錢一分貨,不能哄人。」王保倉說,黃龍這裡山上花多,基本上都有藥用價值,百樣花就有百樣藥,蜜蜂採出百樣蜜,就能治百樣病。質量好的蜂蜜可以賣到50元一斤,一窩蜂蜜一般產30斤左右蜂蜜,這裡每家每年都能搖幾千斤蜂蜜,「萬元戶」早已不成問題。

「國家脫貧攻堅政策實在是好,我們現在吃得好穿得好,城裡有啥我這山裡就有啥。」如今,王保倉兒孫滿堂,日子過得十全十美,非常滿足。看著成群結隊的小蜜蜂在空中飛舞,他樂的合不攏嘴。它們也成了幫助村民們脫貧攻堅的小戰士。

堅持產業支撐,凸顯產業致富新優勢。依靠生態資源,黃龍縣堅持走差異化的發展道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優勢、挖掘自身潛力,深入實施「一縣一品」、「一鄉一品」產業推進戰略,來確保每個村每個鎮有特色產業、每一家每一戶有增收項目,尤其是在中蜂養殖和蜂蜜產業延伸上走出了新路子、新模式,提升了生態、特色農產品的供給能力和水平。

綠色生態引領高質量經濟

「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了,那人類只能再活4年。——愛因斯坦」

走進黃龍縣中蜂園文化主題館,牆上醒目的標語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人們:保護大自然和生態環境,人類才能生存和發展。

主題館工作人員告訴長江商報記者,雖然小小的蜜蜂看起來不起眼,但它們卻在地球上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世界上超過90%的開花植物都需要通過蜜蜂來完成授粉,植物處於生物鏈的低端,也是人類吃的最基礎的食物。當蜜蜂消失後,地球的生態系統也會受到瓦解。建立蜜蜂主題博物館就是要讓大家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問題。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養蜂大國。根據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研究數據表明,我國的蜜蜂數量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750萬群減少到680萬群左右,10年多的時間,減少了10%。而依據我國草場、森林和農作物的數量,中國比較適合的載蜂量是1000萬群左右。近年來,國內養蜂人的數量也在大幅減少,蜂群的數量也大幅度減少。特別是在農村,工業化的進程讓很多蜂農改行,因為工業化的合成蜂蜜價格遠低於原生態蜂蜜,在市場上佔比更高。而農藥和化學肥料等的使用,也是導致蜂群減少和生態遭到破壞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態環境是最難得也是需求最多的資源。」黃龍縣石堡鎮鎮長薛興文告訴長江商報記者,黃龍縣是陝北生態環境最好的地方,境內林草覆蓋率高達到92%以上,蜜源植物能達到300餘種,對於發展中蜂養殖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早在2008年,黃龍縣就開始大力發展中蜂養殖產業,改土法飼養為活框飼養,同時政府為養蜂戶發放財政貼息貸款。新技術的推廣,政策的支持,促進了該縣中蜂產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2012年,政府在以往的基礎上加大力度發展中蜂養殖,建設了4個標準化蜂場,將中蜂產業列為重要特色產業。

薛興文介紹,黃龍蜂蜜是純正的中華蜂蜂蜜,即俗稱的土蜂蜜。相比於意蜂,中蜂個頭小,採蜜量和採蜜範圍也小,採蜜周期長,一年就一季,採的蜜比較雜。中蜂蜜一般是純天然的,其口感、營養價值、活性酶及微量元素含量均比意蜂蜜高。據檢測,黃龍蜂蜜澱粉酶活性平均值(38.62ml/(goh))高出國家標準(4ml/(goh))9倍以上。為保護蜜源,黃龍全縣禁止義大利蜂進入縣區。

如今,中蜂產業已成為黃龍縣的一塊生態產業金字招牌。2013年,黃龍縣被中國養蜂學會授予「中華蜜蜂之鄉」稱號;2017年「黃龍中蜂蜂蜜」被國家工商總局授予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18年舉行的第三屆蜂業科技發展大會上,黃龍蜂蜜斬獲全國「優質中蜂及百花成熟蜜」金獎,進一步提升了黃龍蜂蜜的品牌影響力。今年5月20日世界蜜蜂日當天,在中國蜂產品協會發起的「同心援鄂 好蜜助農」項目支持下,黃龍縣副縣長曹增俊走進淘寶直播間,化身網絡主播「直播帶貨」,短短10分鐘時間,就賣出200單黃龍蜂蜜,銷售金額達3萬餘元,吸引了106萬人觀看。

中蜂養殖不僅為當地的老百姓帶來可觀收入,而且通過蜜蜂的授粉作用,還間接保護了綠水青山。黃龍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陳志軍說,近年來,黃龍縣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堅持綠色興農、質量強農、品牌富農,緊盯4+X產業全鏈條增收,突出抓好前管理提質和後整理增效,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構建了以蘋果、核桃等林果經濟為主導,中蜂、大閘蟹、食用菌、中藥材等林下經濟為補充的生態農業體系,走出了一條以綠色生態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黃龍縣委書記王雲祥說,「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是加快黃龍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有以生態旅遊為引領、生態農業為基礎、生態工業為補充的生態產業體系作支撐,每戶貧困戶有兩項以上長效產業,不僅能順利脫貧,還能穩步致富。」

多元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中蜂養殖作為傳統特色產業,投資少、見效快,是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旅遊價值、生態效益於一體的綠色產業,是促進農戶增收、發展優勢「短平快」的扶貧產業。近年來,黃龍縣將中蜂養殖列為繼核桃之後又一重要產業,建齊建全中蜂產業鏈,構建了多元化的產業格局,築牢了群眾脫貧致富基礎。

在扶貧政策的幫扶下,養蜂規模不斷擴大。如今,市場上每斤黃龍蜂蜜可賣到40-50元,一箱蜂產蜜也在20-30斤,這讓越來越多的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縣上免費給蜂農發放蜂箱,對我們農村人養蜂幫助很大。我家養了150多箱中蜂,今年能產2000多公斤蜜,大概收入13萬餘元。」黃龍縣中蜂養殖大戶王昌銀說。

68歲的王昌銀是黃龍縣圪臺鄉白巖村村民,40多年前,一窩飛進自家院子的土蜂,讓他從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1976年,王昌銀一家還守著幾十畝山地,靠種一些玉米、土豆餬口。一天,一群蜜蜂飛進他家院子,在一棵李子樹上安了家。年輕的王昌銀覺得好玩,便找了個箱子給這些小傢伙待著,心想把它們當寵物養著吧,說不定還能弄點蜂蜜吃吃。

一次無意中,王昌銀在書店看到一本名為《養蜂法》的書,當下就買了,回家嘗試著把這窩蜜蜂養起來。那一年,這窩蜜蜂讓他足足收了10斤蜂蜜。意外的甜頭讓王昌銀慢慢地將興趣變成了事業,從此他開始自學養蜂,還寫起養蜂日記,一窩蜜蜂,逐漸發展到了三四十窩,並成功摸索出一套適宜黃土高原的養蜂技術。

1988年,在縣鄉政策的引導下,王昌銀家的山地種上了核桃。院裡有蜂、山上有果、地裡有糧,他的產業多了起來,口袋也鼓了起來。

2012年,黃龍縣被延安市列為中蜂保護區。當年,王昌銀養了50多箱蜂,僅蜂蜜就賣了4萬多元。第二年,蜂場規模就超過了100箱。去年,110箱蜂更是賣了12.7萬元的蜂蜜,於是今年王昌銀將養殖規模擴大到了150箱。

「你看看我這蜂蜜,容易結晶,葡萄糖含量達85%。」如今的王昌銀,已成為黃龍縣蜜蜂養殖大戶。在他的影響下,附近村民也搞起了養蜂的副業。村民上門諮詢,王昌銀總是傾囊相授。他還成立了黃龍縣中蜂養殖合作社,吸納周邊160戶養殖戶入社共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戶和王昌銀一樣,邁上了致富快車道。中蜂產業不僅拓寬了農民們脫貧增收新路徑,也切實增強低收入農戶內生發展動力。

2017年,黃龍縣產業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無量山景區內打造了無量蜂谷。整個蜂谷三面環山,一面是油菜梯田,不僅是一個中蜂養殖產業園,還是一個森林觀光遊覽園。遊客來此,不但可以旅遊觀光,還可以學習蜜蜂科普知識,購買蜂蜜,體驗搖蜜的樂趣。

去年3月,黃龍縣白馬灘鎮投資35萬元建成圪嶗蜂谷,採取「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運作,通過基地示範、群眾參與管理,提高了蜂農的養蜂積極性。蜜蜂養殖正在向規模化、產業化轉變,在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這項「甜蜜」事業也走入了家家戶戶。

蜂谷的年產收益不僅給蜂農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也讓越來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希望、嘗到了甜頭,讓他們深切真正感受到當地旅遊業和脫貧產業發展給他們帶來的便利和實惠。如今,中蜂養殖已經在黃龍縣7個鄉鎮實現了產業與旅遊、產業與生態、產業與脫貧,產業與經濟的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黃龍全縣發展中蜂養殖戶近1700戶,建成標準化中蜂養殖示範場30個,100箱以上養殖場(戶)136戶,中蜂養殖合作社5個,中蜂養殖協會3個,培育蜂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個,產業投資公司1個,養殖中蜂9.2萬箱,年產蜂蜜1500噸,農民人均增收近2500元,實現產值已超過7400餘萬元。中蜂產業的發展已成為黃龍當地百姓致富的特色產業之一,成為了脫貧致富的靚麗「名片」。

蜂業邁出轉型發展新步伐

農民步入致富快車道,蜂蜜產業也要加速發展。近年來,黃龍蜂蜜通過創建品牌、高科技引領、產業化布局等創新方式來提高品質、凸顯價值,引領快速升級換代和轉型發展,實現了行業的高質量高標準跨越式發展。

在黃龍縣,對於一些不擅長銷售的農戶們,都由當地唯一的民營企業利峰土特產品公司上門收購蜂蜜。只要蜂蜜達到要求,全部運到該公司,用法國引進的生產線來加工包裝後銷售。

2018年,這條耗資48萬元從法國引進的成熟蜜生產線在利峰公司上線,成為黃龍縣乃至陝西省首條成熟蜜生產線。從蜂脾上機器,蜂巢割口到放入集中搖蜜器,再到過濾出蜜,不但省去了蜂農們繁重的手工勞作,也保證了蜂蜜的乾淨衛生,提高了黃龍蜂蜜的品質。不到20分鐘,60個蜂脾就可加工完成,蜂巢幾乎無損。從源頭上保證蜂蜜質量,以園區+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進一步提高蜂蜜品質、擴大產業規模,從而讓更多人了解、認可黃龍蜂蜜。

石堡鎮算子村村民丁文成是這條生產線上第一批與黃龍縣中蜂產業園區利峰公司籤訂協議的蜂農,通過親身體驗,他感受到了高科技帶來的便利。「沒有外界的汙染,蜜脾不損壞,出來以後不用人工再去修整這個蜜脾,直接就可以放到蜂箱裡。」

蜜脾如果被損壞,蜜蜂就得花費半個月時間重新做巢,至少少釀兩斤蜜。有了這套設備,丁文成再也不用被這個問題困擾了。對於包括他在內的不少蜂農來說,多餘的勞力和時間,還可以用在廠房,賺取一些工錢。

在延長產業鏈方面,推進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也是黃龍蜂蜜的當務之急。

為了市場需求,以及進一步延伸產業鏈,黃龍縣還開發了包括蜂蜜、巢蜜的在內的28種蜂產品,開發蜂蜜洗護產品10餘種,實現了從農業產品向旅遊產品的轉變,既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又促進了農戶增收。2019年,該公司銷售額達到1650萬元,利潤遠遠超過直接售賣蜂蜜。借力網際網路與高科技,黃龍蜂蜜產業的「後整理」階段即將開啟。

「我們的蜂產品都含有蜂蜜提取物,更利於人體的吸收。」利峰公司銷售經理侯亞軍告訴長江商報記者,黃龍縣蜜源植物豐富,大概300多種,其中藥用植物298種,所以黃龍蜂蜜還含有藥用價值,這是最獨特之處。例如蜂蜜口紅和唇膏,含有純天然蜂蠟成分,不含任何化工材料,對人體沒有任何害處;蜂蜜面膜含有蜂蜜提取物,人體更容易吸收,且適用任何膚質的人,不會引起過敏等不良反應。「不亞於市場上一些進口護膚品,價格卻比它們便宜得多,目前來看,市場反映非常好。」

近年來,電子商務也逐漸成為黃龍蜂蜜加速外銷的一個重要平臺。通過搭建蜂蜜和衍生產品線上銷售渠道,來推動當地蜂蜜產業生產銷售提檔升級,優化發展模式。目前,黃龍蜂蜜和蜜產品已跨足22個省,最遠銷售到了馬來西亞等國家。黃龍蜂蜜正在依靠良好的品質和口碑,立足國內走向世界,得到更多人的肯定。除了各類蜂蜜產品,黃龍縣還在積極研製蜂蜜酒,依託特有的資源和技術優勢,不斷尋求產品的延伸鏈,增加其附加值。

「我們有質量的優勢,但我們也有市場的短板。」薛興文告訴長江商報記者,黃龍蜂蜜質量上乘,但仍面臨著市場佔有率小、缺乏現代化企業運作等問題。

目前包括蜂蜜、核桃等在內的黃龍農產品,在西安、渭南及周邊市縣已經打開一定市場,但由於還屬於初加工階段,這些優質農產品還處於「藏在深山無人知」的狀態,市場品牌化營銷是短板。另一方面,黃龍縣目前僅通了一條高速,本土交通情況也不太好。但目前正在建設的兩條高速公路即將通車,交通短板正在破解。因此這兩年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物流問題將得到大大改善。

薛興文說,黃龍蜂蜜現在缺乏的是市場化載體、市場化管理、市場化營銷理念和市場資源。他希望藉助長江商報公益聯盟平臺,加強與外界資本市場主體合作,帶動黃龍農產品銷售,讓農民的血汗變成血汗錢,帶動脫貧致富。「衷心希望大家能看到黃龍的青山綠水和我們的好產品,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相關焦點

  • 釀「甜蜜」事業 開脫貧「良方」
    梅川鎮紅水村村民陳俊紅萬萬沒想到,自己的「甜蜜事業」還在壯大,家裡的蜂箱已變成致富「金箱」;同樣意外的還有茶埠鎮大竜村村主任邱富文,通過種植藥材,他帶領村民們開出脫貧「良方」……  位於大西北高原上的岷縣,因一個個帶有福州鼓樓印記的產業項目落地,一位位項目的參與者生活迎來新變化。
  • 「甜蜜事業」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借著廣西金鐘山黑頸長尾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該村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以「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帶領群眾養蜂釀蜜,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我家原來只是種苞谷、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產量低、收入少,家裡日子過得很緊。
  • 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幫助農民更好發展「甜蜜」事業
    如何發揮當地優勢,助力農民脫貧致富,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探索出了許多新路徑。   帶動蜂農科學養殖   蜜蜂不再亂飛,蜂群產蜜量從5公斤提高到10公斤   「李教授好!俺們蜜蜂的春季疫病怎樣防控?您能指導一下嗎?」
  • 西藏發展高原養蜂 推動蜂農 「甜蜜事業」
    拉薩市堆龍德慶縣一處開闊地上擺放著35個大箱子,不時有蜜蜂飛進飛出。這是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的專家們在開展高原蜜蜂養殖技術越冬適應性試驗,當年獲得成功。從此,西藏告別了無蜜蜂養殖產業的歷史。經過長期研究和技術引進,初步研究出在高海拔低氣壓環境下蜂蜜加工技術,生產出獨特的高原蜂蜜。近年來,西藏地區通過發展蜜蜂養殖主導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既解決了村級「無錢辦事」難題,又夯實了基層組織建設,帶動了貧困群眾穩定脫貧。通過科學技術人員與許多蜂蜜加工企業的探索,使高原蜂蜜產量不斷增加,蜂蜜品質和營養價值得到保障,優質的高原蜂蜜推動著蜂農的「甜蜜事業」。
  • 幫助農民更好發展「甜蜜」事業(科技視點·科技扶貧 我們在行動②)
    如何發揮當地優勢,助力農民脫貧致富,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探索出了許多新路徑。帶動蜂農科學養殖蜜蜂不再亂飛,蜂群產蜜量從5公斤提高到10公斤「李教授好!俺們蜜蜂的春季疫病怎樣防控?您能指導一下嗎?」蜂農習慣於傳統的樹洞、牆洞養蜂方式,對先進的活框養蜂技術難以接受,土法取蜜效益低,每箱蜂年產蜂蜜僅5公斤左右。為此,李建科開展現場培訓十餘次,向蜂農傳授了便於管理的活框取蜜養蜂方式,還教授了一系列養殖技巧。從此,蜂農的蜂不再亂飛了,蜂群也強大了,每箱蜂產蜜量從5公斤提高到10公斤,收入隨之提高。李教授被蜂農親切地稱為「蜂漢子」。
  • 希望如蜜般甘甜——記中國農科院蜜蜂所助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題:希望如蜜般甘甜——記中國農科院蜜蜂所助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新華社記者於文靜如何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專家發現,我國深度貧困地區與中華蜜蜂(即中蜂)適宜養殖區域高度重合。
  • 貴州臺江縣:「甜蜜的事業」助增收
    按照他們村採取的「合作社+能人+貧困戶」模式,邰一先將和他帶動的25戶貧困戶一起,共同發展這項「甜蜜的事業」。由中國蜂產品協會和貴州省蜂產品協會共同推進的這項精準扶貧示範項目計劃投入資金70萬元,購蜂738群,舉行兩期培訓。目前,620群蜜蜂已發放到貧困戶手中。位於貴州省東南部的臺江縣,苗族人口佔98%。
  • 脫貧攻堅丨荔枝蜜、龍眼蜜、鴨腳木蜜……小鎮脫貧的「蜜」訣都在...
    這裡環境優美,有讓大作家巴金讚賞不已的「小鳥天堂」;這裡物產豐茂,是珠三角地區重要的「米袋子」「菜籃子」。2016年以來,江門著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造血式」產業扶貧為抓手,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幫扶機制,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 汝州市夏店鎮:脫貧「蜜」訣築就致富「甜蜜」路
    宋蘭和丈夫毛便衛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因為家庭困難,兩人都沒上過幾天學,也不知道出去打工,只知道本本分分守住幾畝望天收的薄地,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連兩個孩子的學費也顧不住。中蜂採蜜期長,抗蟎、抗病能力較強,屬純天然蜂蜜……」有關蜜蜂的一切,在她眼裡,都是生趣盎然,就算被蜜蜂蜇,也是「甜蜜的痛」。「一箱蜂群一年只收一次蜜,我都是在收麥前收蜜,有個別蜂巢蜜太少,會做個標記等到收麥後再收蜜,這樣能保證每箱每年收一次,每次收蜜都要留一部分,在冬季沒有花源,留下的給蜜蜂做口糧。」宋蘭說。
  • 要想畫出樸實的農民形象,還得去黃土高原,那裡有最淳樸的莊稼漢
    秋去冬來,這個季節的黃土高原顯得有些蕭條冷清。身處黃土高原腹地的魏塔村,卻迎來了大批遠道而來的客人,大批美術工作者前來,只為記錄真實的黃土高原。魏塔村三面環山,只有一條山路通往外界交通閉塞。因此,得以完整地保持了黃土高原窯洞村落的風貌。這吸引了眾多畫家、攝影者以及美術院校的學生前來寫生創作。莊稼人蔣明放夫婦,看到這個商機,貸款改造了自家的幾口窯洞,開辦了魏塔藝術之家。專門接待那些來自遠方的客人們。
  • 陝北神木二郎山:黃土高原上的「綠腰帶」
    「神木二郎山海拔1082米,雖然它的海拔不算高,但每逢廟會期間,四裡八方的群眾都會來趕廟會,行人湧動,非常熱鬧。」景區講解員說。二郎山位於神木市西1公裡的窟野河與芹河交匯處,碧水青山就如同一條纏繞在黃土高原上的「綠腰帶」。
  • 荔枝蜜、龍眼蜜、鴨腳木蜜……小鎮脫貧的「蜜」訣都在這裡!
    這裡環境優美,有讓大作家巴金讚賞不已的「小鳥天堂」;這裡物產豐茂,是珠三角地區重要的「米袋子」「菜籃子」。2016年以來,江門著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造血式」產業扶貧為抓手,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幫扶機制,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 合作社成農民脫貧致富「領頭羊」
    專業引領——助力脫貧共致富  4月9日,記者在沙雅縣託依堡勒迪鎮勝利村的一片核桃園看到,艾則孜·阿吾提夫婦和同事們正忙著修剪核桃樹,不一會兒3畝地的核桃樹就被修剪得整整齊齊。2017年他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他申請入股加入豐禾林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2019年就實現了脫貧。  艾則孜·阿吾提說:「加入合作後,不僅每年有分紅,我們夫妻在合作社上班每月還有4200餘元收入,家裡的4畝核桃合作社免費修剪、打藥、嫁接。我們現在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 「小蜜蜂」讓巴塘縣老百姓日子越來越甜蜜
    金沙江水暢流全縣,澎湃驚湍。同時為加快推進蜂蜜市場,拓寬銷售渠道,增加農牧民收入,巴塘縣還積極利用東西部協作、省內對口幫扶、農特產品產銷推介、電商平臺等優勢,採取直播帶貨等方式,不斷打響巴塘蜂蜜品牌,讓深山裡的蜜蜂飛得更遠,讓「甜蜜事業」更甜蜜。2020年蜂農年平均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
  • 井岡「土蜂蜜」 甜蜜「新事業」——井岡山市東上鄉打造「甜蜜小鎮...
    這裡是「甜蜜小鎮」——井岡山市東上鄉。過去,靠山吃山的東上人,守著生態養蜂、古法釀蜜的手藝,日子過得並不盡如人意。如今,他們借船出海、靠大引強,規模化、科學化養蜂,走上了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路子,擁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甜蜜事業」。
  • 黃土高原為什麼這麼苦?
    偉大源於苦難關於黃土高原有兩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其一許多人提到黃土高原貧瘠、荒涼的景象便會湧現腦海就連中學地理課也對黃土高原區別對待地理教材在介紹中國地形分區時往往都會突出介紹各個地方的正面形象例如以「白山黑水
  • 我國四大高原之一的「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
    在我國的地形單元中,主要的高原有四個,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這四個高原可謂是各具特色,青藏高原是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內蒙古高原是最為平坦開闊的高原,海拔高度相對較低;雲貴高原石灰巖廣布,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區;黃土高原地表崎嶇千溝萬壑,形成獨特的黃土地貌。
  • 「呆萌」羊駝助力太行山農民脫貧增收
    山西陽曲縣楊興鄉坪裡村的農民劉學榮做夢都沒想過,一群從澳大利亞遠道而來的「呆萌」羊駝能幫助他脫貧致富。  劉學榮一家過去靠十幾畝地為生,玉米和土豆等農作物一年種下來滿打滿算不過五六千元的收入,是村裡建檔立卡的貧困戶。2014年,一家企業與山西農業大學合作,在坪裡村投資建起了千頭規模的羊駝養殖基地,劉學榮進入基地,成為一名「羊頭兒」。
  • 黃土高原上曾經有茂密森林?它們是怎麼消失的?
    那麼是不是黃土高原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呢?目前狀況是什麼時候才形成的呢?對這些問題,有關的專家學者還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黃土高原的地理條件決定了它從來就不會有茂密的森林,森林只能生成在未受黃土覆蓋或黃土覆蓋不厚的石山上。古代的情況和現在基本相同,只是程度上稍有差別而已。
  • 優品壽鄉 | 引人注目,文成這份「甜蜜的事業」登上了新華網!
    優品壽鄉 | 引人注目,文成這份「甜蜜的事業」登上了新華網!讓人慾罷不能生活缺少「甜蜜」的時候「整」一勺蜂蜜塞進嘴裡瞬間甜蜜值爆表!「五花八門」直接吃、泡著吃、蘸著吃……光蜂蜜的吃法就能列出不下「八百種」搭配甜蜜的事業在溫州市文成縣農戶們紛紛安排上了這份「甜蜜的事業」「文成的空氣可以洗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