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皮妹兒
北京最近是又悶又熱
前幾天好不容易
盼著下了一場大雨
結果氣溫根本沒有下降
機智而透徹的網友
一語道破真諦
「其實只是乾鍋了,添點水繼續蒸而已」
天一熱
就不停地出汗
不過
有一種動物的汗
可是十分特別
▼
所謂「汗血寶馬」,就是傳說出汗如血的馬,常常出現在各種武俠小說裡。據說,目前汗血寶馬在中國已經絕跡,僅在土庫曼境內還有3000匹左右。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還存在著一種「出汗如血」的動物,那就是河馬。
河馬雖然名字中帶個「馬」,跟馬卻真的沒有什麼關係。
從親緣關係上講,偶蹄目的河馬實際上更接近於鯨豚類。
有人在動物園看河馬時,會發現河馬表面「流血」了,這其實是河馬身上特殊的腺體分泌出的紅色液體,看似像汗所以被叫做「河馬汗」。
2004年,日本京都藥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揭開了「河馬汗」的神秘面紗。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在長期實驗中,實驗人員從「河馬汗」中分離出了紅色的物質——河馬汗酸「hipposudoric」。
原來,「河馬汗」剛被分泌出來時,也是無色透明的。只不過隨著其中的色素分子不斷聚合成更長的分子鏈,液體也從無色變成紅色,直至變成棕褐色。
「河馬汗」中的紅色色素可以吸收可見光和波長為200~600納米的光線,正好包括了對生物體殺傷力最強的長波紫外線的範疇,所以「河馬汗」還能保護河馬在暴曬的環境下不受紫外線的傷害。
不僅如此,「河馬汗」還可以抑制綠膿桿菌和克雷伯氏肺炎桿菌的生長,使河馬在爭鬥受傷後不易被感染。
總的來說,「河馬汗」簡直就是天然的「防曬霜」和「抗生素」啊。
目前,科學家們也在對「河馬汗」進行著研究,希望能應用到防曬霜或者抗生素等領域中。
不過,據說「河馬汗」的臭味非常大,不知道塗了「河馬汗」製成的化妝品,會不會聞起來像一頭河馬~
其實說到紅色的動物,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火烈鳥,畢竟火烈鳥這一身粉紅色的羽毛真是美呆了。
可萬萬沒想到,這漂亮羽毛並不是火烈鳥的本色,它們原來是白色的!
幼年時期的火烈鳥明明是白色或灰色的,成年的火烈鳥怎麼就變色了呢?
通過多年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火烈鳥的顏色和它們的食物有極大的關係。
火烈鳥主要以藻類和甲殼類等浮遊生物為食,而在火烈鳥以及所食食物的身上都發現了同一種物質——蝦青素。
蝦青素(英語:Astaxanthin,又稱變胞藻黃素或蝦紅素),是類胡蘿蔔素的一種。
天然蝦青素是由藻類、細菌和浮遊植物產生的。一些水生物種,包括蝦、蟹在內的甲殼類動物都食用這些藻類和浮遊生物,當火烈鳥再將這些富含蝦青素的藻類和小蝦小蟹吃進肚子裡之後,肝臟中的酶將蝦青素分解成粉紅色和橘色的色素微粒,這些微粒被儲存到火烈鳥的羽毛、嘴巴和腿上,火烈鳥也就完成了給自己「上色」的過程。
在火烈鳥換羽的時候或是食物中缺少蝦青素時,身上的顏色就會逐漸變淡,甚至褪回白色,這個時候只要繼續攝取足夠的蝦青素就會恢復它們的「美貌」。
並且,在繁殖期,雄性火烈鳥會大量食用紅藻、大蝦一類的食物,讓自己變得更紅,來獲得異性的青睞。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講真,我從來沒見過腰果帶殼賣過,甚至讓我產生了腰果沒有殼的錯覺。
腰果不帶殼賣,是商家為顧客謀福利嗎?
當然不是。
腰果不帶殼賣的原因,是因為殼有毒。據說腰果最初就是被當做毒藥使用的。
腰果外殼上含有毒性、腐蝕性極強的殼油,可侵蝕皮膚,因此必須經過特殊精細的去殼過程方能食用。
而給堅果去殼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在機械剝殼設備應用之前,給腰果剝殼首先要把腰果曬乾,然後放在火上烤,直到大部分有毒的腰果殼油散去,果殼炸裂,才能取出果仁。那個時候即使有手套的保護,去殼工人也時常會被侵蝕皮膚。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腰果殼油有了全新的用途,比如被當做天然的殺蟲劑。
還可以用於塑料,因為腰果殼油其中所含的酚類化合物可以改善高分子材料的結構,讓分子之間結合得更緊密,形成更多的網狀結構。這樣就可以大大改善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提高它們的耐磨性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自拍成為了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據金氏世界紀錄,人類史上第一張自拍照誕生於1839年,是美國人羅伯特·科尼利厄斯(Robert Cornelius)在自家店鋪外拍下了自己雙手交叉、一頭蓬髮的模樣,並製成了美國迄今所知最早的人物肖像照。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據說拍攝這張照片時,羅伯特在他父親的公司後面架好了相機,拿掉鏡頭蓋之後,他迅速跑進畫面,端坐了超過一分鐘時間,然後回去蓋上鏡頭蓋,就這樣誕生了人類第一張自拍照。
1838年的時候,人類才首次將自己的影像投放到膠捲之上,雖然很快就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張自拍照,但在當時自拍照並未普及,普通人能自拍還得等到1900年2月柯達「盒子布朗尼」相機的問世。
圖片來自網絡
這臺相機售價只要1美元,購買一臺相機、一卷膠捲(含衝洗費用)加起來也只要2美元。
合適的價格,輕便的器材讓「盒子布朗尼」相機瞬間暢銷,同時也讓攝影變得大眾化起來,應該說,從那以後,人們不僅找到了攝影的樂趣,也打開了自拍的大門。
用中性筆的時候,是不是都發現了在中性筆筆芯的後半段有一截透明的油狀物。
在我小時候,為了探索這截神秘的「液體」,我是用剪刀剪過,用針扎過,用嘴吸過……
最終結果無不例外,都是弄了滿手的筆油。
其實人家有名字,叫「隨動密封劑」,英文一般叫「ink follower」。
隨動密封劑(俗稱「鋰基酯」、「尾塞油」、「矽油」),主要成分包括:
基礎油,一般是本身就有一定粘度、難揮發同時也不會與中性筆墨水混溶的液體;
增稠劑,可以讓基礎油變得更稠,並且可以通過分子內或分子間的作用形成類似凝膠的結構;
以及表面活性劑等調整流動性和混合狀態的添加劑。
而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持良好的保溼密封性,防止墨水蒸發和倒流,以及在書寫過程中,像活塞一樣跟隨墨水的減少而流動,並利用大氣壓將墨水往下壓,保持書寫流暢。
而有些傳統的油性原子筆可不填充隨動密封劑,因為油性原子筆油墨為難揮發物質,基本上也就不存在因溶劑揮發所導致的一系列現象,並且粘度比中性筆墨水高,也不容易倒流。
以上
就是本期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