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的頻發,讓不少家長擔心起自己孩子在學校裡的安全。隨著網絡的逐漸發達,校園暴力視頻也更容易傳播出去,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助長未成年的暴力之風,因為孩子天性愛模仿,卻很少問對錯。
前不久,一則短視頻在許多平臺上火了起來,視頻只有短短幾十秒,卻讓每一個觀看過它的人大為觸動。只見一個扎著單馬尾辮,穿著初中校服的女生背靠著牆站立著,前面則圍了幾個同樣衣著的女生,其中一個站在最中間的女生,不停地拿著鞋底去扇那個靠牆女生的臉,被扇的女生不斷抽泣,施暴者以及圍觀的女生們則哈哈大笑。
根據視頻的描述可知,被扇臉的女生只有15歲,是某中學的學生,而施暴以及圍觀的女生,則都是她的同班同學。一群未成年少女,居然上演了一場校園暴力,這是讓人很難相信的,因為通常來說,女生都比較文靜,不太可能使用暴力。由於視頻裡沒有介紹,事情的起因也就不得而知了,但暴力卻是事實,透過這短短幾十秒的視頻,大家都可以看到被扇臉的女生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以及生理痛苦。
類似這樣的校園暴力,為何頻頻出現?孩子們的暴力源泉,究竟來自哪裡?這恐怕是每一位家長都非常關心的問題,更是一些社會學家重點研究的對象。
1. 家庭氛圍的影響
如果一個孩子在家裡經常被家長打罵,那麼他就很有可能具有暴力傾向。雖然他在家裡是受害者,但父母對他施加的暴力,卻讓他以為這是一種可以解決問題的手段,日後遇到更弱者,就會很自然地使用暴力了。還有一些孩子則是因為經常在家裡受到暴力對待,心理變得扭曲,轉而對更弱者施加暴力。
2. 成長環境的影響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周邊的環境對他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春秋時期的&34;,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在暴力堆裡長大,比如某個小夥伴有暴力傾向,那麼他也大概率會喜歡使用暴力手段,這正是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
3. 受到強大刺激
俗話說&34;,有些看起來很好欺負的孩子,被逼急了,可能會變得十分暴力,而一旦讓他嘗到了暴力的&34;,以後也很有可能喜歡上使用暴力手段,而且這樣的孩子,暴力起來還特別可怕。
以上這三種原因,就是當今許多未成年施暴者的暴力源泉,最近這些年校園暴力的頻發,也正與它們息息相關。但孩子畢竟可塑性強,如果家長能夠及時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有針對地採取措施來糾正和預防,還是可以把孩子的暴力傾向減弱甚至消除的。
尊重孩子,杜絕使用&34;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應該尋求暴力以外的教育手段,而不能依靠所謂的&34;來使孩子屈服,只有讓孩子成長於一個沒有暴力的家庭環境,才能徹底杜絕孩子內心的暴力因子。平時在與孩子相處時,也應該視其為一個平等的交流對象,這樣可以讓孩子產生平等意識,一個注重平等的人,自然也就不太可能使用暴力了。
關注孩子的交友情況,不與暴力傾向的人玩耍
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兒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而三次搬家,今天的家長當然大可不必如此。但關注孩子的交友情況,卻仍然很重要,因為只要平時玩耍的小夥伴中有一個具有暴力傾向,就有可能影響到所有的孩子。而且孩子在與這樣的朋友交往時,也很有可能成為暴力的加害對象。
防微杜漸,不要縱容孩子的暴力行為
每一個大盜,都是從小偷小摸開始的,一個人的重大缺陷,最開始也多半只是些許瑕疵,所以在避免孩子產生暴力傾向這件事上,防微杜漸就顯得特別重要。劉備死前曾告誡兒子&34;,也正是這個道理,家長絕不能因為孩子的暴力行為不嚴重而縱容,及時介入並且嚴肅處理才是正確的選擇。
不要以為你的孩子是施暴者就沒有吃虧,恰恰相反,比起被加害者,暴力行為對施暴者的危害其實是更大的,因為他們只消往前逾越一步,便是嚴重的犯罪。所以說,如果父母不早早管教的話,孩子的後半生很有可能就要在監獄裡度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