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網友對於孩子學校老師的行為的控訴進入了我的眼帘,因為這種事情還是頭一回:家長控訴老師不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事情很簡單,就是因為班主任女老師為了檢查孩子們有沒有在宿舍裡藏學校不允許帶的漫畫書或者電子產品,於是突襲了孩子們的宿舍。而孩子們當時普遍是衣衫不整的,然後老師又翻找了孩子們的私人空間。但重點卻並不在這裡,重點是一位家長聽孩子對自己說完了這件事情之後,他的第一反應不是「老師負責」,而是「老師怎麼侵犯孩子的隱私」。
在我們的印象裡,控訴對方侵犯自己隱私權,通常是孩子們對家長所做的事。而這位家長能夠明顯的意識到老師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實在是一種進步,而這位老師的回答卻像絕大多數家長一樣:「都是孩子,多大點事兒啊,下回注意就是了」
孩子的家長對於老師這種應付的態度自然感到不滿,但絕大多數人的想法似乎都是這樣,她又不好說些什麼,只能將自己的經歷發在網上,希望大家能給他出出主意,而是實際上侵犯孩子的隱私似乎是所有老師和家長共有的弊病,其中典型的行為就有以下三種:
用日記記錄自己的一天的經歷,將自己當天的所思所想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在過後的時候回憶起來著實是一件有趣的事。並且也可以在日記中記錄和傾訴很多自己不敢或者不想向別人說的東西。
但在我國這種行為的意義似乎變了很多,家長都會有意無意的查看孩子是否有記日記的習慣,如果有,那麼偷偷的趁孩子不在家或者將日記落在家裡的時候去看,可以說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甚至我記得在小學和初中的時候,班級甚至還有一項任務是將日記讀給全班同學聽。這無疑就破壞了日記存在的意義,甚至有很多孩子因此被迫鍛鍊出了用英文記日記和「真假日記」等「特色日記」。
孩子在學校有什麼不想告訴家長的小秘密,雖然不會說,但往往會被書包出賣個一乾二淨。同學相互贈送的小禮品、暗戀或者傾慕喜歡的異性給出的禮物,孩子往往會珍而重之的藏在書包裡,但家長卻不會管孩子的心情,只要孩子將書包留在家裡,就一定要翻個底兒朝天。雖然這一旦被孩子發現,往往會引起家長和孩子的激烈衝突,但家長似乎依然樂此不疲。
進入別人的房間都知道要敲敲門,但我們的家長似乎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就默認忽視了這一條人與人之間必須要遵守的規律。悄悄的轉動門把手、儘可能小的聲音的走著貓步來到孩子的身後,然後忽然出聲,&34;把孩子嚇了一跳,這是很多家長都做過的事情..
一、孩子對於缺乏隱私意識
都說我國的國人對於個人隱私的意識比較差,但其實這是從小就培養起來的壞習慣。家長從來就不認為孩子應該有什麼隱私,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哪怕有反抗意識也不會將自己的隱私看得非常重,因為他們也都明確的知道,自己是瞞不過家長的,所以經常對於個人隱私信息不去遮掩,而在資訊時代這些被洩露的個人信息,很可能就成為不法分子侵害孩子的工具。
二、孩子不懂邊界感處事煩人
所謂「邊界感」就是人與人相互溝通時的那個界限,比如:一般朋友之間不過問對方的家事、剛認識的人不過問對方的個人信息、非男女朋友的異性不去對方家裡等等。這些本應該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利益,但是對於缺乏隱私教育的中國孩子來說,他們從小就是生活在全透明的環境中的,自然也對邊界的判斷缺乏概念,因此在他們與別人為人處事的時候,經常就會做出很多冒失的行為,說話沒有輕重,辦事不分裡外,這都是家長不尊重孩子隱私的後果。
三、孩子過於依賴家長缺乏主見
家長侵犯孩子的隱私的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包辦了孩子的私人事務,很多本應該由孩子自己處理的事情,他們完全沒有處理的經驗。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孩子的成年,小的時候沒有經歷過鍛鍊,長大後又怎麼能會處理呢?所以很多巨嬰都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