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8日電通訊:
丹心繫國運 良策濟民生
——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巡禮
新華社記者 崔靜
諮政建言,謀略國家大政方針;服務社會,關心百姓衣食冷暖。
一年來,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積極履行參政議政職能,建言國是、關切民生、體察民情,用智慧和汗水譜寫出一曲團結和民主的華麗樂章。
建言國是助發展
「2010年全國政協收到的5678件提案中,涉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十二五』規劃制定和實施等方面的提案達2200餘件。比如,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8個民主黨派和全國工商聯都給予較大關注,提出的提案超過100件。」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孫淦如是說。
2010年是我國制定五年發展規劃承上啟下之年。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高度關注「十二五」規劃編制,紛紛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等重大問題展開專題調研,踴躍建言獻策,為國家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
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中共中央、國務院著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民建中央以此作為年度調研重點,由主席陳昌智親自負責,奔赴廣東、陝西等地深入調研,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了《民建中央關於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建議》,得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
面對備受關注的中小企業發展困難問題,全國工商聯向全國政協提交了《關於建立中小企業社會服務體系的提案》。工業和信息化部對此進行深入分析,會同有關部門提出13項具體措施,推進和落實提案中的建議,並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積極推動形成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致公黨中央充分發揮黨內以歸僑僑眷中上層人士和有海外關係的代表性人士為主的優勢,以國際視野精心選題,圍繞生物質能源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化發展、科技農業發展、科技創新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等9大課題深入調研,形成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積極營造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良好環境的建議》和《關於推進攀西戰略資源綜合開發與西部發展的建議》等重要報告。
無黨派人士發揮人才濟濟、智力密集優勢,圍繞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進行考察調研,提出10條具體政策建議,受到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
政協提案、政協發言、高層協商、專項建議……2010年,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利用各種參政議政平臺,圍繞政府工作、經濟形勢、「十二五」規劃等主題,建諍言、獻良策。
據全國政協有關方面透露,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提出的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節能建築、發展綠色經濟等建議,已被納入「十二五」規劃建議或部門、行業發展規劃中,必將有力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
關切民生促和諧
我國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問題,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廣泛議論。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用什麼方法加以解決……這些問題關乎百姓生活,引起了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深入思考。
為妥善解決社會收入分配問題,民盟中央在2010年內2次以書面形式、4次在高層協商會和全國政協常委會上以發言形式提出相關意見建議。在向中共中央提交的關於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民盟中央專門闡述了完善社會收入分配問題,強調在「十二五」期間「應特別著力於國民收入分配的調整、社會收入格局與結構的優化」。
「收入分配問題源於民生問題,源於經濟層面,但已經超出經濟層面,與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互為影響。」在民盟中央專門舉辦的一場收入分配改革論壇上,民盟中央副主席索麗生大聲疾呼,「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刻不容緩,需要明確基本思路、預期目標及一攬子措施,下定決心穩妥推進。」
民生事關國家發展大計,事關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作為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力量,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出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要更加重視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教育問題牽涉千家萬戶,一直是百姓關注的熱點。作為一個以教育界人士為主的參政黨,民進中央發揮自身優勢,始終把研究教育癥結、剖析教育現象、號脈教育改革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提出的提案、建議,個個有真知,件件求實效。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經濟、社會問題,是近年來民建中央一直關注的熱點問題。從2008年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提案,到2010年進行的「立足國情,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專題調研,民建中央圍繞人口問題參政議政的熱度不減。2010年民建中央通過深入調研形成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調研報告,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養老保障戰略」的新設想。
臺盟中央在向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提交關於低碳產業、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等熱點問題提案的基礎上,還在大會閉幕後繼續組織力量對相關素材進行補充和完善,向全國政協報送了《關於建立健全我國住房保障制度的提案》《關於儘快建立公民基本信息制度的提案》等平時提案。
無黨派人士就收入分配、公立醫院改革、流動人員醫療保障、菸草控制等問題提出一系列具體建議,為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決策提供了參考。
這些與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提案和建議,使民生關懷成為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的最強音。
體察民情解民憂
2010年8月,首屆「致福工程」酉陽縣骨幹培訓班在重慶機械電子高級技工學校開辦,幾百名來自麻旺鎮、泔溪鎮的農民第一次拿起了滑鼠。
這是「致酉合作」20年間的生動一幕。自1990年與重慶酉陽結成「幫扶對子」以來,致公黨至今已在酉陽捐資修建中國致公小學、重慶致公希望小學等14所學校,並配套價值數百萬元的圖書、桌椅、電腦等教學用具,使1.2萬多名貧困失學兒童重歸課堂。
為了豐富「致酉合作」的內涵,致公黨中央還向該縣11個鄉鎮捐贈了293臺電腦和價值15萬元的圖書,建立了「致福工程」培訓基地,幫助當地農民學習操作電腦,掌握市場動向和農業新技術。
社會服務是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的重要實踐活動,也是其服務經濟發展、建設和諧社會、增強組織凝聚力、擴大社會影響的有效途徑。無論是突發性災難發生時,還是在日常的點滴生活中,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都堅持把群眾受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竭盡所能地體察民情、排解民憂。
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農工黨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迅速行動,除捐贈了價值2000多萬元的資金、藥品和物資外,還充分發揮黨內擁有較多醫藥界高級知識分子的優勢,組織黨員趕赴災區一線參與救治傷員和災後防疫等工作。全國工商聯號召動員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救災應急工作,非公有制企業捐款達20.4億元。
民革中央加大智力支邊扶貧工作力度,與國務院扶貧辦合作舉辦「扶貧協作優勢產業推介暨招商引資洽談活動」,幫助定點幫扶的貴州納雍縣直接引進項目資金5億餘元。民革中央還與中國醫學基金會合作開展「陽光綠道濟困行動」,為寧夏捐助彩超機100臺,幫助中西部貧困農村地區改善基層衛生醫療環境。
九三學社中央組織兩支醫療隊,於2010年6月中下旬赴貴州威寧縣實施大規模「亮康行動」。在短短13天時間裡,免費為當地貧困白內障患者成功實施復明手術940例。此後,九三學社又組織醫療隊分赴內蒙古、青海等地,幫助200餘名貧困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
民盟中央的「燭光行動」、民建中央的「思源工程」、民進中央的「彩虹行動」……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摸索經驗,打造「品牌」,將民生關懷體現在服務社會的全過程中,融入到參政議政的實際行動裡,讓多黨合作煥發出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