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陳情表》:除了祖孫之情,還有這兩種不易察覺的隱藏情感

2020-12-27 鏡鑑青年

在中學語文課本裡,一篇《出師表》,一篇《陳情表》,這兩篇至情至性的千古名文,都出自蜀漢臣子之手,一是家喻戶曉的蜀漢名相諸葛亮,一是蜀漢舊臣李密,一寫人臣之忠,一敘人子之孝,都感人至深,以至於後人甚至放話說:

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

《出師表》自不必說,文如其人,其文讀之墮淚,其人其事,更是感天動地。

《陳情表》寫祖孫之情,千百年來,更是引發無數普通人的強烈共鳴,以至於李密本人,被譽為中華第一孝子,《陳情表》成為高中語文課本必選篇目,李密故裡四川彭山區保勝鄉龍安村,更因此成為「中華孝鄉」。

也確實,六個月大時喪父,四歲時母親何氏改嫁的李密,與年邁祖母相依為命,一句「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更是催人淚下,讓人不忍卒讀。

但是在感人肺腑的祖孫之情背後,在情真意切的詞句之外,還有隱藏在李密內心深處,不為我們所知的另外兩種情感。

1、對西晉的憂懼之情

由祖母劉氏含辛茹苦,一手撫養成人的李密,從小便發奮苦讀,好學不輟。他曾師從當時蜀漢著名學者譙周,學習儒家經典,博覽五經,尤其精通《左傳》。

年輕時候的李密,在蜀漢曾任尚書郎一職,除了出了名的孝順祖母外,他還以機智善辯、巧於應對聞名於世。

有一次奉命出使到吳國,吳主問他蜀漢現有兵馬多少,這個問題顯然涉及軍事機密,但是直接拒絕回答,肯定也不妥,結果李密很聰明的虛晃一槍,氣定神閒來一句:

官用有餘,人間自足。

公元263 年,司馬昭滅蜀漢,40歲的李密淪為亡國之臣。

徵西將軍鄧艾敬慕李密的才能,請他擔任主簿一職。

這鄧艾有口吃的毛病,成語期期艾艾說的就是他。

在率軍攻打蜀漢時,鄧艾的大軍率先攻入成都,直接宣告蜀漢政權的滅亡。

對於鄧艾的邀請,李密想都沒想,直接就拒絕了。

兩年後,晉武帝司馬炎開始徵詔李密為太子洗馬,也就是輔佐太子,教太子政事的從五品的官職,被李密以祖母年邁,無人奉養為由拒絕了。

然後從這一年起,晉武帝就開始連續四次下詔書請李密赴任,李密每次都以同樣的理由一再拒絕。

按說,蜀漢已亡,你也沒有殉國而死,就不該一再擺譜,意思意思就得了,可為什麼李密一再拒絕在西晉為官呢?

這其實是因為李密生活在當時政治環境異常複雜危險的司馬氏統治的時代。

公元263年,司馬昭處死了和曹氏集團關係密切的嵇康。

向來支持曹氏集團的阮籍,也採取或閉門讀書、或外出不歸、或沉醉不醒的軟對抗方式,來遠離西晉王朝,明哲保身。最終也在這一年,鬱鬱而終。

已為亡國之人的李密,有了這些人的前車之鑑,對西晉新朝自然產生憂懼之情,所以才一再拒絕做官,以至於後來的司馬炎,都開始有點霸王硬上弓的意思了: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

這已經是第四次了,一向心狠手辣的司馬氏集團,明顯動怒了,同樣身為文人的李密,既不能以死抗爭,置年邁祖母於不顧,又學不來阮籍的逃之於書酒,面對天子之怒,再次直接拒絕,同樣不行。

於是,才有了這篇傳誦千古的《陳情表》。

既然通過陰謀和屠殺建立西晉政權的司馬氏集團,為了鞏固統治,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國主張,那麼他就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用奉養祖母的情真意切之詞,來高度契合西晉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讓晉武帝不得不答應他以孝辭官的請求。

然後是晉武帝很自然便入了李密挖好的坑,欣欣然跳了下去,還一臉感動:

密上陳情表,武帝覽表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下郡縣供養其祖母奉膳。

2、對蜀漢的懷念之情

在《陳情表》裡,李密先後27次對西晉王朝自稱「臣」,又對蜀漢故國直接以「偽朝」稱之,還直接表示說,自己做官就是為了升官發財:

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這實際上都是李密為遠離殺身之禍,給晉武帝施的障眼法,真實的李密,對蜀漢故國,有深厚的懷念之情。在內心深處,他同樣有根深蒂固的名節觀念。

他最想望的人生結局不過是,隱姓埋名,奉養祖母,默默老死鄉野。

怎奈,極力拉攏懷柔蜀漢舊臣,好給當時還在苟延殘喘的東吳政權一眾大臣,提供歸順後良好示範的西晉,怎麼可能放過李密這樣一個素有名望的標誌性人物呢?

李密對蜀漢故國的懷念,集中體現在他對諸葛亮的無限欽慕和無比敬仰之情。

有一次,西晉名臣張華,當著李密的面,批評諸葛亮,說他給人說教,嘮嘮叨叨,喋喋不休,像個老太婆似的,這是怎麼回事啊?

這話看似是請教李密,實際上是在公然貶低蜀漢名相諸葛亮的水平,然後李密的回答非常高明:

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

這話的意思是說,為何我孔明先生說話嘮叨?因為怕你們這些凡俗平庸之輩聽不懂。有力維護了諸葛丞相的赫赫威名,同時李密對諸葛亮的崇敬愛戴之情,也是溢於言表。

祖母劉氏去世後,在西晉,李密先後出任溫縣縣令、尚書郎、漢中太守等職。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在漢中太守任職期間,李密還在漢中的勉縣,倡導修建了第一座武侯祠,比成都武侯祠還要早50年,被譽為「中華第一武侯祠」。

古柏森森的武侯祠內,大殿之上,羽扇綸巾的諸葛亮,那偉岸崇高的形象,是對包括李密在內的蜀漢舊臣、蜀漢百姓,懷念故國,最好的心靈慰藉和精神寄託。

李密在出任溫縣縣令的時候,以剛正著稱,他廉潔奉公,政績顯著。

當時,中山諸王每過溫縣,必要求當地百姓供養,百姓以此為患。李密到任後,據理力爭,最終使諸王過境不敢再搜刮於百姓。

李密在做漢中太守時,只做了一年後,就被罷官歸田,因為他為官清廉,為人剛正。

在官場上,最見不得這種人,所以李密自然在朝中好到沒朋友。

有一次他酒後發牢騷,賦詩說:

人亦有言,有因有緣。

官中無人,不如歸田。

明明在上,斯語豈然。

說的都是大實話,但是在官場,最見不得大實話,何況還是白紙黑字。

很快李密便被人實名舉報到了晉武帝那裡,晉武帝大怒,很快將他免去官職,趕回老家。

本來,當年西晉一再要求李密出來做官,不過是看重他的名望,用他來拉攏當時的東吳大臣,好給他們作歸順西晉的榜樣。

如今,東吳早已滅亡,作為棋子,你還不安分守己,皇上大手一揮,你自然就秒變棄子了。

只是,於李密而言,這樣也好,與其做一個窩窩囊囊的官,當官卻與民做不了主,倒不如安然老死於鄉野。

比起當年他的老師譙周,面對鄧艾大軍長驅直入,極力主張投降當時的魏國,後來在魏國,還因功被封陽城亭侯,李密這個不識時務的學生,明顯是不合格的。

只是,這樣一個為家盡孝、為國盡忠、為民做主、為官清廉、為人剛正的李密,不論是為官蜀漢,還是任職西晉,他都是從中學語文課本裡走出來的,我們百姓心中至情至性至真至善的忠臣孝子,值得我們萬世景仰的英雄和楷模!

參考資料:《晉書》、《華陽國志》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午夢堂主

相關焦點

  • 高中文言文經典朗讀:《陳情表》李密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鑑。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 李密《陳情表》的公文特點及其啟示(下)
    除了必要的表示起首或者轉承關係的術語外,因受古代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還需要用一些程式術語來配合特定的行文關係,無論是稱謂還是正文用語,抑或末尾致意,都必須體現嚴格的等級關係。縱觀古代公文,常用的稱謂用語有臣、大人、陛下、卑職、小人、奴才等;正文中表示起承轉合的用語有蒙(此)、奉(此)、準(此)、據(此)等;常用的程式術語有奉天承運、伏乞、伏思、稽首、頓首、死罪、誠惶誠恐、愚、謹等。
  • 《陳情表》:一篇救命的文章
    他既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又不能觸怒統治者,引起統治者的猜疑和忌恨,所以,他採取了以情動人的敘述策略,儘量渲染他與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感情,也直接表達了他對新君的效忠之情。後人有好事者,遂稱之為《陳情表》。李密,又名虔,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他生於公元224年(魏文帝黃初五年),卒於公元287年(晉武帝太康八年),終年63歲。
  • 鄭老師說文||奏章是一種實用文——讀《陳情表》
    讀李密的《陳情表》,常常會被他的祖孫深情所打動,其中「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更是成為傳頌至今的著名短語。
  • 《陳情表》解析
    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後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於準如所請。
  • 大孝子李密寫《陳情表》:一個人子研膽為墨的「黑書」
    《陳情表》節選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 《陳情表》:古人的話總簡短有力,一句再不舍的再見,也只是告辭
    "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安子順
  • 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有多少人忠孝兩不全?
    一個是諸葛亮的《出師表》,一個則是李密的《陳情表》。這兩個表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列,被後世稱為「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若你沒哭,在這個評論家眼中,可就認為你屬於忠孝兩不全的人物了。之所以把這三篇古文排在一起,是因為,這幾篇古文都一樣的情感充沛,情感真摯。
  • 牛角掛書的李密長大後,成了瓦崗寨的將領,反隋未果
    隋唐瓦崗寨李密,不是魏晉陳情表李密。瓦崗寨,一個曾經讓人為之神往的地方。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多少英雄豪傑聚集在此。希圖殺豪強除惡霸,以拯救蒼生為理念,建立一個太平盛世。混淆陳情表李密最著名的典故,牛角掛書。三字經中,「如囊螢,如映雪;如負薪,如掛角」,和砍柴並列。成語故事中,通常和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並列。
  • 新高考必背74篇經典誦讀|《陳情表》
    新高考必背74篇經典誦讀|《陳情表》楊亞娣,陝西省興平市秦嶺中學高中語文教師,熱愛朗誦,願用聲音貫通古今,傳遞情感,陶冶自己,愉悅他人。希望能向眾多誦友學習,使自己不斷完善,朗誦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鑑。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李密原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官職不詳)。三國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淪為亡國之臣。
  • 讀《陳情表》不哭的人真的不孝嗎?
    讀《陳情表》不哭的人真的不孝嗎?文|我要跑全馬《陳情表》是李密的名篇,在古代抒情文章中地位尊崇。前人評述道:讀《出師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孝。我們之所以哭,是因為經典文章超越了時代,超越了語言變遷等不利因素,挑動著人們的情感神經,觸摸著柔軟心靈,讓人產生共情,或為之苦思冥想,或為之喜悅激動,或為之悲苦萬分。讀文章而潸然淚下,是非常真實又奢侈的人生體驗,需要積澱、回味、碰撞、觸發方能達到,絕不能靠配樂速成,更不能為迎合氛圍,博取他人歡心而裝哭。
  • 《陳情令》火出國門,不懂中文的網友考證出它與《陳情表》的關係
    這屬於比較理性的觀眾,還有很多直接被「圈粉」的觀眾,瘋狂在《陳情令》的Facebook主頁和騰訊視頻的外國站帳號下留言,為《陳情令》「打call」。由於劇集視覺特效和畫面質感太好,很多外國觀眾都誤以為這部劇是「電影」,以此稱呼《陳情令》。它的熱度現在有多高呢?
  • 末代狀元的精美小楷《秋聲賦》和《陳情表》
    劉春霖小楷《陳情表》劉春霖小楷《陳情表》劉春霖小楷《陳情表》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陳情表》釋文:《陳情表》為西晉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該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
  • 中考文言文《陳情表》全文詳細翻譯
    陳 情 表 作者:李密 臣子李密陳言:臣子因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親改了嫁。我的奶奶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又多病消瘦,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臣子小的時候經常有病,九歲時還不會走路。孤獨無靠,一直到成家立業。
  • 【同步練習】高二高中語文必修5《第7課陳情表》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後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遊夏。    少仕蜀,為郎。數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蜀平,泰始初,詔徵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遂不應命。
  • 《它們一定是餓了》:祖孫情背後蘊含著上一代人最樸實的情感歸屬
    讀完全書能夠讓人體會最動人的祖孫情,一方面源於圖畫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故事的內核——隔代之間的情感聯繫,無論誰都會被打動。 米蘭·昆德拉說過:「不朽有兩種,小的不朽跟大的不朽。小的不朽是在你認識的人心中留下回憶;大的不朽是在不認識你的人心中留下回憶。」故事中的爺爺是兩種不朽的融合,他在作者呼拉心裡留下的是「小的不朽」,而當呼拉用畫筆將爺爺塑造成故事裡的樣子時,他就變成了所有讀者心中的不朽。
  • 「傴僂提攜,寄醫於情」——秀恩愛不如秀祖孫情
    「健康巴士」實踐團以祖孫情為主題,配合時下紅七月的社會背景,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其中包括「重走祖父母的路」、「孝心反哺」、「螢光夜跑」、「醫學文化營」、「重回抗戰,薪火相傳」等活動。傴僂提攜,寄醫於情【重走祖父母的路】旨在增進祖孫對彼此的了解,加深兩代人之間的感情。
  • 保齡球 祖孫三代的情感紐帶
    這是一個特別而有趣的大家庭。祖孫三代因保齡球跨越了代溝,一大家子人也因保齡球而變得更加親密和融洽。保齡球運動將祖孫三代凝聚在一起,「當家人」虞永俊是最主要的推動力量。正是他與保齡球的結緣,開啟了這個大家庭子子孫孫與保齡球的一份長情……古稀老人虞永俊1946年生。
  • 跨越代溝保齡球成為祖孫三代的情感紐帶 - 國家體育總局
    跨越代溝保齡球成為祖孫三代的情感紐帶 發布時間:2017-05-02 來源:中國體育報 作者:杜婕 字體: