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希思羅機場起飛的一刻,伍教練抓住最後機會保存一些網站的資料,又連看好幾個YouTube視頻,直到777離開地表的4G信號層,終結了我一年半的英語國家之旅。在兩個帝國之間穿越,環境差異巨大,這種經歷也檢驗了我一直以來的想法:
都說語言能力跟有環境有關,而在國內很多人英語不好經常怪「沒有語言環境」,但是現在網絡發達,完全可以用手機、電腦等打造一個英語環境,甚至可以做到跟英語國家差不多。
直到我有機會長期在英語國家生活,才能親身比較國內外的語言環境差異,以及技術手段(特別是國內的特殊網絡條件之下)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用英語」的環境?伍教練嘗試簡單粗暴地用百分比表達我的主觀印象,歡迎各位補充。這對在國內提升個人英語水平,以及打造兒童雙母語,都有參考價值。
在英語國家,自然有很多機會用英語跟老外交流,細分有兩類:1是跟老師、同學、朋友、房東進行的長時間學術討論、主題演講、文化交流等,深入細緻;2是跟超市收銀員、餐廳服務員、銀行電話客服等進行的短時間交流,比較表淺,辦完事就拉倒。需要說明的是,這是比較宅的留學生的情況,如果你談了個不說中文的女友,或者做到同等的深度融合,在生活接觸中說英語,輸出量可以翻倍再翻倍。
伍教練與碩士課題導師John Swettenham博士
在國內只要建立個人口語圈,跟身邊熟人約定說英語,你就有大把機會表達,在口語輸出量上超過「留學宅」是很容易的。如果你跟老婆孩子等最親的人形成只說英語的習慣,輸出量可以做到接近娶了英國老婆——100%難說,70%以上是沒問題的。我跟兒子從來只說英語,跟老婆連吵架都用英語,在國外國內確實沒有太大區別。多說一句,心理學研究說用外語討論更容易對事不對人,所以用英語吵架會比用中文吵架更有利於團結……
明顯的差距不在量,而在質:老外(主要是英語母語人士)即時反饋的口語比國內同胞的質量高很多,而在一對一口語交流的時候你聽得最認真,再加上即時互動的各種身體語言(目光、手勢等)、語用學信號等,習得效果明顯優於一般國內同胞的「中式英語」。實質上這種差距在於語言輸入,而不是輸出,其實是很好解決的,在國內大量讀原著、聽「真英語」,通過大規模積累詞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當然,上述跟老外即時互動的效率仍然是跟「老中」互動難以企及的,例如我的蘇格蘭房東Scott說院子裡的儲物房是store,我只聽一遍就學會了,下次跟他或者其他蘇格蘭人交流也跟著說store。
在國內跟「老中」說英語,還有一種提升口語質量的操作:即時逆透析,即說到一些不知道怎麼用英語表達的詞彙時,就立刻掏出手機查詞典app(往往用到在線詞典),查出比較標準、地道的英語表達,然後接著說。例如回國後,我帶Tritium給開煙檔的舅爺拜年,看見開動的吊扇很好奇,我即時查得ceiling fan,然後告訴他,他立刻就ceiling fan、ceiling fan地歡呼起來,因為風吹跑了一些叮他的小蚊蟲,結果就是父子倆都習得了新的口語詞彙。
詞典app越做越好,漢譯英查詞的結果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信賴的,至於是不是完全地道就不好說了,例如查「儲物室」出來
storage room
locker room
store room
只有第三個接近蘇格蘭東北部Doric方言區的地道表達,但前兩個未必就不地道,可能英格蘭、美利堅、澳大利亞等某處的老外也愛說storage room呢?無論如何,詞典app縱然尚不完美,但總比自己粗暴翻譯出來的中式英語更「正宗」一點。
跟自己人說英語也有獨特的優勢,就是有更大的空間停下來查詞。我跟兒子說英語時無拘無束,慢慢查慢慢說一點都不著急,其他自己人也不會怪我「不尊重」,但換成跟UCL的教授、蘇格蘭的房東等交流的時候,基本不可能有查詞的操作,既不禮貌,也來不及。
寫作也是語言輸出,類似口語,但據我的觀察和體驗,在國內寫英文的比例要低很多,因為在國內寫東西往往是要幹正事,若不是在外企等國際化場景,工作語言只能是中文,你是不可能改變的。能改變的是社交媒體,在網上聊天可以改用英語,但這也涉及受眾的問題,你寫的英語稍微長一點就不會有人看。
有人會通過一些社交網站跟老外交流,例如當年的ICQ、Omegle等,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類似的,反正Whatsapp也被剿滅了。就算還能用,也只能偶爾上去體驗一把,只要做不到日常使用,語言環境仍然建立不起來。
寫作在表面上比口語容易,其實是比口語更高級的語言輸出,對於非母語人士來說易學難精,即使不遺餘力查詞典也不頂用,除非在從小在國外上學。
無論在國內國外,你都能完全掌控閱讀的語種,取決於個人是否建立了讀英語的習慣——我的建議是#每天讀1萬詞#,用制度保證計劃,用計劃養成習慣,在大劑量中實現質量。各種搜書網站讓你能下載到數百萬高質量的英文原著,你再也沒理由抱怨國內的圖書館(特別是小的圖書館)缺少英文書了——我甚至認為國內外的圖書館都是多餘的,真的為了「人類文明傳承」之類宏偉目標,請把館藏圖書都掃描識別成電子版,掛網上就是最大的功德。
非要說國內不如國外,就是路上、產品包裝上、各種文件材料等上面的英文,國內自然就是中文,但這些點滴文字跟大規模的閱讀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例如我逛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花了一整天讀了63處仍然只有8500詞。
另一個差距就是國內讀不到某些英文網站的內容,例如回來發現BBC沒法看了。至少還有Yahoo、Wikipedia等一大堆英文網站可以看嘛(回國後發現我在777上保存的好幾個Wikipedia網頁居然全部能打開,然後我就沒興趣讀了……)。先做能做的事情,足以填滿你的閱讀「產能」,例如#每天讀1萬詞#,所以對於個人來說,國內外閱讀環境差不多。最近還發現一個驚喜,就是Twitter的app回到國內後雖然看不了,但經常會有推送。
按理說,聽力環境是國內可以做得最精彩的一環,發達的網絡讓你在國外也沉浸在全英語的視聽語音環境。其中,各類視頻網站有大量英文電影,資源豐富程度不亞於國外,就是很多掛了無法消除的中文字幕,需要通過鍛鍊「無視」,這點尚不如國外的Netflix。不過我也看到很多在國外的中國人翻牆回國內看視頻,特別是一些英文電影,免費啊!
國內最大的不足是上不了YouTube,結果就是失去了主動權。在YouTube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搜到想看的東西,例如有一次家人看了國內的電視購物廣告想買一款進口變焦眼鏡,我在YouTube上就看到很多用戶感受和測評的視頻,有吹也有黑。在國內,Bilibili等不乏比較有價值的英文紀錄片,但是只能從現有的資源中選擇看,觀眾是被動的。
電臺方面,國內流媒體資源相當豐富,好幾個app都能流暢收聽英美實時廣播。我就在國內開車跑長途的時候用手機4G連汽車音響收聽BBC Scotland,彷佛又回到了蘇格蘭高地「世界最美公路」NC500自駕遊。
播客也基本可聽,蘋果一直流暢,就是國內市場不容易找到英文播客,你可以在電腦上搜英美的iTunes播客排行榜,然後直接搜名字就可以了。之前有網友告訴我說安卓上的CastBox被剿滅了,但我回國後實測發現CastBox的大部分播客還是能聽的。
國內聽英文歌也很方便,各種音樂app,就是跟幾年前相比,能下載mp3的歌越來越少,例如我推薦的歷年Billboard年終top 100排行(1956-2014)過去能下載個90首以上,現在每年能下載10首都不到,幸好還能在線免費聽。儘管如此,跟國外聽歌的方便程度還是差不多的。
有聲電子書,國內比國外的選擇是少了點,但優點是免費,知足常樂吧。
國內差距比較大的是電視,各種新聞臺app即使還能看也是卡成翔。不過我在英國沒怎麼看電視,因為看電視要交1000多元電視費。理論上說,在英國用網絡看中國的央視電視頻道也要交這筆錢,奇葩了。也許這是英國的產業政策,要加速淘汰電視媒體?其他國家大多沒有這種規定,可以隨便看,YouTube上面就有很多新聞臺的直播頻道。不過能看YouTube,也沒必要看什麼電視節目了。在國內的話,往往只有CGTN(央視英語頻道),聊勝於無。
綜合來看,國內英語環境能通過各種手段實現接近80%左右,這還不算科學上網,也沒有積極結交老外呢。
「國內缺乏英語環境」只是一個藉口,一切事在人為。只要你願意,在國內一樣可以過上「英文版」的人生,甚至在國內外沒什麼兩樣。反之,很多人即使出了國,仍然沒有用英語的意識,總是走不出中國人的圈子,待上幾十年也可能毫無長進。
各種手段技術上雖然做不到100%的純英語環境,但也足夠你大幅度提升英語能力,足夠嬰幼兒建立英語第二母語。對於孩子來說,我們希望實現的是精通雙語而非只懂英語,因此國內英語環境的「不完美」反而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