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中生家長陪讀的現象是很普遍的,陪讀是柄雙刃。正所謂見仁見智,如果條件允許,合適的陪讀未嘗不可,但絕對不可矯枉過正。主要有以下四種現象:
1.生活陪讀
即家長主要從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給予孩子全方位的零距離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很多孩子是獨生子女,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全力以赴於學習和應試,日常事務難以自理,一切全由父母統攬。
2.監督陪讀
即家長對自己孩子的自覺性不大放心,生怕他們不學習,上網、玩遊戲,更怕孩子變壞,於是晝夜監督。孩子學習時,他們坐在一邊,間或還找教師了解情況,把孩子所有的自由都囚禁在自己的視野之中。
3.攀比陪讀
即想別人家孩子陪讀上了大學,那麼自己也應該陪。有的家長說:「人家能陪,我為何不能陪,又不比人家矮一截;再說,人家小孩上了大學,我的孩子萬一考不上,臉往哪擱?」在這種心理支配下,即使是硬撐著臉面,也得堅持下去。
4.盲從陪讀
即為數不多的家長,在陪讀的「潮流」感召下,也隨之匯入陪讀者之列。有的家長說:「左右鄰居都來租房陪讀,他們勸我來,我就來了。大家都陪,不陪好像不放心,牽腸掛肚的。」
陪讀究竟需不需要,這個問題要因人而異。
家長陪讀,讓孩子有強烈的依賴感,不利於孩子生存、自理、自控能力的培養。但是子女讀書、父母陪讀,又無疑可以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習效率更高。
那麼家長就應該在陪讀這件事上揚長避短,具體可以有以下幾點建議:
家長不能一味地遷就自己的孩子,而應讓孩子明白:我來陪讀並不是怕你吃苦,不能自立,而是為你的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便你更好地學習。給了孩子這樣的思維觀念,他們就能夠不怕吃苦,鍛鍊自己的生活本領,也會更加專注於學習,變父母之愛為學習的動力,從而實現陪讀的正誘導、正遷移。
家長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孩子明確自己以前的很多做法和想法都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甚至是錯誤的,從而慢慢樹立他們努力學習的信念,培養他們的自覺性。
要求家長明確自己的陪讀不是因為外在的原因,而是一種責任,即如何利用自己的陪讀來塑造一個生命的責任,並把這種責任滲透到與孩子的日常接觸之中,用責任來呼喚責任。
要求家長協調好孩子生活中的各種矛盾關係,及時發現孩子環境中、生活中、學習上乃至心理上的問題,循循善誘,協同解決,讓孩子輕裝上陣,輕鬆起來,更有利於孩子集中精力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之中,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以上就是關於陪讀的一些建議,希望能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