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生,平凡不凡,兩袖清風;有一種職業,三尺講臺,四季耕耘;有一種感情,亦師亦友,亦父亦母;有一種奉獻,春蠶至死,蠟炬成灰。教師,一個平凡的稱謂,一生不凡的使命。今天的教師節特別報導讓我們一起走近梁家寺東鄉族學校,認識一位叫馬豔的老師。
見到馬豔的時候她正在給五年級三班的同學們上英語課,教室裡同學們和她積極互動,馬豔老師也不厭其煩的給同學們糾正單詞發音,課堂氣氛非常熱烈。2009年12月剛剛從蘭州外語學院畢業半年的馬豔帶著對家鄉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執著,來到梁家寺東鄉族學校踏上她所熱愛的教師崗位,那年她剛好23歲,而這一幹就是十一年。
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梁家寺東鄉族學校位於梁家寺鄉政府所在地的梁家寺村,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十年前這裡的群眾都不願意送子女上學接受義務教育。每學期開學令所有老師頭疼的就是總有幾個學生都不來報到,於是馬豔就和其他老師一道,走村入戶挨個動員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有時候遇到不講道理的家長,還嫌老師們多管閒事。課堂上有的同學不認真學習,回家完不成家庭作業被老師批評了,就有家長跑到學校找老師「問罪」。加上學校基礎設施遠遠沒有縣城學校完善,和學生語言交流困難等等,這對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來說真的是一種考驗,「難道未來就要在這工作生活一輩子嗎?」她在心底反覆的問自己。理想與現實的強烈反差甚至一度讓馬豔盤算著如何離開。但是當她走進教室的那一刻,看到孩子們一雙雙渴望學習的眼睛,她徹底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孩子們渴望學習,為了能夠留下老師,他們和馬豔老師主動親近,給她教東鄉族語言消除交流障礙;馬豔老師吃住在學校,許多同學得知情況後還時不時從家裡給她帶來吃的,在她生病請假的日子裡同學們還用家長的手機給她打電話發簡訊祝她早日康復回到學校。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小驚喜時常感動著馬豔老師,白天她用心地傳授學生知識,課下輔導孩子功課,晚上努力地自我學習提高教學水平。雙休日只要馬豔不回家,無論颳風下雨她都要去學生家家訪,義務給學生輔導作業,關心學生的生活狀況。短短兩年的時間,她使學校英語教學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而孩子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和對知識充滿渴望的目光也深深地感染了她,在她的心底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馬豔的教學信念從未如此堅定過。課堂上她是一名優秀的英語老師,課後她又是同學們樂意親近的大姐姐,她們一起在校園裡散步,玩遊戲,做運動,校園裡處處留下了馬豔老師和同學們的歡聲笑語。
十年過去了,如今的梁家寺東鄉族學校校容校貌煥然一新,嶄新的教學樓仿佛向人們展示著梁家寺東鄉族學校跨越發展的今天和明天,馬豔和這裡的其他老師一道,紮根三尺講臺奉獻青春和智慧,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也贏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譽,連續幾年她都被評為州縣優秀教師,被上級教育部門授予優秀教育工作者,同時連續兩屆當選為縣人大代表。
汗水澆灌了成就,心血凝注了事業。教育,需要一份堅守,而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更需要像馬豔老師一樣的堅守者。「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雲舒。」任憑四季輪迴,歲月更迭,馬豔老師始終以一種平和而真誠的心態面對生活,堅守三尺講臺,等待花開。
正是馬豔十一年的堅守,照亮了一批又一批孩子的求學之路,讓他們有機會去實現年少時絢爛的夢想。心中有愛,生活就是富足的,工作就是愉快的,人生就是美麗的,事業就是有成的。向那些堅守在偏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為教育事業默默奉獻的老師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