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
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黿魚酒了。在昌黎葡萄酒釀造史上,黿魚酒是很值得濃墨重彩一番的。它曾走出國門,暢銷日本、東南亞等國,在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而這種酒的主要原料之一就是玫瑰香。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後期,「花果之鄉」昌黎就有人研製出了很長時間聞名海內外的特製葡萄酒——黿魚酒。黿魚酒的研製者,名叫任桂源。
1911年11月17日,任桂源出生在昌黎縣城南關的一個小康人家。20世紀20年代末期,在昌黎縣中學讀完初中課程,任桂源由家鄉去東北謀生。後來,他憑著一股血氣方剛的勁頭當了一名東北軍的士兵。不料,投筆從戎不到兩載,「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三省在轉瞬之間淪陷於日冠的鐵蹄之下。東北軍撤的撤,散的散,他不得不於1932年被迫脫下軍裝,投奔到長春二道溝石川造酒廠管供銷的嶽父田蔭亭那裡,當了一名釀酒工人,從此與釀酒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日偽統治時期,日本人辦的石川清酒廠很快擴建成一個規模較大的松竹梅酒廠,主要生產日本人喜歡喝的清酒。他苦心學藝,很快掌握了釀製清酒的技術。1936年,經嶽父田蔭亭周旋,他被日商保送到日本在長春辦的大陸科學院釀造系學習了三年釀酒專業知識。日本投降後,松竹梅酒廠被國民政府接管,改為長春復明酒廠,他繼續留廠做技術工作;後來,東北全境解放,他又在長春國營清酒廠、吉林市樺甸釀酒廠等企業擔任技師。
在東北謀生的20年間,任桂源積累了豐富的釀造清酒、白酒、果酒的生產經驗,成為一個釀酒的行家裡手。1952年,他由東北返回家鄉,被介紹到河北省菸酒專賣公司生產科工作。到省菸酒專賣公司生產科工作的當年,他就大顯身手,在保定市酒廠搞成快曲加酵母釀製高產白酒的試驗,並使之迅速推廣到全省各地。因而,他被評為河北省工業勞動模範,成為建國初期為數不多的省級工業勞動模範之一。
當河北省的第一家果酒廠決定在他的家鄉昌黎籌建時,河北省工業廳的領導首先想到了任桂源;而任桂源又極願意回到家鄉工作,為籌建全省第一個專業生產果酒的企業獻藝。
1956年春暖花開之際,在昌黎果酒廠尚處在初步進行水文、地質勘探階段之際,任桂源被省工業廳從保定派到已改稱「唐山專區製酒總廠」的昌黎製酒廠,專門從事試製果酒和培訓生產果酒的技術工人等工作。與他同時派來的,還有省工業廳酒業生產管理局秘書姜譯等人,著手進行擇址、徵地、設計等建廠準備工作。釀造果酒的行家裡手任桂源到達昌黎製酒廠之後,就如魚得水,很快與被抽調來學習製造果酒技術的十來名青年工人一起,在廠區後面購置的一塊菜地搭起的六間簡易工棚裡試製起果酒來。
設備簡陋,但任桂源的技藝比較嫻熟。沒用上半年,他就領著青年工人用昌黎盛產的葡萄、梨等水果,試製出葡萄、梨等果露酒。到了1957年,任桂源在繼續試製各種果酒的同時,開始為新建的果酒廠潛心研製獨家產品——黿魚葡萄酒。他運用在東北工作時跟日本人學習的釀製河鱉酒的技術,利用灤河、青龍河等河流出產的甲魚和碣石山區盛產的玫瑰香、龍眼葡萄,幾經試驗,終於加工釀造出既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又有一定滋補健身作用的黿魚葡萄酒。
從一個朋友那筆者大體獲知,做黿魚葡萄酒需要將河鱉的肉同背甲一同用高溫沸煮,直至肉、甲都化為湯水方罷。撈去骨碴後,將這汁液與榨出的玫瑰香、龍眼葡萄汁液摻在一起發酵,然後注入酒窖中的柞木桶中儲存起來,一般都窖存5年以上。待出窖時,河鱉湯的腥味已除,葡萄酒味芬芳,到這時黿魚酒經過進一步加工配製,才算釀成。
記得回鄉工作的第一個春節,筆者曾有幸品嘗過一次黿魚酒。那酒的顏色紅裡透紫,閃著晶瑩的光澤。小心翼翼地擰開白色塑料瓶蓋,頓覺有一股濃鬱的醇香撲鼻。將那紅瑪瑙色的酒液倒在一個小酒杯裡,輕輕地呷了一口。先是覺得,酒味醇香,甜潤爽口;後又覺酒液綿柔,涼中生熱,一股熱流由嗓眼迴旋,直湧喉頭。不一會兒,這熱流又由喉頭出發,散傳到全身各個部位。這酒真妙極了!
至此,我方信那酒瓶後面貼的說明書字字並非虛言,這酒確實稱得上「酒性柔和,入口綿香,別饒風味」;至於說它「具有提神健腦,強身補腎之功效」,也不由我不信了。
在昌黎果酒廠建立以後,正當年富力強之齡的任桂源,作為廠裡唯一的釀造工程師,較好地發揮了科技人員的骨幹作用,使工廠的產品越來越豐富,質量越來越好。時至1966年,昌黎果酒廠的產品開始走出國門。這一年,由任桂源精心研製的黿魚酒,通過國家鑑定,被拿到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銷。這種把水產與山貨結合在一起釀成的奇特美酒在「廣交會」一出現,就受到了不少外商的青睞,日本、香港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商人紛紛搶著訂貨。
只是,僧多粥少,黿魚酒年年出口,年年供不應求。供不應求的主要原因,是河鱉的捕捉量有一定限度。每年從春暖到秋涼,廠子從灤縣、遷安、遷西、盧龍等灤河、青龍河流域,只能收購來幾千斤河鱉。這些河鱉經過加工處理,僅能配製10噸左右葡萄酒。而這十來噸酒,有時連一個進口商的胃口都填不滿。不能批量生產,這大概是這名酒蜚聲海外,而國內卻鮮為人知的緣故吧。
一段時期,能生產打入國際市場的黿魚酒,成了昌黎果酒廠的驕傲,而不能批量生產在國際市場格外走俏的黿魚酒,又成了昌黎果酒廠最大的缺憾。
不過,緊接而至的「文化大革命」風暴,使任桂源不得不置身紅葡萄酒等新產品的開發、研製之外。在「文革」當中,他因在東北的經歷,以及「技術權威」等問題,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待運動結束,「問題」得到徹底解除,他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不得不在家頤養天年,間或出去做一些釀酒技術諮詢和指導工作。
任桂源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年逾八旬時去世的。在他去世前兩三年,筆者曾經在縣城西北的一所舊宅登門採訪過他,詳細了解了老人的一生,以及黿魚酒等果酒的研製過程。那時,老人已經年交耄耋,但精神矍鑠。他覺得自己一生最值得欣慰的,是為家鄉建立了一個能夠生產中國第一瓶乾紅葡萄酒,開中國生產乾紅葡萄酒之先河的昌黎果酒廠(後易名唐山地區葡萄酒廠、昌黎葡萄酒廠、昌黎釀酒總廠,現名昌黎地王釀酒有限公司)貢獻了應有的才智和力量,再就是1984年冬天在國家輕工業部舉辦的全國酒類大賽上,昌黎葡萄酒廠新研製的北戴河牌赤霞珠乾紅葡萄酒一下榮登冠軍寶座,獲得了金杯獎,而由他在27年前研製的老牌名優產品——青竹牌黿魚酒也榮獲了銅杯獎。
如今,黿魚酒已經很少再生產了。但一些人一看到那有獨特風味的黿魚酒,還會想起,古城昌黎曾經有過一位釀造果露酒,特別是葡萄酒的高手——任桂源!
文/董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