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0 日,華為在海外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推出了新一代旗艦降噪 TWS 耳機華為 FreeBuds Pro,它採用了全新入耳式設計,最高降噪深度可達 40db,具備智慧動態降噪功能。
回想 2017 年 Sony 在德國 IFA 發布了 WF-1000X,它是全球第一款主動降噪的真無線耳機(True Wireless Stereo,簡稱 TWS)。此後 TWS 降噪耳機這個品類就再也沒有冷清過。
除去各大耳機廠商之外,手機廠商也在不斷推出 TWS 降噪耳機,一時間市場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產品。
沒錯,你仍能從華為 FreeBuds Pro 的外形捕捉到其它入耳式 TWS 的影子,但 FreeBuds Pro 相比較上一代半入耳式的 FreeBuds3 已經面貌一新了。可以看到的是,華為想要通過 FreeBuds Pro 切換賽道,與眾多入耳式降噪耳機在一水平線上展開正面對壘。
感性背後皆是理性
此前用戶對華為的耳機產品並沒有一個標誌性記憶點,直到 2019 年,越來越多人從 FreeBuds3 知道了華為的音頻產品。
這種現象直接體現在了數據上,IDC 的數據顯示,2020 年上半年華為在中國無線耳機設備市場的份額 10.1%,已躍居第二位,甩開了不少專業耳機品牌。
現在推出 FreeBuds Pro,華為有意乘勝追擊,加快布局高端 TWS 降噪耳機的步伐。
華為 FreeBuds Pro 定位於旗艦級別,因此降噪 TWS 耳機的優秀特性都被 FreeBuds Pro 收入囊中,例如最高達 40db 的降噪深度和人性化的耳塞設計,但由於整體形態的進一步升級,FreeBuds Pro 獲得了更多施展拳腳的空間,使得它與傳統的降噪耳機明顯有著不同。
華為之所以一直將「智慧動態降噪」掛在嘴邊,便是這個原因。
何為「智慧動態降噪」?它其實很好地詮釋了「感性背後皆是理性」。耳機是連接人與音樂的重要介質,人是一個感性與理性的矛盾綜合體,代表著感性的音樂卻總能很好地緩和人類個體內的矛盾。
因此降噪耳機承擔的任務,便是根據周圍環境將「噪聲」儘可能地降低,直置用戶於無人之境——如果能全自動工作的話,那就更好了。要達到這樣的目的,背後是一個複雜而又理性的過程。
我們使用耳機的環境多種多樣,而傳統降噪並非適用於所有場景。例如當你坐在地鐵上,若報站的廣播被耳機屏蔽掉,你很有可能會坐過站。因此動態地通過環境來改變降噪力度,才能使得降噪耳機更人性化。
華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充滿了典型的理性作風:確定用戶使用需求之後,再從外部和內部著手。外部即使用環境,內部即耳機本體,背後則有華為的技術沉澱與算法學習做支撐。在《業界首款主動降噪半開放式耳機,FreeBuds3是如何煉成的?》一文當中,品玩也曾詳細介紹過華為在耳機技術上下的功夫。
華為在多個高頻降噪使用場景採集了豐富環境信息,對其進行分析再建立一個數據系統;而在 FreeBuds Pro 上,則用麥克風、超磁穩態動圈與骨聲紋傳感器組成精確的拾音系統,捕捉周圍環境聲;華為還給耳機加入了加速度傳感器和紅外傳感器,用來實時感知用戶耳機的使用狀態。這些都是 FreeBuds Pro 智能調整降噪效果的基礎。
類似的解決辦法也被應用在耳機的佩戴感上。據華為透露,在 FreeBuds Pro 的入耳式佩戴測驗中,華為採集超過 1000 個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用戶耳道數據,分析之後自己建立一套包括擠壓感、穩定性和悶熱感在內的三維度評估體系,最終確定了腔體形狀、耳塞矽膠的材質等細節。
三套耳機矽膠套功能背後是便捷
在耳機的交互上,傳統的 TWS 耳機基本都採用了敲擊的操作。雖然便捷,但卻對用戶的耳道不友好,會產生聽診器效應。
FreeBuds Pro 應該是目前華為集大成的一款旗艦耳機,因此它也提供了業界最豐富的 TWS 交互方式:既可以滑動,也可以按壓。在耳機的方形耳柄上,有一小塊壓感區域,手指在這一面上下滑動,可以調大/降低音量;而按壓一次、兩次和三次分別對應常見的播放/暫停、切歌和上一首等操作。
至於為何是方形耳柄,從交互的角度來說,方形的耳柄會更容易拿捏一些。但從美觀度來說,方形的喜好就因人而異了,只是 FreeBuds Pro 的確因此更有辨識度。反過來想,亦或許方形耳柄的設計也是交互與美觀折中後的結果。
FreeBuds Pro 提供了常見的三個降噪檔位,分別是降噪、關閉和透傳,用戶通過長按耳柄在不同降噪檔位中來回切換。
其中在降噪檔位裡,FreeBuds Pro 又分為了四種降噪方式:智慧動態、輕度、均衡和深度,最高可做到 40db 的降噪效果。一般系統默認選擇了第一個方式,耳機會自動通過對環境的檢測,實時調整降噪的效果。畢竟人是動態的,你在較為安靜的辦公室裡,它會調至輕度,若你在地鐵上,則會調至深度,免去了手動調整降噪的麻煩。
而智能化一定會是未來 TWS 發展趨勢,就像智慧型手機拋開功能機那樣。
熟悉耳機產品的朋友一定想到了 Sony WH-1000XM4 的自適應聲音控制功能。沒錯,FreeBuds Pro 的動態降噪檢測與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它的重量與個頭可遠大於指頭大小的 FreeBuds Pro。
需要強調的是「透傳」功能,顧名思義,它與 AirPods Pro 的「通透」模式類似,可以讓你在不摘下耳機的情況下,聽清楚周圍的聲音。但在該基礎上,華為加入了一個創新點,FreeBuds Pro 提供「人聲透傳」模式,開啟後耳機會適度降低環境音,以獲得更清晰的人聲,非常適合跑步使用——並不建議在跑步時打開最高降噪檔位。
產品背後是生態
耳機是華為「1+8+N」全場景戰略中的重要一環,它其實是連接多個設備音頻的工具之一。因此華為 FreeBuds Pro 的誕生既來自於華為基礎生態的支持,也在支撐著華為智能生態的其它產品。
桌面控制中心打開耳機控制頁面考慮到如今用戶持有多設備的常態,FreeBuds Pro 發揮了華為在華為 Share 上打破不同系統間隔離的優勢,它支持同時連接兩臺設備,不限品牌和系統。例如連接電腦和手機,在家用電腦,出門用手機,用戶無需再手動切換,隨意拿起一臺設備都能正常使用耳機。而這同樣是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當智能設備越來越多,我們就必須要考慮多設備之間的協同關係了。
雖然此前已經有一些藍牙耳機支持該功能,但 FreeBuds Pro 是頭一個實現雙連接的 TWS 產品。
華為的生態思維使然,除了硬體連接,FreeBuds Pro 還在軟體層面與華為帳號進行了深度綁定。當 FreeBuds Pro 與一臺華為設備進行配對之後,耳機下次便會自動與其它登陸了華為帳號的設備進行配對連接。這是脫離了生態的產品無法企及的事情,也是華為通過全場景戰略逐漸構築起的壁壘。
快速連接不過在軟體層面,FreeBuds Pro仍然有進步空間,比如它雖然與華為帳號有連接,卻還暫時沒有提供「查找耳機」的功能,未來或許能通過 OTA 完善。
在總體延遲體驗上,用 FreeBuds Pro 玩《絕地求生》和《王者榮耀》,均沒有明顯的延遲感。當然,對於延遲的判斷取決於不同人的敏感度,而 FreeBuds Pro 應該還有更多上升空間。但對於華為用戶來說,FreeBuds Pro 已經是現階段最好的選擇了,沒有之一。
真無線後是主動降噪
毋庸置疑,FreeBuds Pro 是華為音頻新的裡程碑式產品,其目的是在用戶中建立起新的記憶點。
華為在 TWS 主動降噪耳機下的功夫與市場高速不無聯繫,據 GFK 數據顯示,2020 年第一季度,中國真無線耳機零售額佔比達 65%,同比增長 160%,其中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零售額佔比為 26%,而去年同期僅佔 1%。
當市場的真無線耳機產品趨近成熟的時候,主動降噪功能便成為了第二個爭奪的高地。
但要如何築起屬於自身的壁壘?把功能做到極致是一方面,構建生態是另一方面。IDC 在《中國無線耳機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0年第二季度》中稱,手機廠商在 TWS 產品上優勢明顯,這是由於真無線耳機與智慧型手機息息相關,並且通過真無線耳機與手機系統的深度適配而增設的自動彈窗、智能佩戴檢測等功能,也會反過來強化原有手機用戶的品牌粘性。
在手機廠商中,目前僅有蘋果與華為推出了高端 TWS 降噪耳機。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何華為如此重視 FreeBuds Pro 首創「智慧動態降噪」的原因——當舞臺前只站著兩個人的時候,觀眾更容易看見更靠前的那一個。
本文全程佩戴華為 FreeBuds Pro 聽《TENET(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Ludwig Gransson 完成。
更多華為 FreeBuds Pro 實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