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你被道德綁架的愛。

2020-12-20 騰訊網

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丨簡七七

01

多大的事,會讓你上網吐槽伴侶,

寧可把家事變成別人的談資,也不和伴侶溝通?

一條魚的魚肚子就夠了。

根據這位老公敘述,

事情是這樣的。

一條魚上桌後,妻子總盯著魚肚吃,

雖然一點點夾,不是一筷子弄到自己碗裡。

但他看妻子愛吃,所以就一直沒碰。

吃完飯後,他又覺得不妥,

就算妻子不照顧他的感受,

但同桌吃飯的爸媽也是一口沒吃到啊。

因此得出結論,

妻子沒教養,不懂事。

這位老公本想得到網友的聲援,沒成想

下面的評論一邊倒,百分之九十全都是聲討。

「越想越壓抑,想表現自己疼愛媳婦,

看她愛吃,所以自己一口沒動,

卻又心裡委屈,最後壞人全讓媳婦當了。」

「想起了我的成長經歷,就是魚肚子留給孩子吃,

所以大人不夾。

然後長大後,大人會因此綁架你,說小時候對你有多好。」

「人家老婆一點一點夾的,不是直接全薅碗裡。

想吃就夾唄,都不夾,老婆還以為他爸媽不愛吃魚呢,

4個人坐一桌吃飯,這麼多想法,累不累?」

對啊,累不累啊,

你想吃魚肚子就夾,

妻子搶先吃完了你愛的魚肚子,

面對爸媽不好直接說,

同床共枕的人,還沒點空閒開誠布公嗎?

為什麼要把婚姻關係弄得如此苦情?

說到底,這位丈夫的所作所為,

不過是引爆了大家長久以來的壓抑,

太多人早已受夠了在親密關係中,

被別人的自我感動,自我犧牲而綁架的人生。

「你帶著犧牲感對我好,然後再向我索取,

卻從未問過我,這是否是我想要的。

我的一舉一動,都變成你的雷點,

我深感窒息,你卻在不斷重複你的付出。」

02

同樣是關於魚的故事,

出現在普通話考試文本裡,

之前一直被尊為愛的傳承。

小時候家裡窮,難得吃上一次魚,

魚頭是媽媽的,魚肚子是他的,剩下的便是父親的。

那時候覺得魚頭一定很好吃。

後來,外婆來家裡,魚頭是外婆的,魚肚子還是他的。

那時候,他納悶,「怎麼媽媽的媽媽也喜歡吃魚頭。」

後來他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

妻子分魚時,魚頭是她的,魚肚子是女兒的。

所以他醒悟到一個道理,「女人做了母親,便喜歡吃魚頭了。」

正如黃執中所說,

給這個故事加上一個結局,瞬間從溫馨變成了噩夢。

這位母親臨終前告訴兒子,自己從來沒喜歡吃過魚頭。

那在之後的日子裡,

這位兒子只要想起母親,就會心懷內疚,

母親為了他吃了一輩子不愛吃的東西,

他是不是做得還不夠好,不夠多。

一份帶著犧牲感的付出,捆綁了兩代人。

03

也許不是魚頭,也許不用臨終前。

多少親密關係裡的傷,

就來自於對方自以為是發起的情感交易,

進行的強買強賣。

他們自賣自誇,自我感動,

卻忘了問問承受者是否願意。

就像母愛的偉大,父愛的偉岸,沒有人會質疑。

但如果這份愛裡有太多的不甘,

所有的付出都變成了讓孩子聽話的籌碼。

那孩子的自我呢?

他想逃的想法,是不是會變成不知好歹。

沒有人在這段關係裡是輕鬆的,

像是一根被拉直的皮筋,

兩頭累。

楊紫在《聽她說》裡對話控制狂母親。

如果能回到26年前,她會在自己出生的那一刻,

把自己殺死。

母親節衣縮食,家裡所有的錢基本都花在她身上,

生活裡每個細節似乎都在告訴她,

母親的世界裡只有她了。

所以母親用任何方式控制她,都是對的。

所以她要做到最好,才對得起母親。

所以她沒有了愛人的能力,因為她不敢。

誰都知道這樣的因果邏輯是扭曲的,

但身在其中的人,卻像陷入了沼澤地,越掙扎越痛苦。

伴侶間也是如此。

兩個陌生人從相遇相知相戀到終成眷屬細水流長,

磨合是必經之路,

彼此身上的稜角免不了會刺痛對方,

所以讓渡一部分自我,把我改寫成我們,

確實需要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

但為了省去這個過程,把失去自我一味順從當成捷徑,

才是最大的誤區。

唯一的解脫方式就是學會愛自己。

就像楊紫最後對母親說的,

「你對我最大的愛,應該是愛你自己。」

04

有些犧牲感是自己製造的,

等待自愈。

而有些犧牲感,卻是被周圍的聲音催生的。

他們的出路在哪?

為母則剛這句話已成為要求母親為孩子無條件妥協的「最好理由」。

是否要生孩子,

還有多少意願來自於母親本身?

又有多大因素是因為長輩的催促,丈夫的期待,

大環境對女人只有生孩子人生才完整的宣揚。

只要孩子一出生,

無論母親是否願意,

旁人一聲聲你要為孩子好叮囑後,

便扔過來一條條育兒心經。

孩子最好要母乳;

孩子還小,不能少了母親的陪伴;

你總是在加班, 孩子磕了碰了都是你的錯;

就算有保姆,保姆能和媽一樣嗎?

……

這些譴責,砸在一個叫做母親的人身上,

就算全職太太已經被公認為是最有風險,沒保障的職業,

太多的母親也逼不得已,從職場隱退,回歸家庭。

如果她們能從生兒育兒中獲得足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那當然無可厚非,

如果一路被推著走,全程被要求,

後果卻讓她們承擔,

心裡的不甘會發酵成犧牲感,

索求回報,也就變成了「理所應當」的事,

但要多少東西,才能填滿這個充滿犧牲感的黑洞?

沒有人會願意生活在一個動不動就雞飛狗跳,

滿是抱怨的家裡。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生活地小心翼翼,

不知道哪句話不對就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這時候所謂別人的催促聲都已撤退,

留下了一地雞毛給這個家。

恐婚恐育成為很多年輕人的口頭禪,

他們雖然沒有結婚,

卻圍觀了周圍很多不幸福的婚姻。

婚姻裡的身不由己,

他們旁觀者清,

害怕自己成為婚姻裡歇斯底裡的那位。

成為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所以乾脆就不想結婚。

還沒有發生的犧牲感就勸退了一堆人,

犧牲感的威力可見一斑。

永遠不到帶著犧牲感作決定,

別人的認可和催促,

在一段時間後都會閃退,

但生活是自己的,結果只能自己扛。

小時候總是被教育以別人家的小孩作標杆,

長大了,

這樣的比較該結束了。

但又談何容易。

05

最近有一個群體備受關注,

「被父母逼迫考公務員的年輕人」,

小白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參加國考,是父母幫忙報的名。

父母的一時興起來自於「攀比」,

因為鄰居家小孩考上了,

所以他也應該可以。

之後為了回家鄉備考,小白放棄了頭部網際網路公司的offer,

第二次又沒過,

父母就讓他把當地電視臺的臨時崗位也辭掉,

全職備考。

家裡花兩萬給他報補習班,

他不想辜負父母的好意,努力備考。

卻從未放棄抗爭。

無休的爭吵中,

父親的一次流淚讓他全面妥協。

「那一瞬間,他在這場關於自己未來的競爭中,徹底敗下陣來。

在親密關係中,這種壓力從來都是說不清道不明,又無形的。」

為了成全父母的期待,小白只好越挫越勇,

失敗了十幾次,然後再等待下一次機會和結果。

這不是他喜歡的生活,接連的失敗也讓他懷疑,

除了不喜歡,他也不適合。

但父母還沒鬆口,

他只好割捨了自己未來的其他可能,

走進父母畫好的圓裡。

就算最終小白考上了,

體制內的工作就會一帆風順嗎?

就像被父母以孝順之名包辦的婚姻,

其中的不順心滋生的埋怨,

都會反彈。

犧牲感捆綁的惡性循環裡,沒有贏家。

親密關係裡從來不缺少付出,

所有的付出也不會是剛剛好的平衡。

但我們是親人啊,所以為什麼要斤斤計較。

而不是我們是親人啊,所以我的付出比較高貴,

小到,我想吃魚肚,為了你而隱忍,

我不說,你為什麼看不出來。

大到,我生你養了你,你要按照我的期待活著。

不應該是這樣計算的。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有按照自己意願生活的權利,

有自己的行為習慣。

每一份付出,都值得感恩。

同樣的,每一份付出的施予者和承受者,

都出於自願。

自我犧牲的感動,早已感動不了任何人,

親密關係中,最舒服的狀態應該是,

成就更好的彼此。

相關焦點

  • 別讓道德綁架了你的婚姻,婚後學會處理婆媳關係,讓你幸福一生
    別讓道德綁架了你的婚姻,婚後學會處理婆媳關係,讓你幸福一生在如今的這個社會裡,能夠經常聽到關於婆媳關係如何如何不好的現象,什麼我家婆婆怎麼怎麼滴啦,哎呦我兒媳婦不孝順還那麼能花錢現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說,你和我結婚就要和我一樣孝順我媽,很多人都會拿孝順這個詞彙來衡量媳婦的標準,並不是覺得這種要求是錯的,而是覺得在提這個要求的時候,作為男人的你有沒有考慮過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呢?不可能在結婚之間就給對方提前說一個要求就是要孝順父母吧,用道德來綁架婚姻,我個人覺得這是不正確的。
  • 什麼是道德綁架?遇到道德綁架該怎麼辦?
    道德綁架在生活中很常見,比如插隊,吐痰,乞討的要錢,這類行為本身道德低下,人們本能會拒絕,但他們會以「急事兒」「弱勢群體」「公德心」「別人都這樣」等反駁,插隊這個事,其實可大可小,大的話就是它侵犯的不是你個人的權利,而是集體的權利,道德就這個時候,就應該站出來,把不道德揪出來,公示於人。
  • 不是道德綁架,就是親情綁架
    看到這個我不由得想起之前看過的《歡樂頌》裡面的樊勝美,同樣是被親情綁架的人。在我眼中親情應該是難能可貴的,親人有困難,幫是情,不幫也不能責怪。畢竟不是父母有困難,兄弟姐妹盡力而為。前人帶出了後人,後人應當回報前人,理所應當,但是父母的「恩」,卻是無形的,無法估算出價值的,這就形成了永遠無法償還的債。
  • 別讓道德綁架了你
    「他出軌了」閨蜜哭著跟我說「你準備怎麼做」「離婚!」閨蜜很果斷「那、孩子呢?」「跟著我!我不放心孩子跟著他!」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來源於何處,但是看電視劇或者生活中總會有人拿它當藉口!所以,犯了錯的男人一定是把這句話理解成:如果不犯這樣的錯,我一定不是男人!這個世界總是太愛給犯了錯的人找藉口,卻從來沒有給受到傷害的人給予補償!閨蜜說:我是一定會選擇離婚的,生活在一起只會讓我覺得委屈!
  • 父母老是說我是為你好的的背後隱藏著道德的綁架
    比如有些家長會想孩子結業找到工作就婚姻生子過上自己的小日子,但是孩子有可能想的是要儘量儘量工作嚴肅對待掙錢,在物質生存有了保證以後再思考婚姻問題。實際上稍加大深度說,家長的「為你好」,實際上只是從她們自己角度思想,打著「為你好」的形式來關涉你的生存,以達到自己的希望,稱心了自己欲望卻根本沒想過會損害到到你。
  • 是道德的綁架,還是親情的淪喪
    這不禁讓我思考,是道德的綁架,還是親情的淪喪。借著血緣進行的道德綁架,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從《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到《安家》裡的房似錦。這如出一轍被命運扼住喉嚨的悲慘命運,都是因為他們的母親的綁架。我生了你,你就要為這個出力,要幫著你的弟弟。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說辭不乏少見。而說這番說辭的人大都是扮演母親角色的人。
  • 你有被道德綁架的經歷嗎?
    所謂道德綁架,是指捏造或使用高於常理的標準去要求、威脅甚至攻擊別人,但很多人喜歡濫用這個詞語以彰顯自己過高的逼格,把一切批判和指責都視為對方站在道德制高點在進行道德綁架,其實不然。但道德綁架確實存在且有時到達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 別讓「道德綁架」,毀滅了你的善良
    面對著這種「道德綁架」,19歲的女孩陷入了痛苦的掙扎中,一方面是對於生的渴望,另一方面是對媽媽的同情,兩種感情互相焦灼之間,李明馨徹底崩潰了,她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何謂「道德綁架」?《呂氏春秋》裡講了個故事叫做《子貢贖人》。
  • 《天道》傳統文化中的「孝道」是道德綁架嗎?為什麼?
    丁元英認為,養兒防老是為自己(父母)就不要說母愛多偉大,如果說母愛偉大,就不要計較兒子是否孝順,恩典和報恩沒有因果關係,強行建立的關係,註定讓人從小自卑,抬不起頭,一直在還債,而且只要不死亡,這中債務關係就制約著人和人性,這種深入到骨髓的道德標註,讓很多人都不能正確認知這個世界,太可怕了。
  • 請不要道德綁架任何人與被道德綁架。人生短暫,活好自己!
    中國是個講道德的國家,然而現在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喜歡用道德綁架別人的惡劣現象。道德綁架道德實質是以道德為籌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出某件事情,約束別人的行為,左右別人的選擇。在電影《驢得水》中有句話說的很多道理:憑什麼用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
  • 可能你也害怕被道德綁架
    「趁年輕快點要孩子吧……」其實,這些都是一種變相的道德綁架。也許你以為道德綁架這個詞還只存在於老年人強行讓上班族讓座,或者存在於朱之文火了以後村裡人讓他買小轎車,或者存在於有錢人必須捐款還要捐的更多更積極。
  • 中青報:「道德綁架」實質上是一種道德衝突
    原標題:「道德綁架」實質上是一種道德衝突   道德標尺是模糊的,不同人對道德的運用也不同。一個群體聲嘶力竭地主張某種道德,另一個群體可能就覺得自己被「綁架」了。   這幾天,題為《阿姨,對不起,我不能給你讓座》的視頻火了,這段視頻由幾個小片段串聯起來,喊出了「拒絕道德綁架」的口號。視頻中「最煩非讓人喝的酒桌文化」「最怕逼著我讓座的阿姨」「最怕不管熊孩子的家長」等橋段,因為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親身經歷,所以引發了大量網友的共鳴。   很多人對「道德綁架」深惡痛絕,但是,究竟什麼是「道德綁架」呢?
  • 「道德綁架」如何用英語表達?
    有人私下和我談到了道德綁架的問題。然後,毫無意外地,對方追問了一句:話說,道德綁架怎麼用英語表達啊?說實話,我很怕回答這種問題,因為很多中文網絡流行語,必須和特定的中國網絡文化背景結合才說得通。老外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當然也就不會有完全對應的英語表達。不過,這個概念確實很有用,所以我可以試著解答一下。我的回答顯然不是標準答案,但應該還比較靠譜。
  • 「母親為了弟弟,一直用道德綁架我,最後讓我失去了我的婚姻」
    母親就是這樣,用道德的方式來綁架啊,若是我不幫助她們,那我就是不孝了,時間一久,丈夫對我接濟弟弟的事情,也是很不滿,我們經常為了這種事情吵架。這不弟弟要結婚了,弟弟說想買一輛車,父母的錢,都用來給彩禮,和操辦婚禮了,自然就沒有錢買車了。
  • 父母說「為你好」,是道德綁架還是真的為你好?
    微博上這個話題「父母說為你好是道德綁架嗎」很熱,引來網友熱議。其實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很多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幟,替你做決定,從小到大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卻不是自己想要的。有個網友,就是因為父母總是以「為你好」的想法,給自己安排,從小到大都是如此,因為自己拒絕了父母這樣的安排,便遭到了全家人的橫眉冷眼,讓他非常壓抑又苦惱。
  • Te Amo 劇場|如何避免被道德綁架
    愛道德綁架的人都是利己主義者,還是又當又立的那種。 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準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 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別人。
  • 拒絕道德綁架:讓座是美德而不是道德
    (9月27 日 中國青年網)筆者看來,讓不讓座都是個人選擇,讓座是一種美德但不是道德,不讓座者最多是缺失這種美德但卻沒有違背道德,因此沒有理由接受輿論的責備,更不應該遭受人身攻擊。在讓不讓座這個問題上,我們應當拒絕道德綁架。
  • 別讓你的善良,再被所謂的道德綁架了
    ,你沒看見我家孩子生病了嗎?一瞬間,你不知道該說什麼,就只剩下委屈,其實這世上本來就沒有什麼感同身受,你可以理解人家的苦衷,可誰又理解你呢?小時候老師教給我們一句話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可如今這句話卻變了味道,玫瑰我可以給你,但請你不要搶,善良是好的,可道德綁架下的善良,真的好嗎?
  • 道德綁架算什麼?親情綁架才要命!
    悲哀的女兒,從小沒得過一絲愛,長大出錢出力,卻遭到了媽寶二兒子的謾罵:「你有什麼資格參加媽的葬禮?有幾個臭錢了不起,給爸媽花點錢怎麼了?」可一旦你不幫,你會被貼上「沒良心」「小氣」「看不起人」「人品差」等等的標籤,將你狠狠的釘上道德恥辱柱,到處宣揚,到處詆毀。而你曾經對他的好,全都成了無用功。
  • 論道德綁架
    就算人家真的是吃飽了就忘娘,也不關你的事吧?你是他娘嗎?你為國家步入小康 出了多少力、做了多大的貢獻呢?人家的富足,難道與你的能力或你的無私奉獻有關?你有什麼資格對此進行指責?你確定豐衣足食、繁榮富強,依然全靠勤勞的雙手?而不是主要有賴於最強大腦?還有更令人憤怒的是那些妄想拿道德綁架他人,而試圖要求他人無償幫他分擔義務與責任的偽君子,這類人才是真正的厚顏無恥、超級自私的傢伙 ,不是嗎?這類人比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更令人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